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道德綁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真就那麼重要嗎?

拾壹椏舎


一句道德綁架就否定了好多良言善意,這話有偷樑換柱之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計劃生育年代,不為人接受。而當今面臨不願生的年代,這話就覺得在理。傳宗接代才能使物種不滅,沒有後代,人類就有滅絕的危險,諸多相比就顯得大而重。道德大多是精神層面的約束,很少肉體上的懲罰,重點放在教化。如果教化都不起作用了,才上升為刑法,則另當別論。如果說一個人道德都約束不了,那性質就改變成罪犯。

急功近利,使人挺而走險。一句道德綁架,使道德無語。這是不是一種病?


客家鄉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我個人認為不是話不對,而是解釋不對!

“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美好品德,其中包括:尊敬父母、贍養老人等我們熟知的社會道德準則。其中有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眾說風雲也並沒有某一方被說服。

<strong>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邊的話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但是誰知道後邊的內容呢?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由原文得知,後邊說的是: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了妻子,這樣是不對的,可是為什麼叫“無後”呢?娶了妻子又沒說不生孩子,怎麼叫無後呢?

其實我覺得應該這麼理解:舜沒有得到父母的准許就娶了妻子,是不孝順的,我們應該告訴父母之後再娶妻。

你覺得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有兩種解釋

解釋一、“無後”不能解釋為沒有孩子,而應該解釋為是:沒有盡後代的責任!

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對的,首先根據上下文我們理解來看,孟子所說並不是有沒有孩子,而是在說我們不能當父母不存在一樣,娶妻了都不告訴他們,這樣沒有盡到“孝”。從而將“無後”解釋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很合理!

《孟子離婁下》所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所講是什麼意思呢:不孝順有五個方面:第一,懶惰不工作,不贍養父母;第二,賭博酗酒,不贍養父母;第三,吝惜錢財,只顧妻子不顧父母;第四,貪財好色,使父母蒙羞;第五,逞強鬥狠,連累父母。不孝有五,卻沒有一條說到了不生孩子!

解釋二、“無後”就是沒有後代。

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認為孟子的話意就是如此。但根據上文所述,這顯然有點說不通,根據上下原文來說有“曲解”。根據孟子之後所說也有問題!個人認為,這句話斷章取義了。

最後,我之所以說這句話沒有問題,但是理解有問題的原因如上。孟子所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中“無後”實則為不盡孝道,並不是字面意思。



<strong>


聞香書坊


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要看“無後”的真正意思,還得看下一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句說,舜沒有告訴父母,不經過父母同意就娶妻,就是沒盡到子女後輩的責任。這就是“無後”的真正意思。而不是什麼,生不出孩子,沒有後代。

民國時候,中國就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當時的一些女子,為了追求更高的學術境界,不願意生孩子,從而被婆家厭棄。丈夫為了給自己家延續香火,只能寫下休書,另娶她人。並說出那一句很經典的話然而這種事,到了是八十年代,甚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這種以“無後為大”做藉口離婚的人。

一些農村父母在自己兒子成材後,看不上兒子的糟糠之妻,如果沒生下兒子,更是罪加一等!不斷慫恿兒子離婚再娶。這樣的家庭情況十有八九是一種愚孝。

但是,我要說的是,你家裡有礦,有皇位要繼承,想要兒子,就不要再用古人的話來做藉口了!“無後”並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不要再斷章取義了!

生小孩的意義在於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像從一粒種子到生根發芽,慢慢長大,感受到那生命如此有力,強大!

世界的美好在於它的豐富。有人奮不顧身投入到熱氣騰騰的生活,就有人冷眼旁觀說“人間不值得”。

生活就是被生下來,你自己選擇活下去!所以自己想怎樣?


琲琲


我不認為是道德綁架!

人活於天地間,承上啟下,代代傳承,有前有後,才有意義。

我(年已半百)有倆個孩子,一女一男,我曾為人子兒,沐浴著父母之恩,但不是非常瞭解父母養育自己的巨大付出,當自己為人父母后,才能深刻地體驗到箇中的付出是多麼巨大,才能體會到父愛如山,母愛似大地,這樣的人生體驗才更加全面完整。

陪著孩子的成長,孩子也陪著自己慢慢變老,從襁褓中一天天成長,一笑一顰,扣人心絃,哭鬧聲笑聲,是我人生美好的音符,沒當過父母永遠無法體會到裡面的共嗚!

孩子是自己人生的“續集“,沒有孩子的人生,是短暫的人生,沒有期望,沒有期待,沒有展望,沒有想象,沒有後來人。這樣的人生,精彩程度會嚴重地大打折扣。

每天起床,孩子一聲爸爸,心情愉悅。一些事情,有了幫手,比如昨天不懂在電腦上打字打勾√,孩子(女兒十五歲兒子十三歲)就幫忙搞定,家務他們已經開始幫忙了,太累不想下樓拿快遞,讓他們代勞…

放學回家,分享學校裡的奇聞趣事,我有趣的笑話,講給老婆孩子聽,一家哈哈大笑…

這就是天倫之樂,如果沒有孩子,我相信我的人生,會減色非常非常多,估計無聊的時間會非常多。

感恩孩子的陪伴,我的人生才能更加豐富多彩,增加了好多好多的歡聲笑語,累並快樂充實著。





繁榮豐盛5855547865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東漢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現代漢語解釋有三種行為被稱為不孝,第一種是一為順從父母之意,父母有錯而不加以提醒勸說,使他們陷於不義;第二種是家境貧寒,父母年邁,身為人子卻不謀官位以贍養父母;第三種是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無人繼承香菸。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最為不孝。

不過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很多家庭非常民主,父母子女之間,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做得越來越好了。只要中華文明傳承不斷,就是對此句話的最好釋議!


青白世界


我們常聽到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常被老年人用來規勸年輕人早日成家生子,接續香火,作為回饋父母的一種方式。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原典出處是《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取,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對這段文字的解釋,對“無後”的解釋出現了異義,目前有兩種觀點:一,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註疏學通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註》都持這觀點。《十三經注疏》是漢代文人趙琦編寫的,專門用來解釋先賢哲言。他在書中寫到“於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取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在這裡他把不孝分為三種:第一是曲意逢迎父母的錯誤,對父母無條件的服從,這是不孝。第二種是家中貧困,父母衰老,子女卻不想著謀取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二不孝。第三種指的是不為家族延續後代,這也是不孝,並且是最大的不孝。這種說法與古代宗族家庭思想很吻合,所以廣泛流傳。趙括認為:“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者,言不孝之禮有三,惟先祖無以承,後世無以繼,為不孝之大者。”南宋理學家朱熹註釋這句話時,也延續了趙琦的說法。二,近代有人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一個叫李守力的先生在2007年1月21日發的博文題為:李守力《孟子》新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內容是: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瞭解到的含義,我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份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後輩的本份(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徳性後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有偏見和敵意,所以不便稟告,況且堯作為帝王是天下人的父母,完全可以代替舜的父母)。李先生以為“無後被曲解源於數百年後的趙琦太謬。

我看是這位李先生太謬,我們都知道,舜的母親死的早,舜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給舜生了個弟弟叫象,這小子很壞,總想獨得家產,就常在父母面前說舜的壞話,舜的糊塗爸爸和後母就想害死舜,想把舜燒死在糧倉裡沒有成功,想把舜埋在井裡也沒成功。在這樣的背景下理解“無後”這個詞,肯定是沒有後代的意思。而不是那位李先生所說的沒盡到後代的責任。

我們儒家的孝經從一開篇就講述了“孝”的意義,孔子教導學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中也”。所以孝絕不是對父母關懷那麼簡單,孝敬只是孝道的開始。沒有子孫是最大的一種,舜不稟告父母娶妻,就是為怕沒有子孫。孟子發展了儒家的“孝道觀念”,把“後”做為祖先的存續和宗廟祭祀的前提條件。無人祭祖,祖廟就斷香火了,無後,就變成了絕祖。

無後重不重要,現在看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連同性戀在有些國家都合法化了,延續香火的觀念也逐漸也逐漸從我們的腦海裡清除了。但是能生的還要生。你看美國每年都從我們國家領養大量嬰兒,為什麼?培養孩子,看著他一天天長大,是一種樂趣,培養孩子,看著他們成長,小時陪他們玩,大了他們再生一個培我們玩,會讓我們活的更有意義,這是其一。其二,我們每個人都有老去,生病,或死亡,我們不期待兒女能怎麼孝順,但得有個幫你跑腿或處理後事的人吧,養兒不一定能防老,但肯定比沒孩子的活著更踏實,能不能用的上不說,心裡肯定有了期望。期三,造物主給了我們繁衍後代的器官,是讓我們繁殖後代的,都不生,物種不都滅絕了嗎?


大漠慢行者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於禮不孝者有三事:

一是阿意曲從,攀附權貴

二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三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阿諛奉承,攀附權貴,拍馬溜鬚會讓父輩陷於不義之地,會被別人看不起的。

二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家境貧寒父母老邁沒有條件去讀書。更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找到一份養家餬口,孝敬父母的公職讓父母老人老無所養,得不到晚年的幸福。而自己在仕途上又沒有一官半職。這是對家庭的不孝。

三是不娶媳婦沒有兒子,斷了後也就斷了香火無人祭祀先祖。這也是在三種不孝當中為最大最重要的一條。

在古代一個人不結婚娶媳婦,就沒有兒子來延續香火,逢年過節祭拜祖先。是天大的不孝。

古人多以農耕為主。家中如果沒有男子,缺乏了勞動力,怎麼去種地維持家中的生活,到老了又有誰來給養老送經呢?所以,把“無後為大“看得非常的重要。現在的社會不同了,國家政策也好了,有養老金醫療保險。又有多種工作方式生話,所以對有沒有兒子也不那麼看重了。現在一些開放城市,很多的年輕人都是單身狗,終身不嫁不娶。

禮法雖然要講究,但要與時俱進。也就是上什麼山唱什麼歌,到什麼廟裡,拜什麼佛,一個時代有一個時的傳承和活法。傳承也是薦其精華去其糙粕。如果硬拿老規矩來套現實的生活是行不通的。


南山說易


古人的道德綁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真就那麼重要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上面寫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這句話不能分開單獨理解,要結合後面的一起來看。

整句話的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其中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是最大的不孝。舜在娶妻時沒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沒有盡到自己做兒子的責任,這就是“無後”了。

後世腐儒們在研究先賢書籍時,根據自己的理解斷章取義,擅自更改為“不孝有三,沒有娶妻生子就是最大的不孝”。甚至這句話成了逼迫媳婦生兒子的經典名言。

無後真就那麼重要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釀成的悲劇有很多,其實究根到底,不過是男權封建思想作祟,男人用這句話來推脫自己的渣男本質。

從民國時期開始,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制。當時的一些女子,為了追求更高的學術境界,不願意生孩子,從而被婆家厭棄。丈夫為了給自己家延續香火,只能寫下休書,另娶她人。並說出那一句很經典的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甚至到近些年,人們思想普遍提升了很多,但是在農村或是偏遠山區,仍然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來道德綁架媳婦必須生兒子。而兒子成為了在婆家地位的保證。有很多的女人,為了生兒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更有甚者,在沒錢沒勢的時候,糟糠之妻陪著共度難關。當有了一定的金錢資本時,用此句話作為拋棄糟糠之妻,外面出軌的藉口。

子孫後代對於古時候來說,多子意味著多福,古代生產力低下,多子意味著家庭多一分勞動力。而且古代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很低,只要吃飽穿暖即可。“養兒防老”是個永遠的概念。

現在科技很發達,而且保險體制很健全,現代人本來壓力就很大,撫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又很高,量力而行吧。

綜上所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的不是沒有生子就是不孝的意思。以此句話來看一個人的是否孝順,也是愚孝的表現。


非煙慧語


我們該聽古人那句話:有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又有人說“有兒有女冤家,無兒無女菩薩”。其實,全都集中在一句話:養兒防老。在古代小生產者意識就是老來無依,怕無人撫養。現代社會某些程度上還存在老來無依的窘境。但是,現代生產力高度發達,人們的養老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社會化養老的呼聲日益高漲。社會化養老是社會體制先進與否的標尺之一。


手機用戶50025642180


這不是道德綁架,說的是對的,真的很重要。我們活著為什麼,我們努力為什麼?年輕時你認為活著就為自己的自由,努力就為了自己吃好穿好玩好,可是人過中年,你會發現如果沒有後人,你的努力屁意思沒有,你不知道為了誰而努力,每天都在茫然中,就像無根浮萍。人是分階段成熟的,青年,中年,老年成熟標準不一樣,青年蔑視一切,中年慎重一切,老年反悔一切。青年時,什麼後人真是封建。中年時該考慮一下有沒有後人。老年時真他媽後悔連個後人沒有。有沒有後人不是孝順的問題,是你自己對今後生活有沒有盼頭的問題。芸芸眾生,能成龍鳳者少數,大多數只普通人,普通人就要有普通人活法。普通人就要結婚生子,繁衍後代。很無奈的現實。你可以現在否定這條,那是你還年輕不成熟的想法,或者違心的回答,沒有真正面對自己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