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儿子为什么不能做太子?

Amuwa


康熙比较重视对皇储的教育,因而康熙的儿子们文武双全的很多。如果不是因为出于同一时代,基本上都是做皇帝的料。

其实胤禔这个人的实力还是蛮出众的。早年间康熙也是比较重视这个皇长子的。至少在康熙亲征准噶尔的过程中,胤禔是都有参与的,而且还在索额图的营里做过先锋官。康熙带着几个儿子一起去锻炼打仗的时候,唯独是胤禔单独率军当前锋的。

但是胤禔最终被圈禁,落到如此下场,还真怨不得别人,是因为他对储位过于执着了,甚至走火入魔,突破了人伦的底线。

胤礽成为太子和本身的能力关系不大(虽然胤礽也是文武双全),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赫舍里难产死后,为了继续笼络索额图等赫舍里家族的人,在“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前提下,选择了立胤礽为储君。所以胤礽这个太子当得实际上很吃亏。虽然说名分早定,但是满人对宗法制度的摇摆,既没有按照宗法制度选储的传统,也没有后续继承的土壤。满人更相信实力,也就是所谓的“选能不选嫡”。

所以在诸位皇子实力相当的情况之下,松土的就特别多。胤礽就相对很吃亏。很多往往实际上不是自己的错,但是耐不住别人不断地在康熙耳边打小报告,时间一长,人就崩溃了,做出的事情也就不计后果了。而胤礽一倒台,其他皇储就看到了机会了,明争暗斗就无可避免了。

而实际上在第一次废黜胤礽的时候,胤禔的赢面是最大的。因为他年纪最长,战功最多。也就是说拿得出手的资本也最多。

但是在他所有问题没有暴露出来之前,最大的劣势在于,他曾经在朝中的背景是明珠,而明索党争,实际上在胤礽被废之前,明珠和索额图都不同程度遭到了罢黜。受他俩的影响,胤禔实际上,即便康熙中意他,也不会立即立他为储。但是如果胤禔一直都没出现那样重大错误,很难说,到最后康熙会不会就偏向于他?炒米个人认为可能性是有的。要知道索额图是死了,还被康熙骂为“本朝第一罪人”,但是明珠后来又官复原职了,只是没再受重用而已。

但是很可惜,胤禔政治斗争的水平较低,手段比较低级;并且缺乏对康熙帝王心术的探究,是他做事往往欲速而不达。

胤禔有一个非常急功近利的逻辑,那就是认为胤礽被废,自己就理所当然会上位。这个逻辑虽然荒诞,但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胤礽是按照宗法制度被立为储君的,所以继续按照宗法制度的话,“无嫡立长”,现在唯一的嫡子胤礽被废,那么剩下的可不就是唯一的长子胤禔了?

所以胤禔“松土”是最积极的,为了把胤礽搞下去,甚至玩起了最为宫廷政治忌讳的“魇镇”,关键是还被胤祉给掌握了证据。这说明对于政治斗争,胤禔的水平还是非常低的,可见他缺乏好的谋士,对历史知识空白。如果他知道“巫蛊之祸”,魇镇这事他应该会后悔。

另外看到胤礽被康熙彻底否定的时候,他竟然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顾人伦,一心要至胤礽于死地,以绝后患。而晚年的康熙更希望看到的是父慈子孝的局面。胤礽哪怕再有错,那毕竟是自己的兄弟,但是胤禔已经利令智昏了,顾不上道义了。

这恰恰是突破了夺嫡的人伦底线,这也最终所有其他参与“九子夺嫡”的人最终在乾隆朝都得以翻案,而唯独胤禔没有得到翻案的原因。





炒米视角


康熙的皇长子胤禔,从出身和家族背景的角度上看,根本与太子胤礽无法相提并论。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将他与自己的结发妻子,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次子胤礽册封为太子。

这时胤礽只有13个月大,而此时康熙的皇长子胤禔已经三岁多了。

中国古代的封疆王朝的帝王传承,一直奉行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也就是说,康熙一生中唯一的嫡子胤礽,具有天然的优先继位的资格。所以尽管胤禔是康熙所有被列入齿序的皇子中,年龄最大的,进而成为了康熙的皇长子,但是庶出的他在与胤礽的竞争中,也自然而然的有着“先天性”的劣势。

而事实上,不管是出身上,还是家族背景上,胤礽在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时候,都是硬生生的压过了胤禔一头。

首先,二人生母的地位,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之上。

前文中也说了,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当之无愧的后宫之主,并且在康熙四年(1665年)的时候,就与康熙完婚。

再看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这个时候仅仅是庶妃,没有任何的册封,也就是在后宫中地位是非常的低。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时候,才被正式封为惠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成为惠妃,位列“四妃”之首,而在这之后,惠妃也就再也没有获得过晋封。

按照宫廷传统,先要看“母以子贵”,在皇子登基或受到重大册封后,才是“母以子贵”。所以,单从出身来看,胤禔别说太子胤礽,就连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所生的十阿哥胤䄉,都比他高贵。

其次,胤礽背靠着的家族势力,也更为强大。

赫舍里氏皇后的祖父,正是康熙朝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首辅索尼,索尼去世后,赫舍里氏皇后的父亲、索尼的长子噶布喇,袭承了索尼一等公的爵位。与此同时,赫舍里氏在家族在朝堂上,还有另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这便是索额图。这一时期的索额图,由于在康熙智擒鳌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担任保和殿大学士,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

而惠妃那拉氏最后依靠的政治势力,是她的母家叶赫那拉氏家族,代表是纳兰明珠。明珠由于受到多尔衮的牵连,在顺治朝时期以及康熙朝初年,备受打压,直到鳌拜集团倒台后,才开始为康熙皇帝所欣赏并得到提拔。然而,这个时候的明珠尚处于职位的上升期,与索额图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再次,就是康熙皇帝与赫舍里氏皇后之间的感情因素。

尽管康熙皇帝与赫舍里氏皇后之间的婚姻是一桩政治联姻,但是两人在一起共同经历鳌拜专权的岁月,并且在此期间,赫舍里氏皇后不仅给予了康熙莫大的支持与安慰,更是帮助其很好的处理了后宫事务,让康熙可以安心于前朝事务。

再加上赫舍里氏家族在智擒鳌拜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得康熙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中也有着感恩与感谢的成分,其二人感情之深,自然也是其他后妃所不能比拟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将胤礽册封为皇太子,既是有着法理性的依据,同时也是基于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以及表彰整个赫舍里氏家族贡献的考虑。


在此之后,康熙对于大阿哥胤禔的表现,经历了从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

起初,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皇长子是非常喜爱。

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的记载:

“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

除此之外,从另外一点也能康熙对其的喜爱。按照清朝时候的传统,皇子结婚后是要搬出宫外居住的,然而在大阿哥胤禔大婚后,康熙仍要求其居住在宫中。在康熙的所有皇子中,也只有他和十四阿哥胤禵有过这样的待遇。

而对于大阿哥胤禔的培养,康熙也是不遗余力的,并且给予了其诸多表现的机会。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年仅18岁的胤禔奉命跟随他的伯父、也是康熙哥哥的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出征,参与了乌兰布通之战,任副将军,参与战事指挥;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他与内大臣索额图领御营前锋营,参赞军机,并在同年三月被封为直郡王,时年24岁;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随同康熙巡视永定河河堤,任总管,还奉命祭奠华山。在这些重大事件中,胤禔都有着积极的表现。

与此同时,康熙丝毫不避讳明珠与大阿哥胤褆的关系,甚至在亲征噶尔丹期间,在与明珠的旨意批复中,专门写道:

“朕体甚佳,皇长子亦安。尔近佳否?为此特谕。”

然而,好景不长,康熙皇帝开始对于大阿哥胤禔产生了厌恶之感,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大阿哥“气质暴戾”且急功近利的性格弱点上。

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随裕亲王福全一征噶尔丹时,大阿哥就因性格急躁、听信谗言与福全不相和谐,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进而被康熙提前召回。

与此同时,胤禔待人接物非常随意,常有冒失之举,特别是有一次康熙皇帝在与外国传教士会面的过程中,胤禔竟然当众称要减掉外国传教士的胡子,弄得场面异常尴尬,把康熙皇帝本人更是弄得下不来台。

就这样,大阿哥胤禔逐渐失去了康熙皇帝对其的喜爱,而在这之后,他在“一废皇太子”前后的表现,更是坑人坑己,最终只落得一个悲惨结局。


政治上“蠢猪”般的表现,让其落得削宗夺爵、圈禁终身的下场。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为由,在热河秋闱期间,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这个时候的胤褆,自认为自己有着足够的实力能够竞争太子之位。

一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同时也是八阿哥胤禩的养母,这个时候的“八爷党”,是以大阿哥胤褆为核心,并且全力支持胤褆角逐太子之位,因而包括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都站在胤褆一边。

二来,胤褆坐拥皇长子的身份,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这个时候的胤褆也自认为有着法理上的优势。

三来,虽然明珠已经倒台,但是明珠的儿子纳兰揆叙以及明珠曾经的旧部,继续支持者大阿哥胤褆。

四来,康熙这个时候,依然将一些重要的任务,特别是监视、看管胤礽的任务交给了胤褆,这让胤褆有了被“重视”的错觉。

于是,胤褆对于太子之位表现出了极强的觊觎之心,但这却一再触怒康熙。

就在胤礽被康熙囚禁的时候,看看帐中依然是“惊弓之鸟”的胤礽,胤褆竟大言不惭的对康熙说:

“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想法,立马让康熙感到了极度的震惊,但是由于此时康熙身在热河,为了保险起见,并没有对此进行追究,而是对胤褆进行好言相劝,暂时让他放下了这个危险的想法,同时加派人手保护胤礽。

而就在康熙回到北京后,康熙马上当着所有皇子和王公大臣的面,当众宣布的胤褆的卑劣行径,同时也宣称,永远不会将胤褆作为自己的皇位接班人。就这样,大阿哥胤褆算是彻底无法染指皇位了。

然而胤褆的“荒唐”表演远没有结束。

他先是借由江湖术士张明德的一番“狂言”,向康熙举荐了八阿哥胤禩,进而连同这个“八爷党集团”和盘托出,让康熙对于胤禩也有了厌恶之感。之后更是被三阿哥胤祉举报用“魇镇”诅咒皇太子胤礽。

愤怒不已的康熙对于胤褆的表现是失望至极,于是他下旨将胤褆削宗夺爵,并将其圈禁在宗人府,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褆去世,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宗人府,被康熙圈禁了足足二十六年的时间。


雍亲王府


谁说康熙帝的大儿子就不能做太子了?

当然可以做太子,一是没法做太子,二是康熙帝不想让他做太子,要解释原因,其实很简单:

康熙帝的第一个儿子叫承瑞,是康熙帝十三岁时跟荣妃生的,毕竟那时候俩人年龄都比较小,生下来的孩子不够健康。

后面三个儿子,或许是相同的原因,都是两三岁就死了,真正活下来,并序齿的皇子是从老五和老七开始的,所以大儿子自然当不上太子,还没断奶就死了,咋当?

而老五就是胤褆,后来排序为大阿哥,老七就是胤礽,也就是后来的太子。

为什么胤褆没能当太子呢?

这很好理解,生胤褆的时候,在他前面还有一个幼儿呢,当时还没夭折。这时候,康熙帝不可能突然就立他为太子,毕竟他能活多久,尚无法定论。在那个小孩容易早夭的年代,皇上立太子,要么是皇后所生,要么是等孩子长得差不多了,选一个好的。

等到胤褆两岁的时候,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下了胤礽,而且由于难产而死,这触动了康熙帝敏感的神经,他太爱这个皇后了,爱屋及乌,自然就爱胤礽。

也就是说,在胤褆仅仅两岁,还在吃奶的年龄,康熙帝就把胤礽立为太子了,有了一个太子,自然别人就没希望了。

这跟很多人讲过去皇室立太子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并不符。实际上清朝皇上几乎没有一个是按照这个规矩定的,一般都是靠运气,或者靠实力。

也就是虽说胤褆是庶出,但是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当太子的,至少在一废太子胤礽的时候,他还是有那么一丢丢希望的。

但是因为自己的作,把这一丢丢机会也给作没了,在《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写到康熙帝下过一道手谕:

“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将允礽废斥。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这段剧情跟《雍正王朝》中的剧情有些相似,那就是太子胤礽被废之后,老大胤褆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跟康熙帝建议,要代父杀弟,行“万难之事”。

这可触犯了康熙帝敏感的神经,毕竟胤礽是仅存的他跟孝诚仁皇后爱情的结晶,胤褆完全是大逆不道。

后来,康熙帝还训斥过胤褆,说他:

“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而且老大还玩阴的,他以为胤礽下台,自己就能当太子,于是搞什么魇镇之术,这完全就是文盲啊,难道没读过历史,不知道汉武帝时“巫蛊之祸”?

魇镇太子胤礽,这种事只能秘密地做,他偏偏请来的术士还是老三府上的,岂不知老三就是太子的人啊。

你说这种人,怎么可能当得上太子?


杨角风发作


理论上讲,康熙所有的皇子都有成为太子的可能,但实际情况受多重因素影响,有时连康熙也身不由己。大阿哥夺嫡失败,是因为一手好牌被他打砸了。胤礽能做太子,并不是因为他很优秀,主要是因为他嫡子的身份以及康熙的政治考量。

在起跑线上,大阿哥的出生矮了胤礽半截

大阿哥原名保清,后来改名为胤禔。从字面意思上看,寓意着保护清朝,做大清的忠臣良将,而不是让其继承大清家业。

胤禔虽是皇长子,但其母亲纳喇氏不是正宫皇后,他也就成了庶子。

胤礽就幸运得多,其母亲是康熙特别疼爱的孝诚仁皇后,他也就成了嫡子。孝诚仁皇后在生下胤礽的当天就去世了,康熙很自然地将感情转移到了胤礽身上。

因此,在出身以及父子关系上,胤礽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点,大阿哥望尘莫及。

清朝问鼎中原后,迅速汉化,许多规则、礼仪上都借鉴汉文化。在继承制度上,康熙也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庶出的大阿哥自然也就无法染指。

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大清人心惶惶,朝廷内部意见不一。

对外,康熙要稳定人心,就要立太子,以表示大清江山后继有人;要拉拢天下读书人,只能遵守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立胤礽。

对内,康熙要集权,要打压宗室王公,要借助外戚的力量,立胤礽无疑最合适。因为胤礽的外叔公索额图,是超级外戚,他的身份尊贵了,对王爷们就是一种限制。康熙此举,也是在间接告诉皇室王公,原来的皇(汗)位推举制已经废除了,你们不要对权力交接指手画脚了,立谁不立谁都由我说了算。

正因如此,大阿哥在康熙第一次立太子时,身不由己地输给了胤礽。

朝堂上找帮手,战场上立功劳,为自己夺嫡增加筹码

大阿哥虽不是太子,但对太子之位孜孜以求。为此,他到处拉帮结派,形成以自己和明珠为中心的势力集团,与太子、索额图集团针锋相对。

胤禔作为长子,相比其他皇子有年龄优势,军国大事,他都最早参与,也参与最多。比如三次征讨噶尔丹,他是唯一三次随征的皇子;大清的蒙古事务,大阿哥多有参与,包括著名的多伦会盟。

康熙第一次册封皇子,大阿哥晋升为直郡王,所得赏赐也是最多的。他对别人出手大方,在下五旗中有很高威信。

此外,大阿哥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满清皇室的教育,非常重视弓马骑射,大阿哥武艺高强,颇得康熙赞赏,因此,康熙经常命他保护自己的安全。这样,大阿哥就有机会常伴康熙左右,不仅表明了父子关系和谐,而且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掌握信息优势。

胤礽第一次被废,大阿哥难逃嫌疑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到木兰围场打猎,胤禔担任近身警卫,负责皇帝安全,十三阿哥胤祥协助胤禔。随后发生了“帐殿夜警”事件,直接导致胤礽被废。

“帐殿夜警”事件的真相如何,如今已经很难还原,但这肯定是康熙与胤礽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说明君臣之间已经失去最起码的信任,更像父子之间的一出“碟中谍”。

根据清代御营制度,皇帝外出时,随从大臣按照与皇帝的亲近程度,全部围绕着皇帝营帐安营扎寨。最靠近皇帝的是王公大臣,其次是大臣侍卫,再次是普通臣子随从。胤礽是太子,其营帐也处在中心,离康熙很近,其他皇子的营帐也在附近。

去围猎的途中,康熙的十八皇子胤祄突然重病,康熙很伤心,可胤礽却表现得若无其事。

康熙对胤礽的冷漠横加指责,胤礽竟然在康熙面前“忿然发怒”。在清朝,以孝治天下,即使普通人家,儿子顶撞父亲也被视作大逆不道,何况是皇室。胤礽冷静下来后开始害怕,深更半夜跑到康熙营帐前,窥视里面的动静。

负责康熙安全的大阿哥胤禔发现胤礽的举动后,立即向康熙奏报。康熙感到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他说:

“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清圣祖实录》”

外人的威胁,容易防范,自己人的威胁,让康熙防不胜防。康熙没等回京,就挥泪废胤礽,并让胤禔沿途看守。

“帐殿夜警”事件,康熙并非亲眼所见,主要情报来自胤禔。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客观,都存疑,因为大阿哥一直想扳倒胤礽取而代之,不排除是他故意陷害或者添油加醋的可能。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胤礽被废后,不管是按照长幼尊卑还是论功行赏,大阿哥争夺太子之位是有明显优势的。所以,大阿哥活动积极,加紧谋取太子之位。

为了防止胤礽东山再起,大阿哥向康熙奏请:
“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今欲诛胤礽,不必自出皇父之手。”

大阿哥这是明摆着要杀自己的亲弟弟,康熙听了“为之惊异”,他心想:

“胤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倘果同胤禩聚集党羽,杀害胤礽,其时但知逞其凶恶,岂暇计及于朕躬有碍否耶?”

康熙虽然很愤怒,但还是不动声色,他仍令胤禔保护自己并看管胤礽,私下却派人暗中保护胤礽,防止大阿哥下毒手。此外,康熙对诸皇子以及臣公宣布:

“朕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康熙对大阿哥作出如此评价,也就宣告了大阿哥在正常情况下,已经与太子之位绝缘。

这个时候,皇三子胤祉跳出来揭发大阿哥,说大阿哥请蒙古喇嘛镇魇胤礽。经过盘查,当场“掘出镇魇物十余处”;至于胤禔所宣扬的胤礽杀人等事,“其中多属虚诬”。康熙勃然大怒,下令将胤禔爵位革除,永远圈禁。

至此,大阿哥再难重见天日,也就彻底失去角逐太子之位的机会。

秋媚说:大阿哥该隐忍时却不隐忍,该利用的优势没好好发挥,年龄最长、功劳最大、行动最快,不仅没能走的最远,反而成了夺嫡之争最早出局的皇子。


秋媚读史


康熙的大儿子叫胤禔,他的母亲是惠妃那拉氏。胤禔曾经历经两次立储,但这两次他都没能成为太子。


第一次是在他三岁的时候。1675年,康熙帝封年仅周岁的嫡子胤礽为太子,胤礽也成了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太子。此时的康熙帝才二十来岁,膝下存活的皇子只有胤禔和胤礽。胤禔为长子,胤礽为嫡子,听起来两位皇子都很重要,但胤礽却比胤禔尊贵的多。

胤礽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与孝诚仁皇后是少年夫妻,彼此感情非常好,皇后更是因为生育胤礽难产至死,所以康熙帝痛心不已,亲自扶养胤礽。胤礽的外祖家也是实力强悍,皇后祖父是康熙的辅政大臣索尼,叔叔是索额图,他们都在铲除鳌拜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很得康熙器重。所以胤礽虽然出生就没了母亲,但是有康熙的疼爱和强大的外祖势力加持,身份、地位自然尊贵无比。


胤禔实际上排行第五,年轻的康熙前面夭折了四个皇子,所以胤禔成了康熙存活下来的第一个儿子。康熙生五子才存活下来这一个,自然是宝贝、珍重的不行,再加上是长子,那身份也是非常贵重的。但由于当时胤禔的母亲那拉还年轻,家中族人也都官职不高,所以她的位份不高,只是一位普通的庶妃。所以康熙虽然也疼爱胤禔,由于他的出身不高,所以并没有立他为太子的打算。

康熙立太子时,看似只有两个皇子,二选一胤禔的机会还是挺大的,但实际上康熙根本没考虑他。当时的康熙还很年轻,以后可能会有很多儿子,而当时仅有的两个皇子胤禔和胤礽也都是幼儿,看不出他们以后有没有才能,说起来康熙没必要此时立储,完全可以等个十年、二十年的。康熙之所以早早立储,是因为他想融入汉人文化,以示对汉人的拉拢。汉人建立的王朝都是早早立储,国本早定,天下才可太平。所以康熙也学着早立太子,并且尊照汉人的嫡子优先的原则,立嫡子胤礽为太子。所以康熙立太子的重点是他已经有嫡子了,想立嫡子为太子。若是没有胤礽,那么康熙会等到下一任皇后生下嫡子时再立太子。所以这次立储,胤禔根本就没在康熙的考虑范围内,他的出身决定了这次立储跟他没缘,他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次是在太子胤礽被废后。1708年,太子胤礽被废,储位再次空悬。此时距离胤礽被立为太子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胤禔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此时的他和很多兄弟们都已经成人了,康熙若是再选继承人肯定会优先考虑个人才能和品性,不是只看出身了。胤禔做为长子,陪在康熙身边的时间最长,军功和政绩也最多,也很受康熙的重视和喜爱。其次,胤禔的身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的母亲此时已是惠妃,是四妃之首。他的外祖家也出了一位很受重用、权势很大的明珠,再加上他皇长子的身份,此时的胤禔的优势真的比其他弟弟们要多出一截。但这次却是毁在了他自己身上。



早在太子胤礽被废前,有明珠支持的胤禔就已经对太子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两个皇子,背靠朝中索额图、明珠两大势力,已经是明里、暗里较劲了。康熙帝其实是很不满胤禔对太子造成的威胁的,但并没有因此打压他。胤礽被废后,康熙更是让胤禔看管、押送胤礽回京,可以说依然是很信任和依重这个长子的。康熙虽说过胤禔秉性急躁、愚顽,但人无完人,康熙并有因此否决他,但接下来的胤禔却把急躁和愚顽发挥的淋沥尽致。




胤禔看太子被废,便急不可耐的进行了一波愚蠢的操作。他在押送胤礽回京的途中向康熙进言杀了太子,并表示若是康熙不好意思,他可以代劳。他这一张嘴,一下就让康熙凉了心。爹还活着呢,就想杀弟弟,若是以后让他当了皇帝,他的众多弟弟们还有活路,如此不顾兄弟感情,怎能被立为储君。因为此事胤禔被康熙严词斥责了几次,并对他越来越厌恶。胤禔若是自此消停了,既便不能当太子最起码能当个富贵王爷。可胤禔并不甘心,他看康熙不待见他了,便极力推荐八阿哥胤禩,因为胤禩是他的母亲惠妃扶养长大的。他利用张明德给胤禩相面,说胤禩有大贵之相,为胤禩制造與论优势。康熙听说后大怒,让人彻查此事,发现了胤禔曾经派人刺杀过太子,并想把这件事嫁祸给胤禩。若是胤禔只是有那个心说说也就算了,但付诸行动可就是大罪了。眼看胤禔已经大祸临头,他的三弟胤祉更是不失时机的告发他曾镇魇太子,康熙大怒把他圈禁在府邸里,永远不许出来。胤禔的争储之路到此也就结束了,能留住一命也是康熙格外开恩了。不仅如此,他的蠢操作不仅害了自己,也害的胤禩从此也被康熙厌恶。



胤禔一生中有两次与太子擦肩而过,第一次错失因为命,第二次错失却是因为人。命运不由己,人为的也没有把握住,所以胤禔最终也没能当上太子。反而因此被圈禁了二十多年,直至死也没能走出自己的府邸。


孔六十三


【康熙像】

史载,康熙帝儿女众多,其中有35个儿子,养至成年者24人 。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胤禔在成年皇子中年纪最长,因此得到康熙宠爱,为增加其历练,多次被委以重任。他曾被康熙委以副将军之职率军征讨噶尔丹,后又奉命领衔祭祀华山,主持治理永定河工程 ,疏浚河道145里,筑堤180余里。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胤禔被封为直郡王,和他一同被封郡王的还有皇三子胤祉,但他不久就因罪被降为贝勒,所以在众阿哥中,除太子胤礽外,皇长子胤禔的爵位最高。

满清本无立储的习惯。但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前后,“三藩之乱”爆发,清朝在中原的统治不稳固,康熙为了稳定人心,巩固满清政权,一改清室不立储君的习俗,效仿汉人立嫡长子为太子,也算是安定民心、恢复秩序的一项措施。康熙认为,立皇太子是“垂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的头等大事。

【胤禔像】

康熙将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胤礽的生母是孝诚仁皇后( 她是炙手可热的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的亲侄女) 。 胤礽虽在康熙诸子中虽排行老二,但却是嫡长子。本着汉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康熙将胤礽立为太子。

皇长子胤禔生母是惠妃那拉氏,舅舅是执掌朝政的大学士明珠,但他却是庶出。明珠协助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立了大功,权势煊赫。他为了帮助外甥、皇长子胤禔,联合户部尚书佛伦、大学士余国柱、刑部尚书徐乾学等大臣,与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人”明争暗斗。

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帝为了维护太子胤礽的地位,罢黜了明珠,结束了两派之间的争斗,这也是康熙朝因立储问题而出现的第一次政治较量。

【电视剧照】

明珠虽然遭到惩处,但康熙显然还没看出以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人活动的严重性。索额图是太子 胤礽之母的亲叔父,他和太子的关系自然非常亲密。史载,索额图为人骄横跋扈,“专权用事,贿赂公行,人多怨之”。此后,在索额图的力撑下,太子胤礽的权势日益增大,索额图替太子制定的仪仗礼制 ,居然和皇帝差不多。康熙对此很是不悦。胤礽长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地位,权势欲望压抑不住,就不安于太子地位,急不可耐的想坐龙椅了。他曾对左右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急欲登极之心溢于言表。康熙这才知道,若任由太子势力无限膨胀,尾大不掉,其要求尽早即位称帝之心很难抑制,定会与自己力图永保权力的想法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康熙曾说太子胤扔“服用仪仗等物,太为过制,与朕所用相同” 。他其实在发出警告,提醒太子切勿僭越。

史载,胤礽为人骄奢无度,贪得无厌,还很凶戾。少年时的他就“刚愎喜杀人”。很多宗室亲贵和朝中重臣都被他鞭笞凌辱、敲诈勒索过。

胤礽如此残暴不仁,与康熙实行的宽大政策相悖谬,也不符合康熙对继承人的期待。康熙说:“(胤礽若当政)必至败坏我国家戕害我万民而后已”。之后,胤礽两次被康熙废掉,罪名是“不法祖德,不遵祖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不堪接替太祖、太宗创立的基业 ......”将其废黜,并加圈禁。据记载,胤礽曾试图谋刺康熙,发动政变,被康熙发觉,遂果断处置了他。废黜太子的同时,康熙还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 、阿尔吉善处死。

胤礽被废黜后,储位的空缺给其他皇子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首先积极谋求太子地位的就是皇长子胤禔。康熙命他负责看守废太子胤礽,让他错觉自己已被定为未来的储君了。但康熙早就看透他的为人,根本无此意。

康熙四十八年(1708)七月初四宣布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时,康熙帝就明确表示“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并认为大阿哥胤禔“秉性躁急愚顽”,没有做储君的资质。胤禔知道自己没有做太子的希望,转而支持皇八子胤禩,并向康熙力荐八阿哥,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希望以命运之说打动康熙。他还害怕胤礽东山再起,死灰复燃,曾图谋置其于死地。他以为康熙不便处死胤礽,因此自告奋勇讨令由他下手。他如此露骨地参与到夺嫡之战中,激起康熙极大的反感与愤怒。擅杀太子,骨肉相残,将会给皇帝留下骂名,也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巨大污点,所以康熙说胤禔:“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唾骂他是“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十月,胤祉揭发大阿哥“厌胜(下蛊诅咒废太子胤礽)” 一事,康熙大怒,遂下旨革除了他的直郡王爵,并永远圈禁。胤禔被软禁了大半辈子 。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享年63岁。

【晚年胤禔像】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但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有些太心急了,而且过于冷血和狂妄,他竟然向康熙进言,要求杀死允礽。
这不但没让自己成为太子,反而让本来器重自己的康熙十分反感,后来他弟弟皇三子允祉向康熙皇帝告发他用魇术废太子之事,更是让胤禔的处境雪上加霜,不但被康熙骂为乱臣贼子,还被其削去爵位,严加看守,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后来这位皇长子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有趣的历史段子


康熙的长子允禔,惠妃那拉氏所生,虽非嫡子,然而根据清朝的制度,仍然有资格当皇帝,康熙自己就不是嫡子,雍正也不是嫡子,乾隆也不是嫡长子,不都当上皇帝了?

因此,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条可以打破的旧制,就说允禔无资格当太子,是不对的,允禔是有资格,也有机会当太子的。

那为什么康熙不立允禔为太子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康熙看不上这个长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允礽后,曾下过一道谕旨,严厉谴责太子允礽已经不再适合担任太子,国家不能托付给他这种人,同时,捎带着康熙帝斥责了皇长子允禔,说自己并无立允禔为太子之意,皆因允禔“秉性躁急愚顽”。

据《圣祖仁皇帝实录》:上又谕曰: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将允礽废斥。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康熙这里说的“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是当时康熙巡幸塞外时废除的太子,因此回京过程中,把太子交给允禔看管,允禔就以为康熙有意他为下一任太子,因而曾向康熙进言,要帮康熙“行万难之事”,也就是他要代康熙杀了废太子允礽,因此康熙说他“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康熙帝后来更说允禔是“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这样的人,康熙怎么可能立他为太子?!

康熙皇长子允禔其人

由于康熙帝本人对诸皇子的教育抓得很紧,他这二十来个儿子,都可以说成材了,无论文的武的,都超越了当时平常百姓家的孩子,甚至王公大臣家的公子哥,皆因皇家找了最好的老师来教导他们。

允禔此人,文章词赋虽然不及太子允礽,然而武略或稍微过之,又因为他是皇长子,所以康熙帝对允禔非常的器重,十八岁的允禔就跟着康熙的哥哥,抚远大将军福全征战沙场了,甚至康熙亲政葛尔丹的时候,时年十九岁的允禔随扈从征,大场面也算见过。

允禔的母亲惠妃那拉氏,是那拉明珠家的人,明珠也叫纳兰明珠,明珠当时是康熙帝最倚重的重臣之一,而允禔的母亲惠妃是明珠的堂侄女,因为这层关系,明珠也对允禔着意接纳,欲助其夺嫡,无奈当时明珠正跟索额图党争,而太子允礽的地位还很稳定,所以明珠其实没帮上什么大忙。后来康熙帝打压党争,明珠索额图都失势,允禔这个最重要的外援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允禔除了在朝廷中交结重臣,在皇子中也有自己的势力。皇八子允禩,从小由允禔的母亲惠妃抚养长大,因此允禔跟允禩关系非常紧密,允禔夺嫡失败以后,就转而加入八爷党,支持允禩夺嫡。

然而,允禔这个人,有这么多优势,在夺嫡的时候,却昏招频出,人品也堪忧。所以康熙帝看不上他。

一是允禔竟然搞厌胜之术。

“厌胜之术”又称魇镇之术,就是民间的扎小人,清宫剧里也很常见,把敌人弄成小人,放在床底下,每当想起来恨得牙痒痒的时候,就拿出用针扎几下,古人相信,只要这么扎下去,自己的仇人就会被扎死。

咱们先不说这种魇镇是否真的起作用,允禔也算读过史书的人,他的汉人师傅们,那些博学通儒,肯定给他讲过汉武帝“巫蛊之祸”吧,这种事,稍不留意,就会父子兄弟相残,兴起大狱,千千万万人遭殃,古人很忌讳这个的,允禔是脑袋秀逗了,用魇镇搞太子允礽。

结果允禔搞魇镇的事,被三阿哥允祉给揭发了。而且允禔搞魇镇,被允祉揭发的过程,也充满了戏剧性,因为他找来搞魇镇的术士,是从允祉那里请来的。

三阿哥允祉平时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和术士,因此他手底下各色人等都齐聚诚郡王王府。允禔打听到允祉手下有个从蒙古来的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会此法术,就将之请来,把镇厌物件埋于十几处,幻想咒死胤礽,为他腾出太子宝座。谁知道,允祉把他给揭发了。

按说,夺嫡这种事,都会搞得很秘密,生怕外人知道,可是允禔却一点警惕性也没有,还从三阿哥那里请人搞魇镇,他不知道允祉是站在太子哪一边的么?

二是允禔要杀太子,被康熙目为乱臣贼子。

康熙第一次废除太子允礽,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巡幸塞外时,当时太子、长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随驾,允禔趁机向康熙帝进言,历数太子允礽不法之事,也因为康熙察觉到太子一些异常的活动,比如康熙怀疑太子监视自己,想要分走自己的权柄,因此派人缉拿了太子。交给允禔看管。

然而,这时候,允禔却又出了一个大昏招——他要代替康熙杀了太子允礽!

根据《康熙实录》,康熙帝曾经下过一道谕旨,专门说这件事:

上谕诸皇子曰:拘禁允礽时,允禔奏,允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允禩,后必大贵。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言至此,朕为之惊异。朕思允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倘果同允禩聚集党羽,杀害允礽,其时但知逞其凶恶,岂暇计及于朕躬有碍否耶。似此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允礽被康熙帝废掉,允禔真的要当太子,就静静地等着太子彻底倒台就行了,可是脑袋秀逗的允禔,非得要杀了允礽,还说“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这是要代父杀弟,别说康熙从来没想过要杀允礽,你允禔这不是逼着康熙做下父子相残的事嘛?

不但如此,允禔这次还当了一次猪队友,本来八阿哥允禩要当天子,八爷党也是一直暗中操作的,结果允禔非得在此时提什么相面人张明德给允禩相过面,把允禩这个暗处的夺嫡大佬给暴露了,以至于,康熙都害怕八爷党势力太大,还担心允禔当真伙同允禩杀了允礽,那么自己这个老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未必能活下来,因此,允禩也被康熙给废为闲散旗人,失去了夺嫡的机会。允禩有这么一个猪队友,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允禔这昏招一出,提前为四阿哥胤禛清除了老八这个最大的对手,老四估计做梦都能笑醒。

康熙帝说允禔是“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这样的人,康熙怎么可能让他当太子?


西堤君


一个皇子能否做太子,我觉得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出身,2、人品或能力。

首先是出身。

康熙的皇长子胤禔,母亲是惠妃那拉氏,仅仅是一个庶妃,按理说给皇上生下了个皇子,皇子肯定得给册封,可惜没有得到任何册封,可见其地位得有多低下,一直到康熙十六年,才被册封为嫔,又再过了几年,被册封为惠妃,接下来也就没有得到任何得晋升。

而反观太子胤礽,母亲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是皇帝的第一任皇后,是后宫之母,地位比胤禔的母亲高了不知道到哪儿去了,其他的不说,就到这儿,胤禔的出身就比胤礽差一大截。


而且一提到胤礽,就不得不说他这个太子是怎么定的了,康熙和皇后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虽说两人的婚姻有政治因素在里面,但也不影响两人的而感情,两人一起经历了鳌拜转圈,皇后也一直给康熙莫大的支持和安慰,而且也将后宫打理的非常不错,而且这一切胤禔的母亲都是无法比拟的,而且,康熙之所以定胤礽为太子,也是因为皇后的去世,康熙非常难过,将对皇后的感情都倾注到了胤礽的身上,所以,册封了胤礽为太子。

说完出身,咱再说人品或能力。

咋不是说胤禔的人品或能力不好,胤禔其实一开始很招康熙的喜欢,据当时的法国传教士记载,皇上非常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也才华横溢。而且大清的传统,皇子结婚后是需要搬到宫外去住的,但胤禔却没有,可见康熙对胤禔的喜爱程度,这么多皇子中,也就胤禔和十四阿哥没搬出去。


康熙对于胤禔的成长,也是不遗余力,亲征葛尔丹,他与索额图统领御营前锋营,参赞军机,并在同年三月被风味直郡王,当时才24岁,这么年纪轻轻就被封为王,可见康熙对他的喜爱。但只能怪自己不争气,胤禔在接任待物上,非常随意,经常有一些冒失之举,让康熙很是光火,这些都不是什么致命的,真正致命的就是对胤礽的下手。


胤礽虽说也好不到哪儿去,当太子四十多年,最后被废黜,第一废之后,胤禔来劲了,觉得这时候,太子之位势在必得了,开始想要争夺太子之位了。因为他是老大啊,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说法,这个时候太子之位那就是胤禔的,再加上康熙还将一些重要的任务和对胤礽的看管监视工作交给了胤禔,这无形中给胤禔一个感觉:我被重用了啊。


胤禔一想,皇上对我这般重视,我得表现一把啊,于是胤禔就主动向皇上请缨了:皇上,这个胤礽啊,所作所为真是非常的恶心无耻,很丢人心啊,皇上若是想杀胤礽,不用您自己出手,我愿意效劳啊。胤禔觉得自己这一手牌打的那是王炸的感觉啊,马上就要赢了。

谁曾想,康熙很鄙视啊,对这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想法很唾弃啊,于是等回到北京后,康熙立马当着众皇子和文武大臣的面,宣布了胤禔这个卑劣的行经啊,气的老皇上直接说到:就你,还想要当太子,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你永远也别想。胤禔懵了,不对啊,这个结局不是我预测的啊,我这都快赢了啊。怎么康熙对我的评语是这样的呢?


所以,胤禔接下来的动作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因为他已经被康熙的“炸”给炸懵了,于是做出了用扎小人的方式来诅咒胤礽,结果被发现,举报到康熙那,这一下子就惹怒康熙了,下场可想而知啊,削宗夺爵,终身圈禁啊,好好的一手牌,最后输的那么惨,有一种自己扔一炸,被别人扔一炸,自己还输了的感觉。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只有一个原因:庶出,姥姥家地位太低。

皇长子爱新觉罗·允禔的老妈是惠妃(?—1732年5月1日)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索尔和女,清康熙帝妃嫔。

纳喇氏初为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十一年生皇长子胤褆。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惠嫔,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为当时册封的四妃之首,四妃排位顺序为惠宜德荣。

索尔和是谁?我在网上都没搜到,可见此人寂寂无名。

而皇次子胤礽呢?他的老妈赫舍里氏,是康熙帝元后结发妻子,是皇后。四大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女。

皇后在位九年,生下承祜(夭折)、胤礽。其妹赫舍氏亦为康熙帝妃。

在古代,皇子争夺储君之位,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外戚也相当重要。而皇长子允禔的外戚直接被皇次子胤礽的外戚碾压,完败。所以他根本没资格当太子。

除了外戚之外,康熙最喜欢皇次子胤礽的老妈,爱屋及乌,而且皇后难产而死,康熙为了补偿,所以皇次子胤礽理所当然被封为太子。

*

*

满洲入主中原后,也吸取了汉族立太子的规矩,因为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在康熙之前的几个清朝皇帝,为了争夺储君之位闹出了很多乱子。

努尔哈赤死后,黄台吉被众人推举,登上汗位。

黄台吉死后,多尔衮和豪哥争位,两方势力险些打起来,后来两派妥协才让福林捡了个便宜,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顺治帝染上瘟疫天花传染病第3天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幼年玄烨曾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以口述遗诏(非直接下达命令)秘密形式立玄烨为皇太子。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玄烨登基时,只有八岁。

可见,这几个皇帝登基,都经历了一番波折,并不顺利,即使是黄台吉,也是众人推举,继承权根本不在皇帝手里,这是对皇权的一个巨大威胁。

康熙自己登基,其实也不是因为自己受宠,或是自己母后家势力强大,而是仅仅因为自己出过天花,不会夭折而已。

所以康熙考虑立太子,而如何立太子,规矩如何,康熙开始参考汉族的规矩:立嫡。

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

即:都是正妻之子,则立其年长者,不论其贤能与否;如都是庶子,则看谁的生母身分高贵就立谁,而不论年龄,这叫“子以母贵”。

所以庶出的允禔,在有三十五个儿子的康熙面前毫无存在感,当然不能被立为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