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任命趙光義“親王尹京”的官職,是不是意味著把趙光義當做皇儲的人選?

一德格天1


我是專注歷史的天楓說,我來說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雖然趙光義繼位在現在看來依然由燭光斧影的傳說,但是趙匡胤任封他為晉王,並且令開封府尹的官職,其實基本上就把趙光義當成皇位繼承人了,或者稱之為“隱皇儲”!

五代十國,是中國古代十分混亂的時代,在這一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亂,亂到什麼程度呢?皇帝像是走馬燈一樣的換,今天你是皇帝,可能明天早上起來你就身首異處了。今天可能是楚國,也許明天這個國家的國號就成秦國或者魏國了。當了五代十國沒有魏國,只是打個比方。

五代十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一個時期之一,只要你有軍隊有錢,就可以當皇帝,這是自唐末以來遺留下來毒瘤,直到趙匡胤建立大宋,大宋王朝一統南北才算徹底的結束了唐末以來的戰亂,從這一點上來看趙匡胤和大宋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也很大。

趙匡胤在壯年死去,皇位由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當時趙匡胤的兒子也已經成年,於是就有人說趙匡胤的死絕對有陰謀,甚至出現了燭光斧影的千古疑案。這主要是從趙匡胤死的突然,而皇位不是他兒子,而是他弟弟繼承上來推測很有可能是趙光義下的毒手。

其實歷史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趙光義確實是大宋王朝的繼承人,是“隱皇儲”從他以親王之尊兼任開封府尹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先看看五代十國的那些皇帝們,他們在位的時候有幾個立太子的,後梁,朱溫沒有立太子,就被兒子殺死,朱友珪殺死老爹登基後也被人殺死,也沒有立太子,他的弟弟登基,後梁滅亡,後梁一直沒有太子。

再說後唐李存勖建立後唐沒有立太子,後來他的乾弟弟李嗣源繼位,也沒有立太子,他死後兒子李從厚繼位,李從厚遭遇兵變而死,後來的皇帝為李從珂,他是後唐末帝, 更加沒有太子了。

後晉只經歷了石敬瑭和他的侄子石重貴兩代帝王,均沒有立太子。

再說後漢劉知遠建立了後漢,他沒有立太子,死後兒子劉承佑繼位,在位期間逼的郭威反叛,最終被殺。

再說後周,郭威黃袍加身後,他的兒子全部被殺了,也沒有立太子,後來他的外甥兼樣子郭榮繼位,就是周世宗,他死後柴宗訓繼位。

要說太子十國中還真的有太子,南唐元宗李璟、南唐李弘冀、南唐後主李煜、前蜀王宗懿、前蜀王宗衍、後蜀後主孟昶。他們都當過太子,一共六人,其中南唐佔了三個,前蜀佔據兩個,後蜀有一個,這是五代十國中的太子。但是注意一點,在當時後梁後唐後後晉後漢和後周才是主流朝廷,才被譽為正朔,他們可是沒有一個太子,也就是正統王朝沒有太子,因為也可以理解當時趙匡胤為什麼沒有立太子了。

但是沒有立太子卻有一個“隱太子”或者“隱皇儲”,就是說雖然皇帝沒有立太子,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皇帝去世這個“隱皇儲”就是皇位繼承人,其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即使封晉王的爵位,晉王這個爵位在五代幾乎就可以被當成是皇位繼承人了。

比如晉王李存勖,他繼承了父親晉王的爵位後來建立後唐,最典型的就是後周的郭榮了,他被封為晉王,至開封府,最後繼承郭威的皇位。

所以晉王這個爵位基本上就是皇位的繼承人,就是太子才能擔任的,加上在領開封府尹,這地位就基本上定下來了。所以凡是五代十國當過晉王的人基本上都是皇帝,大宋是承繼的後周,晉王這個爵位絕對不是隨便封的。

我們再說趙光義,他幫助他的哥哥趙匡胤登上皇位,趙匡胤登基之後沒有立刻封賞他的弟弟,在征討揚州李重進後趙光義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這就是位比宰相了。

大宋進佔太原之後,趙光義又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從此趙光義成為了晉王,領開封府尹,比宰相還要尊崇。

我們在看看趙匡胤的兒子們,先說成年的次子趙德昭, 乾德二年(964年),任貴州防禦史。開寶六年(973年),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光義繼位後他給他封郡王。


四子趙德芳,開寶九年(976年),趙德芳出閣,宋太祖趙匡胤授其為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 同年四月,曹翰攻克江州,宋太祖下詔增加趙德芳的食邑戶數。死後才被趙光義追封為楚王。

所以趙匡胤在位的時候,他的兒子們根本都沒有被封王,更不用說晉王的爵位了,如果說怕兒子們太小守不住江山,大宋重蹈後周的覆轍,但是要知道趙德昭當時已經成年了,想要他繼位早就應該培養了吧,可以是並沒有。

反而是趙光義成了晉王,這不就是讓趙光義繼位嗎,這就是證據,大宋立國的第一位太子就是宋真宗趙恆,他被立為太子的時候,整個大宋舉國歡騰,因為這意味著近一個世紀中原王朝終於出現一個正牌的太子了。

所以說大宋繼承後周,晉王兼任開封府尹基本就是太子了,趙匡胤封自己的弟弟這個爵位,其實就是選他當繼承人了。


天楓說


開門見山,這是毫無疑問的。五代不立皇儲乃史實,以親王尹京為皇儲乃慣例,趙匡胤沿襲五代慣例,以趙光義親王尹京,作為皇儲人選或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

五代不立皇儲之史實

皇儲,即“已確定的皇位繼承人”。

皇儲是一個法定身份,而非天然身份。皇儲一般是皇帝冊立的皇太子,但即便是皇帝的嫡長子,在被冊立為皇太子前,也不能稱為皇太子(最多稱皇長子)或皇儲。只有經過正式、規定的冊封程序,以詔書形式進行確認後,才能被稱為皇儲,才是正式的皇位繼承人。

承平時代,立皇儲是件大事。皇儲不立,則人心不穩,所以只要具備條件,每個皇帝都會在生前冊立皇儲,沒有親生兒子,也要選擇其他對象立為皇儲。

亂世則不然。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仍,政權更迭頻繁,令人目不暇接,很多皇帝都是非正常死亡,很多新皇帝通過兵變、政變,陰謀篡位或被擁戴即位。

看看下面這張表,就知道五代十國的帝王們有多麼悲催,他們的非正常死亡率非常之高。

單看中原前後相繼的五個政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很多帝王也是非正常奉遺詔即位。下面的五代帝王關係圖中,“X”號表示被弒殺或篡奪。

根據史料整理可以發現,晚唐五代百年以來,“皇太子”這種東西居然變成了稀罕物什,中原政權的第一個皇太子竟然是宋太宗的兒子趙恆,以至於趙恆被冊立為皇太子後,京師滿城歡喜雀躍,爭睹皇太子的風采。《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八》記載:

“自唐天佑以來,中國多故,不遑立儲貳,斯禮之廢,將及百年,上始舉而行之,中外胥悅。”

五代親王尹京之慣例

既然中原政權沒有任何一個以詔書形式確認的正式皇儲,那麼皇位是如何傳承的?

當時確認皇儲的方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親王尹京,即“親王封號+京城府尹”銜。

換言之,五代儲君即位時都不是經冊立的正式皇儲:

1、後梁,養子朱友文以博王、開封尹為後梁太祖朱溫之儲(未立,為其弟朱友珪所殺);

2、後唐,次子李從榮以秦王、河南尹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儲(未立,起兵叛變被殺);

3、後漢,長子劉承訓以開封尹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儲(未立,病逝後追封魏王);

4、後周,養子柴榮以晉王、開封尹為後周太祖郭威之儲(得立,即為周世宗)。

這些皇儲均為親王尹京的身份被確立為皇位繼承人,而那些不以“親王尹京”身份又正常即位的帝王,如後唐李從厚、後漢劉承祐、後周柴宗訓,即位前也沒有皇太子的身份。

趙匡胤對慣例的傳承

五代不立皇儲,以親王尹京作為皇儲人選,宋初的情景又如何呢?

史學界公認,宋承唐制,承的是晚唐五代之制。有人說“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亂為治。”朱熹對此表示反對,他在《朱子語類》中說:

“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

也就是說,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並沒有大舉更張革新,建立一套全新制度(他也不具備這個能力),而是以晚唐五代的制度慣例為基礎,革除其弊端之處,大多數還是老一套沒變。

在至關重要的皇儲一事上,趙匡胤始終沒有公開正式冊立,有實際行動為證:

弟弟趙光義、趙廷美,兒子趙德昭、趙德芳,是趙匡胤最親近的四個人,理論上都有作為皇儲的資格。如果趙匡胤想冊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儲,完全可以直截了當地冊為皇太子,立嫡立長,誰也提不出來反對意見。但從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截至開寶九年三月(趙匡胤駕崩之前),趙光義在皇室中的超然地位,遠超出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

1、同樣是王,郡王

2、同樣是武臣階秩,防禦使

3、同樣是府尹,興元府

4、同樣是兼宰相銜,同平章事

5、趙光義是唯一一個朝班位在宰相之上的,其他人都得乖乖站在宰相後面。

6、凡趙匡胤出京師,趙光義就是臨時代理皇帝(類似太子監國),全權處理京師事務。徵李筠,他是大內都點檢;徵李重進,他是大內都部署;徵北漢:他是東京留守。

趙匡胤的政治成熟

事實上,終其趙匡胤一生,他始終未給親生兒子封王。

趙德昭十七歲出閣時,依故事當封王,“前代皇子出閣即封王”,但趙匡胤竟以德昭年幼為理由,只授了貴州防禦使,史料稱“特殺其禮,非舊典也”。如此殺自己兒子的禮節,突出弟弟的地位,即便在五代也是絕無僅有的,簡直讓人質疑,他兒子是不是充話費送的。

繼續往下看:

1、宋太祖駕崩前, 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尹,正是柴榮即位前的職銜;

2、宋太宗時,欲以三子襄王趙恆為儲,遂以為開封尹,改封壽王,於是立為皇太子。

上述證據表明,親王尹京即是皇儲的慣例已沿襲數十年,世所公認,就連趙光義也要先以親兒子趙恆為開封府尹,而後才名正言順冊立為皇太子。

有人說,若太祖再多活幾年,事情可能會很複雜,他可能會改變想法,傳位給兒子。

這完全是毫無意義的假設和臆測。

在宋初的歷史背景下,包括趙匡胤、趙光義本人在內的所有人都清楚知道“親王尹京”的政治含義,即便不足以完全證明趙匡胤欲傳位於弟,至少釋放了一個強有力的傳弟信號。

以趙匡胤之英明睿智,政治成熟,絕不可能“懷抱傳子之心,而親手造就傳弟之事實,還一堅持就是十幾年“。換做你,你也不會這麼幹,這不是給自己、給大宋找麻煩嗎?!

綜上所述,趙光義的所有經歷跟五代那些合法即位的皇儲並無二致,其地位之超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完全就是人盡皆知的皇儲身份。最最起碼的底線,你應該承認趙光義是當朝公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補充一下:趙光義的皇儲身份,與斧聲燭影、金匱之盟這些歷史事件並不存在必然關係,趙光義被確定為皇儲或皇位順位繼承人的事實,並不意味他繼位的過程完全正常。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導讀: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離奇去世,晉王趙光義迅速即位為帝。由於“斧聲燭影”一案疑竇重重,加之太祖尚有子嗣在世,因此圍繞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合法性的爭議一直不斷。為了證明自身即位的合法性,宋太宗趙光義也是煞費苦心的拋出一系列論據加以證實,而五代以來“親王尹京”作為皇儲標配之職的說法就是宋太宗趙光義自我證明的論證之一。

那麼宋太祖趙匡胤任命趙光義“親王尹京”的官職,是否有意立趙光義為皇儲,還是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權力博弈,下面漲知史就這個問題展開論述。

宋太宗趙光義的晉升之路

首先我們根據題主所提及的官職,簡單介紹一下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前的晉升之路。

1.宋朝開國之前:

宋太宗趙光義出生於後晉天福四年,即公元939年,至宋太祖趙匡胤兵變之時,趙光義也年僅二十有一。另外,據史籍記載,趙光義在後周時期擔任內殿袛侯官職,並非實權官屬。因此後周時期的趙光義,只是不甚起眼的小角色。

2.陳橋兵變之後:

我們暫且不論陳橋兵變時趙光義的貢獻如何,因為史學界對此也是爭議不斷。趙匡胤陳橋兵變,脅迫後周幼主禪位後,著即對擁立之功的近臣加官進爵,而胞弟趙光義也在其中。

宋太祖即位後,趙光義自是平步青雲,而由於趙匡胤深知五代時期武將掌權的弊端,因此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對一眾武將威逼利誘解除了他們的兵權,但是也造成了太祖皇帝過分倚重自家之人,由此導致趙光義逐漸大權在握。

太祖即位,以帝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潞,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徵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

通過《宋史》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宋太祖趙匡胤對趙光義的信任可謂至極,而趙光義的晉升也是火速。更重要的是,太祖皇帝親征之時,趙光義一般都是被委以重任鎮守後方,甚至曾擔任點檢之職。之所以明確此官職,是因為趙匡胤曾是後周的殿前督點檢,其兵變之前曾有“點檢為天子”的傳聞,因此可見趙匡胤對趙光義的信賴。

無論行開封尹,還是加晉王爵,趙光義都佔據了天時之利。宋朝初立,政權不穩,加上五代時期武將專權廢立的現象,趙匡胤只能依靠趙光義幫其穩定政權,而作為肱股之臣,手足胞弟的趙光義自然而然位極人臣。

“親王尹京”之說的考證

宋太祖趙匡胤前期對趙光義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趙匡胤是否以“親王尹京”官職有意立趙光義為皇儲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分析。首先我們分析一下五代時期“親王尹京”作為皇儲標配的說法是否成立,我們不妨簡要統計一下五代十四帝的即位。

  • 後梁傳3帝,僅梁末帝朱友貞即位前以均王爵兼任開封府尹,但其並非皇儲即位,而是政變自立。


  • 後唐傳4帝,但無一人以“親王尹京”身份即位。

  • 後晉傳2帝,晉出帝石重貴曾擔任開封府尹職並領鄭王爵,但屬於大臣合謀擁立,不是事實上的皇儲。

  • 後漢傳2帝,無一人為“親王尹京”身份即位。

  • 後周傳3帝,周世宗柴榮曾以晉王爵任開封府尹,屬於真正的皇儲。

通過對五代時期的梳理,我們不難看出,實際上以“親王尹京”官職作為皇儲標配的僅後周世宗柴榮1人,因此五代時期“親王尹京即為皇儲”的說法並不準確。所以我們不能單純通過宋太祖趙匡胤對趙光義的加官進爵來默認為其有意立胞弟為皇儲,畢竟太祖皇帝還有趙德芳、趙德昭兩子在世,而且太祖皇帝逝世時,二人已非幼童。

宋太祖趙匡胤的曲線策略

以上分析中,我們基本可以否定宋太祖趙匡胤任命趙光義“親王尹京”的官職意味著讓趙光義作為皇儲的說法。那麼我們再從側面分析一下,宋太祖趙匡胤是否採取措施來阻止趙光義即位的可能。

如果宋太祖趙匡無意讓趙光義即位,那麼他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剪除趙光義盤根錯雜的權力網絡,以保證太祖血脈的順利繼位。

同樣是在宋太祖趙匡胤去世的當年,趙匡胤謀劃已久的遷都計劃正式提上日程。但是此次遷都計劃最終失敗,根本原因在於趙光義及太祖身邊近臣極力反對。

太祖皇帝為何遷都,晉王趙光義為何極力反對,根本原因在於趙光義深耕開封府多年,早已在京城內形成了自己的關係網絡,而太祖皇帝自然不會與之刀槍相向,必然採取釜底抽薪的遷都方式,一舉消滅趙光義關係網絡對皇權的抗衡,從而名正言順的剪除趙光義的潛在威脅。但是遷都失敗後的宋太祖趙匡胤還未來得及採取其他措施便匆匆去世,而“斧聲燭影”引發的爭議,也讓後世猜測是趙光義察覺趙匡胤削權計劃後的謀逆行為。

趙光義權力的集聚必定會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威脅皇權的存在,甚至影響皇權的順利過渡,因此經歷過五代亂世的趙匡胤深知政權穩定後的首要任務便是削權臣之權,加強中央集權,也就有了宋太祖遷都的計劃。

結語

綜上所述,趙匡胤任命趙光義“親王尹京”的官職,並不意味著把趙光義當做皇儲的人選,而是政權過渡初期為了穩定局面才迫不得已格外倚重自家人。待政權穩定之後,趙匡胤也採取遷都等方式削趙光義之實權,但是奈何遷都失敗之後,趙匡胤便匆匆撒手人寰,且未明確指定皇位繼承人,才讓趙光義捷足先登。

個人所見,還請斧正。


漲知史


其實趙匡胤跟趙光義的皇位傳承在歷史上是有例可仿的,那就是兄終弟及。為啥哥哥的皇位要傳給兄弟,原因很簡單,怕落到外人手裡。哪怕兄弟篡位了,也是肉爛在了鍋裡。



兄終弟及有個規矩,那就是還政。比如趙匡胤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趙光義死了之後,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這樣經過幾十年的過度,政權也就能平穩交接了。

趙匡胤的江山是從後周柴家孤兒寡母手裡奪來的,所以也怕被別人照葫蘆畫瓢奪走,所以趙光義上位也是各方面權衡的結果。並不是後來抹黑趙光義的純粹篡位奪權。



其實趙匡胤的本意也不是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是一種折中的方法,即託孤制,或曰攝政王制,後來的多爾袞和順治就是這種情況,最早的周公輔政周成王也是這種情況。



但是趙匡胤死的蹊蹺或者說著急,沒來得及留下遺囑,這就讓趙光義鑽了空子。當時趙匡胤的兒子們都已經成人,再怎麼說,也得這些兒子們繼位才對,很顯然趙光義從中做了手腳。


唐風宋月


趙匡胤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府尹是對趙光義的信任和重用,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判定趙匡胤就是想要指定趙光義為繼承人。

第一個理由很簡單,李淵曾經也任命李世民為尚書令,尚書令是什麼官職?相當於首席宰相,這級別不比開封府尹高?難道這就說明李淵想讓李世民做繼承人了?所以單憑趙光義擔任開封尹無法推出趙匡胤想讓他做繼承人。

第二個理由是,開國之初,趙匡胤需要一個有能力,他信得過的人掌握京師的全局。《宋史》載,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壬申,宋太祖以趙光義為開封府尹,趙光美行興元尹。這一年,趙光義23歲,趙光美14歲。

我們注意到,趙光義和趙光美都是宋太祖的弟弟,而此時宋太祖的兒子多大呢?他最大的次子趙德昭,在公元961年只有10歲,這樣大的孩子是不可能託以重任的,特別是趙匡胤自己就是篡了後周小皇帝柴宗訓的位,他更加會注意讓年長的宗室掌握權力。所以,趙光義就當仁不讓成了皇位替補,說實話,這時候如果趙匡胤出了意外,是很有可能留下遺命讓趙光義直接繼承皇位的。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即宋太祖自始至終沒有給趙光義一個明確的皇儲名分,這個名分就是皇太弟。從960年登基到975年滅南唐,宋太祖一直忙於統一事業南征北戰,連皇太子都沒有立,更別說皇太弟了。

隨著宋太祖自己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年齡漸長,宋太祖對皇位繼承人的態度開始曖昧起來。到公元976年他去世時,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已經18歲,完全到了可以明辨是非、裁決朝政的年齡,而兄弟之間的矛盾也開始表面化。

這時,趙匡胤逐步開始了一系列打壓趙光義的行動,最著名的一個就是計劃遷都洛陽。直到他去世前最後一年的開寶九年三月,他還去了洛陽,祭掃了父親的陵寢,並乘機提出要呆在洛陽不走了。

為什麼趙匡胤執著於遷都?根據後人分析,趙光義擔任開封尹十多年,京師內外遍佈他的勢力,可謂是樹大根深,趙匡胤正是感覺到了這種威脅,才急於遷都。明清之際的史學大家王夫之分析說:“迨及暮年,太宗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且患其逼,而知德昭之不保。”

於是,趙匡胤藉著巡行洛陽的機會,提出要遷都,群臣勸諫他都不聽,最後是趙光義自己跳出來反對:

晉王又從容言遷都非便,帝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帝曰:“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帝不答。王出,帝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續資治通鑑》

是什麼因素導致趙光義這麼急迫地反對遷都計劃?很有可能是他已經感受到了趙匡胤不再完全信任自己,儘管這一次宋太祖勉強同意回開封,但下一次可就不一定了!一旦宋太祖遷都洛陽,那麼自己在開封十多年的慘淡經營都要付諸流水,更可怕的是脫離掌控的宋太祖可能會為了保障趙德昭或者趙德芳順利繼位而對自己下手,那就不是他做不做開封尹的問題了。

也許就是這種憂慮和對皇位的渴望,推動趙光義迫不及待地向哥哥下手,開寶九年十月,宋太祖暴卒,趙光義倉促繼位,是為宋太宗,當年即改元太平興國,只給後世留下了“斧聲燭影”的千古謎團。

至於可能威脅宋太宗將皇位傳給自己兒子的幾個人,趙德昭死於979年,趙德芳死於981年,趙光美死於984年,他們都因為各種非正常原因死在宋太宗之前,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趙光義不是唯一的皇位繼承人,更不是指定繼承人的事實真相。


每日一段歷史


  “親王尹京”是五代以來的一個不成文傳統,即以親王來擔任首都的長官,擔任京城的府尹(府尹是個特殊官名,唐代以來多設於京城府及陪都府。宋代設府尹於京城開封府、臨安府及陪都河南、應天、大名府等。一般以親王擔任,不常置),所以叫親王尹京。而且“尹京”親王一般被視為是默認的皇位繼承人。其實事實上這是五代不穩定政治局勢下的一種權宜之計。

  北宋建國初期,很多制度還是繼承了五代以來的舊俗,包括初“親王尹京”。

  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是在趙匡胤征討李重進之後。趙匡胤奪取了柴氏江山後,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進起兵抗議,不久兵敗。此時趙匡胤的兒子尚幼,以弟弟趙光義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是為了維護和鞏固趙氏江山的需要。在進佔太原之後,趙光義又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封晉王,位在宰相之上(宋代的親王只有趙光義做晉王時位在宰相之上)。其實這就是為趙宋王朝搞了個臨時備份。

  之所以說是一種權宜之計,並非名正言順的傳統,我們來看。後梁廢帝朱友珪曾經任命弟弟均王朱友貞為東京留守,行開封府尹、檢校司徒,但他並不想把朱友貞立為皇位繼承人。後唐明宗李嗣源曾經封長子李從榮為秦王、任河南尹,但李嗣源內定的皇位繼承人是小兒子李從厚。後晉高祖石敬瑭曾經封侄子石重貴為鄭王,並擔任開封尹,但他內定的皇位繼承人也是小兒子石重睿。

  事實上以“親王尹京”身份成為儲君的只有後周世宗柴榮,柴榮即是以晉王、開封府尹的身份繼位,這其實是五代唯一的一個例子,之所以說是慣例,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需要一個年長有經驗者擔任這麼一個重要職務。

  趙匡胤之所以讓趙光義擔任這一重要職務,主要也是基於政治考慮。但等局勢穩定,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親王尹京”者完全可以更換為自己兒子。

  比如趙光義就是這麼幹的。

  趙光義當上皇帝后先是封自己的四弟趙廷美為齊王(後改為魏王),並任命為開封尹。但在雍熙三年,他就撤換趙廷美,之後任命次子陳王趙元僖為開封尹(後趙元僖死於任上)。淳化五年,他又封第三個兒子趙元侃為壽王,加開封府尹。至道元年,立趙元侃為太子(此時改名趙恆,即以後的宋真宗),仍讓其兼任開封府尹。

  趙匡胤在後來也是試圖通過加封兒子趙德昭的官職,遷都洛陽等讓趙德昭逐漸取代趙光義的地位。如以洛陽取代開封成為京城,趙光義“親王尹京”的政治意義和實際權利就大大減弱。

  所以只有名正言順的“皇太子”或者“皇太弟”才具備法理上的儲君地位。

  所以到宋真宗時,有大臣上書:國朝故事,以親王判開封府,地尊勢重,疑隙易生,非保親全愛之道。於是 “親王尹京”宣告結束。

  但開封府不能沒負責的。因為歷史淵源,“開封府尹”一職在北宋極其有政治象徵意義。所以實際上得負責人常以權知府事或知府事為長官。權即暫時主持負責某項工作的意思。

  如包拯做開封知府時候的官銜就是“吏部郎中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事”。吏部郎中就是本官品級為正六品,龍圖閣學士則是榮譽職表示很有地位,最後權知開封府事才是差遣他的正式工作。


趙燕雲


“親王尹京”基本上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皇儲的代名詞,趙匡胤封趙光義為晉王,加開封府尹,位在宰相之上,但是自己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以及另外一個弟弟趙廷美卻根本就沒有被封王。這不是已經很明顯了嗎?趙匡胤生前就是準備要傳位給弟弟趙光義的,只不過當他擺脫了趙普的束縛之後,還沒來得及官宣,就突然駕崩了,再說了,這麼明顯的事,還需要官宣嗎?文武大臣以及天下百姓心裡還沒點數嗎?

但是後世不信啊,非得找出各種理由,證明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的,但是理由都比較牽強,沒有鐵證。所以就以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三人的“不得其死”以及開寶皇后(趙匡胤的宋皇后)的悽慘下場作為佐證,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因為趙光義“殺”了趙匡胤的兒子,所以趙光義殺了趙匡胤?

但是趙光義就不一樣了,混亂的局面總要結束,所以他臨終冊立了皇太子,當時天下人歡呼,我們終於見到“太平天子”了,為什麼啊——因為此前的天下已經有接近一百年沒有出現過“太子”了。


國史通論


親王尹京,就是以親王身份任首都市長。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親王尹京”是五代以來的一種皇儲默認制度,即以擔任首都市長的親王,繼承皇位。也就是說“尹京”的親王,名義上雖然不是皇儲,但已經演變為事實上的皇儲。

趙匡胤建立大宋後,任命了他的弟弟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即大宋首都開封市市長。那麼按照默認的慣例,開封市長趙光義,就應該是趙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事實是這樣嗎?讓我們來看看真相到底如何。

五代擔任過首都市長的都有誰

五代梁唐晉漢周,以親王身份擔任首都市長的並不多,只有四位,即後梁太祖任命的魏王張全義、後唐明宗李嗣源任命的秦王李從榮、後晉太祖石敬瑭任命的鄭王石重貴、後周太祖郭威任命的晉王柴榮。


四人中,最後當上皇帝只有石重貴和柴榮。不過細細分析一下,四人的情況又不相同。

  • 張全義是朱溫的心腹大臣,都不是朱家人,所以,他不可能是朱溫相中的未來接班人;

  • 李從榮是李嗣源的次子,因長子去世,李從榮就是事實上的嫡長子。李嗣源曾經有計劃立李從榮為太子,不過因為父子猜忌,始終未立,反而演變成父子相殘,李從榮反叛被殺;


  • 石重貴是石敬瑭的侄子,石敬瑭臨終前向馮道託孤,讓他輔佐幼子石重睿。可是馮道沒有遵從石敬瑭的遺旨,卻立了石重貴為新皇帝;

  • 柴榮是四人中最符合“親王尹京”標準的一個。太祖郭威駕崩前一年,冊封柴榮為晉王,出任開封府尹,第二年又判內外兵馬事。郭威駕崩前,令李重進等大臣,在他的床前,提前向柴榮行君臣大禮,確立了柴榮的儲君身份。

“親王尹京”即皇儲的說法難成立

從上面的史料情況來看,所謂“親王尹京”,就是皇儲身份確立的說法很難成立,真正以“親王尹京”身份登臨皇位的數量太少,跟“慣例”二字掛不上鉤!

石重貴雖然是“親王尹京”,但肯定不是石敬瑭心目中的皇儲。石敬瑭之所以讓石重貴“親王尹京”是因為他的兒子太小,首都市長地位又非常重要,只能讓血緣關係最親近的石重貴擔此重任。

李從榮雖然最接近皇儲,但李嗣源一直沒確立他的身份,說明李嗣源其實也在猶豫。究竟立誰當太子,李從榮只是備選方案之一,而不是唯一。即便柴榮這個“親王尹京”,郭威臨終前,還特地正式做了一次確認,而不是單靠“親王尹京”做依據。

柴榮的個案,顯然不能作為趙光義“親王尹京”,就是獲得了皇儲身份的直接證據。

“親王尹京”的趙光義,不是趙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

趙匡胤為何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其實他所面臨的環境,跟當初石敬瑭一樣,兒子太小。趙匡胤建立大宋的時候,他的長子趙德秀早夭,次子趙德昭才九歲,顯然不能承擔起新生帝國的首都市長重任。

這種情況下,趙光義恐怕是趙匡胤唯一的選擇,並不代表趙光義就是趙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

事實上,趙匡胤曾經準備遷都洛陽,在趙光義等人的反對下,失敗了。史學家對這段歷史分析很多,一般認為,遷都計劃其實就是趙匡胤剪除趙光義勢力的一次嘗試。

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期間,悄悄地做大了勢力,趙匡胤已經明顯感覺到了他的威脅。遷都其實就是想在不動聲色的情況下,削弱趙光義的勢力。很顯然趙匡胤心目中的儲君人選,不是趙光義。

誰製造了“親王尹京”即皇儲的謊言

趙光義到底是即位還是篡位,因為史料缺失,史學界爭議頗大。不過主流觀點認為,趙光義篡位的可能性更大,至少他不是趙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


由此可見,“親王尹京”很可能就是趙光義,為了說明自己的皇位合法性,而編造的謊言!這種情況不止一處,比如金匱之盟,比如誇大他在陳橋兵變中的作用等等,都給人留下一種欲蓋彌彰的印象。

為了加深“親王尹京”的合法性,趙光義登基後,宣佈按金匱之盟的約定,未來的皇儲是三弟趙廷美,所以他封趙廷美為齊王,領開封府尹。這是第一次以公開的方式承認,“親王尹京”即皇儲。

如此就看得很清楚了,趙光義就是玩了混淆概念的把戲,以後面的結果,強行改變前面的事件真相,其實就是一個騙局而已!即便他明確了“親王尹京”,不能說明在他之前就有這個慣例。

不過他的這個把戲很有迷惑性,不光可以迷惑後人,即便當時的人也會產生似是而非的印象,畢竟前任皇帝柴榮就是按“親王尹京”登基的呀!

趙光義為了強化“親王尹京”,拿趙廷美說事,差點因此搬了石頭砸自己的腳。趙廷美只是說明他皇位合法性的道具,用完了必須扔掉,不可能真的讓他“親王尹京”。怎麼扔?直接扔了就是否認了“親王尹京”,怎麼辦?

趙光義用了最簡單的方法:調任趙廷美為西京留守,將空下來的開封府尹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趙元佑。這個辦法雖然粗暴,但很“攻心”,等於再次強化了“親王尹京”的說法。趙光義這個傢伙,政治才能真的不簡單!

綜上所述,“親王尹京”即獲得皇儲身份的說法,其實是趙光義的個人作品,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得位不正,而編造的政治謊言。他用偷樑換柱的方式,將一個本是很普通的官職任命,硬是貼上了皇位繼承慣例的標籤!


尋根拜祖


簡單來說,是。

根據史書記載,我們可以發現,趙匡胤是一定打算過讓趙光義接班的,至於他臨終前有沒有改,那就不得而知了。

當趙匡胤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他最擔憂的事絕不是宋朝能不能夠統一天下,而是趙氏能不能久坐江山,畢竟兵強馬壯者自為天子的事已經發生了N次,趙匡胤自己更是親自操盤了一次。

我們知道五代十國很亂,最基本的一點就是皇位政權交替頻繁,梁唐晉漢周,每一個都是強盛一時,轉瞬即滅,而且大多有內亂。

內亂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皇族相爭,另一個是軍隊奪位,趙匡胤解決後者的方法很出名,就是“杯酒釋兵權”,把軍權收歸中央,那解決前者的方法呢?很可能是“年長儲君”。

趙匡胤並沒有立太子,也就是沒有實際上的儲君,但他封自己的三弟趙光義為晉王,任開封府尹,也就是親王尹京。

算起來,五代時期親王尹京的皇帝只有後梁末帝朱友貞、晉出帝石重貴、周世宗郭榮三人,而且只有郭榮一人是以皇儲身份繼位。這樣看來,親王尹京似乎不是慣例儲君,可如果把範圍從五代縮窄到周宋兩朝的話,那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要知道,郭榮的封號,也是晉王。宋朝直接承繼後周,很多朝臣都是從後周走過來的,當他們看到一個人身兼皇族、晉王、開封府尹於一身的時候,他們是清楚這意味著什麼的。

帝制時代最講忌諱,唐朝的尚書令在李世民之後基本被廢置,皇族只有唐德宗李適繼位前當過,剩下的李茂貞、郭子儀(辭而未就)、朱誠(追贈)等都出現在安史之亂和唐末中央虛弱的時候。

宋朝也一樣,兩宋的晉王只有一個,那就是趙光義,在他後面沒人敢封這個王,因為有關皇位繼承的東西是決不能開玩笑的,最高權力的一切暗示都會惹人猜疑,一定要極力避免瓜田李下的事。

趙匡胤是一路跟著郭威和郭榮飛黃騰達的人,他很清楚晉王加開封府尹這兩個身份對朝臣會有什麼暗示,如果他沒有傳位給趙光義的想法,絕對不會這麼做。

趙匡胤親征的時候,趙光義都是留守京城,典型的天子出巡、儲君留守。

與此同時,趙匡胤的兒子們,堂堂的皇子,連個郡王都沒混上。

趙匡胤四個兒子長大了倆,次子趙德昭在太祖朝最後只做到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子趙德芳是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

趙德芳可以說是年齡比較小,趙德昭就是趙匡胤故意壓制的結果,趙匡胤去世的時候趙德昭都26歲了,封王是很正常的,不封王反而是有別的目的。

趙匡胤大趙光義12歲,趙光義大趙德昭也是12歲,這就造成了他們尷尬的身份,如果趙德昭封王了,無疑會對趙光義造成威脅,兩者並列分分鐘有內耗的風險,把宋朝變成第六代。

為了消除潛在內耗的可能,就必須使權勢和地位懸殊化,中央要壓過地方,所以要杯酒釋兵權;儲君只能有一個,非子即弟,很顯然,就趙匡胤生前的舉動,並沒有拋棄趙光義而選擇趙德昭。


平沙趣說歷史


謝邀




開寶六年八月,“兄終弟即”的最大阻力趙普被罷,出為“河陽三城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九月

[己已,皇弟開封尹光義封晉王(案:宋史作“封晉王兼侍中”);壬申,詔晉王位居宰相上。]~《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4:開寶六年九月

趙匡胤駕崩前三年零一個月,趙光義就正式以“親王+京尹+侍中”的身份正式成為以五代慣例默認的大宋王朝的接班人。相比之下,趙匡胤的上上任皇帝周世宗柴榮直到周太祖死的當月才以“開封尹、晉王”的身份“兼待中,判內外兵馬事”成為正式皇儲。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柴榮比趙光義多了一個差遣——“判內外兵馬事”。但是這並不是問題,在趙匡胤出征時,趙光義比柴榮也要多一個臨時差遣——“大內都部署”。也就是說,趙匡胤不在京師時,就由趙光義代行皇帝職責,並且明確了趙光義的班序在宰相之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趙光義的合法性比合法的柴榮更合法



《宋史》對趙光義的合法性有大段說明:

[太祖即位,以帝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潞,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徵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宋史》本紀四:太宗一

北漢第二任皇帝劉繼恩繼位前也做過“大內都點檢”。而趙匡胤即位的當年,趙光義就已經擁有了這個身份






趙匡胤對趙光義的封爵、官職、差遣,無一不是在說明[趙光義就是皇儲],但是從開寶中起,朝中就不乏反對的聲音。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趙普

趙普是趙匡胤霸府掌書記,作為幕僚之首,他全程參與、策劃過“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強幹弱枝”、“先南後北”等重大行功和決策,他留下來最讓人耳熟能詳的一個典故是“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的成功不是靠讀書多,而是腦子好使。在趙匡胤的建議下,趙普才開始真正作起了學問,他後半生刻苦研究的經典就是《論語》。而儒家最講究“有序”

趙普用事實證明,讀書可以讓一個“正常人”讀“傻”、讀“軸”。我在問題[趙普為何受到趙光義重用?]下寫過,開寶六年趙普被罷相有兩大原因,明因是他與樞密使李崇矩結成了兒女親家,暗因就是因為反對“兄終弟即”,他認為“兄終弟即”只是五代時期的權宜之計,大宋作為一個正通往“大一統”王朝的政權,應該回到“父死子繼”的正常狀態

趙普被罷後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他上書趙匡胤

[外人謂臣輕議皇弟開封尹,皇弟忠孝全德,豈有間然。矧昭憲皇太后大漸之際,臣實預聞顧命,知臣者君,願賜昭鑑。]~《長編》卷14

大意是:有人說我非議趙光義,實際上不是我對趙光義本人有什麼意見,趙光義這個人本性不壞,這一點陛下應該比我更清楚,怎麼可能會因為我的“非議”就影響到你們的兄弟之情呢?況且杜太后去世之時我也親耳聽到過她的遺言,知道陛下把趙光義當作皇儲是在履行當時的承諾。我這個人陛下也是瞭解的,但願陛下能理解我“非議”趙光義的苦心

趙普一邊解釋自己反對立趙光義為皇儲並非私人恩怨,也不是要離間趙匡胤、趙光義的兄弟感情,一邊堅持認為杜太后的遺言(金匱之盟)並不適合繼續執行

趙光義用實際行動證明他與趙普的確不存在私人恩怨,他即位四個月後就召回趙普任命為“奉朝請”


趙匡胤有兩個兒子

太平興國四年,曾被軍隊擁立過、又在高梁河慘敗後替將士討太原賞而遭到趙光義痛斥後,長子趙德昭回府後用水果刀自刎而死

太平興國六年,次子趙德芳病死

趙光義開始認真思考起皇位傳承問題,於是他向趙普諮詢意見。趙普仍然堅持了當初導致他罷相的意見——“兄終弟即”不可取,他耿直地說:

[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長編》卷22

此時“金匱之盟”的第三順位繼承人皇弟趙廷美正受彈劾,趙光義向趙普詢問處理意見時,趙普主動承擔起了整治趙廷美的任務,[上召問普,普對曰:“臣願備樞軸以察奸變”。]後來趙廷美謫居房州,[因憂悸成疾而卒。]

從此北宋皇位便順理成章地在趙光義一脈中傳承





趙光義沒有刻意要弄死兩個侄子,嚴格來說[憂悸而卒]的趙廷美也不是他殺死的。他只是與趙普配合讓趙廷美翻不了身,給“金匱之盟”來了個釜底抽薪

實際上“金匱之盟”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如果按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傳完一輪,趙德昭死後怎麼辦?即使把趙德芳推上臺,趙德芳死後又怎麼辦?而這個時候,俺爸做過皇帝的人一大堆,大家組織一場不死不休的決鬥還是砸金蛋比運氣?所以,惡人必須有人做,趙光義就是那個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