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当代中国的艺术圈?

手机用户6201987576


当代中国的艺术圈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说白了就是还不够纯粹。炒作渲染的成分比比皆是。在经济社会下,利益变得尤为重要,衡量一件艺术作品往往是价值的过程,而忽略了艺术本身的价值。



为未来而战我需要正能量的朋友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我对当代艺术圈及艺术家了解甚少,所以发此浅薄之见,也仅从个人眼光出发。在这个物欲横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感叹:地球已经变小成为“地球村”了,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西方人用他们的炮弹炸开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一些隔膜,加上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信息更加广泛和迅速。还有的人看到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在扩大,从陆地到海里再到太空,甚至到别的星球。这是整个时代在我心目中的大体面貌。此属赘言。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一种用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及思想,反映社会现实,时代气息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艺术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品。

那么我们从当代的时代特征,社会形态等诸方面来看当代的艺术圈及艺术家可能会更清晰一些。从当代的艺术品及艺术市场的一些现象出发,我把当代艺术简单地分为三种:一.民族本位艺术,二.杂交艺术,三.虚无注义艺术。

何谓民族本位艺术,就是具有本民族的传统基因,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以民族特色为形式的艺术。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不仅仅指过去的历史,而且包括这个新时代中能代表本民族的一些文化及特征。因为历史是发展的,我们的时代在时间的急流中也将很快成为历史。那么民族本位艺术家就必须是以本民族的传统为底蕴,并且把握了他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中的主流及特征,以次作为自己艺术创作思路的指导思想,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宣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艺术家。这类艺术家在中国近代很多而且不乏大家,如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启功等书画家,现代的如杨丽萍等舞蹈家。这些人不但继承了传统,而且还发展了传统。他们的作品更使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得以在世人面前大放异彩。

所谓“杂交艺术”,是指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同一类的艺术里把不同民族的技法,风格,审美理念等相互揉和在一起创作出来的艺术。这类艺术家自“五四”运动以来不断地涌现出来。如徐悲鸿,刘海粟等曾经留洋回来的画家,还包括受他们影响过的一大部分现代画家。他们主张中西合璧,在中国画中融入西方绘画的一些因素,如光感,空间等。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这种尝试,不是很成功的,因为中西各民族的思想不尽相同,或可说是各异,审美情趣也不同。就中国画说是讲究意境,一旦掺入西方讲究科学的绘画因子,就会让中国画的意境很难达到一种空灵境界。不过适当吸取他民族艺术的因子,只要把握好度,应该对本民族艺术的发展还是很有帮助的。这一类型的艺术除绘画外,在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等方面也有所体现。

“虚无”主义艺术,说穿了,那就是没有内涵的貌似艺术的艺术,也就是不是艺术的艺术,或可用现代一些艺术家提出的“非艺术”来命名之。这类艺术家在中国当代比较多。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近代这段屈辱的历史造成的。他们之所以虚无,是因为他们否定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基因,而去追求自己所不容易参透的外来文化。所以就像一个把自己的气球扔掉而去抓肥皂泡的人,等他抓到了肥皂泡,这个光彩绚丽的肥皂泡就立即消失,此时他就什么也没有了,即变成虚无的了。为什么说这是历史导致的呢,因为中国在近代100多年里,在西方人先进的坚船利炮下饱受折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严重的侵略和打击。因而导致了一大批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文化尊严,产生了一种民族自卑感,所以他们才会以为自己祖宗留下来的很实在的“气球”已经落后到不堪要的地步了,西方人的光彩照人的肥皂泡才是先进的。就这样,他们越是追求先进,否定落后,就放弃了越多的气球,去抓越多的肥皂泡,也就越虚无。

这就是我对当代艺术圈及艺术的浅薄见解,我希望,我呐喊,我祈求我们这代中国的年轻人,祖国未来的佼子们,不要再受肥皂泡的迷惑了,回归到我大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位上来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对博主有所帮助!


任秋山


网络曾经非常流行一句话: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这句话多少反映了当代艺术界的一些现状。

艺术本来极为高雅,但在当代中国艺术届却似乎越来越堕落,最后几乎沦落为和娱乐一样的名利圈。比如代表国家最高级别的书协就被许多人诟病,本来应该是这个国家书法最好的人组成的一个机构,现在却变成了名利圈、变成了某些人敛财的工具:只要有钱,哪怕你写的东西是鬼画符,一样可以进入,挂上“书法家”的衔头,而一些有些地位有些钱但水平有限的人莫不削尖脑袋往里面钻,用孔方兄开路,摇身一变成为官方认可的所谓“书法家”,甚至在名片上也要打上“*的**书协会员”,沐猴而冠,实在是贻笑大方。

至于美术界、文学界等等,也几乎是同样的下场,三千年文化大国,沦落到如此地步,诚可叹也!


小林探花


 马航失联后,在微博与微信等自媒体上,几乎清一色都是24小时全天候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阴谋论遐想、心灵鸡汤和飞机照片这组“媒体套餐”。就连艺术媒体也不甘人后,纷纷把黄永砯的《蝙蝠计划》回炉后重新端出来,以供再饱眼福。所有的眼球经济都只是快餐,它无法添加人工防腐剂,保质期有限得可怜。没过多久,新闻被更新的新闻掩盖,热点被更热的热点埋葬,人们也就兴味寡然了。如今,倘若再要深入谈起任何关于飞机的话题,倒像是由飞机库改造而成的余德耀美术馆里,“天人之际”展览中的阿德尔•阿贝德赛梅的作品《有其母必有其子》(Like mother like son)——机身扭曲缠绕的飞机装置,它诉说着“诞生与毁灭的不可分离性”。

  有诞生,就有毁灭;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任何存在之物都配得上灭亡。多伦多学派的麦克卢汉惯用新媒介的诞生来宣告旧时代的寿终正寝。在他看来,以汽车与火车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宣告了马车拉动的古典社会的分崩离析,而飞机的引擎则升起了当代社会。毫无疑问,1903年莱特兄弟的首飞成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一举让人类飞跃进入了当代性的感官经验。同时,任何高速状态都饱含着危机四伏的可能性。自飞机诞生以来,一份冗长的空难名单伴随着同样冗长的人类飞行总里程数,摆在选择性盲视的世人面前。无独有偶,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好,社会也罢,同样无不如此。

  同时,这是一个被媒介化的世界。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只有新闻,没有事件——就好比马航失联,还未来得及详尽谈论,它就已经不再让我们有谈论的兴趣了。中国当代艺术圈也难逃如此的命运,几乎每周都有新展开幕,借由媒体的报道,事件被新闻稀释,渐渐退隐,变得不再重要,而新闻因其短暂的热度也未必显得重要。

  要迅速地把事件变成新闻,就要无视时间的绵延与空间的广阔,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极尽能事地使用飞机。中国当代艺术圈,不论是艺术家、策展人、藏家、画廊主还是艺术媒体从业者,无不是深谙此道之人。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艺术圈就是一群飞行动物的大集合。恐怕除了空中乘务人员外,很难见识到如此热衷于飞行的人了。近来,他们从纽约军械库,飞抵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又转身飞去香港巴塞尔博览会。可是,在不同的场合里,出现的始终还是近乎相同的人。

  这种生存状态颇有些类似于戴维•洛奇的小说《小世界》,它悉心勾勒着一群乐于充当“空中飞人”的文科教授,仿佛他们存在的意义只是不停地在空中盘旋,而不是抵达目的地后取得什么学术成果。中国当代艺术圈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众人努力地刷新飞行记录,以此证明自己在整条当代艺术产业链里的存在感。在此背后,潜伏着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的隐忧。这位发明了“速度学”(doromology)的理论家同样把飞机视为当代的标志。他认为当代艺术对技术的过分依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也因此丧失了对艺术自身的反思与批判,艺术的生产动能也会变得岌岌可危。但是,维利里奥的反思并没能把当代艺术阻挡在机场的安检通道之外。但凡在艺术市场上能赚回飞机票的人都在飞着,中国当代艺术圈的繁荣书写着飞行动物的生存法则——飞行的过程成为了飞行的目的。然而,空中的艺术家们如何在地面上着陆,实现艺术的在地性?这个艰涩的问题却湮没在繁荣的奔波之中,尚未得到及时的解答。又或许,它本就无须解答,因为不论怎样,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看上去都像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很大的飞行棋。


睛朗天空28


现在的艺术圈再也不单纯了,再也不纯粹了,所谓的艺术家,美其名曰的哪哪协会的,好好的创作书法不好吗,字好好的写不行吗,还搞个丑书作品,那写的还不如民间爱好者写的好看,不管谁有点名了就写书法卖钱,你真缺钱吗,这样的钱你花的了吗?这个世界有的地方真的生病了,该治治了!!!


天空51992020


长期以来我们对艺术创作关注的都是社会性的、和人的生存有关的,和我们的民族、文化、社会等有关的。所以难免就经常有些冲突,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现实中的。有些创作的作品,在非典那年,因为当时存在这样的形势,什么形势呢?就是非典的相关情况被屏蔽了,无外乎就是不让听、不让说、不让看,官方话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所以我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我的态度。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只是个理由,或是借题发挥。

就一句话——真实,不管是画画,还是摄影,都应该真实。现在真实的东西越来越少,连创作者都很虚,这个虚就是有各种版本的模仿,就是不愿意模仿自己的内心。能把自己真实内心模仿出来,那才可能感人。为什么那么多东西无法真正感动别人,因为你感动自己都够呛,因为是虚假的,你在模仿别人。



今后小王


这只是基于个人价值观的评价,难免偏颇。今天的艺术圈可以说包括民间和精英阶层的艺术创作,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竞相发展、快速成长的自由生长阶段。由于有快速经济发展为依托,艺术圈也跟着时代的步伐奔跑起来。舞台艺术中一部分进入了影视得到快速发展。一部分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团队走向商演市场。音乐美术在名人效应的带领下,都在分市场的一杯羹,由于市场变化快,人们从制作到商业运作到人们的欣赏,都在发生向快餐文化发展的方向努力,各种闪亮的头衔都有,从大师、教授、专家,从国内到亚太地区再到世界,层出不穷。从某种程度讲适应了当代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反思的时间少了,专业做功的时间少了,头衔比作品重要了,市场热了盲从的多了,摄心的作品少了,及时行乐的多了,使人深刻反思的少了,过去以艺术工作作为安身立命的是少数,今天学艺术为了立命安身的人太多了。历史上真正的好作品毕竟是少数,所有的现象都是给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留出机会、空白。其中以文学艺术作品最有分量,这个领域相对更纯粹。全民作为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提出了要求,回归艺术的初心,能耐人品味,能慰籍心灵,能引起共鸣,体现匠人精神,立足当下对世道人心起到引领作用的大情怀的作品。有些好作品是要经过足够时间的检验的。


国画家范权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已有过的“现代派艺术”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海浩珠宝670194034


一个美术馆的品牌、风格应该明确,什么展览该做,什么展览不该做,应该都有分寸,收藏董事会稳定,但是,在这些大龄美术馆里,却看不到这种脉络,不禁让人困惑,请问时间与金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尤其是10年之后,也没有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语境里具有话语权与指标性的美术馆,真没有资格说,“了解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领军者”,不要被边缘化才是当务之急。

而对于新兴美术馆,内部工作人员很重要,有的营运不到两年,上上下下各节点的工作人员就换了3批的美术馆要反省。团队合作,尊重专业,才能走得长远,这也不是钱就可以搞定的,任性要付出的代价,是要花多少钱、时间才能明白呢?显然,没有从那些大龄美术馆的历程中总结经验。相同的,要挖掘人才,请去那些大龄美术馆里挖人,有经验、能逆来顺受、经得起折腾的人都蜗居在那里,你还等什么?总要有做事的人吧。

我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都知道,现在艺术家都想要被带出国外展览的心理,倒是跟前几代艺术家无分轩轾。

随着1980后艺术家成为当代艺术圈的主流(或者说台面上的),那些不甚了解年轻艺术家创作的策展人,逐渐黯然失色(用文学性的字眼来描绘后网路艺术家,很诡异,好吗)。更别提海龟型策展人逐渐回巢,可能/已经给予策展一个新的气象。至少,这一波年轻策展人,英语没有问题,直接与西方论述对接,所拥有的人脉资源、知识与方法论都与过去策展人不一样了,迭代了。(人都是喜新厌旧的)

对于充满经验的策展人来说,不能再随便接策展的行活了,请保证自己的品牌性,好好地往一个领域耕耘吧,或者,写书吧。


希伦宝贝


如何评价当代中国的艺术圈?

我只能是用二个字来评价:呵呵!

我喜欢通俗的说,艺术圈应该是艺术和圈。

先说艺术:艺术应该是为大众服务,让大众产生愉悦的心情,美好的向往,是比较纯的东西,是和大众一起一条心,是一个整体!

再说圈,艺术圈应该是一些艺术同好为艺术更精更美好而成为的圈子,目的是让艺术更高,艺术更美,更多为大众服务!

艺术圈应该的标准是艺术,更多的标准是为了艺术更好!

再来说现在的艺术圈,其实只能说金钱圈!一切围绕金钱利益服务,钻研艺术的人有几个,提高艺术的人有没有,艺术的标准不是艺术而是钱,为钱服务为钱烦恼为钱愁!为了钱不要艺术也罢,更可怕的是丢弃了社会责任,摒弃了传统道德,甚至违背了良心法律,为大众没有传播正能量,没有做好好的榜样,谈何艺术,谈何艺术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