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只知桃花源記,不知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秦始皇:大膽

「古文」只知桃花源記,不知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秦始皇:大膽

庚子年正月廿九,每日品讀經典

大家熟悉的《桃花源記》是高考必背篇目之一,也是《桃花源詩》前的小序,所以,完整的“桃花源”既有“記”也有“詩”,即《桃花源記並詩》,與王勃的《滕王閣序》相似,約作於南朝宋國宋高祖武皇帝劉裕永初二年(421年)。

一千多年前,陶淵明編織了一個詩化田園的夢,使無數後人心嚮往之,卻又追索不得。

夢分三段,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均以寫實交代人物、動作、細節。虛景實寫,彷彿確有其人,真有其事。夢從此開始……(讀完全文後看賞析會更好哦)

《桃花源記》

<strong>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①晉太元中:東晉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年間(376年-396年)。

②武陵:地名,在今湖南常德。

③緣:沿著。

【譯文】

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流而行,不知不覺走了很遠,忽然到了一個兩岸都是桃花樹的地方,數百步的岸上,只有桃樹,沒有其他任何樹。這裡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個漁夫很吃驚。他又往前行,想要到桃林的盡頭。

<strong>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①才通人:僅能通過一個人。

②儼然:整齊的樣子。

③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④黃髮:指頭髮變白、變黃的老人。

⑤垂髫(tiáo):指頭髮垂著的兒童。古代幼兒垂髮,稍長總角。

【譯文】

到了林子的盡頭,這裡也是水的源頭所在,他看到一座山,山有一個小缺口,好像有光透出來。漁夫便丟下船,從缺口進去。開始很狹小,只能通過一個人。走了數十步以後,空間豁然開朗起來,土地平整闊大,房屋齊整有序,有良田、漂亮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道路縱橫交錯,雞鳴犬吠之聲相聞。人們在田裡耕作,男人和女人們穿的衣服,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們,是一副怡然自樂的樣子。

「古文」只知桃花源記,不知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秦始皇:大膽

<strong>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①要:邀請,約請。

②鹹:都,皆。

③何世:幾世皇帝。世,世代。秦始皇廢除諡號,自己之後的皇帝都往下排著稱二世、三世等。

④無論:更不用說。

⑤延:延請,邀請。

【譯文】

他們見到漁夫,大吃一驚,問他從哪裡來。漁夫從實相告。於是他們便把漁夫請到家裡做客,殺雞備酒招待他。村裡的人聽說從外面來了這麼個漁夫,都紛紛來打聽消息。他們告訴漁夫,他們的先人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著妻兒老小來到這沒人的地方,此後就再也沒出去過,從此就與世隔絕了。他們問漁夫現在是什麼時代,他們完全不知道有個漢代,更不要提魏晉了。漁夫把他知道的情況一一告訴他們,他們聽了都嘆息不已。其他人也都請漁夫到家裡做客,好酒好菜招待他。過了幾天,漁夫向村人告辭。這裡的人都叮囑他:“不必跟外面的人說這裡的事情。”

「古文」只知桃花源記,不知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秦始皇:大膽

<strong>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①扶:沿著。

②志:記,做記號。

③詣:拜見。太守:郡的長官。

【譯文】

漁夫出了村子,找到他的船,沿著先前的路往回走,邊走邊留下記號。回到郡裡,漁夫去太守那兒把他遇見的事情說了。太守立即派人跟著漁夫去這個地方。他們沿著漁夫先前做的記號走,卻終究還是迷了路。

<strong>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①劉子驥:南陽(今屬河南)人。好遊山水,隱居陽岐,終身不仕。

②規:準備,計劃。

③尋:不久。

④問津者:問路的人。

【譯文】

南陽郡的劉子驥,是個高雅的名士。聽說了這件事,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探尋,沒有去成,不久就得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人過問此事了。

「古文」只知桃花源記,不知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秦始皇:大膽

《桃花源詩》

<strong>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strong>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strong>往跡浸復湮(yān),來徑遂蕪(wú)廢。

<strong>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qì)。

<strong>桑竹垂餘蔭,菽(shū)稷隨時藝。

<strong>春蠶收長絲,秋熟靡(mǐ)王稅。

<strong>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strong>俎(cú)豆猶古法,衣裳(cháng)無新制。

<strong>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strong>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strong>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strong>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strong>奇蹤隱五百,一朝敞(chǎng)神界。

<strong>淳薄(bó)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strong>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strong>願言躡(niè)輕風,高舉尋吾契。

①嬴氏:指秦始皇嬴政。天紀:法紀。

②黃綺:夏黃公、綺裡季。這裡指代“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

③伊人:指桃花源中的人。

④往跡浸復湮:過去的事情漸漸湮沒了。

⑤相命:相互幫助。肆,勉力。

⑥菽稷隨時藝:按農時耕種。菽:豆類。

⑦靡:沒有。

⑧曖交通:阻隔了與外界的往來。曖,遮蔽,阻隔。

⑨俎豆:古代的禮器,指禮儀。

⑩斑白:頭髮斑白,指老人。

⑪節和:節氣和暖。

⑫勞智慧:動心機。

⑬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因為淳樸和澆薄是兩種人生,所以很快桃花源歸於隱秘,不想與俗世交往。

⑭遊方士:遊於方內之士,即世俗之人。

⑮躡:踩

⑯高舉:高飛。吾契,與我心意相投合的人。

【譯文】

秦朝的嬴氏亂了綱紀,賢良之士紛紛避世。

“四皓”去了商山歸隱,桃花源的人也這樣隱逸。

過去的事情漸漸淡忘,與現世交往的路徑也已荒廢。

人們互幫互助耕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桑竹長得茂盛,農田依時稼穡(jià sè)。

春蠶結繭吐絲,秋熟不必交稅。

荒路阻隔了外界,只聽得雞鳴犬吠。

禮儀保存了舊規,衣服還是過去的樣式。

孩子們縱聲高歌,老人們悠閒自在。

春天草木滋長,秋來悽風落葉。

儘管沒有紀年,全憑自然的四季。

如此單純怡然的生活,誰還會動用心機?

隱秘了五百年的奇蹟,忽然展現了神仙般的境地。

這裡的淳厚與世間的惡俗迥異,最終桃花源還是幽隱而去。

請問凡夫俗子們,有何資格探究此地?

希望我自己能御風高飛,去尋找我的知己、我的世界。

「古文」只知桃花源記,不知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秦始皇:大膽

夢由“忘”字開始。人世煩雜,得失心,算計心,烏煙瘴氣盡由此出。然一“忘”字使漁人心機頓失,算計全無,爛漫起來。於是“忽逢”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更讓漁人驚異的是“中無雜樹”,一片純粹,沒有雜質。漁人以孩童般的好奇心穿過桃林、山洞,找到桃花源。此處“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更令人心動的是,桃源的老人孩子“並怡然自樂”。桃源人見到漁人後“大驚,問所從來”,“具要還家”,“鹹來問訊”,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桃源人又“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歷史的翻雲覆雨,看多了,看透了,在獲得智慧的同時,往往使人萌發種種心機。桃源中人的真淳自足、恬淡自在也許正源於“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請息交以絕遊”,卻與農人往來,大概也因農人雖然知識不多,卻有真淳的心靈和生活的誠意,恬淡自足,不務外求。

漁人在桃花源中“停數日,辭去”。返程路上便心機四起,“處處志之”,違背了桃源人“不為外人道”的叮囑。“及郡下,詣太守”,求恩賞。桃花源遂不復出現。

漁人因“忘”心機而尋到桃花源,又因“處處志之”“詣太守”而失去桃花源。得失之間,恍如一夢。“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桃源所貴,唯“真淳”二字。

「古文」只知桃花源記,不知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秦始皇:大膽

陶淵明用小說的筆法,以一位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全篇,虛構了一個風景如畫、與世隔絕的小山村。那裡沒有戰亂,民風淳樸,人們自耕自足、怡然自樂,堪稱人間樂土,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和平生活的嚮往。全文筆墨沖淡簡淨,語言精美,境界新奇。


假如秦始皇聽到陶淵明說“嬴氏亂天紀”,在下覺得嬴政會先說兩個字“大膽!”,你覺得呢?大家發揮一下想象力~

學不可以已!如果您想到有好的古文,請留言告訴在下……謝謝分享!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每日品讀中華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