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來之聲:從《茶花女》在清末被接受的情況看清末愛情文學

茶花女》是讓小仲馬蜚聲世界的文學鉅著,

也是我國清末民初飽受人們喜愛的文學作品。林紓將其翻譯為《巴黎茶花女遺事》,剛剛推出便聲名鵲起,人人口耳相傳,將這部文學作品的熱度推上了巔峰。而林紓也因為翻譯這部作品 ,而踏入了翻譯西方文學作品的道路。

茶花女最早的版本是清光緒二十五年林氏畏廬刻本,距今已經有百年的歷史,有林紓手書“巴黎茶花女遺事冷紅生自署”,據說當時僅刊印了百部,價格頗為昂貴,但是依舊擋不如人們喜愛這部作品的熱情,“一時紙貴洛裡風行海內。”

要知道,清末時期由於外國列強的入侵,曾經的閉關鎖國政策已經是一紙空文,在這段時間有無數文學作品從西方傳入中國,可為什麼單單一部茶花女卻如此受人喜愛呢?

這首要得益於這本書所宣揚的人間真情,這種看上去俗套,但是又充滿新意的故事,在當時那個思想變革的社會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們的眼球。

本文就要從茶花女的主題內涵為基點,探討近代中國對這本書瘋狂熱情背後的含義。

清代外來之聲:從《茶花女》在清末被接受的情況看清末愛情文學

一.愛情故事與古典審美意蘊的重現: 《茶花女》在審美層面上的接受

晚清時,在文學創作的高潮之中,林紓把 《茶花女》譯到中國。這不僅打開了中國人窺探西方世界的窗口,也讓國人感受到了當時愛情的普遍性,他們恍然大悟,原來西方人的感情生活和東方人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而這種新奇又熟悉的認同感促使著這本書的風靡。

在翻譯茶花女時,林紓也有一段悲傷的愛情故事。1897年的早春時節,林紓失去了自己深愛的妻子,十分頹廢。看到友人一蹶不振,王壽昌便提議讓他去翻譯當時在西方社會很是出名的文學作品 《茶花女》。

清代外來之聲:從《茶花女》在清末被接受的情況看清末愛情文學

就這樣,兩年後林紓的 《巴黎茶花女遺事》在中國問世,這樣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下子攬獲了所有人的內心。在這些為男女主角愛情瘋狂的粉絲之中,甚至還有著名的文豪魯迅和周作人。魯迅在南京求學時便購買了一本《巴黎茶花女遺事》,和兄弟讀得如痴如醉,讚不絕口。周作人在 《魯迅的青年時代》中回憶:“我們對於林譯小說那麼的熱心,只要他印出一部來,便一定跑到神田的中國書林把它買來。”

除了他們之外,作家葉靈鳳也為《巴黎茶花女遺事》如痴如醉,在閱讀過程中他常常頗為入戲,“擠在人群中也彷彿是小說中的阿蒙”,沉迷到了人和角色不能分割的境地

鍾心青在讀完茶花女之後,轉頭自己創作了一部模仿作《

新茶花》,從題目到人物角色的設置,都是對茶花女的一種致敬和借鑑,但是由於時代侷限的限制,這幅模仿作品並沒有展現出原作那種人性作祟,不可逆轉的悲劇色彩,儘管有一定的可讀性,可是也無法和原作相比擬。此外,鴛鴦蝴蝶派始祖徐枕亞更是自稱為東方仲馬”,同樣寫出了一本借鑑茶花女的模仿文學作品《玉梨魂》。

這本書能夠吸引如此多讀者的根本原因,其實並不完全歸功於其思想啟蒙作用,在當時有不少先進的學者,譬如說梁啟超,就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之中強調思想啟蒙,但是這種太過於露骨的先進思想,卻並沒有受到當時人們太大的青睞。這種具有觀賞性和情節顛覆性的小說文學,反而要比那些真正激烈慷慨的思想啟蒙文學更受歡迎。

儘管在西方文學史上,

茶花女可能只是小小的一粒星光,但是在當時中國的文學社會中,這篇小說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在中國當時白話文小說已經層出不窮,但是像這樣獨具藝術感染力直白張揚的愛情故事,更是實實在在的衝撞著人們的內心。再加上林紓本人就是一個有深厚文學底蘊的大才子,在他的筆下,西方文學更增添了一種獨特的含蓄美。這篇小說能夠為如此多的中國讀者所接受,林紓本人文筆描寫功勞不能忽視。

其實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歷程裡,就有不少作者喜歡用男女之情為主題,這種看似俗套化於生活之中的感情,卻是塑造人物形象最有效率的武器。

尤其是在儒學思想僵化之後,人們沒有辦法依靠先進激烈的語言來抨擊當時的封建理學,只能通過男女之間雋永的感情來側面烘托出人們對突破禮道的嚮往,男女主角們對自由戀愛的追求。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女主角杜十娘就是一個剛烈,又有自我意識的奇女子,她在愛情的悲劇面前,並不能委曲求全,而是選擇玉石俱焚這種剛烈的悲劇更能夠喚醒人們內心抗爭社會扭曲風氣的意識

清代外來之聲:從《茶花女》在清末被接受的情況看清末愛情文學

蘇曼殊的《碎簪記》,何諏的《碎琴樓》,都是當時社會讀者們破譯喜愛的悲慘愛情故事,它們和《茶花女》一樣,擁有著一股直撞人心的悲慼哀婉,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當時人民極為偏好這類文學作品。

從茶花女的文學內容來說,男女主角的位置設定同中國傳統文學中才子佳人或是書生名妓的設定有一定相似性,這就方便了中國讀者跳過兩國不同的文學意識形態,直接體會故事中所傳遞到的精神文化

故事中男女主角為了衝破當時的固有觀念,不在乎身份地位的勇氣,也和中國傳統愛情故事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烈精神相似。這種相通的情感力量,能夠跨越國界來打動不同的讀者

總而言之,當時社會中國人為這個小說如痴如醉,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它描繪的情感這一主題,雖然這是一本西方人所撰寫的文學故事,可是裡面的感情卻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人身上的,不管是金髮碧眼還是烏髮黑眼,真情這個話題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而這種貫穿人類歷史的故事題材,經久不衰,至今依然為人喜愛。

清代外來之聲:從《茶花女》在清末被接受的情況看清末愛情文學

二.愛情故事與“俗文學”的姻緣: 《茶花女》在娛樂消遣層面上的接受

林紓就曾論說過: “小說足以動人者無若男女之情所謂悲歡者,觀者亦幾隨之為悲歡。明知其為駕虛之談,顧其情況逼肖,既閱猶若斤斤於心,或引以為惜且憾者。”在眾多聲名赫赫的文學作品中,男女之間的感情永遠都是最廣泛也是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一個主題。筆力豐厚的人能夠在這些主題上開出自己獨特的文學之花,而俗套的作者也能在這個主題上寫出,讓人不過腦子消遣生活的文字

如果要挑出一個萬能的小說主題來,那麼愛情必然是唯一的選擇。但並不是所有宣揚愛情的暢銷書都能獲得人們的喜愛,真正有能力的作者會在男女之前外面,蘊藏他們對於其他社會問題的思考

就拿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來說,曹雪芹表面上是寫了寶玉黛玉兩個少男少女的悲劇愛情,但實際上是寫了一個大家族的興衰敗亡,

因此來向讀者傳達了一個因果循環時間流逝不可追的人間悲劇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寫男女之情雖然簡單,但是把握好情節設置,來獲得人物的共鳴,卻是一件難事 。《說觚》中提到: “蓋文字為表情節為裡,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廢。如文字雋絕而無絕妙之情節供其描寫,則文字雖佳,亦復味如嚼蠟。”如果只是一味的宣揚思想主題內核,而空洞無物,沒有情節支撐,只是流水,就算是思想再過激昂,也不會吸引多少人來觀看。

小仲馬此人對情節的設置安排是非常別具一格的,他並沒有單純地將男女主角的愛情悲劇歸咎於男主角的父親干擾,反而將這位作為反派的人物寫出了一種紳士的風度,在女主角重病之時,他還常常寫信探望,並且也發自內心的認同了女主角堅毅的心靈。小說之中最大的反派人物其實是當時的社會偏見,這也是小仲馬想要抨擊的對象,而在我國的許多小說之中,人們卻很難表現出這一話題。《

牡丹亭》雖然有著大小姐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但是卻依然跳脫不開社會侷限性,女主角脫離夢中之後,依然堅守禮道,顯得格外不倫不類。《新茶花》的“小人撥亂”也是如此,雖然敘事手段和茶花女大差不差,但是其歸咎的根本悲劇內核卻完全錯了方向。

因此在當時社會茶花女的娛樂消遣作用,還是要遠遠大於思想啟蒙作用的。但茶花女批判性上面的創新強是獨樹一幟的,這也是在其他娛樂消遣悲劇小說轟動一時,悄然無聲之後,它依然能夠經久不衰的原因。

清代外來之聲:從《茶花女》在清末被接受的情況看清末愛情文學

三.小結

客觀來說,《茶花女》的火爆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是離不開關係的,如果換作今日,這部小說可能遠遠達不到當年現象級的風靡程度。當時許多人侷限在社會教化思想之下,只看到了文學作品裡面的愛情故事,卻看不到其背後批判性,這也是歷史社會的侷限性表現之一

清代外來之聲:從《茶花女》在清末被接受的情況看清末愛情文學

但好在當時人們的思想已經有了鬆動這樣的文學作品能夠小小的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一些疑問一些反抗,而正是這種鬆動,推動了之後人們思想的巨大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