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发高堂抗疫,湖北此地游子欲归来

为抗击疫情,全国开始了“一省包一市”的策略。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重庆对口支援湖北孝感。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老一辈重庆人大都知道这句话。对重庆人来说,十之八九是“湖广填四川”的后代。

此时重回祖里,与曾经的乡人共同抗疫。这和孝感的地域文化,很是对路子。

当白发高堂抗疫,湖北此地游子欲归来

中华孝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受到推崇礼赞。孝感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而又因孝扬名的城市,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的动人传说之地。自明清以来,在史书中有记载的孝感孝子有493位。

孝感处于湖北东北部,长江以北,汉江之东,距武汉市中心约60公里,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30公里,长期与武汉资源共享,这次抗击疫情也是风雨同舟。

孝感是中国孝文化之乡,名字起初源于“孝子昌盛”,名曰“孝昌”。五代时期因帝王名讳,改为“孝感”,一直至今。孝感有麻糖有米酒,但无须提及,此处仅一个孝字,就足以体现孝感的千秋大义。

百善孝为先,孝感之“孝”,孝感天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国现存最早家书,就出现在孝感云梦,云梦睡虎地秦墓中两件木质“木牍”,是现保留最长的秦代木牍,详细记录着远行人的珍贵家信。孝感儿女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故乡的记忆,一封家书说不尽,临行儿女几开封。

随着时间的沉淀,此地孝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上世纪90年代末,孝感借助丰富的“孝文化”历史和内涵,重塑以“孝道”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迄今孝文化节已举办十余届。

孝感因“孝”得名,以“孝”传名。孝感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作为城市发展定位,目前全市以孝命名的企业205家,孝文化产品涉及17大类,注册与孝文化有关的商标284件。孝感人把“孝”高悬头顶,永驻心底。

孝感把“不孝不是中华好儿郎”写进《村民公约》,“不孝不能入团入党”成为约定俗成的标准,“不孝不能提拔重用”获得广大干部认可。在孝感如不讲求孝道,所有人都看不起,也混不下去。

“至孝至诚、图强图新”已经成为孝感的城市精神和气质风貌,孕育出一位位“孝星”,也推动形成享誉全国的“道德高地”。一位位孝行模范、一个个孝行故事,犹如一朵朵娇艳美丽的花朵,盛开在孝感的村村落落,传遍在祖国的天涯海角。

据不完全统计,孝感近些年先后有80余人获“中国十大孝亲敬老楷模”“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中国好人榜”等国家级荣誉,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40余人。

这些孝感人身上,诠释着孝老、爱亲、敬业、诚信、廉洁、友善等价值观,闪耀着时代和人性的光辉,汇聚成了孝感的“群星现象”。

当白发高堂抗疫,湖北此地游子欲归来

疫情袭来的时候,很多外地孝感人在还未封城时选择回乡。父母高堂在上,正值艰难时刻,老人年老体衰,他们都想陪在老人身旁,彼此共烛光。有些事情无需教育,因为这是人的本能,流淌在血液里,深植于骨髓中的一种本能。

孝感封城后,天南地北的孝感子弟捶胸顿足,涕泪横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此时的老妈妈,在家中是否安然无恙,这时也许他们耳畔想起的是京剧《四郎探母》的曲段,“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

真爱无疆,孝善恒久。重在承诺,贵在坚守。父母在,故乡在,孝感人讲究为父母日日端茶倒水,夜夜洗脚搓背,于细微处见精神。谁若感觉自己对父母还可以,请你有时间去孝感,比比差距在哪里。

人之伟大可轰轰烈烈、功盖千古。也可平平凡凡、不进经卷。孝感人用普通而又朴实的信念,诠释着孝行天下大爱无疆,激起千万人心中的涟漪。孝感人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父母知寒问暖,用真心、真情、真诚在生命的琴盘上,默默演绎着一曲上善若水的颂歌。

春风常化雨,万物生光辉。“孝道”成为孝感最热词,也成为“孝感元素”和“孝感符号”。孝感人认为孝亲反哺须趁早。古人曾慨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少壮之时,胸怀远大,志在四方,专注于建功立业,总觉得回报高堂来日方长。可想没想过,年迈的双亲能不能够等候到那一天的到来呢?

此时,孝感疫情趋向放缓,远方父母每天都报送平安,外地孝感人心旌震撼,牵肠挂肚,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此时的父母再苦再累不张口,孝感儿女清歌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