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骗局?

小小嬴政


说个1944年苏联骗德国战机的事情吧。

(苏德战场)

纳粹在苏德战场正面硬抗的同时,也想了一些其他的招儿,分散苏军的力量。位于里海沿岸西部的卡尔梅克地区,被德国情报部门看上了。纳粹认为,卡尔梅克人可以想办法策动闹独立,这样就能给苏联造成很大的麻烦。

于是,1944年5月23日,德国一架容克飞机空投了一队伞兵,准备联系卡尔梅克人,搞暴动,为首的是德军军情局的舍勒上尉。

没想到,5月26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等领导人就得到了这一消息。结果,舍勒上尉带领的33人间谍小分队,很快就被苏军阻截,打死了7人,当场俘虏了12人(包括舍勒上尉),其他逃跑的人也被追捕。

经过对这批人的审讯之后,苏军得知,舍勒上尉空降成功后,就已经向德国情报部门发送电报,表明自己已经成功进入卡尔梅克地区。德国人现在并不知道间谍小分队已经落网,他们还在等着舍勒上尉的进一步消息。

贝利亚觉得,可以制造一个骗局,让德军以为他们的计划非常成功,然后投入更多的小分队。这样,苏军就可以守株待兔,消灭更多的纳粹情报人员。


于是,从1944年5月29日开始,代号为“雅利安人”的计划开始了。

(容克290远程军用运输侦察机)

5月30日,苏军利用缴获的德军电台,发了一份电报出去:飞机在莫斯科时间4点55分着陆……容克飞机被击落,抢救出了一些弹药,但是没有水和食物……形势很好,联系上了游击队员……容克飞机应该在夜间着陆,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停机场……

这份报平安的电报,立刻收到了预想的效果。德军在当天就派出了一架容克290飞机,飞到了预定的地点盘旋。

苏军判断,这架飞机是为了判断情报的真假,另外也是为了观察地形的。所以,苏军没有击落它。

当这架容克飞机顺利返航之后,德国情报部门认为,舍勒上尉的小分队确实已经成功到达了,而且也没有被苏联的情报部门利用。

6月5日,“雅利安人”行动组又发了一封电报:期望得到所有需要的东西。

德军很快回电:可能在6月16日23时运送物资。

随后,双方一直在用电报交流,“雅利安人”行动组利用假情报忽悠德军,同时让他们赶紧运送武器弹药、食品以及更多人员过来。


6月11日晚23点,一架德军容克290飞机来到了预定的机场,投下了5名伞兵和20大包的物资……结果,苏军开火,容克飞机起火烧毁,多人被打死或者俘虏,苏军的计划大获全胜。

(苏联秘密警察首脑、内务部长贝利亚)

其实就在战斗进行的时候,德国情报部门就一直在发报,询问飞机是否顺利到达。因为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德国情报部门开始起了疑心,于是要求“雅利安人”行动组立刻启用新的代码发报。

德国情报部门发出指令:立刻启用新代码,新代码包括“北极”训练营书记的姓、助手的姓、训练营军士的姓、您妻子的名字。另外,您是否记得“穆欣”妻子的姓,如果记得,请告知。

之前被俘的德国间谍说出了“穆欣”妻子的姓,但是“其他用作代码的姓已经记不得了”。

虽然之后“雅利安人”行动组继续和德国情报部门周旋,但是对方明显起了疑心,一直到8月中旬,要求的物资再也没有运过来。

“电报游戏”一直持续到8月20号才结束,苏联显然已经占了便宜,所以也就不再继续玩下去了。

整个过程中,“雅利安人”行动组共发出42封电报,收到了23封。在行动中消灭了两架容克290飞机,还获得了两部完好的新式飞机发动机……赚到了。


七追风


1992年左右著名的“水变油发明”。

水变油的发明者王洪成在发明出可以使水变成燃油的“膨化剂”之前是是一位普通司机,从未有过科研经历。

1984年王洪成发明了这项发明,那个年代传媒业远不如现在发达,直到1992年才被大街小巷的百姓知晓,其中80多家中央和地方的主流媒体进行过报道,包括1992年8月14日的《人民日报》也进行了报道。

到底这项发明有多神奇?

王洪成公开的配方是75%的水勾兑上25%的汽油,再加上王洪成保密的“洪成基液”,经过40多秒的反应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燃料。

按照王洪成的说法,洪成基液的制造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就利用这个所谓的发明到处宣传造势,寻找投资,有300多家乡镇企业拿出上亿元资金给投资王洪成搞共同开发,他自己一不申请专利,二不建厂。

下图为王洪成当众表演

如果水变油成功,那对于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都影响极大,但是很明显示违背科学原理的,王洪成使用的很可能是刘谦的魔术手法,掉包计。这种方法之能作为表演效果看来,真的开厂投产,是不可能的。

最终,王洪成经济诈骗最被逮捕,被黑龙江中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核先生科普


钻石,极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最长久的一场骗局。提到钻石,我们很容易想到代表爱情与忠贞象征的那句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并被称为世界上“最奢侈、最珍贵、最稀缺”的“宝石之王”,还被赋予“尊贵、勇敢、权力、地位、典雅、奢华”等文化内涵。如果说,这一切并非钻石的本来面目,而是人为操作下的一场惊天骗局,不知大家会作何感想?

稀缺骗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开采技术的提高,成吨的钻石被开采出来。世界年储存的钻石曾高达几亿块,全球钻石年产量也曾达到1.24亿克拉,近25吨。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因此,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预言:“如果能成倍地生产出大量的钻石,钻石的价格将大幅度下跌。”然而,当这一天真正来临时,却并没有出现其预言的结果,反而价格逐年递增,传奇依旧。

真实稀缺

19世纪末之前,整个世界宝石级钻石的年产量仅有数磅之多(每磅约等于0.4536公斤),基本分布在以下地区:

  • 3000年前,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钻石的国家。到了18世纪初,印度的克里希纳河、彭纳河及其支流,是世界钻石的唯一产地,但是产量极小。如:光明之山、奥尔洛夫及大莫卧儿等闻名于世的钻石,均来自于印度。
  • 到了1725年,巴西钻石的发现及开采,使巴西取代印度,成为当时全球钻石的重要产地。
  • 再到1867年以后,南非发现了冲积砂矿床和大量原生金伯利岩筒,南非从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其产量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并由此开创了钻石业的新纪元。

就算如此,钻石依旧称得上稀缺,并以其华丽的外表,倍受西方皇室和权贵一族的青睐。

市场泛滥

  • 1870年,南非的橙河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脉,很快钻石便被成吨挖出。一夜之间,钻石稀缺的神话破灭,钻石市场泛滥了。
  • 1871年7月16日,加拿大的库力斯堡诞生了全世界第一座钻石矿,被命名为“库力斯堡矿”也叫“新热潮矿”。
  • 1905年,南非的阿扎氏亚又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伯利岩岩筒——普列米尔岩筒,并开采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利南钻石。至此,南非拥有了世界上产量最大、最现代化的维尼蒂亚钻石矿。同时,钻石颗粒大,品质高,而且50%的金刚石均是可切割的,其产值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 1979年至1986年,澳大利亚西部的西澳新南威尔斯和阿盖尔地区,钻石矿床储量达5.5亿克拉,其产量占据世界霸主地位。
  • 到了20世纪,博茨瓦纳钻石总产量超过1500万克拉、俄罗斯的钻石产量达到1200万克拉等。

可以说,根据钻石矿脉的发现与正常开采,绝对达不到市场所宣传的稀缺程度。

制造稀缺

面对南非钻石市场泛滥的局面,南非矿业背后的英国投资商感到心惊,意识到钻石的稀缺性遭到破坏,也就意味着自身利益遭到威胁。因为,钻石的高利润,高度依赖于高稀缺性。

为此,于1888年,英国在南非矿业的投资商们,在南非成立了一家“戴比尔斯统一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在全世界获得了多重身份。如:英国伦敦的“钻石贸易公司”;以色列的“辛迪加”;欧洲的“C.S.O ”,也称“中央销售组织”;非洲的“钻石开发公司和矿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

鼎盛时期,该公司不仅直接拥有或控制南非的全部矿产,还拥有英国、葡萄牙、以色列、比利时、荷兰、瑞士等区域的钻石贸易公司。

19世纪末,为了应对钻石市场的泛滥环境,戴比尔斯直接将产量消减90%,并遣散数千名工人,人为控制钻石的稀缺性。1930年,当世界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钻石的价格不仅没有大幅下跌,反而是逐年递增,但是南非的钻石产量却下降了40%。这一现象,被称为“有悖经济学常规”,但是垄断环境下的经济不都是有悖于常规的吗。据相关资料显示,我们目前接触到的各大经销商的钻石成品,几乎都从戴比尔斯流出。因为,它们垄断了全救钻石产量的近80%,而且更是世界钻石毛料的主要供应者,同时也几乎垄断了全球的钻石供应。

为了更好地垄断市场,戴比尔斯建立了单一渠道销售系统,只给全球少数的买家供货,再由这些买家将产品投放到市场一线,从而保证了一种长久的动态供求平衡关系,有效避免了钻石市场随世界经济的波动而产生动荡。

1945年,戴比尔斯遭到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公司被判令不得在美国直接进行贸易。同时,指控也在总经理拉尔夫和董事长奥本海默身上生效,所以他们数十年不敢踏入美国,否则将可能被逮捕。

后来,由于美国本土钻石营销商在这一行业获益良多。因此,美国批准戴比尔斯可以通过“代理”的形式,进入美国市场。但是,必须交纳罚金,以换取直接进入美国市场的资格。

1975年至1980年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钻石的稀缺保值属性,市场需求急剧增长,价格更是连续翻番,并被哄抬到史无前例的巅峰,其地位也是远远超出市场预估。例如:当时在以色列,优质钻石便可用于银行高价抵押贷款。其实,苹果的崛起之路,明显有着太多钻石走过的痕迹。

如果,将钻石投放到自由交易市场,钻石还会独霸经济环境下的“传奇”地位吗?

营销骗局

1938年8月,为了塑造钻石的完美形象,并使其稀缺性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戴比尔斯(De Beers)创始人29岁的儿子Harry Oppenheimer(哈里•奥本海默),专程赶到纽约,并会见了N.W.Ayer(爱尔)广告公司总裁Gerold M. Lauck,经过谈判,最终将钻石的广告推广权交给该公司。

Ayer广告公司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后,打算从电影明星(如:1945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琼·克劳馥)身上寻求切入点,全力打造“钻石虚构故事”,最终将钻石设定为不渝的爱情象征。接着,在报纸杂志上登载钻石的新闻故事和照片,渲染钻石与浪漫爱情的关系。新闻故事重点描述名人送给他们爱人钻石的大小,照片特写则凸显知名女人手上闪亮的钻石戒指。同时,时装设计师则以专访者的身份,大谈钻石的时尚、浪漫、潮流等地位。期间,由于英国在钻石业中拥有众多利益,所以皇室成员以佩戴钻石为荣,来支持钻石业。不久,英国女王大张旗鼓的访问南非,亲往多处钻石矿区,并接受钻石作为礼物。

此外,为增强推广效果,Ayer在代表和塑造精英阶层的杂志上,将钻石和毕加索、德朗、达利、杜飞等人的名画放在一起,以显示钻石和名画有一样的艺术品位和独特魅力。

仅仅3年,钻石在美国的销量就上升了55%。1967年,不到5%的日本订婚女性收到了钻石戒指; 1972年,上升至27%; 1978年,上升至50%; 1981年,上升至60%。仅仅只用了14年,结婚戴钻石便成为了日本人的婚姻主题,一举改变了日本人1500多年的结婚传统习俗,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钻石消费市场。

1947年,Ayer又将钻石的推广重点放在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上,不断在媒体的名人报道中展示钻石的浪漫爱情象征,强化钻石的精神内涵,并为此打出了深入人心的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同也,也进一步将保值,上升到了“永恒”的高度。

当然了,钻石也会挂花、损伤和掉色,但是通过强势宣传打造,却成为了“永恒完美”的奢侈品。

到了20世纪,“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的广告语,如同一次爱情核爆炸,迅速传遍中国各地,并改变了中国人结婚佩戴黄金、翡翠的传统习俗,从而成为中国新人“无钻不婚”的新理念。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钻石消费王国。

保值骗局

戴比尔斯赋予钻石的保值幻像就是“永恒”,言下之意就是对于如此珍贵的东西,永远都不要转卖。只有这样,钻石才算进入了消费者的“保险箱”,钻石的市场流通率也才会更好地把控。

  • 1970年,为了测算钻石的保值率,伦敦的《金钱》杂志以400英镑购买了两颗宝石级的钻石,每颗分别重1.5克拉,并将其封存在保险柜中。到了1978年,大不列颠发生通货膨胀高达25%。如果以此计算,至少增值300%,但是当地的批发商和珠宝店却最多出价500英镑回收。也就是说,8年时间利润仅有100英镑,表面升值收益小于3%。如果这一价格以当年来算,仅相当于167英镑,实际贬值233英镑。

  • 1974年,一名叫瓦特的英国人,在一家声誉很好的伦敦经销商处,用2595英镑购买了一颗1.4克拉的钻石。一周后,他找到该经销商进行出售,回收价仅有1000英镑。

  • 1976年,荷兰消费者协会在阿姆斯特丹购买了一颗超过1克拉的高品质钻石,8个月后准备出售,竟然发出阿姆斯特丹的20家主要经销商,有19家拒绝购买,仅有一家愿出原价的一小部分回收。

  • 1979年,窃贼盗得一批保价5万美元的钻石,拿到黑市仅卖得200美元。据处理该案件的区域助理检察官介绍,在第47街的黑市,根本处理不掉那批钻石,罪犯也是被自己联系售卖的当地经销商告发后被抓。

同时,据行业人士介绍,从矿业巨头的矿山开采出来,最终到客户手中,价格骤升了约50倍(1CT为例),换作任何商家都不可能回收这样的商品。

骗局之殇

当你明白了这一切,并告诉女朋友买钻戒是一件“很傻”的事情时,女朋友望着你的眼睛,来了一句:“是很傻,但是你就不能为我傻一次吗?”你又将何言以对?

其实,钻石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装饰;二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制作各种切割、研磨工具。同时,由于钻石99.98%的化学成份是碳,而碳又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元素,因此人造钻石的技术并不复杂。如此以来,天然的钻石仅剩第一个功能,那就是装饰。也就是说,花大价钱买了一个身上很少使用的装饰品,而且并无保值价值,不知这值还是不值。

有人说,市场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两情相愿的事情,别人愿意用5块钱去买只值1毛的东西。但是,参照90年代美国针对戴尔斯的集体诉讼案,这种垄断抬价的行为是欺诈犯罪行为。因为,它是“有组织、系统化、全球化”动作的,而且其价格远远高于自身价值。

或许,也有人会说,钻石稀缺,价格自然贵。但是,稀缺可以卖稀缺的价格,为何会卖到稀缺价格的数倍、数十倍、数百倍,这在一些国家的法律里就等同于犯罪。

同时,据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华盛顿卡内基学院和多个其他大学的研究者组成的科学家团队,通过使用地震学装置来测量声波穿过地壳,发现了埋藏于地表下约100英里的“千万亿”吨的钻石。如果此事成真,天然钻石的稀缺属性将彻底被打破,钻石的价格也将一路狂跌,钻石的惊天骗局也将真正暴露在阳光之下。


祥子谈历史


一代枭雄,“暗杀大王”王亚樵,一生叱咤风云,侠肝义胆,令敌人坐卧不安,谈之变色。可惜最后却被女人所骗,惨死于军统特务手中。

王亚樵是安徽人,从小聪明好学,嫉恶如仇,参加过科举,在家乡做过老师,多次投身政治运动,被通缉后,逃亡上海,创建“斧头帮”,为穷苦工人撑腰,让资本家们深为忌惮,不敢对工人过分欺压。行侠仗义的王亚樵在工人中很有威信,深得人心。在几次替工人出头后,“斧头帮”在上海名声大振,连青帮大亨杜月笙都礼让三分。

王亚樵还曾活动于军队之中,先后在多个军阀队伍中担任要职,期间与戴笠、胡宗南等结为金兰兄弟。后因公开指责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动政变,惹恼蒋介石,派人对他抓捕,王亚樵逃脱后返回上海。



王亚樵颇有爱国情怀,身负侠义之风,除奸灭寇。淞沪警察厅长徐国良、安徽省建设厅长张秋白,上海招商局总办赵铁桥,日本派遣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国民党外交次长唐有壬,都因多行不义而死于王亚樵策划的暗杀行动。

对亲日分子也绝不留情面,大汉奸汪精卫身中三枪,侥幸逃命,因认错人误杀了秘书,宋子文逃过一劫。抗日不利的蒋介石和张学良,一个在庐山险被刺杀,一个在上海被恐吓。王亚樵让他们个个都坐立不安。



心有余悸的蒋介石在招降王亚樵不成后,知道他的存在是个极大的威胁,为了自己的安全,所以给戴笠下了死令,必须出掉王亚樵。

从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起,戴笠与王亚樵的兄弟之情已经恩断义绝。他费尽心机要将王亚樵置于死地,但王亚樵机警多变,屡次化险为夷,并由香港远走广西躲避追杀,而且准备去延安投奔共产党。

戴笠并不善罢甘休,使用美男计,策反了王亚樵得力干将余立奎的老婆余婉君,当时余立奎因为救王亚樵身陷戴笠手中,所以王亚樵对余婉君不能不闻不问(另有余婉君是王亚樵的旧情人之说)。



佘婉君以有事相商的名义(也有说是两人幽会),把王亚樵骗至军统特务已经埋伏好的自己住处。

王亚樵推门而进,即被迎面而至的一包生石灰迷住双眼,虽然奋力反抗,但特务枪击刀刺不离要害,王亚樵寡不敌众,当场被杀身亡。特务们残忍的将王亚樵的脸皮剥走,并将余婉君杀死灭口。

戴笠利用王亚樵的兄弟情义亦或是儿女情长的短板,终于完成了主子交给的任务。王亚樵一生屹立于大风大浪之上,最终却枉死于一个女人的骗局之中,令人唏嘘。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事欠检点,大事不糊涂”。这也是一代豪侠的毕生写照。



我是历史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微点


世界上的骗局很多,因为我们都不是亲历者,只能以史为鉴,而且历史也是后人写的,真实性无法查证。多少年来,大家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待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古学历史学的进步,有些真相浮出水面,过去做过结论的东西就逐渐被重新认识。

但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很多是学术之争,更多是在怀疑基础上,找到点佐证,最后旁争侧引推论出来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冒出来许多许多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大咖”,利用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名人影响力,怀疑一切,推倒一切,想象一切,篡改一切,编造一切。

更甚者拿野史当正史,拿传说当真事,把自己的所谓论点论据拿出来“忽悠”人们,为的是轰动效应,抬高自己,吸引关注。

由于这些专家名人的忽悠,让百姓们的传统认知完全被颠覆,让中华传统,中国历史,革命英烈,受到攻击伤害毁譽,他们还借此机会给历史罪人翻案,给汉奸卖国贼歌功颂德,这是最不能容忍的。

这将毁了我们的教育,毁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要与他们说声“专家们,住嘴吧,别再忽悠骗人了。”


手机用户张和新


历史上有许多高明的骗局,可大都是围绕着财物和名誉的老套玩法,但接下讲的这个骗局,可以说是很“开脑洞”,直接跑出了地球,竟然打起了月亮的主意,围绕着月亮来进行“科学”欺骗,还一度受到人们的追捧。

1835年8月21日,纽约《太阳报》刊发了一条重磅消息,内容为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耳利用巨型望远镜在月球表面发现了智慧生物!消息一传出,立马轰动欧洲!

从8月27号开始,《太阳报》对赫歇耳的惊人大发现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连载,一次比一次劲爆,先是说发现月亮上有着大片的植被,美丽的鲜花,还有一片片湖泊,28号的内容更加吸引眼球,赫歇耳通过自制的巨型望远镜发现了一种“长着翅膀”的月球人,这种类人型的生物是棕色的,像蝙蝠一样自由飞行。接下来几天又陆续报道了月球人的城堡和一些野生动物,看上去就像梦幻星球一般。

因为这个大发现,《太阳报》销量一路飙升,竞争对手一看急眼了,纷纷跟进报道,就连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泰晤士报》也进行转载。

这种吊人胃口的报道一度让人深信不疑,加之赫歇耳在欧洲天文界的名望,许多大学教授和科学家也纷纷上当,巴黎科学院还因此召开了一次讨论会专门研究这个事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太阳报》记者和朋友聊天时透露所谓月球人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赫歇耳确实在南非建了一座天文台,但并没有那些大发现,内容全都是他自己编造的!糊弄人的把戏很快被揭穿,9月16号《太阳报》被迫向公众声明月球大发现是一个虚构的消息,有意思的是,这份声明拒绝承认是“完全的骗局”,并发了一段模棱两可的话:“许多明智的科学人士相信它是真实的,他们至死都会坚信这一点;而持怀疑态度的人们,即使让他们身处赫歇耳先生的天文台,也仍然是麻木不仁”。

群众被这份声明整的也是一脸蒙圈,虽然主流科学已经看清了这种把戏,但狂热的群众还是愿意相信月球人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大众一点也没有因为是虚构的而生气,反而觉得里面隐藏着猫腻!搞笑的是,为了迎合大众需求,随后《太阳报》把连载故事整理成册,销售异常火爆,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成为了畅销书!


徒步全球


维克多·拉斯体格,他曾把埃菲尔铁塔当成废铁卖了,而且卖了两次。

埃菲尔铁塔于1889年建成,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但在设计之初,埃菲尔铁塔就饱受争议,包括莫泊桑等三百多名法国知名人士公开表示反对修建埃菲尔铁塔,他们实在不明白这种由钢铁塔建起来的柱子有什么美感。

在各种争议声中,埃菲尔铁塔还是建成了。

1925年的时候,巴黎开始有流言:因为埃菲尔铁塔每年需要大笔的资金用于维护,政府无意为此继续买单。这个流言被拉斯体格知道后,他决定利用它大赚一笔。

他先后给五名巴黎知名的废品收购商发出邀请,称自己为法国政府邮电部高官,要与他们商量埃菲尔铁塔拆除后钢材的处置问题。

拉斯体格先带着这些商人游览了一番埃菲尔铁塔,他表示政府不愿意将拆除埃菲尔铁塔的事情公之于众,但还是有一些消息流传了出来。在拉斯体格不断透露政府内部辛秘之后,这些废品收购商们对他的身份深信不疑。

要知道埃菲尔铁塔高300米,除了底部四个角用钢筋水泥固定外,其他部件全是钢铁,重量超过1万吨。为了能拿下这笔大生意,这些收购商们无不向这位政府高官行贿,其中一名叫做鲍里森的商人更是出了巨资,以此换得第一顺位收购商的名头。



拿到钱以后,拉斯体格立刻跑路。他乘火车到了维也纳,想在那里躲躲风头,但知道被骗的巴黎商人们却不敢报警,除了担心名誉受损外,还担心背上贱买国有资产的罪名。

当拉斯体格发现他的罪行并没有被曝光之后,胆子变得更大了。他重新返回巴黎,用了和上次一样的手段,将埃菲尔铁塔又卖了一次。


历史就在那里


古人的骗局真是数不胜数,我所选的,都是我曾看过的发人深省的故事。

其中《智囊》、《通鉴》、《明朝》引用比较多,故事的主角大部分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由于平时上班,所以这个回答有时间就会更新,当然如果有人看,有人赞。如果没人看,那也就算了。


-----------------------分割线------------------------

一、孙坚擒贼

孙坚小时候和他父亲一起乘船过钱塘江,见岸边一伙强盗正在分赃,行人纷纷避而远之。

孙坚对父亲说:这些强盗我可以捉住他们。(此贼可擒也。)

父亲一听懵逼了,说:儿啊,这不是你能干的事儿啊。

说罢,孙坚跳下船,提着一口大刀,登上一个小土丘大吼一声,然后左右招手,像是在指挥军队对这伙强盗进行包抄一样。贼人一看,以为是官军来围剿,纷纷丢掉财宝就跑。孙坚就乘势追击,硬是杀了一个强盗,提着他的脑袋回来。


二、曹操

曹操小时特别的顽皮,他的叔父因此非常讨厌他,经常向他父亲告状。

为此曹操特别的恼火,就想了一出奇招来对付叔父。

一天,正当叔父进曹操书房的时候,曹操装作中了风,倒在地上四肢发抖、口吐唾沫。叔父见此吓了一大跳,赶紧跑去报告曹操父亲。

等曹操父亲赶来时,曹操正端坐在书桌上写字,父亲就问:你叔父说你刚才中风了,这么快就好了?

曹操回答说:儿素来无此病,只是失爱于叔父,所以经常造谣中伤我。

从此以后,无论叔父说曹操怎么怎么不好,曹操父亲就再也不相信了。



三、雄山智僧

雄山在今天江西省大庾县,那个地方有座山叫飞瓦岩,飞瓦岩上有一座寺庙。

相传当初僧侣在建造这座寺庙的时候,就地取材,所有的木料都准备齐全,但因山太高,瓦运上去特别的困难。因此这个僧侣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买了瓦堆在山脚,于是放出消息四处宣扬,说我要做法术让瓦自动盖成房子,用不着工匠,并定好了做法的日期。

做法当天,远近来看的人有几千人。这老僧就顾了几个托儿把瓦从山脚运到山上去,来的这几千人急着想看老僧做法,纷纷帮他们搬运,一会儿工夫所有的瓦都被搬上了山顶。

这时候老僧笑着说:哈哈,我所说的飞瓦盖屋就是这呀!


四、朱元璋

朱元璋起兵不久,还在老丈人郭子兴手下卖命。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非常嫉妒朱元璋,每天不打仗,却绞尽脑汁要搞死朱元璋。

于是想了一条计策,决定宴请朱元璋,在朱元璋的酒里面下毒,毒死他。但不小心走漏了消息,被朱元璋给知道了。朱元璋也爽快地跑去应宴会,这让两兄弟非常的开心,以为这小子终于上当了一回,此命休矣。

当朱元璋骑着马走到半路的时候,突然停下来望着天空,装作若有所视的样子,突然勒马就往回走,还说了一句:如此歹毒。

这让俩兄弟非常纳闷,就去问朱元璋为啥不来,朱元璋说,刚才上天告诉我说,你们俩准备了毒酒要害我,我怎么还会来!?

两兄弟听完吓坏了,赶紧下马道歉,说:误会、误会。从此以后就没在动过害朱元璋的心。


暂时写到这里吧,纯手打。

喜欢就赞吧,你们的关注和赞,才是我继续更新的动力。


郁生姜


骗局有大有小,小的骗局可以挣个仨瓜俩枣;大的骗局可以对整个世界瞒天过海,甚至影响历史。

历史上著名的骗局,绝不是为了仨瓜俩枣,也不是为了三五百块。历史上著名的骗局,一定影响深远、且一出手就让所有人震惊。比如,上世纪著名的庞氏骗局,直至今日,这个“局”已然在影响无数人。

骗局,是有“格局”的欺骗。格局越大,骗得越多。

论骗局,中国人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一点,从老祖宗留下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骗术”合集就可以看出。当然了,打仗的时候给敌人下套很正常,可是文人写的小说,套路也是一个接一个…比如《三国演义》。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把美、苏两个大国都给耍了的骗局。

这段历史的起源,要从1947年说起。

1947年,二战已经结束两年,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清平,仍有很多地方在打仗。当时,解放军正在对国民党作战。

在这一年的联合国大会上,美国让新西兰提出一个议案:建议中国台湾岛由联合国托管,保持中立立场。

老蒋一听,肺都气炸了!台湾岛本就是中国国土的一部分,什么叫“保持中立”?现在保持中立,过几年会不会独立?老蒋虽然打仗怂的一逼,可是原则问题寸步不让。

不过,老蒋心里这么想,嘴上却不敢说。打了个哈哈就过去了,心里问候杜鲁门在英国的先人十八遍娘希匹。

1949年,老蒋逃到台湾岛之后,再次向美国声明:

“台湾移归盟国或联合国暂管之拟议,实际为中国政府无法接受之办法,因为此种办法,违反中国国民心理,尤以中正本人自开罗会议争回台、澎一贯努力与立场,根本相反。”

大概就是因为老蒋的这个声明,解放军没有发动渡海作战。

此时的老蒋,已经被解放军打的只剩下台湾岛、澎湖列岛、大小金门等岛屿。真真是“南望王师又一年,王师只剩一个连。”对于美国,老蒋只有一个期盼:

“爸爸,什么时候带着我们上岸?”

1954年,美国给了老蒋一个答复——《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美台共同防御的领土,仅限国民党领导的台湾岛及附属岛屿,而不包括大小金门。如果美国的这一阴谋成功,凭借宽阔的台湾海峡,台湾就彻底与大陆隔绝,成了一个独立于海外的“小岛国”。

精明如老蒋,如何看不出这一点?

因此,大小金门成了四方(中美苏蒋)关注的重点,决定权却掌握在老蒋手里。老蒋第一次站在这样的镁光灯下,心情难免有些激动。但是他看了看解放军为他“精心”准备的渡海作战的船只,咽了口吐沫:“过段时间再说吧!”

由于赶上了朝鲜战争,美国便将此事暂时搁置。

1957年,台湾岛爆发“刘自然事件”,台湾民众反美情绪高涨。为了“稳定”民众激动的情绪,老美决定派国务卿杜勒斯赴台。杜勒斯到了台湾之后,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要是再不从金马岛撤军,美国就不管你了。

老蒋能在台湾苟延残喘,全靠美国援助。美国要是不管,岂不是把他往死路上推?前些年打哈哈还能管用,如今岛内反美,本就给美国撤军带来了借口,要是再打哈哈,爸爸真走了咋办?

台湾岛和中国分处不同阵营,看着中苏两国这么腻歪,老美心里能不起腻?尤其是看着不争气的老蒋,越看越有气。于是,就寻思怎么给他个小鞋穿。

老美的“阴谋”太没有技术含量了,让人一眼就看穿脑子里想的什么。只是老美太牛掰了,一切“设局”在绝对实力面前,有些苍白无力。

1957年底,中苏处于蜜月期,赫鲁晓夫对中国进行了访问。

1958年8月11日,解放军开始对金门岛进行炮击,美名其曰解放台湾。

全世界都在关注台海局势。

8月23日,战争升级。解放军加大火力对金门进行炮击,一天之内,打出30000发炮弹,炸死600名军官,还炸死了俩美军顾问。

又过了三天,炮击再度升级,解放军在这三天内,一共打了10万发炮弹!炸死炸死岛上军民36000人,连金门防区的副司令都被炸死了。

死伤这么惨重,任谁都不会高兴。可是老蒋一听这个消息,高兴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连说三个好字——因为他终于有借口拒绝美国了。同时,老蒋对大陆那边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怎么就想不到这么好的办法呢?

看来,大陆也不希望台湾走上“独立”的绝路。于是,老蒋下令将全岛2/3的军事力量,全部调往金门区域,“阻止”解放军渡海作战。

紧接着,老蒋召开新闻发布会,在会上说:

“大陆炮击金门,是进攻台湾的前奏。金、马是台湾的屏障,绝对不能失去!美国中立台湾的建议,是“空洞和愚蠢”的,申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无可争。”

当时,美国正在全世界忙活擦屁股,一听台海局势再度升级,顿时着了慌。

美国民众强烈要求出兵,制裁这个打死他们两个顾问的解放军。但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却不这么想,他想:老赫刚走,他就开炮,难不成老赫给他留了什么?这个事情不简单,待老夫先派兵去观察观察。

美军派了6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1个潜艇集群和20多艘后勤补给船摆在台湾海峡,却不敢开炮。摆出这么大阵势,一来是给国内看看样子,二来吓唬吓唬解放军。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老美不敢开炮。

赫鲁晓夫看了之后,骂道:艾森豪威尔这个怂货,呸!

果然,美国几个月,美军撤出台湾海峡,而大陆和台湾则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金门炮击计划。金门炮击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参战双方在开炮之前,都会拿着大喇叭喊话,让对面知道要开炮了。

开炮时,也会挑着没人的地方打。甚至还被人总结出“单打双停”规律:即逢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

多年以后,老美才知这是大陆和台湾拿着他开涮,可是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兄弟睨于墙而外御欺辱,大陆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老蒋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大陆就绝不坐视老蒋受欺负而不管。

当然了,一个中国,也是中国同其他国家建交的先提条件。

正是毛主席的大格局,才避免了美国在台湾局势上咄咄逼人的架势。老蒋和毛主席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虽然彼此有很大的仇恨,却在“一个中国”立场上心照不宣,毛主席一个炮弹扔过去,老蒋就知道“局”已经布好,只等美国入套。


祗树


冷战时著名的战略欺骗——“星球大战”计划

冷战的时候,苏联总体的国力是不如美国的,其中经济上劣势更明显,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压军备竞赛的话,长久来看对苏联是不利的。

1983年,里根总统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战略防卫倡议,这就是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当时苏联在核武器方面比美国更强,所以美国就以此为由,高调宣誓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

这个计划的总预算高达一兆美元,不过该计划难度太大了,后来基本没有达到预期,美国在已经花费了近千亿美元的费用后,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星球大战计划”,而相关资源缩编改组为弹道导弹防御组织(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Organization),之后,在2002年又再次改为导弹防御局(Missile Defense Agency)。

然而根据中情局最新的解密文件,很多人认为这个计划本来就是个骗局,意图是将苏联拖入这个军备竞赛当中,乃“疲苏之计”,不过至今五角大楼仍不承认此说法,他们说计划之所以没实施,仅仅是因为存在技术水平不达标,难度太大,绝对不是外界所流传的的骗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