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文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學生集體“給釘釘評一星”的背後

由於疫情,好多地方都延遲開學了。為讓學生們停課不停學,釘釘推出了在線網課功能,讓老師學生在直播間上課,一度,釘釘的下載量位於榜首,不過,沒高興幾天,煩惱就來了。

不知誰說的,只要app評價在一星,就要被下架!

消息傳來,釘釘的一星差評瞬間激增,全國學生湧來打差評,隨意瀏覽下,都能感受到來自中小學生的憤怒。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為了制止“1星差評”,釘釘自制了部動畫,甚至喊小學生“爸爸”.....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這是戰“疫”過程中,比較搞笑的一件事。

雖然,不乏學生們不辨是非、從眾、惡搞、盲從的心理在其中,但是,從中可見現在的孩子對學習普遍興趣缺缺,不想學、不愛學又不得不學,怒氣沒處發,釘釘就成了發洩對象。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因為疫情,開學延遲,孩子問題一大堆”,這是真的嗎?

疫情之下,雖然有線上授課來補救,可是,對好多熊孩子來說,隔屏外的老師能耐我何?很多人不想上網課,就趁著白得來的假期,睡懶覺、刷手機、玩遊戲。

有老師反映,上網課後,有的孩子中午12點還沒起床,卻躲在被窩假裝打卡。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老師生氣,家長焦慮,疫情之下,家有上學娃,孩子的學習,成了好多家長頭疼的大事。

男孩13歲,每天就是愛看抖音,玩遊戲,寫作業就是糊弄。會的也不寫,就說不會,給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沒有一次完成,昨天晚上我倆吵起來了,他對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沒有按照自己做的計劃完成一點都不覺得錯了,給他講道理也不好使,還是那樣。疫情結束不知什麼時候,孩子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可怎麼辦呢?

家長的擔憂無措,隔屏都能感覺到。

表面看,因為疫情,讓孩子的假期延長,導致不愛學習,沉迷遊戲,實際上,這種狀態不是忽然產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可以說,之前就有苗頭,或者,早已顯露,只是家長不像現在這樣24小時全天和孩子在一起,沒有及時捕捉到。

其實,並不是因為疫情讓孩子的問題一大堆,孩子不愛學習,關鍵原因在於缺乏“自我效能感”。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指一個人對自己在某一活動領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觀判斷或評價。對學生來說,自我效能感表現在其對自己學習能力的判斷和評價。

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都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自己好的,當然包括孩子。

試問,哪個學生不想成績好、分數高,哪個孩子不想上名校、考清華北大?

之所以有的表現差,看上去對學習漫不經心,像這個13歲孩子,作業糊弄,整天玩遊戲、刷抖音,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差,自我評價低,失去了信心,他對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是負向的,覺得在學習這件事上,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取得好成績、上好學校,學也是白學、沒用、耽誤工夫,還不如找點樂子,玩會遊戲、刷會視頻,讓自己開心一下。

“自我效能感”差是孩子不愛學習的主要原因。正因為自我效能感差,“我不行”,孩子失去信心、沒有鬥志,自暴自棄,放棄自己,表現糟糕。

仔細想想,這樣的孩子也很可憐,這樣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關懷和引導。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這樣做,提高“自我效能感”

  • 增加成功體驗

如今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孩子的需要,家長都盡最大能力滿足,但是,卻極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只重視孩子的物質需要:吃營養品、穿名牌、上貴族學校、找私教,把孩子保護得很好,卻往往忽略心理需要,而一個人只有物質上的滿足,沒有心靈上的引導,無法獲得成功的感受和體驗。

就像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對女兒喬英子一樣,為讓女兒上名校,精心做各種好吃的、找各種輔導材料、幫女兒屏蔽掉一切不利考試的因素,但是,女兒卻抑鬱成病,差點自殺。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家長以為為孩子考慮周到,就是為孩子好,實際上,該孩子撞的南牆、該孩子走的彎路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不能省,“成長離不開感受”,只有真正參與生活、體驗生活,才能獲得生而為人的自信和愉悅。

比如,小時,孩子走路時,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走,雖然不斷摔倒,卻在跌跌撞撞中,體會到了自己走路的高興、自豪;

再比如,長大一些,如果自己繫鞋帶、洗衣服,雖然一開始,弄不好,但是,卻在不斷的調整中,孩子有了自信,體驗到自己動手的主宰感和操控感。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把簡單的任務完成了,孩子感到自己了不起 ,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嚐到了成功的甜頭,長大後,在學習、生活上,會進一步去爭取,獲得成功,或者從哲學、宗教角度、人際之間包括能力角度,找到生存、生命的意義,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

孩子現在看抖音、玩遊戲,是一種膚淺的快樂,但他沒辦法,沒辦法相信自己能夠獲得深刻的快樂,只能讓自己沉浸在膚淺的快樂裡,因為他沒有什麼經驗,讓自己能夠堅持把學習弄完,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讓自己安下心進行思考,孩子做不到。

不要過於指責、批評孩子,孩子現在這種狀態,是有成長原因的:家長不放手,管得太多,不肯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孩子不對生活負責,就不會對學習負責,就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 多看優點,少看缺點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只不過有時表現的不突出、不明顯。

如今的社會競爭壓力大,家長們常常焦慮、擔心孩子被落下,不能取得好成績。因此,家長常盯著孩子的缺點,想方設法改過來,縮小和別人的差距。

像這個13歲的孩子,雖然寫作業糊弄,但是,也在寫,沒有放棄不寫,家長對這一點不予以理會,認為理所當然,孩子一無是處,否定、打擊。

有個比喻很形象:孩子優點,要拿放大鏡來看。你希望孩子成績好、聽話懂事,那把孩子當作你希望成為的樣子來看待,不要整天像個監視器一樣,

同時從孩子的感受入手,探討孩子自我評價低、讓孩子犯難的問題,幫孩子掃雷。

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思考,一思考就覺得有困難;

有的不願寫字,寫字多了就覺得累、煩;

有的覺得學習不能讓我快樂,耽誤時間,不能玩遊戲、看抖音......

不管是哪個角度,家長都要和孩子探討,從孩子的角度去討論。

如果,孩子覺得題難,就要挑一些容易、簡單的讓孩子做,或者,讓孩子找一找卡在哪,哪裡思考不下去,怎樣解決?

如果,孩子覺得寫字累、難受 ,你讓他把負性緒表達出來,孩子需要理解、共情,只有把這些負面情緒表達出來,心情平靜下來,攻擊性變小了,才會把精力和思考能力用在學習上,而不是四處找出口,想要發洩,像給釘釘打一星等。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 只和起點比進步,不和終點比差距

孩子的成長一去不復返,過去的無法再追回,孩子已經表現出自我效能感差,學習狀態糟,怎樣來彌補呢?這離不開家長正確的進步觀,只和孩子的起點比進步,不和終點比差距。

比如,這個13歲的孩子,家長通過和孩子交流,給孩子確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比如,玩遊戲的時間由之前的三小時,哪怕只是減少十分、二十分,家長都要鼓勵孩子,讓孩子增加信心,在自律這方面,孩子可以做到,有能力的,是行的。

孩子不愛學習,只因缺少“自我效能感”

家長要調整自己,不要焦慮,別總看別人家孩子,作業寫的多好,上了什麼課,成績怎樣,或者,離中考、高考還有多長時間,這樣下去會怎樣等等 ,這些比較毫無意義,只會讓孩子更沒有自信,讓孩子覺得,“我不行”,我很差,無能為力,做不到,索性放棄,更加不愛學習。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