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有个张良镇,萧何韩信也在这里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食襄,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史记 高祖本纪》。刘邦对三杰的评价很真心,的确汉朝的建立三杰的贡献是很大的。有一个地方为了纪念他们,以地名的形式让他们在这里存在了2000多年,这里就是鲁山县,鲁山同时存在着张良镇、萧何村和韩信村,汉初三杰的名字以地名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在全国也是唯一的吧。行走在张良镇上,汉王大道、子房路、留侯路、萧何路、韩信路、纪信路、陈平路、三杰路等路名不时从眼前跃过,令人恍若有穿越之感,这些街道的名字背后都蕴含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传说,见证着这座千年古镇曾经辉煌的历史。

鲁山有个张良镇,萧何韩信也在这里


311国道与张方公路(张良到方城)交叉口处立着一座张良纪念碑,碑上塑有张良像,张良手握管箫,双目炯炯直视前方。张良雕像的身后立着一座仿古牌坊,三门四柱,飞檐彩绘,一对石狮镇门。仿古牌坊后便是张良镇的中心街道。张良镇这个名字源于西汉,最初叫张良店,后改名留侯镇,又易名张良镇。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明代形成商埠,嘉靖年间属大宁乡,清代筑起寨围,称良寨,清嘉庆时分属易里和道里,名扬豫、皖、晋、陕、冀、鄂,至今的张良二中院内还有民国时期的山陕会馆,而张良镇南集,曾经红火一时,但院落与寨围已无迹可考。因此民国时期被省府列为名镇。1947年解放,划归临时政权鲁南县管辖,1949年鲁南县撤销仍归鲁山县,为第三区。1955年撤区分设张良、李发河两个中心乡。1958年撤销中心乡,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称张良区,1969年撤区复设人民公社。1984年再称为张良乡,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至今。1992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张良镇商贸繁荣,历史上是鲁山县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二鲁山”之称。

鲁山有个张良镇,萧何韩信也在这里


张良镇周围的村庄名称也按当年留侯安营扎寨的布局来分布。张良镇所在的张良东、西、南、北四村原合称张良街,应为当年张良本人的大营;相传当年汉军驻扎此地,吕后与刘邦的其他嫔妃不合,让刘邦不胜其烦,最后还是张良来说和,最后吕后带着太子驻扎在张良大营的东边,其他嫔妃就驻扎在张良大营的西面,是为东营村、西营村;而刘邦的大寨就驻扎在东营以南,是为王营村;王营村以西、张良以南有一范庄村,据说是刘邦亲信樊哙驻扎所在,后世讹传“樊”为“范”故名,但此说已不可考;王营东北约6里为纪营,为刘邦大将纪信的大营;纪营再往东北数里为韩信街村,为韩信大营;而萧何则驻扎在王营以北数里,与张良大寨和韩信大营连成西南-东北一线,现称萧何村。历史已经远去,独留名字让人怀念。

鲁山有个张良镇,萧何韩信也在这里


今日的张良镇依旧是周围四面八方的一个集聚地,现在日日成集,逢五、逢九有会,很早就带动当地蔬菜种植业得发展。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土壤、气候的适应,张良镇被授予省级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业成为该镇“绿色银行”。全镇共有蔬菜生产村19个,种植面积1.2万亩,年蔬菜总产量近万吨,设有两个农贸市场,作为蔬菜批发零售基地。每日早集时,人山人海,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三轮车、大货车把时鲜蔬菜运往各地,甚至远销山西、内蒙、北京等地。张良姜,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张良姜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辞海》一书“鲁山县”条目中,有特产张良姜的记载。汉代曾把张良姜列为贡品,《鲁山县志》记载:汉高帝三年(前204年),刘邦、张良等在张良镇安营扎寨。期间,刘邦及官兵染病,久治不愈,民奉姜汤,服而即愈,刘邦甚爱之,即位后,钦定张良姜为贡品。张良姜特点是色泽金黄、辛辣芳香、久煮不烂、药食两用。2010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张良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里还有很多故事,未来还会有更多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