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现代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其实我不想爱你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是“有节奏、有韵律”的一种文学题材;言为心声;和其它任何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所谓“诗言志”吧!

诗歌的产生源于生活,源于劳动号子;一来为了使劳动者的动作整齐划一,劲往一处使;二来可以宣泄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带来的精神压抑;

久而久之,诗歌就成了人们的思想的“减压阀”或者更加通俗的说,成了人们的“出气筒”——失落、愤懑、焦虑、忧伤、怀恋,凡此种种,才能产生诗歌,尤其是产生千古传诵的佳作!

换言之,无论在哪一个年代,只要有人类活动存在,只有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得意或者失意,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也会有“落花流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叹!

不过,话说回来,大凡人间之事都是与时俱进的;诗歌也不例外;从中国古诗词的走势来看,也是如此——从诗经、楚辞、汉赋,从乐府诗到近体诗(格律诗),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人的小令,都是如此;

到了现代,“诗”“歌”已经“合流”,演化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并且得到大众的接受于认可,这就是“流行歌曲”;其实,古人的诗词,特别是宋词,原本都是可以唱,而且必须是唱的(按照一定的“曲牌”,填词即可)。

现代诗歌,不仅仅可以唱,还可以翩翩起舞,比如是广场舞,它的基础也是流行歌曲;换言之,歌词(诗)被人接受以后,曲子(歌)也就不胫而走了!

现代的诗人觉得只是几句歌词(诗)过于单调乏味,往往还会配曲;有了曲调以后,还有配器(乐队伴奏);因此,现代诗歌实际上借助了流行歌曲的形式存在着,表达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各式各样的感情。

多元化的社会,使得诗歌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变得多元;电声乐队以及舞台、伴舞的效果,诗歌改头换面以另外一种形式顽强的伴随着人们前行。


闲看秋风999


诗歌作为一种文体书写形式,其文体本身并不能承载太多的使命。但是,每一个民族都是有诗歌传统的,在这传统里,我们发现,诗歌往往具有某种神圣的光环。

往往能见出一个民族或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往往能给人以生活的信心,前进的勇气,唤醒一种崇高或清洁的精神。

最根本的,就是让人的生活有诗性。荷尔德林曾说:人是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之上。可见,主要是具有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如果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诗性,那么,便是幸福感的一种重要体现。

在当代,人们正缺少的是一种有诗性的生活,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一种洋溢着幸福感的生活。而诗歌,却具有救赎灵魂、反观现实、正视自身,慰藉苦难的心灵,成就自我的功能。也许,拥有诗性的生活,我们在寻找家园感的路上才不会走的太远。

诗歌仍然在人们的诗歌欣赏与陶情治性乃至社会交际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当代人对古典诗词, 当代人继承传统的诗歌思想,用诗词吟咏情性、刺美现实,使当代诗词在表现当代人的情感与思想、反映当代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火枫一叶


我猜测,提问者应该也是个诗歌爱好者,应该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困惑,觉得自己挖空心思写的诗还可以啊,怎么找不到知音,很迷惑了,还需要继续嘛,诗歌是不是已经失宠了?

其实,诗歌在现代,包括古代(除了唐朝,因为从玄宗开始,诗歌进入了科举范畴),大多都是作为抒发感情、寄托情思的工具,在于自娱自乐。

诗歌写得好,如果你运气也好的话,可以作为一块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但是,那样的写作很累。

在我们国家,诗歌应该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必要方面了。

既然诗歌的存在本来就是本身的需要,你何必在乎它存在的价值,因为它的价值就在每一个人心里,你觉得它有价值,它就不可或缺,你觉得它无所谓,它就比半根油条都廉价。


诗经语


有 而且有绝对的意义 我以前对诗歌没什么喜欢 总觉得不像记叙文讲故事 也不像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见解 当我最近在被疫情阻隔在家里而不得不看书的时候 我越发觉得诗歌的高贵 期间我并没有读任何一本诗歌 而是在我喜欢的其他文体中看到了诗歌的若隐若现 而这些诗歌也恰恰体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不由得 我也爱上了诗歌 它是浪漫与情怀的象征 它是简约与大气的结合 它是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载体 它是其他文体锦上添花的点缀 我 越来越爱了


Jannet


诚邀。诗歌在现在还有存在的意义。还想说,人类不死,诗歌不亡。

现在很多写诗和读诗的人都很迷茫。诚然,相比较物质而言,诗歌很难带给人实际的东西。写诗的人靠诗歌家财万贯的少有,读诗的人靠诗歌扭转人生的也不多见。

但诗歌终究拥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它都没有消亡,说明它有着很强大的生命力。借用哲学家的话: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意义。

诗歌相比于新涌现的、更受年轻受众吹捧的网络文学、漫画小说等艺术形式,显得比较边缘化了,有一些诗歌也越来越艰涩,越来越恶心。但想想为什么诗词大会如此火爆,为什么抗疫诗歌也有不佳作让我们感动,为什么有些人写了一辈子的诗、读了一辈子的诗还乐此不疲。只因一点,活着有些人需要诗。

十五年前参加《诗刊》举办的一个朗诵会,屠岸、食指、叶文福、叶延滨等大诗人朗诵诗歌的激情至今记得。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在田间地头农村人聊出来的精句或者孩子无意中说出的妙语。我喜欢广义上的诗歌,真正的诗歌在民间,属于你,也属于我。不管诗歌是带给你情感的愉悦或者精神的熏陶,或者美好的想象,或者仅仅是片刻的放松,或者看了想大骂一句……我想,都可归结为诗歌的“意义”。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句话:“不管是谁,在音乐上自以为是或者弄虚作假,都会受到惩罚的。音乐要的是真诚和谦虚。如果不是那样,那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和不敬。而上帝给了我们动听的音乐,是要我们讲真话,讲老实话。”

估计也同样适用于诗歌。

一点小感想,供参考吧。


豌豆妈妈在写作


诗言志。在过去是有文化人的雅好,属于小众文化。今天人们普遍有文化,用诗歌表达情感,讴歌生活是情感释放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是太过高深晦涩会失去大众。在我国民间有许多各民族的民歌民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它的生命力一直很旺盛。只是现代社会人们文化多元选择,不把诗歌作为唯一的文学享受的载体。但它一直会存在下去。


寻书天下


诗歌的兴衰与时代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最早的诗经起源到唐代律诗的出现,期间也有起有落,直到科举时代,文人考官除四书五经必考外,还得以写诗的水平高低来考核考生的成绩,将律诗推到了极盛和极致的时代,以至明清两代都无法超越前人的水平。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近代接受外来的自然科学和文化,发展了生产力和丰富了社会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将古诗词冷落了下来,变成了文化人的业余爱好和抒发情感的文学载体。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古诗词的存在可有可无,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内涵如此丰富,形式如此优美,弃之太可惜了,重新振兴诗词,继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目前中小教材都增加了大量的诗词内容,但我说句不中听的实话,再也回不到过去的了,也不必死记硬背这些东西,必竟有许多创新的知识需要学习,符合时代的发展。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在文化精神层面上来说,诗歌该有它的重要位置,现代诗要写好,需要的文字基础,古诗词可以提供给现代诗人内涵丰富的文化功底,体现诗歌之美。

诗词永远有存在的意义,那怕人类已经能上天登月,月亮的美,用诗歌来表达,才有情趣。


任园林


话问别梦合今时,可知南柯涵万载?

当日纵无李与杜,捡字细排陈新赋。



赖床的国宝


常常有人问我,诗人(或者诗歌)的性质究竟是什么?

  说到诗人的工作性质,我是这样想的,诗歌就是用风格去消解历史,用差异去分化历史,以便让我们知道还可能存在着另外的生存面貌。诗歌由于自身的文化特征,它专注于描绘人的形象的可能性,探寻丰富的生命意识;这样的工作很少很和历史保持一致,而由于历史自身专断的特性,诗歌便在文化的政治意义上成为“历史的异端”。( 臧棣:《假如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在写些什么……》《山花》2001年第八期。)

  诗歌发展到如今,现代诗的个人化风格尤其明显,那么究竟这种个人风格给历史或者生命带来了什么?我们一直在探讨摸索中(或者答案早已隐藏在我们心中)。

  现代诗歌的写作,与其说是全面地摧毁现存的语言系统,不如说是对现存的语言系统的巧妙的周旋、适度的偏移和机警的消解以期为它自身特殊的感受力寻找到一个话语的寄存处。

  臧棣认为诗歌是一种“慢”,要慢慢的溶解现实的硬壳,把诗歌的精华一分一分地取出来,慢慢地比喻,甚至不惜把比喻的形象过程和比喻时写作者的心里状态也展现给阅读者和他本人。

  诸如当代诗人赵嘉音的《羡仙记》:“踏歌行舟/撷一抹桃花染颊/心出明媚,则起华彩/你不早不迟/恰巧在//随你,桃也夭夭/步丈,天涯/煮人间烟火/饮流年”。节奏慢,诗意慢,这是就是“慢”的溶解最佳诠释。

  在新诗的语言的理解上,有一个重大的偏差,就是只看诗的语言对时代、对历史的呼应能力,而绝少想到诗的语言的根本性的任务在于重塑我们的生存面貌。

  因为诗歌是对人类生命中的“原始力量”进行“战斗”的产物。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诗歌显示的是“人类主体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

  在另一种层面上,我现在意识到,诗歌所依赖的最本质的东西并不是个人经验;当然,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集体经验,而是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生命意识,荣格曾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从写作的角度看,诗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大师现象。也就是说,诗的语言是一种大师的语言。这里,“大师”可以指特定时代的某个天才的诗人,也可以指一种独特的文学能力。

  再如赵嘉音的《文字的意义》:“点燃人间一道光/烫穿泪水/刺响背离的吻/谄媚节日礼花/翻阅所有事物包裹的意义/直到爱开始萌芽/以吻,以攀爬,以生长/以祝福,以蜕变,以进化/爱他人如自己”。这些文字诗句以及赵嘉音独创的“鸢尾”标题(赵嘉音的鸢尾独创对现代诗的意义在此暂且不谈)使得具备了大师的语言的气势,甚至说用文字去归纳诠释“文字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大师的气魄。

  在我看来,现代诗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现象。现代诗的想象力的核心是对抗工业文明背后的工具理性主义。从这个角度看,浪漫主义反映的是现代性的一种自我矛盾。我自己的想法是,浪漫主义在今天依然可以作为一种诗歌的秘密语境出现。对诗歌写作而言,浪漫主义依然可以体现为一种源泉,同时,它也可以是一种语境。

  当诗歌脱离了与具体历史语境的复杂纠缠,寻找到了“浪漫主义”过于笼统的价值观后,诗歌也从其他文类中脱颖而出,在当代文化中占据着至高位置。

  是一种神圣的语言,或者说,诗是一种显示出存在的高贵品质的语言。还可以说,诗是一种骄傲的语言。而其他的文类诸如小说、散文、和戏剧,在我看来,都不具有这些特征。

  我们使用新的语言意味着我们想成为一种新人:一种具有足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反思能力的富于创造性的新人。也就是说,新诗的核心牵涉的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更生能力的问题。

  而在新时代,以赵嘉音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正在以此来冲击“可能性”的突破。我想,可能,诗歌的复兴或者在这个时代该到了。


希伦宝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