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家四代行医,她带着爷爷“遗训”上前线

一家四代行医,第三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重庆九龙坡区中医院组的成员罗玲带着爷爷“遗训”上前线。

重庆:一家四代行医,她带着爷爷“遗训”上前线

援鄂出征,罗玲和家人告别。

重庆:一家四代行医,她带着爷爷“遗训”上前线

罗玲手机里,爷爷留下的“遗训”照片。

罗玲一家四代行医,她手机里存有一张照片,是她爷爷留下的“遗训”—— “愿后世医者:德深似海。对年迈病人心贴如父母;与己平年之人,弟兄姐妹关照;对病婴‘自身’骨肉相待。‘师其法,不泥其方’,取群书之长为用。验医精华在于辩证,其特点,有什么样的病,就选什么样的药。在‘精’字上下狠下苦功夫。‘千家人用药,一家人还钱。’这是吾师的遗训。”寥寥百余字,道尽医者心。

以“遗训”请战上一线

2月1日上午,本该休息的罗玲看到部门微信群紧急通知:重庆将组建第三批医疗队前往武汉,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也要派人前往,现征求愿前往者。她随即请战,愿赴一线,却很快被驳回。院领导们都觉得她太瘦小——身高1.54米,体重不足80斤。前方高强度的工作,很可能会压垮她“骨瘦如柴”的身体。

罗玲没有放弃,她将爷爷的“遗训”转给院领导看,以表决心。院领导看到这封“遗训”,很感动,所以批准了她的请求。

“遗训”是一种精神支撑

为什么这么想去一线?罗玲讲了两个小故事——

其一,小时候,交通不便,病人来到父亲开的小医馆就医,很多时候都会待很久。一次,一个病人来看病,中午没法吃饭。罗玲父亲便把自家饭菜端给病人吃,不多收分文。

其二,爷爷年迈行动不便,罗玲父亲便将爷爷接回綦江老家。但爷爷的心没有回来。爷爷无数次在家念叨,自己还有病人未治,希望能够回去看看他们。

“以前并不懂,但‘遗训’出现后,自己便明白了很多。”罗玲说,几年前,家人无意翻出爷爷手写的“遗训”,并发给了全家人看。

“作为一个医者,便应该尽自己的力,去救治那些病人。”罗玲说,这是爷爷“遗训”里的精神,也是这种精神指引她,去到一线,救死扶伤。

“我们就是患者的依靠”

在武汉一线,罗玲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空,便提着水壶到各病房去检查,看看哪个患者杯里没水了,便加上。原来,第三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刚进驻责任病区时,因为很多东西没理顺,大家有些手忙脚乱。罗玲当班那天,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一手提着水壶、一手拿着杯子,生气地站在病房门口喊:“我喊了一天要喝水都没人理我,你们是不是不管我?”也是这次事情后,队友们总能看到罗玲没事就拿着水壶,在隔离病区里走来走去。

“每个医护人员,都会遇到患者或者家属发火、不高兴。”罗玲说,每到这个时候,她便会拿出手机,看看那封“遗训”,便不会那么委屈了。“换在他们的角度想,如果是我,是不是会更焦虑?”在武汉的某个晚上,罗玲与父亲通电话,父亲叮嘱她,要如“遗训”所言,待患者如亲人,治身更治心,这是医者应做之事。“父亲说,在病房里,我们便是患者的依靠。所以,只要我在这里一天,便要如亲人般待他们一天。”罗玲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