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餘”“祁”名稱由來先後史探

《爾雅‧釋地》:“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陓、宋有孟諸、楚有云夢、吳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strong>燕有昭餘祁

、鄭有圃田、周有焦護,十藪。”


“昭餘”“祁”名稱由來先後史探


祁縣位於山西省中部,汾河中游東岸,太原盆地中部,漢置縣。此釋出自大型工具書《辭海》,是為公眾認可的定論,籍此因緣,就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脈絡來追溯更加遠古的“昭餘祁”吧。

《辭海》釋:昭餘祁,古澤藪名,在今山西省祁縣西南,介休縣東北,而現今的平遙縣境恰恰正處於祁縣、介休之間,這充分說明遠古時的昭餘祁核心區域就是平遙所處的境域範圍。歷史的文字記載加上今天的文物考古發掘又給予了更充分的肯定。因為歷代文獻記載只作大致範圍的描述,而古遺址的發掘為其論敘作了物質層面的肯定性論證。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京燕老師在她的考古發掘報告中就鮮明地闡述了昭餘祁的變遷。2009年,山西省拓展高速公路建設,平遙榆社路段最先進行文物勘探,考古工作人員在平遙弓村發掘了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遺址,遺址位於村西北0.5公里處。弓村一帶屬丘陵地帶,地勢由北向南階梯狀漸次升高,北與地勢低平的介休東北平川接界。遺址東西長15000米,南北寬約近200米,面積近30萬平方米。遺址出土了蚌殼十幾個或幾十個堆積在一起,此為當時人類的生產生活用具或加工飾品,還有相當數量的陶製魚形飾件,足見其遺址區域五千年前為水域所在。又根據史料記載,平遙於西周時代,此地沿無縣邑行政區劃,此段疑情大家不解也可想而知了。

太原盆地也叫晉中盆地,盆地呈北東——南西向分佈,與今晉中行政區劃地圖走勢相一致,長約150公里,寬約 30——40公里,包括整個汾河中游,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太原盆地早更新時是一片汪洋大澤,隨著新構造運動和汾河的侵蝕切割,在南部切穿靈石峽谷,湖水南洩,盆地邊緣形成洪積扇行地,而中部在介休以北,平遙祁縣太谷以西,文水汾陽以東形成一個湖泊,即見於古文獻中的“昭餘祁”藪。

《周禮·職方》釋:昭餘祁為幷州藪。《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考略為戰國時期作,也是古文獻中最早的文字記載。幷州,古“九州”之一。《周禮·職方》正北曰幷州,其山鎮曰恆山,其澤藪曰“昭餘祁”,古恆山在今河北,曲陽西北,“昭餘祁”故跡在今山西平遙西南,與2009年平遙弓村古遺址發掘報告不謀而合。《爾雅·釋地》稱“昭餘祁”為十藪之一,《爾雅》成書於戰國——西漢初,是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的辭書,裡面收集了豐富的古漢語詞彙。《呂氏春秋》作“大昭”。《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包括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可見“昭餘祁”在當時地理領域影響之廣,謂之“大昭”,而古文獻中屢提其位置在平遙西南,說明平遙當時在“昭餘祁”時代為水位最深處。王尚義先生的學術報告《太原盆地昭餘古湖的變遷及湮塞》中也提及科學依據,說平遙境域為昭餘祁水位最深處。《淮南子·墜形》作昭餘都是九藪之一。《淮南子》成書於西漢,為西漢思想家,文學家劉安之作。《淮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劃時代的學術著作。其史料真實嚴謹為史學家們稱歎,此記作“九藪”之一,與前《爾雅》作十藪之一,少了一藪,說明歷史地理環境正伴隨著時光流逝悄然地發生著改變,是史學家們敏捷地捕捉到這一信息。《漢書·地理志》稱“九澤”同樣是在描述水貌,但澤相對於藪其表現範圍在縮小,澤呈現陸水相間之貌,而“藪”為水草一片,連綿不斷之意。昭餘祁澤位列九澤之一。《漢書》成書於東漢,為東漢史學家班固著。班固博覽群書,精通曆史和儒家經典,是史學界繼往開來之榜樣。《水經注》稱近鄔縣(今介休東北)者為鄔澤俗名鄔城泊,近祁縣者為祁藪。《水經注》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為北魏官員酈道元所作。酈道元為當時地理學家,少時博覽群書,幼時曾隨父遊訪水道,在他幼小的心靈中與地理學結下不解之緣。看時光流逝,史冊文載,洋洋“昭餘祁”在南北朝時已退縮為兩澤,而唐宋文獻中只有鄔城泊有記載,但已日漸涸塞,“祁”藪隻字未提,其中緣由大家已猜得八九,元初在祁縣東南祁城村浚得細水溉田,稱為“昭餘池”,此後時塞時溢,幾乎淡出人們視線,而此時祁縣縣誌的歷史記載上,祁縣為十年九旱這與“昭餘祁”澤之消失有直接聯繫,但這種地理客觀環境也奠定了祁縣晉商的朝陽崛起,引申話題供大家借鑑。

縱觀歷史記載,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存在決定存在,即實體的存在決定著文字記憶的存在。最先文獻都是全稱記錄當時客觀甚至以大讚其貌,說明“昭餘”與水密切相關,而“祁”釋為盛大之意。固“昭餘祁”為盛大的水域,“昭餘”與“祁”像一對孿生姐妹一樣形影不離,跳躍於古文獻中。隨著時光推移,“昭餘祁”稱九澤、祁藪,用名不斷分野,說明歷代史學家在繼承史料的同時,根據當前的客觀狀況來為其命名,逐漸趨向簡約化概述。其一說明昭餘祁一直處於乾涸狀態,已不具有睹境用詞的激情,二者看出中國文人的用詞特點即對已習慣化的文字用語會作簡化處理,因為人人都耳熟能詳啦!點一詞就可反映其全貌,如同人之用名,全名呼慣後,單點某字人們也會神領心會,這也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不信你從當今祁縣人口語談吐中,會發現一種現象即祁縣人說話語速快、直而且盡作去聲收尾。說明祁縣人在漫長的本土生活中已形成心直口快不願囉嗦的特點,而祁縣近鄰太谷、平遙人們說話總是上聲用語多,總要轉個彎才收。因此說史學家們作用語記錄,一定是在實地考察下來作實際記錄的。酈道元用“祁”藪作記敘足以說明祁縣漢置縣以來就一直沿用此名稱,正合祁縣人求簡單明快的口吻。水去“昭餘”成文字,“祁”嘛?還另有來頭,且容慢慢道來。

煙波浩渺的“昭餘祁”孕育著無限生機,她穿越著時光的隧道,終於進入了人類嶄新的新時期時代。“昭餘祁”從一片汪洋夷為陸地其間經歷了近3000多年的歷史。隨著水位的下降,大量繁茂的陸地呈現給世界。人類依山逐水而居誕生出祁縣歷史的最初萌芽。

距今祁縣城東南10公里處有一村落叫梁村,5000多年前,這裡就開始有人類在此居住繁衍。至今村西的臺地上還遺存有大量的陶片。1956年山西省文管會對該地進行試掘性勘探,斷定為仰韶文化和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當時出土的石斧、骨針、陶器都收藏於省博物館。史學家渠傳福(祁縣人,山西省博工作)稱,梁村遺址人類在此足足生存繁衍了1000多年,這也是祁縣引以為豪的地方。當時的平遙境域大都還處於一片澤國。2009年平遙弓村遺址的發掘,通過獲取文物認證,確定為仰韶文化晚期遺存。而與祁縣東相鄰有60公里的太谷縣小白鄉所發現的白燕遺址亦為仰韶文化晚期而且還連續到夏商文明。這充分說明了現晉中版圖上人類的活動規律,從三大遺址早期人類活動時間順序來看,梁村遺址作為新石器文化應略更早一些。

時光流轉前進。“春秋五霸稱雄華夏”而晉國在當時更是獨佔鰲頭,他的國土疆域不斷對外擴張,晉國賢臣姬奚為輔佐晉國稱雄功不可沒。公元前556年,晉文公將“昭餘祁”地賜予姬奚作為他的食邑。於是姬奚家族在此不斷壯大起來,而姬奚有感於皇恩厚土,隨以地為姓,改名祁奚。《辭海》釋:祁奚又作祁傒。春秋時晉國大夫字黃羊,食邑在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任中軍尉,晉悼公三年(公元前570年)請告老初舉其仇解狐以代,將立之而卒,後又舉其子午以代。晉平公即位,任以為公族大夫,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作為美談見史、見誌、見民間傳說中。現今閆名村祁奚父子墓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今天祁縣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公元前514年,晉頃公執政,祁奚孫祁盈因罪被殺,食邑地也被晉王沒收並分其田七部分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即鄔(介休)祁(祁縣)平陵(平遙文水)梗陽(今清徐)塗水(今榆次太谷)馬首(今壽陽)盂(今盂縣)。“縣”《辭海》釋為地方行政區劃名,始於春秋時期,最初設置在邊地。秦晉楚等大國往往把新兼併的土地置縣,到春秋後期,各國才把縣制逐漸推行到內地。所以晉國趙簡子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戰國時“祁”屬趙國,今祁縣西北七里處的城趙村就是趙簡子當年修築的城堡,此為城趙村名之由來。趙簡子的評價,亦印證了祁老大夫在晉國受封所立功勳之實。祁縣因有祁奚大夫之賢,固歷朝歷代成為人才輩出之地。

1997年5月“地理學報”第52卷第三期發表了王尚義先生的署名文章《太原盆地昭餘古湖的變遷及湮塞》。文中提到,春秋至漢代昭餘祁已發生淤塞,其空間消亡時序由北向南,與史料記載相驗證。祁縣作為古代行政區劃始於西漢初,而在祁地東南7裡許的祁城村發現有戰國和漢代遺址。祁城村西遺址屬戰國時期,祁城村東遺址屬漢代時期。1992年祁城村農田修建,於村西發現了大量戰國墓,出土了不少灰質陶器,這一歷史現象充分說明祁城村在當時作為縣域政治、文化中心的特徵。我們不妨再往後推演一下,以梁村仰韶文化遺址為軸心,與其相鄰的周邊村落也發現同一時期更晚的遺址群落,距離梁村約800米處的彎溝遺址為龍山文化系列;梁村西北方向,距離祁縣城東南10裡處的溫曲村發現有新石器晚期到夏商漢系列文化遺址,而溫曲村村西漢代文化遺址與祁城村村東土地緊緊相連:以上遺址的呈布很直觀地可以看出祁縣先民的生存和遷移情況,它的時間脈絡正好指向現在古城的方向,而昭餘祁澤的縮小與乾涸從地質學分析剛好是由北向南壓縮,試想古人逐水而居的遷移狀態最終奠定了今天祁縣古城文化的誕生。

北魏時,祁縣屬太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間,遷縣城於今址。90年代祁縣城周邊開發建設中出土了不少唐代墓誌銘,從銘文的記載中,我們又找到不少關於祁縣用名的由來味道。摘錄如下:

唐《溫翁念墓誌銘》貞觀廿三年後(公元649年)立石。銘文如下敘:……公諱翁念字敬祖,世太原人也。現碑存祁縣喬家大院。

唐《李君墓誌》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立石。銘文如下敘:……粵以永徽六年歲次乙卯十二月景審朔十四日已酉,合葬於祁縣城東北二里。現碑存祁縣文管所。

唐《賈氏墓誌銘》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立石。銘文如下敘:……永昌元年二月四日卒於祁縣昭餘私室也。現碑存於祁縣文管所。

唐《申君墓誌》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立石。銘文如下敘:唐故處士申君墓誌銘並序……以開元十二年六月三日卒於祁奚故里第也。……開元廿四年六月廿二日終於昭餘私室也。以此年龍集七月巳朔十九日丁酉合葬於

祁縣城東北三里之原。

以上碑文記敘為唐代文風用語,說明“祁縣”一詞無論在官方還是在民間都形成約定用語。“昭餘”一詞,偶爾出現,但是寫在祁縣後,一改古文獻中“昭餘祁”的說法,“昭餘”一詞似乎只是一種文化用語,指向範圍定格在區區小室。但從文中又不難看出祁縣人用語的格調。第一喜簡略,如“祁”。第二點出祁縣之由來,如“祁奚故里”。第三懷舊的心理,如“昭餘”XX。“祁縣”在唐代使用度上下皆呼,而“昭餘”只為文辭飾語。時不時被文人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昭餘祁”使用又發生了微妙轉機,有銘文為證:光緒十有三年正月三十日誥授奉政大夫欽加同知銜前直隸新城縣知縣咸豐已沫恩科舉人朗山喬公於“昭餘祁”之裡第。

公姓喬氏諱超五字朗山世居“祁縣”之喬家堡,曾祖諱貴發……。現碑存喬家大院。

1994年祁縣被文化部公佈為歷史文化名城,我縣縣委縣政府協商專家學者,本著追本溯源的初心理念,就把祁縣古城改為昭餘古城,再續古文獻中的用語,讓人從中追慕思遠,成繼往開來之動力。

以上所文就“昭餘”“祁”之先後由來小探以饗有緣,望大家共話祁縣不盡之源。

祁縣文物管理所 秦雪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