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張姓起源地

濮陽縣位於豫東北,是濮陽市的南大門,西鄰內黃、滑縣、長垣,東與範縣接壤,南與山東省菏澤市隔河(黃河)相望。上古顓頊時代為帝都,有顓頊遺都之稱,戰國時代因濮水而得名。濮陽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先後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華夏龍都”、“中華帝都”、“中華張姓祖根地”稱號。

中華張姓起源地

“華夏龍都”


中華張姓起源地

“顓頊遺都”碑

<一>歷史依據

確立濮陽為張姓祖根地其基本觀點是:上溯揮公時代覓揮公。既著力研究揮公時代的自然、社會、人文、政治、科技環境,論證揮公活動區域的可能性,可靠性。

揮公生於濮陽。《世本》:(秦嘉謨輯補本):“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玄囂,是為青陽”(《史記》)。那麼青陽在何處?濮陽是也。揮公時代濮陽呈臺地與河流、湖泊相間的地貌特徵。臺地宜農、宜居;水域宜漁,是上古人類農耕與漁獵並存生活方式的最理想生存地帶。此地貌在鄒逸麟編纂的《中國歷史地理概述》(國家高等教材)有具體的描述:根據《禹貢》、《山海經》、《地理志》、《水經注》等記載,春秋戰國以前,“在豫東、魯西南平原有一條東西向排列的湖泊帶——那些東西向河流,如黃河、濟水、濮水、汴水、睢水等河流的堤間窪地和河口窪地以及平原東緣與泰山山脈東麓之間的交接窪地,著名的有圃田澤、孟渚澤、菏澤、雷澤、鉅野澤、空桐澤、梧桐陂等。”濮陽處於這條東西向排列的湖泊帶北緣,此水系清澈,水流緩慢。人們稱之為清水,以別於濁水(黃河)。《中國古代地名古詞典》清河條:“清河,即濟水也。”濟水為上古四瀆之一。據《水經注》濮水為濟水之支津,均流經濮陽縣南境。不論清水專指濟水,或泛指濟水與其支津濮水,濮陽都處於清水流域,故而濮陽的頓丘就是揮公時代的青陽。為揮公父玄囂之封地。又據《南樂縣誌·大事記》:“黃帝置南樂一帶為其子昌意封地,在今境西北築昌意城”。《明一統志》:“南樂縣界有昌意城,黃帝之子昌意所築”。昌樂(南樂)即是黃帝次子封地。二者一南一北,處濟水(清水)與黃河(濁水)之間,東臨“窮桑。”(今曲阜一帶,上古時代為東夷族居住地)黃帝封長子玄囂於青陽,昌意於昌樂(南樂)的意義,正如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教授講的:帝丘(濮陽)在上古時期是東夷族勢力與黃帝族勢力的交接地區,黃帝派二子到此處設防。後經逐鹿大敗蚩尤,實現了東夷族與黃帝族兩大勢力的統一與融合。至顓頊帝時,遂濮陽為帝都,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區。從考古發現上也印證了這一點,在濮陽及周邊發現了以帝墟(陽城遺址)為中心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址群達39處之多,如縣境內有名的西水坡遺址、鹹城遺址、鐵丘遺址、戚邑遺址、姚墟遺址、負夏遺址、小海通遺址、安丘遺址、馬莊遺址、程莊遺址等等。

中華張姓起源地

古清河


中華張姓起源地

中華張姓起源地

古代黃河位置圖

2、揮公發明弓箭於濮陽。濮陽在揮公時代已是一個科技發達的地方。濮陽西水坡出土的“中華第一龍”,據專家解讀,蘊藏著深奧的古代天文元素。至揮公時代,倉頡造字於濮陽,文明肇啟;我國第一部天文曆法——顓頊歷在帝丘問世;冶銅技術、木車製作技術等在帝丘開始發端。可以說,帝都有著良好的科技文化環境和知識積澱。另外濮陽在上古時代,有“桑間濮上”之稱,又據《詩經》中“綠竹猗猗,綠竹青青”等描寫濮陽、朝歌一帶的植被環境,說明上古時代濮陽多桑竹,桑與竹是製造弓箭的主要原材料,也符合揮公發明弓箭的必要條件。


3、揮公受封得姓於濮陽。《左傳·昭公十七年》:“衛,顓頊之墟也,為帝丘”。《竹書紀年》有顓頊“居濮”。《史記·五帝本紀·集解》:顓頊“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漢書·地理志》載:“東郡濮陽,衛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顓頊墟”。濮陽縣城“中心閣”,為明代所建,其閣有“顓頊遺都”匾額。此類記述濮陽為顓頊帝都,不一而足。現已探明,濮陽縣東南9公里處的“高城遺址”即帝丘,(帝墟)深埋三米以下,面積926萬平方米,有龍山時代、商、西周時代和漢幾個時代夯築層疊壓的古城址。揮公為顓頊之從兄弟,處族人之高端,族群之顯位,又發明弓矢,任弓正官。在帝都為官,後受封得姓於帝都,應是不爭的事實。

中華張姓起源地

濮陽中心閣《“顓頊遺都”》匾額

4、揮公葬於濮陽。人不能生活於真空。與揮公同時代的顓頊、帝嚳、造字聖人倉頡、其父玄囂、叔父昌意、蚩尤、共工和其後的堯太子丹、帝舜等,在濮陽境內都有文化遺存。如濮陽市南樂縣的倉頡廟、倉頡陵和昌意城遺址,被南樂縣定位歷史文化保護單位。位於安陽市內黃縣境內顓頊、帝嚳二帝陵(原屬濮陽縣轄。);濮陽市臺前縣境內的蚩尤墓;範縣境內的堯太子丹墓;濮陽縣境內的中華龍出土地、揮公陵遺址,舜帝瑕丘等等,有此密集的與揮公時代的人文遺存,國內誰堪比?據此揮公與他同時代的帝王將相生活於帝丘,也葬於帝丘。

中華張姓起源地

揮公墓

、族譜記載

宋代禮部尚書張詠(公元946-1015年)撰修的,其後在元、明兩朝內其孫輩不斷續修的《山陰白魚潭張氏族譜》的文獻記載:“張之受姓,昉(始)於軒轅之子,天下之張,厥初無不本與一人耳,濮陽吾祖之所自出”。“吾家本名族,受姓軒轅氏,濮陽蕃(繁殖)本根。分合清有幾。有斐(文采)乖崖公,勳名照青史”。“乖崖久矣典刑(型)存,賴有曾孫演慶源。兵後滄桑徒自改,世間宗法尚堪論。謝庭育秀多蘭玉,竇武聯芳在一門。譜牒幾枝猶散落,濮陽誰為問諸昆(後裔)”。此譜,可以確切知道在元代中期,張梅叟就以《山陰白魚潭張氏族譜》“以聯其族人”,其後在明宣德、弘治年間又兩次續修。僅從元中期算起距今已有五百餘年,如果再與上推至宋代的張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中華張姓起源地

中華張姓起源地

中華張姓起源地

中華張姓起源地

中華張姓起源地

(注:原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當代研究

1987年我縣西水坡“中華第一龍”出土,全國考古、史學界的專家學者聚焦濮陽上古文化,民間張姓起源濮陽的傳說,也進入專家的視野。時任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在謝鈞祥先生,經潛心研究,提出了“張姓源於濮陽”論斷,引起了海內外張姓族人的強烈反響和濮陽市、縣領導的高度重視,自此拉開了我縣張姓文化研究的序幕。

上世紀末,濮陽邀請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召開了兩次張姓起源學術研討會,先後出版了《龍鄉尋根》、《張姓淵源》、《中華張姓之根》等論文集,有國家歷史學家朱紹侯、王大良、劉篷春、謝鈞祥、程有為、許順湛、楊靜琦、劉翔南、田冰、張人元等百餘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究,著書立說,發表學術文章百餘篇。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論證張姓祖根在濮陽。如朱紹侯、張新斌、謝鈞祥、王大良、程有為、張放濤等教授、學者,從揮公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大格局進行分析論證。許順湛,孫德萱、王培勤等專家、學者從歷史自然地理學的角度分析論證,認為濮陽在上古時期的自然氣候宜人,水文、地理地貌等適宜人類居住,是華夏族的居住聖地和祖塋聖地。張滿飈等從國家考古發現的上古遺址中,進行分析論證:以高城(帝丘)遺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有 39處“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等等。

張姓源於濮陽的研究結果,也得到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紛紛題詞予以確認:

張岱年(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思想文化所所長):“濮陽本顓頊古都,今為中州勝地。張姓源出於濮陽,歷代名賢輩出”。

李學勤(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濮陽為古帝丘,顓頊故居,張氏系青陽之後,世代望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前景無限”。

張忠培(考古學家、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姓源於濮陽,歷代地靈人傑”。

楊向奎(著名中國思想史研究專家):“張姓尋根在濮陽”。

傅振倫(中國現在歷史學家、方誌學家、博物學家與檔案學家):“張姓出自濮陽,人傑地靈,宗有四十三望,振興中華,人人有責”。

中華張姓起源地

國內著名專家、學者題詞

、各方認同

自1995年至2010年十五年間,有三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先後蒞濮,出席濮陽“中華張姓始祖揮公紀念慶典”活動,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中華張姓根在濮陽”的肯定。

1995年2月2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為濮陽“張姓起源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致電祝賀開始,2001年4月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到濮陽揮公陵園瞻仰參觀;2005年4月28日,“世界張氏總會第二屆懇親大會”在濮陽召開,張克輝副主席又親蒞濮陽,為中華張姓始祖揮公金身塑像揭幕;2010年4月28日,適逢“2010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受封得姓紀念大會暨中國·濮陽張姓研究會成立十五週年慶典”,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親自到會祝賀,宣佈“紀念大會和慶典活動開幕”並在揮公陵園植樹留念。全國政協三位副主席在濮陽參加盛大慶典都是得到中央政府授意的,新華社、人民日報主流媒體都做了實時報道,中國新聞網全程視頻直播。2005年,濮陽縣以張姓祖根地的名義承辦世張第二屆懇親大會,與會宗親到濮陽至誠尋根,虔誠謁祖,視濮如家,其樂融融,對濮陽祖根地的認知高度一致。時任

世張總會會長張曉卿在濮陽市政府歡迎宴會上的演辭中,開宗明義地講到:“第二屆張氏懇親大會,這次借張姓起源地——濮陽舉行,全球各地的宗親莫不為之慶賀和高興,也莫不在期待和祝福中,給與總會最大的支持和響應。但是最令我們感到興奮和感謝的是濮陽市政府,更是關懷備至,給與我們高度的重視和支持。”至今,海內外張姓宗親來濮陽尋根謁祖達百萬餘人次。


中華張姓起源地

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到濮陽揮公陵園瞻仰參觀


中華張姓起源地

中華張姓起源地

、機構認定

2017年初,濮陽縣人民政府根據國家關於傳統文化傳承建設指導精神和濮陽縣張姓根源地研究成果,申請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裡籍研究認定中心,對“濮陽縣為中華張姓祖根地”進行認定。認定中心依照程序,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學者組成評定小組,對濮陽申報張姓祖根地報告進行科學評議,一致認定濮陽縣為中華張姓祖根地,並頒發證牌,予以確認。

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裡籍研究認定中心是國內專一的、唯一的、權威性的認定機構,此次認定,對統一海內外張姓族人祖根地的認知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張姓起源地


本文轉載於中華張姓之根續集《張姓起源與播遷》第一章第三部分,圖片為本平臺添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