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为医护人员带去切实利好

文 | 巴桂树


这是一个纷乱而多元的现代社会,持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时,在新冠肺炎病毒突袭人类之时,它其实是一块明镜,照出了我们社会的真实镜像。

(一)

有大批演戏明星逃往国外,美其名曰:病毒,我惹不起躲得起;有84岁和73岁的老者毅然披挂上阵;有全国各地的一批接一批的10万白衣天使,逆然组队逆行而上,集聚武汉,与死神搏击……

要知道,颇长一段时间以来,当我们问起孩子长大了要当什么时,很少再有人不加思考地脱口而出:

我想当一名科学家或是当一名医生。

与这些这些职业相比,如今的孩子们更想当一名歌手、电影演员、网红。

女孩子想长大了就去整容成“范冰冰”,凭高颜值成为“万人迷”,或者嫁一个像马云一样的富豪。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男孩子想长大了包装成一块小鲜肉,既会唱又会跳,说唱功底一流,最好被一个顶级大富婆看上,再经过包装,成长为一个大明星,挣快钱,好好享受人生。

另外,还有一大群小小年纪,就已经是一个座拥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主播网红。他们所谓的才艺,不是脸蛋乖,就是嗓音好;不是能扯蛋,就是能跳舞……

总之一句话,能扯眼球就是老大,能聚粉丝就是王道,管他用什么办法和路径获取。

(二)

小孩子向往那些光鲜的外表,华丽的舞台,一场直播数万金的钞票,不是他们天生就拥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是他们的父母一路带出来的。

在日渐浮躁的消费主义之下,人们越来越聚焦于明星身上营造出的反射出的金银铜铁的各式光环。

把追星当成爱好,甚至把追星弄成“追命”,把明星当成人生信仰,把物质享受和风光体面当作人生奋斗的目标。

以这样的思维认识构架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无疑是畸型的、偏失的、无钙的、脆弱的。

每当国家有难、族群有危之时,他们秉持的是明哲保身,避开危情,一走了之。

比如还处于疫情上升期的大年初二,有网友晒出偶遇wxy、ycy去日本游玩的照片。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几天后,又有网友爆出在纽约一家日料店,偶遇了jmj和yz,两人还穿着情侣羽绒服。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还有去年婚礼沸沸扬扬的xz和gbt,也在日本享受旅行。

曾公开喊话明星是高危职业的zyq,被曝带着男友在国外吃吃喝喝。

恕笔者目力不及,还有更多的影视体育明星,最近都齐刷刷地在国内隐身了。

原本高调,成天想着上媒体头条的他们,难道是“改邪归正”了?还是他们像韩红那样冲到武汉去亲力亲为,为疫区民众加油鼓劲,筹资集款去了?

显然不是,很多明星像上面的那几个一样,在难得清闲之时,出国旅行、工作,抑或是网友们口中的“避难”去了。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哎,孩子们一个劲地嚷,长大了要当明星、网红。而这些为数众多的明星们,配得起孩子的仰慕吗?

这再次印证了网友们的一个结论:娱乐不能兴国,明星不能救国。

这里不是搞“道德绑架”,也不是说影视明星就不能在此时出国旅游,影视明星就都应该像韩红那样义无返顾地冲上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

而是,这场疫情让我们看清了,我们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究竟该向哪里倾斜,我们究竟该怎么向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

究其根源,还是“娱乐至死”的误导,那些靠感官、刺激就能发大财的娱乐,正在撕裂着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则报道,说的是范冰冰的弟弟范丞丞在网络上放了几张照片,他特意注明,只要付费60元,就能看高清版。于是,一下就有8万人付费。

有人调侃,范丞丞一觉醒来赚了480万。跟不少抖音用户一样,你不可能跟这8万人讲道理。反过来,他们会觉得你无趣、无聊。但是,而今,这样那样的群体,正在越摊越大。这究竟要把我们的孩子带到哪里?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社会批判学家尼尔·波兹曼1985年出版《娱乐至死》,他忧心忡忡地说,电视和网络媒介之下,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1985年,尚是电视娱乐的时代。30多年后,手机里的社会人,使波兹曼的担心成为正在变现的预言。

以一些短视频、游戏等为最新时尚的网络生态,以及这种生态背后的文化现象,有可能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的娱乐至死。

还有,明话还想起被众人公认的小鲜肉歌手鹿晗,一天,他在新浪微博正式宣布与演员关晓彤的恋情之后,由于上亿网友瞬间刷微博,立马将新浪微博客户端弄瘫痪。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鹿晗透爱”被“围瘫”的不仅仅是微博后台,而是我们被挥霍浪费、用错了地方的“眼球经济”,还有中国新生代究竟该追随什么样的偶像的迷失。

其实,明星的爱情干卿何事?我们也无权干预别人的抉择。而对于那些偏执的粉丝而言,你对偶像所有的迷恋与信仰,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曾有一句被大家广泛提及的名句是这样说的——“围观就是力量”。不过,倾力去围观影视明星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及至“围瘫”了新媒平台,却怎么也产生不了正能量。

我们何时能真正把目光锁定在社会民生等话题上,何时能真正把耳朵倾向风声雨声读书声上,何时能把关注点锁定在对我们社会做出过或正在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身上,网络内外才会有一片清朗的天空,虚拟与现实空间才会充满一股向上的凛然之气。

(四)

大灾大难面前,那些真正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国家守护人民的人,才真正是我们的偶像,才配得上“榜样”二字,才真正是民族的脊梁,挽救我们于危难之上。

这一个多月以来,有几个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身影牵动着14亿中华儿女的目光:

钟南山逆行的身姿,何其矫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含热泪。你知道,眼泪落地的力量吗?没有风,万籁俱寂。

像中国后来的大街小巷,空无一人的空旷。眼泪,从一个浑身除了骨骼,就是良心老人眼中,饱含着对国家的责任与情怀。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17年前,钟南山也毅然出山,扭转当年抗击非典疫情的危局。

其实,钟南山院士在2003年抗击非典过后,在2004年,他就曾因为工作负荷太大心肌梗死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即使到现在,他也无法再做激烈运动,不能再打篮球,但他在危难时刻仍然选择挺身而出。

钟南山的父亲曾对他说过,“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留点东西,这辈子就算没白活。”毫无疑问,钟南山院士此生早已重于泰山,是14亿人心中的一块铮铮夺目的丰碑。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这17年,我们记住了什么,推崇了什么,为何这样的脊梁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不了英雄,成不了“明天的你”,结结实实地败给了“范冰冰”和小鲜肉们。

还有一位老人叫李兰娟。1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73岁的李兰娟同钟南山院士等专家一同赶到武汉防疫前线。

据公开资料,李兰娟于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光是这一长串的职称,便足见分量。

2月20日,李兰娟走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ICU病房,问诊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当李兰娟脱下防护服后,脸上的压痕清晰可见。这是我们见过的最感人的压痕,这是写在老人脸上的责任与担当。这么大岁数还进重症病房查房,连日来,大量网友被感动,纷纷呼之为国宝。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还有,为众抱薪冻毙于风雪中的“吹哨人”——李文亮医生,也感动了大量网友,人们纷纷在网上哀悼纪念。

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曾讲到:“人的欲望和自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消费顺应欲望。”

但在日渐浮躁的社会风气和消费主义之下,我们却看到疫情面前真正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仍是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他们才是社会稳定发展中不变的基石。

(五)

在准备结束此文写作时,我看到一则让人欣慰的报道。2月19日,四川省科技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服务支持科技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疫情防控期间平稳健康发展八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主要包括强化疫情防控科技支撑、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进一步优化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内容。《措施》提出,在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定中,对参与疫情一线防控人员给予优先倾斜。

为了进一步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安心本职工作,再创佳绩,四川省出台的这一举措,明确提出在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定中,对参与疫情一线防控人员给予优先倾斜。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此举不同凡响,令人为之振奋。

首先,向社会传导出一种价值导向,谁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谁就理当得到我们的善待与崇敬。

面对新冠肺炎病毒,广大医务工作者没有退缩,而是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责任担当,目前有3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湖北武汉。战疫以来,1000多名医务工作者受到感染,多名医务工作者壮烈牺牲。

事实上,这已经充分显示了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高尚情怀,他们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理当受到社会的善待。

其次,让科技人员受到尊重,让他们得到切实可感的利益厚待。疫情防控需要这样的“职称支持”。

一方面这是对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辛勤付出的一种奖赏。另一方面,对医生主流价值起着一种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对传统语境下职称评定的一种纠偏。


如何让孩子说出“我长大了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过去职称评定往往过于看重论文发表的多寡,学历的高低,而对实际工作表现常常表现得“分量不够”,在这种偏颇评审机制的影响下,很多医务工作者不是把心思用在救死扶伤上,而是热衷于发表论文,钟情于追求学历。

显然,这是一种职称评定的剑走偏锋。四川率先走出的务实之步,当然还是第一步,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跟进国家层面的价值导航较正。

比如,对演艺体育明星的限薪,不应搞隔靴搔痒,本来动辄上亿的片酬降10%也有数千万之巨;国家男子足球队,一直冲不出亚洲,但年薪却高达千万,限至900万年薪也属天价……

这边体娱明星大幅降薪,那边科研人员大步涨薪!只要这样坚持做下去,我们的孩子在被问及长大了愿当什么的时候,才会说出“要当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科学家!”

这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