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ijcai2020 summary reject阶段拒稿近一半?

破烂酥皮



首先,我认为summary reject制度在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各个顶会上是有必要的。在一个月多月前知道这个制度的时候,我和我周围的同事大多对于这个制度是支持的,因为根据我们这几年顶会论文的审稿经验,的确是由一部分论文是不需要给出任何审稿意见就拒掉的,这种论文的比例在这几年是逐步提升的。这一类论文主要问题是作者明显没有论文写作和投稿的经验,没有接受过科技论文写作的系统学习,或者论文明显不完整,属于提早提交后面又放弃了的。特别强调一下前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人工智能成了一个公认特别水的领域,水到很多没有接受过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的人认为自己随便写的东西也可以投稿顶会,建议很多接触科研不久想发好论文的新人,首先打好基础,论文的写作是需要系统学习的,而不是靠着平时看论文或者一次次的审稿意见积累琐碎的经验。重回正题,在实际的审稿中,为了凑字数,一看就要拒的论文和质量很好的论文,审稿人花费的时间却相差不多,这是不公平的,那些质量相对较好的论文应该得到审稿人更仔细的评价。最后,这个制度也有助于限制学术圈的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论文不行就找关系,比如有的老师不指导学生却无脑要求学生发顶会文章。

但是,这一次ijcai20在summary reject上的实施明显是有问题的。首先,summary reject不是最终审稿,它筛选的是不符合会议要求和质量太差的文章,很明显ijcai这次在这方面力度把握的不合适,直接拒了接近一半的文章。我通过twitter看了几篇被拒之后直接发arXiv上的,其中有的文章本身是否能通过最终审稿是不知道的,但是即便被拒也是有资格得到一个系统审稿意见反馈的,这能让他们的工作得到相对全面的同行评价,知道未来改进的方向,通过个人和周围同事审稿的经验,完全不需要反馈审稿意见的论文比例最多也不应该超过30%。

其次,在实施细节上,SPC是否很清楚 summary reject到底应该对那种情况下的论文选择拒,5-10分钟的时间是否足够,SPC不是论文领域内的人员该如何处理?(插一句话,见过组合式创新的论文投稿的时候选择领域避重就轻,A+B+C的工作,C部分很重要但有问题,选择领域只选择A+B,得到的5个审稿意见三个都是不清楚C这个领域。所以如果投稿的时候如果大部分审稿人都说自己不是这个论文研究领域的,责任应该是论文作者的,是不是应该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