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馀”“祁”名称由来先后史探

《尔雅‧释地》:“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strong>燕有昭餘祁

、郑有圃田、周有焦护,十藪。”


“昭馀”“祁”名称由来先后史探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汾河中游东岸,太原盆地中部,汉置县。此释出自大型工具书《辞海》,是为公众认可的定论,籍此因缘,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来追溯更加远古的“昭馀祁”吧。

《辞海》释:昭馀祁,古泽薮名,在今山西省祁县西南,介休县东北,而现今的平遥县境恰恰正处于祁县、介休之间,这充分说明远古时的昭馀祁核心区域就是平遥所处的境域范围。历史的文字记载加上今天的文物考古发掘又给予了更充分的肯定。因为历代文献记载只作大致范围的描述,而古遗址的发掘为其论叙作了物质层面的肯定性论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京燕老师在她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就鲜明地阐述了昭馀祁的变迁。2009年,山西省拓展高速公路建设,平遥榆社路段最先进行文物勘探,考古工作人员在平遥弓村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遗址,遗址位于村西北0.5公里处。弓村一带属丘陵地带,地势由北向南阶梯状渐次升高,北与地势低平的介休东北平川接界。遗址东西长15000米,南北宽约近200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遗址出土了蚌壳十几个或几十个堆积在一起,此为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用具或加工饰品,还有相当数量的陶制鱼形饰件,足见其遗址区域五千年前为水域所在。又根据史料记载,平遥于西周时代,此地沿无县邑行政区划,此段疑情大家不解也可想而知了。

太原盆地也叫晋中盆地,盆地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与今晋中行政区划地图走势相一致,长约150公里,宽约 30——40公里,包括整个汾河中游,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太原盆地早更新时是一片汪洋大泽,随着新构造运动和汾河的侵蚀切割,在南部切穿灵石峡谷,湖水南泄,盆地边缘形成洪积扇行地,而中部在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形成一个湖泊,即见于古文献中的“昭馀祁”薮。

《周礼·职方》释:昭馀祁为并州薮。《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考略为战国时期作,也是古文献中最早的文字记载。并州,古“九州”之一。《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古恒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昭馀祁”故迹在今山西平遥西南,与2009年平遥弓村古遗址发掘报告不谋而合。《尔雅·释地》称“昭馀祁”为十薮之一,《尔雅》成书于战国——西汉初,是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的辞书,里面收集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吕氏春秋》作“大昭”。《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包括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可见“昭馀祁”在当时地理领域影响之广,谓之“大昭”,而古文献中屡提其位置在平遥西南,说明平遥当时在“昭馀祁”时代为水位最深处。王尚义先生的学术报告《太原盆地昭馀古湖的变迁及湮塞》中也提及科学依据,说平遥境域为昭馀祁水位最深处。《淮南子·坠形》作昭馀都是九薮之一。《淮南子》成书于西汉,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之作。《淮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著作。其史料真实严谨为史学家们称叹,此记作“九薮”之一,与前《尔雅》作十薮之一,少了一薮,说明历史地理环境正伴随着时光流逝悄然地发生着改变,是史学家们敏捷地捕捉到这一信息。《汉书·地理志》称“九泽”同样是在描述水貌,但泽相对于薮其表现范围在缩小,泽呈现陆水相间之貌,而“薮”为水草一片,连绵不断之意。昭馀祁泽位列九泽之一。《汉书》成书于东汉,为东汉史学家班固著。班固博览群书,精通历史和儒家经典,是史学界继往开来之榜样。《水经注》称近邬县(今介休东北)者为邬泽俗名邬城泊,近祁县者为祁薮。《水经注》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为北魏官员郦道元所作。郦道元为当时地理学家,少时博览群书,幼时曾随父游访水道,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与地理学结下不解之缘。看时光流逝,史册文载,洋洋“昭馀祁”在南北朝时已退缩为两泽,而唐宋文献中只有邬城泊有记载,但已日渐涸塞,“祁”薮只字未提,其中缘由大家已猜得八九,元初在祁县东南祁城村浚得细水溉田,称为“昭馀池”,此后时塞时溢,几乎淡出人们视线,而此时祁县县志的历史记载上,祁县为十年九旱这与“昭馀祁”泽之消失有直接联系,但这种地理客观环境也奠定了祁县晋商的朝阳崛起,引申话题供大家借鉴。

纵观历史记载,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存在决定存在,即实体的存在决定着文字记忆的存在。最先文献都是全称记录当时客观甚至以大赞其貌,说明“昭馀”与水密切相关,而“祁”释为盛大之意。固“昭馀祁”为盛大的水域,“昭馀”与“祁”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跳跃于古文献中。随着时光推移,“昭馀祁”称九泽、祁薮,用名不断分野,说明历代史学家在继承史料的同时,根据当前的客观状况来为其命名,逐渐趋向简约化概述。其一说明昭馀祁一直处于干涸状态,已不具有睹境用词的激情,二者看出中国文人的用词特点即对已习惯化的文字用语会作简化处理,因为人人都耳熟能详啦!点一词就可反映其全貌,如同人之用名,全名呼惯后,单点某字人们也会神领心会,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信你从当今祁县人口语谈吐中,会发现一种现象即祁县人说话语速快、直而且尽作去声收尾。说明祁县人在漫长的本土生活中已形成心直口快不愿啰嗦的特点,而祁县近邻太谷、平遥人们说话总是上声用语多,总要转个弯才收。因此说史学家们作用语记录,一定是在实地考察下来作实际记录的。郦道元用“祁”薮作记叙足以说明祁县汉置县以来就一直沿用此名称,正合祁县人求简单明快的口吻。水去“昭馀”成文字,“祁”嘛?还另有来头,且容慢慢道来。

烟波浩渺的“昭馀祁”孕育着无限生机,她穿越着时光的隧道,终于进入了人类崭新的新时期时代。“昭馀祁”从一片汪洋夷为陆地其间经历了近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水位的下降,大量繁茂的陆地呈现给世界。人类依山逐水而居诞生出祁县历史的最初萌芽。

距今祁县城东南10公里处有一村落叫梁村,5000多年前,这里就开始有人类在此居住繁衍。至今村西的台地上还遗存有大量的陶片。1956年山西省文管会对该地进行试掘性勘探,断定为仰韶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当时出土的石斧、骨针、陶器都收藏于省博物馆。史学家渠传福(祁县人,山西省博工作)称,梁村遗址人类在此足足生存繁衍了1000多年,这也是祁县引以为豪的地方。当时的平遥境域大都还处于一片泽国。2009年平遥弓村遗址的发掘,通过获取文物认证,确定为仰韶文化晚期遗存。而与祁县东相邻有60公里的太谷县小白乡所发现的白燕遗址亦为仰韶文化晚期而且还连续到夏商文明。这充分说明了现晋中版图上人类的活动规律,从三大遗址早期人类活动时间顺序来看,梁村遗址作为新石器文化应略更早一些。

时光流转前进。“春秋五霸称雄华夏”而晋国在当时更是独占鳌头,他的国土疆域不断对外扩张,晋国贤臣姬奚为辅佐晋国称雄功不可没。公元前556年,晋文公将“昭馀祁”地赐予姬奚作为他的食邑。于是姬奚家族在此不断壮大起来,而姬奚有感于皇恩厚土,随以地为姓,改名祁奚。《辞海》释:祁奚又作祁傒。春秋时晋国大夫字黄羊,食邑在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任中军尉,晋悼公三年(公元前570年)请告老初举其仇解狐以代,将立之而卒,后又举其子午以代。晋平公即位,任以为公族大夫,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作为美谈见史、见誌、见民间传说中。现今闫名村祁奚父子墓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今天祁县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公元前514年,晋顷公执政,祁奚孙祁盈因罪被杀,食邑地也被晋王没收并分其田七部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即邬(介休)祁(祁县)平陵(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盂县)。“县”《辞海》释为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在边地。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的土地置县,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所以晋国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战国时“祁”属赵国,今祁县西北七里处的城赵村就是赵简子当年修筑的城堡,此为城赵村名之由来。赵简子的评价,亦印证了祁老大夫在晋国受封所立功勋之实。祁县因有祁奚大夫之贤,固历朝历代成为人才辈出之地。

1997年5月“地理学报”第52卷第三期发表了王尚义先生的署名文章《太原盆地昭馀古湖的变迁及湮塞》。文中提到,春秋至汉代昭馀祁已发生淤塞,其空间消亡时序由北向南,与史料记载相验证。祁县作为古代行政区划始于西汉初,而在祁地东南7里许的祁城村发现有战国和汉代遗址。祁城村西遗址属战国时期,祁城村东遗址属汉代时期。1992年祁城村农田修建,于村西发现了大量战国墓,出土了不少灰质陶器,这一历史现象充分说明祁城村在当时作为县域政治、文化中心的特征。我们不妨再往后推演一下,以梁村仰韶文化遗址为轴心,与其相邻的周边村落也发现同一时期更晚的遗址群落,距离梁村约800米处的弯沟遗址为龙山文化系列;梁村西北方向,距离祁县城东南10里处的温曲村发现有新石器晚期到夏商汉系列文化遗址,而温曲村村西汉代文化遗址与祁城村村东土地紧紧相连:以上遗址的呈布很直观地可以看出祁县先民的生存和迁移情况,它的时间脉络正好指向现在古城的方向,而昭馀祁泽的缩小与干涸从地质学分析刚好是由北向南压缩,试想古人逐水而居的迁移状态最终奠定了今天祁县古城文化的诞生。

北魏时,祁县属太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迁县城于今址。90年代祁县城周边开发建设中出土了不少唐代墓志铭,从铭文的记载中,我们又找到不少关于祁县用名的由来味道。摘录如下:

唐《温翁念墓志铭》贞观廿三年后(公元649年)立石。铭文如下叙:……公讳翁念字敬祖,世太原人也。现碑存祁县乔家大院。

唐《李君墓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立石。铭文如下叙:……粤以永徽六年岁次乙卯十二月景审朔十四日已酉,合葬于祁县城东北二里。现碑存祁县文管所。

唐《贾氏墓志铭》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立石。铭文如下叙:……永昌元年二月四日卒于祁县昭馀私室也。现碑存于祁县文管所。

唐《申君墓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立石。铭文如下叙:唐故处士申君墓志铭并序……以开元十二年六月三日卒于祁奚故里第也。……开元廿四年六月廿二日终于昭余私室也。以此年龙集七月巳朔十九日丁酉合葬于

祁县城东北三里之原。

以上碑文记叙为唐代文风用语,说明“祁县”一词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形成约定用语。“昭馀”一词,偶尔出现,但是写在祁县后,一改古文献中“昭馀祁”的说法,“昭馀”一词似乎只是一种文化用语,指向范围定格在区区小室。但从文中又不难看出祁县人用语的格调。第一喜简略,如“祁”。第二点出祁县之由来,如“祁奚故里”。第三怀旧的心理,如“昭馀”XX。“祁县”在唐代使用度上下皆呼,而“昭馀”只为文辞饰语。时不时被文人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昭馀祁”使用又发生了微妙转机,有铭文为证:光绪十有三年正月三十日诰授奉政大夫钦加同知衔前直隶新城县知县咸丰已沫恩科举人朗山乔公於“昭馀祁”之里第。

公姓乔氏讳超五字朗山世居“祁县”之乔家堡,曾祖讳贵发……。现碑存乔家大院。

1994年祁县被文化部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我县县委县政府协商专家学者,本着追本溯源的初心理念,就把祁县古城改为昭馀古城,再续古文献中的用语,让人从中追慕思远,成继往开来之动力。

以上所文就“昭馀”“祁”之先后由来小探以飨有缘,望大家共话祁县不尽之源。

祁县文物管理所 秦雪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