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本文共3129字,预计阅读时长3′10″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对方不把自己当外人

第五季第三期《非正式会谈》聊到了一个话题:界限感。

节目中,有个互相伤害的环节:在场代表在一起住的时候,哪位代表最满意界限感?

来自伊朗的华波波毫不留情地吐槽了来自泰国的天乐。说天乐刚来上海的时候,说去泰国领事馆呆一会会儿,没想到在华波波家呆了三天。在华波波家,天乐看到任何东西还都想要。

后来,天乐问华波波借用了粉底,用了之后也想要,问华波波可以给他吗?华波波就客气了一下,没想到天乐走之后,华波波的粉底真的被拿走了。

很明显,华波波当时面对天乐的举动很不高兴,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没有去制止,而是在会长大左挨着问各位代表的时候,他才吐露了心声。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非正式会谈》片段

作为秘书长的陈铭在节目中说:

“特别体现一个人有没有界限感,就是你说不的时候的态度。


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去侵犯别人的界限感,但是当身边有人,开始跟我们提出一些要求,甚至更多要求,你是怎么去说不的?”

确实,很多时候,我们宁愿委屈自己去容忍,也开不了口去拒绝。

比如:

同事不把自己当外人,不经我们允许翻了我们的办公桌,很自然而然地拿走了他要用的东西;


上司以关心你的名义,向你打探你的恋爱史;


同事下班后要去约会,把没完成的工作推给你帮他去做

也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拒绝,没有明确地表示自己的不满,对方会以为我们认可这样的举动。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的心理界限已经被侵犯了。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保持“心理界限”,是对对方“心理安全距离”的尊重

心理界限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特曼提出来的。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这种界限用于区别自我、保护自尊,从而保持社交心理舒适。

《脆弱的力量》一书的作者布琳·布朗是这样定义心理界限的:就是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很多时候,我们侵犯了别人的界限却不自知,而对方如果没有明确拒绝,我们还会误以为对方是许可的。

上个世纪,心理学家沙姆做过一个测试:

被测者一个人在图书馆里读书,结果有一个陌生人无视周边的空座,径直走到被测者旁边,紧挨着他坐下了。

所有的被测者,无一例外,不是默默走开,就是直接怒问:你想干嘛?没有一个被测者能忍受“入侵者”。

入侵者越过了对方能容忍的空间距离,实际上侵犯的就是对方的“心理安全距离”。

“心理安全距离”的范围大小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和所处情境决定的。

针对不同的人,我们的“心理安全距离”是不同的。

比如跟恋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毫不设防地“黏”在一起,而跟刚认识的人走在一起时,如果两人的距离有点近了,我们会很不自然,会刻意把两个人的距离拉开,并保持一个觉得舒服的距离。

这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理安全距离”的保护。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脱口秀大会》中的一姐思文,在节目中有个梗:她和老公程璐是上下铺的兄弟。

后来思文是这样解释的:我觉得在这个房子里,我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个空间。我们不仅仅要将爱给这个家,更要将爱给自己。

即使是两个亲密的人,保持一定的界限,尊重对方的隐私、性格差异,这是对对方的“心理安全距离”的保护,也是对心理界限的尊重。

学者周国平曾说过:

“当我们侵犯了对方的心理界限,对对方的心理安全距离造成了威胁时,但因为刺痛的都是别人,所以,越界者也不会觉得自己越界。”

我们的善良,如果没有了爪牙,伤害的只会是自身。

所以,在职场中,我们在保护好自己的心理界限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心理安全距离。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怎么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的“界限感”?

当心理界限被侵犯的时候,心理上我们会抗拒。那怎么建立自己的“界限感”,防止被入侵呢?

基于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我给大家提3点建议。

1、明确自我界限,提升自我分化能力

先回想一下,当他人对你做出什么行为时,你会很不爽,为什么会不爽?如果对不爽的情绪打分,1-10分你会打几分?

最令我们不爽的行为,是我们的底线,也是我们的心理界限,它在我们跟他人面前树立了一道屏障,对方一旦越界,势必引发我们的不满。

心理咨询师杨嘉玲在《心理界限》一书中说到:

“心理界限是看不见的,但并非不存在。当你的界限被侵犯时,你会有一种被人在胸口重重打一拳的感觉。如果这时候,对方又是你很在乎的人,你知道他的出发点是好意,可是无法认同对方的做法时,便经常会有一种「会痛,但不能叫的」憋屈感。”

我们排斥心理界限被侵犯的感觉,这时候不妨借助“自我分化”的力量,以完善心理界限。

“自我分化”这一概念,是家庭治疗的代表人物鲍恩提出来的。

自我分化是指个体能够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人,很难坚持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比较容易依赖他人。

而自我分化水平强的人,能清楚地认识自我,清楚地知道双方的界限在哪里,不会轻易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

多跟自我分化水平强的人相处,有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自我分化能力。

在职场中,提升自我分化能力,也就是提高我们对心理界限的保护能力。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2、发现距离被侵犯的信号,及时说出来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亨利·克劳德曾指出:

情绪是帮助个人了解心理边界的雷达信号,在人际关系中,若你感觉到他人的行为让你感到沮丧、失控、愤怒、怨恨或者不舒服,那很有可能这个人正在做侵犯你心理界限的行为。

1983年7月,艺术家谢德庆与琳达·莫塔诺开始实施一个名叫《绳子》的艺术作品,他们俩用一根8英尺的绳子互绑在腰间。

接下来的一年,他们吃饭、上厕所、洗澡、睡觉、看电影、见朋友、散步等,都时刻呆在一起。他们见证了彼此的性格、行为差异,乃至人性上的猥琐和恶。

没有隐私,没有人权可言,过度亲密的距离,让两个人的“心理界限”全面崩塌。

1984年7月,当“绳子”被解开,琳达便逃也似的离开了,他们两个人互相都不想再看对方一眼。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绳子》拍摄记录

在这个故事里,谢德庆和琳达都是“心理界限”被侵害的受害者。但为了一同完成作品,他们的距离被侵犯的信号,在最后一天才得以彻底释放。

那我们在工作中,如果意识到心理界限为侵犯后要怎么办呢?

及时说出来。

你不说,你不满的情绪不外露,对方也会觉得他的“试探”,你都可以容忍,甚至还会得寸进尺,继续一步步试探你的底线。

李松蔚老师在《非正式会谈》中也提到了说出来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怕拒绝别人,怕会让对方不高兴,反而让自己受到的伤害更深。我们的善良,如果没有锋芒,那无止境的让步就会变成我们心中的一根刺,越扎越深。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非正式会谈》片段

如果及时跟对方说,他的行为已经让你很不舒服了,你希望对方不要再那样冒犯你,那侵犯行为也就到此为止了。

3、尊重对方的界限,并和对方沟通我们的界限

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们明确自己的界限后,同时也尊重别人的界限,这也能够提高我们对心理界限的认知。

电影短片《他为我褪去皮肤》讲述了,女主要求男主褪去他的皮肤,和她“坦诚相见”,男生就照做了。

女主刚开始很高兴,可男主所到之处,所触摸到的东西都会留下血迹,女主慢慢地开始讨厌家里到处都是血迹,男主也开始怀念他的皮肤。

有一天,男主也想让女主跟他一样褪去皮肤,女主却立马流露出惊恐抗拒的表情。

短片中的男主,肯让女主侵犯自己的“心理界限”,他也以为,女主会放弃自己的“心理界限”,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严守。

他的付出,创造的是女主的“控制”,他的牺牲,达成的是女主的“软禁”。

那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都不愿意被别人侵犯自己的界限,那怎么能够堂而皇之地侵犯他人的界限呢?

光守住自己的界限还不行,还要体察对方的界限范围,跟对方沟通彼此的界限是什么。

沟通理论里有个概念叫“元沟通”,意思是“关于沟通的沟通”,在职场中,我们要建立起“心理界限”,就要沟通清楚双方的心理界限,明白到底我们什么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这样才能和谐地相处。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非正式会谈》:不懂这3个字,难怪同事会不把自己当外人

结语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关系中缺乏边界,就会陷入共生关系,会觉得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别人的对待,其实归根究底还是自己造成的,愿我们在工作中,

既能保持善良,又能坚定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