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更接近於唐詩還是宋詩?

小朱不懶惰


杜甫的詩是接近唐詩還是宋詩?

回答;

首先我的回答是重複回答嗎?如果是的話,請及時刪除!

杜甫,詩聖,不單是唐朝認為

宋元明清近現代,都是這麼認為,從現在新時代的詩歌狀態的分析,將來也永遠是。

就如同詩仙,李白同樣;

除非你的才華超越詩仙,那李白就是古往今來的第二名。

咱們管說空口無憑,下面看一看杜甫的詩;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簡述;

冰涼的北風來自秦州之地,詩友李白現正在為我寫些什麼呢?我為你寄出的告慰書信幾時能到呢?江湖世事可險惡呀!你的好文學作品,會受到讒言和憎恨的,征途上的山精水怪會攔截,吞食飽餐人肉。你途經長江汨羅江岸知會冤死的屈原,並同屈原有過唱和的詩歌相贈。

杜甫寫這首詩,當時的心情,擔心他的好友李白,被流放時,路途險惡,頗為擔心,而做此詩。

杜甫是詩聖,實至名歸。

有三個條件,成就了他的千年不破金身。

第一,受到特殊家庭教育和薰陶。

初唐詩人杜審言是杜甫祖父。

第二,時世造英雄,英雄出盛世。

生於文化昌盛,唐興詩詞歌賦時代,相互切磋,人才濟濟。

笫三,刻苦努力做到極致。

受家庭文化薰陶,十幾歲就,初露鋒芒,一發不可收。

詩人杜甫的唐詩在唐朝首屈一指,宋詩望塵莫及。並且在唐朝以後的歷朝歷代,被文人墨客尊寵為詩聖。這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

🎄🌲🌾🌴🐫






野駱駝9005184025938


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學史上提到宋詩﹐有時是作為宋代詩歌的簡稱﹐有時則指某種與唐詩相對的詩歌風格。至於杜甫的詩當然屬於唐詩,只有唐詩才能對宋詩有一定的影響,其區別不僅僅是朝代不同,而創作藝術風格也有迥異。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對杜甫創作的藝術風格有所瞭解,及唐詩對宋詩影響方面的認識。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詩歌創作上,代表了唐代律詩的最高成就,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杜甫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甫早年的詩歌中亦不乏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大情感與慷慨氣勢。但到晚年,杜甫更多著眼於人民的困苦和自身遭遇的不幸,就逐漸思慮深沉,轉向了憂憤深廣,波瀾老成的風格。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後的一些年,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風格和格律上的創新所導致的,某些評論家認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膽古怪。他在世時關於他的參考資料幾乎沒有,只有6名詩人共11首詩。而且這些詩關於他的影響這一方面,都沒有提及他是詩歌和倫理觀點的模範。然而,就像孔慶翔說的一樣,杜甫是“中國唯一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

公元九世紀時他的作品開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積極評價來自白居易,他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觀點,儘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這些觀點。除了白居易,還有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了他們的美學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

公元十世紀初,五代前蜀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下來。這一個時期,中國颳起了“新樂府運動”的狂潮,杜甫作為這一次現實主義詩歌運動的啟發者備受推崇。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自白居易後,影響了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作,從而形成一個現實主義詩派,在晚唐的詩壇上獨領風騷。

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詩派”,之後的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裡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魯迅也評價過杜甫,“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而杜甫更廣泛的影響是,杜甫的作品將律詩從文字上的遊戲變成了抒發政治抱負的載體,對後來的詩人政治題材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範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古今詩人眾吳,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於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嚮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唐詩與宋詩,它們本是一脈相承的,從整個詩史來看,宋詩正是唐詩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又存在很大差異,宋詩對唐詩並未亦步亦趨,而是在其基礎上變革、創新發展起來的。本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詩歌的差異在於:“唐詩以韻勝,宋詩以意勝”、“唐詩豐腴多彩,宋詩瘦勁平淡”。

(一)宋詩“以平淡為美”,唐詩“以豐腴為美”

仰望唐詩,猶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詩表現社會生活幾乎達到了鉅細無遺的程度,而且寫景抒情信手拈來,讀來有深情遠韻,有一唱三嘆的感覺。唐詩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熟”的特點。宋代詩人可以從中發現無窮的寶藏,作為學習的典範,這座山峰同時給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他們必須另闢蹊徑,才能走出唐詩的陰影。

因此,宋代詩人走出了一條與唐詩不同的路子,其風格特徵,相對於唐詩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堯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緻,蘇軾的暢達,黃庭堅的瘦硬,陳師道的樸拙,楊萬里的活潑,都可以視為對唐詩風格的陌生化的結果。宋代詩壇有一個整體性的風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為美。蘇軾和黃庭堅一向被看作宋詩特徵的典型代表,蘇試論詩最重陶淵明,黃庭堅則更推崇杜甫晚期詩的平淡境界,蘇試、黃庭堅的詩學理想是殊途同歸的。蘇軾崇陶,著眼於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見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黃庭堅尊杜,著眼於晚期杜詩的“平淡而山高水深”(〈〈與王觀復書〉〉之二)。可見他們追求的“平淡”,實指一種超越了雕潤絢爛的老成風格,一種爐火純青的美學境界。唐詩的美學風範,是以豐華情韻為特徵,而宋詩以平淡為美學追求,顯然是對唐詩的深刻變革。這也是宋代詩人求新求變的終極目標。

宋朝歷經了三百多年的歷史,宋詩也呈現出不同的階段及派別,下面就分別以各階段的詩人及詩作為例,進一步闡釋“以平淡為美”這一整體性風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為代表的“白體”詩人的詩作。王禹偁在文學主張上不滿五代浮靡文風,積極倡導革弊復古,所作詩文內容較為充實,風格平易淡雅,對後來宋代文學的發展有積極影響。如《畲田調》(其二)“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刀耕豈有偏?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此詩語言拋棄了唐詩的紛繁華麗,因而通俗易懂,前兩句寫“畲田”,後兩句便生髮開去,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短短四句卻又在平淡之下,描寫出了山農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貴精神。林逋的詩主要歌吟湖山勝景和隱居生活,表現了遠俗閒適的情趣,風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遠,頗得時人稱譽。如其《山園小梅二首》裡“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話就把倒映在清淺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錯落有致的身影表現得淋漓盡致,傳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態和風韻,更有尾聯兩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卻表現了梅花高潔的品格。

北宋中期詩人人才輩出,濟濟一堂,有梅堯臣“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式的平淡,運用簡單的比較,寫出梅與雪的各具特色;有蘇舜欽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式的平淡,以一種冷靜沉寂的筆調寫觀潮,表現出了一種特有的從容氣概;有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式的平淡,僅一個“綠”字就傳神地表達了春到江南的景象,僅一個問句就強烈地表達了詩人眷戀家鄉的感情;更有蘇軾“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式的平淡,沒有對西湖作更多具體描寫,只是用了一個比喻,一句議論就傳達出了西湖山水清靈秀麗,風情萬種的神韻,真正做到了虛處傳神,在空靈中蘊含了無限。

到了南宋時期,更有范成大的田園詩,融自然風景,農事鄉俗,文人閒意於一爐,顯示出中和平淡的特徵。如《四時田園雜興》(其七)“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寥寥數筆勾畫出了大人孩子忙於農事的熱鬧畫面,極富生活氣息。除此之外,還有楊萬里的“誠齋體”詩歌,通常以日常生活細節入手,語言通俗活潑,如《閒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寫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是“梅子”“芭蕉”都能代表初夏的特徵,“留”“分”兩字用得精緻而不費力,可以視為平淡的結果。

而唐代是一個興旺發達的社會,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們的詩情,在時代精神的影響下,唐朝的詩人往往更多地帶著一種詩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習見的生活中他們也發現了豐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詩顯得豐腴,以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語言,或者炫麗的色彩給世人帶來另一種審美效果。

縱觀整個唐詩史,無論是初唐的“四傑”及稍後的張若虛,還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隱,他們的詩作相對宋詩都呈現出華麗的特點。有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式的豐腴;有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景象壯闊,氣勢雄偉的豐腴;有李白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壯懷在胸,想象豐富式的豐腴;甚至還有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層次豐富,沉鬱蒼涼式的豐腴;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式的豐腴;還有李商隱“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形象美麗,意境朦朧式的豐腴。

正是通過與唐詩豐腴的對比,才突顯出宋詩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這種平淡,從而展現了其以平淡為美的獨特魅力。

(二)宋詩以“理趣”為特點,唐詩以“情韻”為特徵

《詩詞散論.論宋詩〉》中說:“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

唐詩以寫景抒情為主,即便是要敘事說理,也是將其寓情於景之中,因此唐詩讀起來給人一種一唱三嘆的感覺。而宋詩以敘事說理為主,即便要寫景抒情,也是寓理於景,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宋詩呈現出“理趣”的特點,即詩人在寫景、詠物、記事之中,有意識地闡發某種生活哲理,表達對人生的思索。但這種理趣並不是玄思和弔詭,而是生活中隨感而發的感想,在習以為常中給人以新的啟迪。這就存在兩代人對生活態度的一種差異———感性與理性,唐詩重韻致,而宋詩尚理趣。

宋代詩人多善於思考,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層意蘊,從而給人們以新的啟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詩”不勝枚舉,然而在這些詩作中,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詩作《觀書有感二首》更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不容忽視,因此當我們闡述宋詩以理趣為特點時,自然而然就會推其為代表。

先看其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全詩讀來無半點唐詩的風采,既沒有引人入勝的景緻描寫,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發,而是洋溢著一種理性思維的氣息。設問句的使用既提出了問題,又給出了答案,雖是觀水有悟,卻是觀書有感,意思是說要做到事理通達,心境透明,必須不斷地學習與提高。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鉅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前兩句僅是對江水上漲,蒙衝變得像羽毛一樣輕盈的現象進行描述,後兩句即為轉為議論,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即告誡人們孜孜以求,功夫到家自然就能達到豁然開朗、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詩中所說“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些宋詩以生活中的事物揭示出一定的道理,發人深思,給人以啟迪,洋溢著理性的光輝。

而唐詩對日常習見的種種生活內容的描寫,往往是富有詩意甚至是帶有浪漫色彩的,對事物感性直觀性的良好把握使得唐代詩人側重表現內心的感受,他們或縱情于山水,相惜於送別或感慨於歷史興衰,百姓疾苦,感嘆於愛情的纏綿悱側,因此唐代就具有了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詩韻,表現出了生活的美好及詩人精神的美。在詩人的筆下,日常的和平環境中的生活也往往顯得浪漫而開展,人們的情思、精神,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靜,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於平地,尋找浩瀚的海洋,以情韻深深地打動讀者。

(三)、宋詩“以文為詩”“以學問為詩”“以議論為詩”

宋詩區別於唐詩的又一大特點,即嚴羽指摘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的“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

“以文為詩”,即詩多記敘鋪陳,好以議論直言感受和情緒。這種詩風稱為“散文化”,雖不能完全概括宋代的全部特點,但是經過了反對西昆之後,散文化成為宋詩的主流。

“以議論為詩”是指宋詩善於議論,而且發論不借助意象的抒情表意,與唐詩的以抒情寫景入詩不同。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前兩句緊緊扣住題中的“初晴後雨”四字,但接下來的兩句沒有繼續作具體描寫,而是轉為概括議論,只用一個比喻,就傳達出西湖山水的秀麗、風情萬種的神韻,真正做到了虛處傳神,此喻一出,“遂成西湖定評”。

“以學問為詩”是指宋詩中善於使事用典,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是其代表,主張“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化用或活用典故。例如,《演雅》一詩,詠及蠶、蛛、燕、蝶等43種動物,它們本來全是自然意象,但黃詩並未到自然界中去觀賞這些,而是從古代典籍的字裡行間去認識它們,全詩充滿著典故。

以上三點闡述了宋詩與唐詩的風格差異,相對而言,宋詩中的情感內蘊經過理性的節制,比較溫和、內斂,不如唐詩那樣熱烈外揚;宋詩的藝術外貌平淡瘦勁,不如唐詩那樣色澤豐美;宋詩的長處,不在於情韻而在於思想,它是宋人對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學表現。以繆鉞先生的觀點作結:“唐詩如花中芍藥海棠,穠華繁採;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檻,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

總之,宋詩繼唐詩,要求創造性,不能不別求面目。唐宋詩品質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有不同點,但也不能以嚴格的時代來分。杜甫詩已經多用典故,也多議論。但主要用散文風格作詩的是韓愈,擺脫滑熟的音調和美麗的辭藻的是孟東野(郊)。所以韓孟的詩就有宋詩的風格。而宋代的柯山、白石、九僧四靈又近唐詩風格,故未可一概而論。後來學詩的或學唐詩,或學宋詩律詩風格的不同。元遺山《論詩絕句》:“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才動萬波隨。只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按一般人的看法,詩的變化到蘇黃算是盡了。這是指詩的表現手法,蘇黃又與李杜不同。後人或學唐,或學宋,難以出奇制勝了。元、明、清三代的詩(不說詞曲,專講五七言詩)風格上沒有多少變化,好像模仿唐宋人的作品似的。說“盡”是指表現手法盡。並不是說題材窮盡。詩的題材當然是無窮的,因為社會在發展變化,人的思想感情也古今不同。

宋詩的風格在北宋時代已經形成,這是和古文運動分不開的。配合古文運動,宋人也以散文的思路作了詩。另外在宋代發展了詞。那倒是以抒情為主,有強烈感情的詩歌,配合著音樂歌唱。詞有另外新鮮的通俗的語言,而它的思想感情卻又接近於唐詩。


皓月Lh2088


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詞,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穠華繁採;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譬如修園林,唐詩則如疊石鑿池,築亭闢館;宋詩如亭館之中,飾以綺疏雕欄,水石之側,指亦名卉奇葩。譬諸遊山水,唐詩則如高峰遠望,意氣浩然;宋詩則如曲澗尋幽,情境冷峭。唐詩之弊為膚廓平滑,宋詩之弊為生澀枯淡。雖唐詩之中,亦有下開宋派者;宋詩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論其大較,固如此矣。



雄霸55888


杜甫(712_770)自唐以來,他的詩就被公認為“詩史∥。他寫了一千多首詩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望嶽》,《兵車行》,《春望》,《月夜》,《登高》,《登岳陽樓》,《旅夜書懷》和《蜀相》等等。這些詩既是杜甫個人生活軌跡真實紀錄,也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今認為“詩史”。可見杜甫就是唐代偉大詩人。

題主難道挖掘出史料,杜甫是宋代人,多寫宋代史料之詩嗎?我真有點納悶,當下不是“愚人節”啊。


黃宇芬


都說少陵野老的詩是一部詩史,按順序排列下來更像是講述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當代很多史學家可以從杜甫的詩中找到歷史學的內容。嚴格來說,杜甫的詩應該是屬於唐詩


了塵138346227


這個問題有點尷尬😓

就像你不能問,秦始皇穿衣服是秦朝風格,還是清朝風格一樣。

差著輩分呢


許新視角


杜甫是唐朝人,離唐詩0距離。離宋詩 100~200年了,你說更接於唐詩還是宋詩?


國學小師


杜甫是唐朝人!這還用點明嗎?宋詩不及唐詩!但宋詞是詞類歷史最高峰!


八叔186873828


杜甫本生在唐朝,他的律絕就是唐詩。與宋沒有半點關聯,相反,到是宋人繼承了詩聖的精華。宋人的成就,在詞。


一縷陽光9667


看不懂問題,杜詩不是唐詩嗎?用的著去接近?至於宋詩,與杜詩迥異,宋詩重寫實,清靈細膩,樸實無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