南京护士不懂武汉话,她给每个人发了“音标卡”

“毛得”“季熟”“滋一哈”……这些老武汉人常用的口头语,在外地人听起来肯定是一头雾水,这在平时还不要紧,如果是在临床救治之际,听不懂很可能要误大事。在武汉市第一医院22和23两个重症病区,鼓楼医院护理部主任陈雁制作了普通话、武汉话对照的“音标卡”,发给自己率领的120人护理团队。类似这样的细心,在鼓医护理团队中随处可见。

武汉市第一医院是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医院。2月12日晚10点,鼓楼医院接到紧急通知,组建包括120名护士在内的162人的医疗队,驰援武汉疫情防控救治。作为全院护理带头人,陈雁火速赶往医院,仅用1小时就在踊跃报名的志愿者中组建了120名实力强劲、专业齐全的护理队伍,2月13日即随医院医疗队整体接管了武汉一院两个病区。

120名护士来自鼓医不同科室,很多人相互之间都不认识,初到武汉一院,陈雁用短短几天时间完善流程、磨合团队,很快形成了整体战斗力。“现在我们100多名护士,排班、交接、护理井井有条,围绕着患者救治,护理团队热情高涨,大家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陈雁说。

连线武汉·刘晓直击 | 南京护士不懂武汉话,她给每个人发了“音标卡”

鼓楼医院护理部主任陈雁与患者交流沟通。南报融媒体特派记者 刘晓 摄

与内部沟通相比,与患者的沟通更为重要,两个病区71名重症患者护理量大,病人行动上遇到不便,心理上面临问题,尤其要用护理专业行为关爱患者、 加强交流与沟通。重症病区中老年患者较多,方言口音重,陈雁整理了常用的武汉当地方言发给护士们,希望大家在工作中“听得懂,说得出”,始终用护理人的专业和真诚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护理。

2月22日,记者在武汉一院采访时,陈雁正在忙着把收到的一批门铃送去病房,原来,病区有几个病房的呼叫器坏了,疫情防控期间无法修理。为了不增加当地医院负担,陈雁通过鼓楼医院采购一批门铃从南京快递到武汉, 把门铃安装好并反复试验好,“虽然我们也频繁进病房查看,但有了这个铃我们才能真正放心。”陈雁说。

贴心细致护理,患者看在眼里,也感激在心。陈雁告诉记者,病区有一位老奶奶有次觉得右腿疼痛,自己想要揉一下却够不着,穿着防护服的陈雁走到床前,准备掀开被子靠近查看一下,老人却坚决不肯,反复说千万千万不要碰我,你们是专家,你们是宝贝,你们不能感染上!“医患互动是相互的,真诚对待患者,患者也会体谅我们,我心里也非常感动”,陈雁说,最后她还是说服了老人,帮助她处理了病情。

南报融媒体特派记者 刘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