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勾起你回忆的美食是什么?

飞猪美文


作为一个在海外生活八年的人,每次看到国内的和家乡的美食,总会鼻头一酸,想家的感情油然而生!有几次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到里面那种由美食带出的家庭的情感,真的哭了,特别想家。

大连,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背景。百分之六十都是山东移民,地理又处于东三省最南端。所以食物又有山东特色,又有东北特色。还有自己的海鲜特色。

小时候最爱吃家乡的焖子,这算是大连唯一的本地特色菜了,大连发源。再就是海鲜。真的爱吃!!!




青岚出国


提到这个话题,很容易勾起我的回忆。每年过中秋节,看着各种月饼和水果,我就很自然的想起我小时候的中秋节。

记得那个时候,人们都很穷,当然,那时也没有这么多品种的月饼,只有我们本县食品厂出自来红,和商店里买的四块一斤的五仁月饼。我记得那个时候过中秋节,妈妈买上一斤自来红,或者是买上一斤当时是四块一斤的月饼,然后,再称上两斤梨,晚上把月饼给我和姐姐分开,当时吃着月饼,啃着鸭梨,心里美极了!觉得这月饼太好吃了!可惜一年只能吃上一次,如果天天吃该有多好!过去中秋节的晚上还要烙糖饼,圆圆的,甜甜的,也挺好吃的,可是有了月饼,糖饼也就不吃了,但爸爸妈妈不吃月饼,只吃糖饼。后来,大点了,也渐渐明白了爸爸妈妈之所以不吃月饼只吃糖饼,是把月饼留给我和姐姐吃呀!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月饼在今天看来虽然说算不上什么美食,但在那个年月,也算是一种奢侈品了。所以,一想起这件事情,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每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很自然的想起父母,想起父母的爱。也想起爸爸妈妈特意给我和姐姐买的月饼,……


秋8892


说到美食,而且是一种能勾起回忆的,应该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兰州牛肉面了。

我对牛肉面最早的记忆,就发生在我的身边,那时候我们家在镇上开超市,超市旁边的一间房租给一个临夏的回民开牛肉面馆,记得那个时候牛肉面还是一块八毛钱一碗,一个鸡蛋是三毛钱,所以经常看到我们家旁边卖牛肉面的人手里攥着一大把毛毛钱,也经常能闻到从旁边的后厨里传出来的阵阵牛肉面香,偶尔我会端着碗到隔壁饭馆去,要一碗牛肉面汤喝,这是我儿时对牛肉面的记忆。

后来我上大学去了外地,出了甘肃牛肉面就不叫牛肉面了,统统叫牛肉拉面,大学五年,我尝试了学校周边很多牛肉拉面,但是从来没找到过熟悉的味道,所以每次放假回到老家都必须要去吃一碗牛肉面。

后来毕业,我媳妇跟我回到了家乡,我们经常吃牛肉面,把牛肉面称作是一种家乡的快餐,从进到牛肉面馆点餐,到最后吃完大概也就10到15分钟的时间,既好吃又省时间。

借此机会,我也想大家科普一下牛肉面,我们家乡经常说牛肉面是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为特色,面条的种类较多,有大宽、二宽、韭叶、一窝丝、“荞麦棱等,还有“二细”、“三细”、“细”、“毛细”等。

欢迎大家开我的家长做客,品尝正宗的兰州牛肉面。





甜姐糖妹vlog


跟邻居艾国去逛超市,看到了一种美食:蜜食。这算是给我印象最深的美食了吧,恰巧艾国也是。为此我俩谈了好一会关于蜜食的童年趣事。照他的话说:我第一次吃的时候根本就不相信世界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其实我也是,我第一次吃的时候是在初中,同学买来给我尝了一块,当我猛不丁一口咬下去的时候,从此深陷其中,比爱情来的都要猛烈,我那段时间所有的零钱,全都用来买了蜜食。

我现在甚至还记得学校北面路口拐角的那个小门市,因为我在学校里买最便宜的是三毛钱,而在那个超市里,只要两毛钱,虽然份量少了一点,但我觉得很划算。不是我扣,因为那时候,学校的馒头,才一毛五一个。

但即使如此,我也只能隔好几天才能去买一次,毕竟家里给的生活费少得可怜,所以我只能少吃饭,才能剩下钱来去买自己喜欢的零食。

当把一块黏黏的蜜食慢慢放进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的时候,满口的香甜四溢,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被这香甜的味道充斥,让人情不自禁地发出舒服的呻吟,满口余香且又回味无穷。

我每次都是一块一块慢慢地享用,我得尽量慢下来,才能更好地品味它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但即使如此,一包小小的蜜食,还是经不住自己的品咂。

眼看着越来越少,却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吃完之后,只好使劲舔舔嘴唇,然后期待下一次。

后来可能因为到初三学习压力加大,去买蜜食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过了太久,我已经记不得了。而且很久很久都不再路过那家小门市。

后来去读大学,有一次坐车路过那里的时候,看到那里因为拆迁被夷为一片平地,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小小的涟漪:那是一段往事将要被渐渐埋没进历史尘埃的无力。

再后来,好像就再没有和谁谈起过关于蜜食的话题,有时候在超市偶尔看见,也只是匆匆一瞥,已无波澜也无留恋。直到今天艾国问起,我才仿似有种把记忆从落满灰尘的深处重新拾起的感觉,原来这段回忆已被我深深搁浅了这么久,幸好没有弄丢。

但是现在,喜欢运动的我已经不再喜欢吃甜食,曾经的美好,就安安静静放在心里吧。




江月书房


最近被一条抖音视频泪目了。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送餐小哥蹲坐在商场大门一边,用力且快速的啃着一张饼。一个路过的男子给送餐小哥递上一塑料袋炸鱼,说:这是给你点的外卖,赶紧吃了吧。貌似是一个路人关爱送餐小哥的视频,一般故事到这里也差不多了,温情的创意似乎还是有限度,但这条视频还没完。送餐小哥疑惑的接过炸鱼,只是浅浅的吸了一口已经弥漫开的香气后咬了一口,腼腆的说,真好吃,真像我妈做的。男子问,你知道这是谁做的吗?镜头转到另一边,一个中年妇女看到这一切泪崩。她赶紧走出来,对着送餐小哥说:走,儿子,咱们回家。

能勾起回忆的美食,除了母亲做的,还能是什么?

小时候生活在南方,面食是一个选择率非常低的食物,大部分南方女人操办面食的能力相当有限,不会做面食绝对不是南方女人是否贤惠的标准。

我妈其实也不大会做面食,但我只爱她做的一款面食,用我们的当地话讲,叫做:切糕子。

水和面粉做成一块面,既不发也不擀,揉巴揉巴的,成一个长方形的大面团,用刀切成半公分见厚,十公分见长,两三公分见宽的“厚面片”。北方人要是见到了一定会说:这特么什么玩意儿。

就是这玩意儿给我的童年充斥着美好。锅中烧热些许油,拿青菜过油加少许盐简单煸炒,十几秒后加一盆水入锅成汤,把汤煮沸下“切糕子”,等它们浮起来,一锅奶白浓汤透着翡翠白玉,又鲜又香,还相当健康。

每当想起“切糕子”,我嘴里一定会渗出舌津,连狗都不如。

离开家也十五年了,无数人间珍馐尝遍,唯独心心念念这份“切糕子”,但是,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吃过了,很久很久…这充满着对母亲的记忆的味道,历久未尝但总不能忘。

生活就是一种轮回,想念了,就要去做,不然…

我妈活着呢,活得可好了,我下周就买机票回家,坚决要求吃“切糕子”!



欢喜的深夜面馆大叔


随着天气的越来越热,早上不像以前那么贪睡了,终于可以早起一点自己做点早饭了,随便翻翻家里的食材都能鼓捣出一顿吃的放心的早餐。但是要说到最喜欢的早餐,那还是北京人由来已久最爱吃的油饼,记得小时候一大早,街边和胡同口经常能看到架着一口大铁锅炸油饼和油条小早点摊,每次拿到热乎乎刚出锅的油饼,都不管烫不烫先来一口,元气满满的一天就由此开始了。

现在外面炸油饼的小早点摊不多见了,而且大家更注重饮食健康和食品安全问题,油饼油条的用油和添加剂,以及油炸食物不能多吃等因素,也让在外面吃油饼的次数越来越少,外面炸的油饼吃到最后都不免有一种油腻的糊油感,可终究还是很馋这种美食怎么办?毕竟这是从小吃到大的,带着满满童年美好回忆的食物,那不如自己在家做吧,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且用的油也放心,自己炸的油饼更没有那么油腻,还不用添加明矾和发酵粉,一样特别好吃。我家自己炸的油饼做了一些改良,下面就说说做法吧。

【炸小油饼】

食材:普通面粉,小苏打,牛奶,盐

做法:

1、因为自己做的油饼是不放发酵粉的,所以需要头天晚上就和好面,把一斤面粉用225毫升温牛奶来和面,还要再加入小半碗水,面要稍微软一些,揉成光滑面团,盖上盖子醒一晚上;

2、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开始准备炸油饼了,在适量温水中放入2克小苏打搅拌均匀,倒入面盆中揉几下,再醒15分钟;把7克盐用适量温水化开倒入面盆中和面,水的多少根据面的状态,面要比烙饼的面软。锅中倒入多一点的油,先中小火预热,如果掌握不好火候可以揪个特小的面团丢锅里,小面团冒泡蓬起就可以了。准备一个盘子抹一点食用油,然后揪一块面团下来,在盘子上用手平铺开来成一张薄薄的面饼,中间划开3道;

3、油温合适了之后,把摊平的面饼要立即揪起来放入锅中,耽搁一会就粘在盘子上不好提起来了,放入后不要着急翻动;

4、一开始油温不是特别高,大概需要半分钟翻面,注意观察面饼四周,有微微焦黄就翻面,炸过2,3个后,大概20秒左右翻面就可以了。

这样一盘好吃的小油饼就做好了,一分钟一个还是相当快的吧,小油饼外酥里嫩还有嚼劲,丝毫没有油腻的味道,再搭配一个凉拌的白萝卜丝,一杯豆浆,就是好吃又有营养的早餐啦,另外,因为早上时间紧迫,就不要太纠结油饼的样子了,好吧?自己家炸油饼再放心毕竟也是油炸食物,但是一个月吃1,2次还是没问题的。

妖夜行摄食光,厨房小白一枚,用最普通的食材,最朴实的做法,最平凡的搭配,还原家常菜最温暖的味道,用心做好每一餐饭,珍惜每一段好好吃饭的岁月时光。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煮饭做菜的心得,喜欢就关注我吧!


妖夜行摄食光


一种勾起回忆的美食—— “糟米面咯咯豆”。

有儿时的味道

每当吃到这种美食时,就想起小时候,妈妈为我们做咯咯豆情景。妈妈把小米用水泡三四天,发酵后,用水把冲几遍,把米捞出来晒干,辗成面,和好,把水烧开,用咯豆板把面擦下去,开锅后捞出。打些酱汁鸡蛋卤子浇上,吃起来滑滑的,口感好!美味极了!

有妈妈的味道

妈妈做的咯咯豆,有独特的味道。生活并不富裕的时代,隔三差五妈妈总会把普通的饭食变一变花样,我们也特别喜欢吃。咯咯豆是我们兄弟姐妹的最爱,能吃上一顿美食,已经是很满足了!我们知道这里有妈妈浓浓的爱。因为当我们吃的饱饱的时后,总会发现妈妈疲惫劳累的样子……

每当妈妈说:“我们今天吃咯咯豆!”我们姐妹几个都会高兴的帮忙。抱柴、烧火、摘菜……一家人其乐融融……

如今每到饭店,点主食时总问有没有咯咯豆……总想找回一种久违的味道!(图片来源网络)





m诗艺m


一种能勾起我回忆的美食,对于不同生活经励的人,所谓的美食也不一样,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我来说,离开家乡也有三十多年了,但在异地看到曾在家乡的一切都会勾起一段回忆。

如果说美食上,那么最能勾起我回忆的是一种用粘米面粉和成面,将熟的豆馅包成球状的豆包。

小时候,因住在农村,家里很贫穷,平的没有什么肉及好吃的,只有在过年时候,才能买点猪肉及其它一点点好吃的;因此,农村孩子盼望过年。

东北地区的农村,在过年前,家家都包豆包,用锅蒸熟后,冻起来。东北农村,秋冬的,每天只吃两顿饭,所以,农村孩子,玩饿的的候,就在过年前后,凉吃冻的豆包,因为豆包馅是甜的,所以东北农村孩子很喜欢吃冻豆包。

那个年代,吃冻豆包,对于东北农村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我们年龄相仿的在一起边啃着冻豆包,一边在雪地上,或冰上玩。那时,玩的项目很多,滑雪、滑冰、玩冰上坨螺等等,虽然,现在看来,那时的生活很苦,但我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渡过了童年………

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机会,吃着冻豆包,在雪中、在冰上,一群年龄相近的孩子,天真地在一起玩了。

现在看来,那个年代,农村生活很苦,也很单调,但农村的人却在艰苦的生活中,寻找一分快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虽然生活无法与城市相比,但那个年代孩子们是纯朴、天真、快乐的。

后来,我每次春节回老家,我都让我年迈的妈妈,给我包点豆包,而且还要拿走一些。

现在生活好了,但我也会经常想起那个年代的豆包、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家乡。

我已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但始终没认为现生活的城市是自己的家,也从来没觉得自己属于这座城市。无论在街上,或在市场,看到有卖豆包的,我一定会买几个,但并不是真正地想吃,只是一种记忆、一种思念……








枫林秋水


勾起我回忆的美食当然是夫妻肺片了。当初我就是给老婆做了这道夫妻肺片征服了她的味雷,俘获了她的芳心。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我认识她时,由于她长得漂亮有文化有气质严然就像一位高贵的公主。身边追她的小伙不少,有才子也不乏帅哥富二代。那时追她真有点打雷台比武招亲的感觉。与其他情敌相比,我看不出我有啥优势。

正在愁眉苦脸之际,我灵光一闪,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于是我找到老婆闺蜜了解她有什么嗜好,她闺蜜告诉我,她是个吃货。于是我把她请到家里,使出了我的看家本领,做出了色香味俱佳的夫妻肺片。当老婆看到这一大青瓷盘色泽红亮,质地软嫩,口味麻辣浓香的夫妻肺片时;忍不住用筷子把箸入口中,一入口顿时便觉麻辣鲜香、软糯爽滑,脆筋柔糜、细嫩化渣,连说好吃好吃的吃起来。从那以后老婆每隔三五天都让我做夫妻肺片给她吃,时间久了她越来越不开我了,那些情敌看见我们交往如此频繁密切似乎明白了什么也自动退出了。最后,我们水到渠成地举行了婚礼,结了婚。



智慧之都


勾起美好回忆的美味很多,容我慢慢细说。

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小时候自己去找“美食”太有趣了。

约三五个小伙伴,提个桶去山上或河堤捡“地木耳”,那时主要是捡来喂猪,奶奶偶尔会炒一些给我们吃,放点葱什么的,经奶奶一炒很香很好吃。现在这道菜成了很多饭店的招牌菜了,我也有尝过好几回了,总觉得比当年奶奶做的味道差太多。

去不远的小松树林寻“雁菌子”,这不仅是个“技术活”,还得靠“运气”。这个我就没这“本事”,还得托奶奶的福才尝到了鲜美的野味,现在想想都要流口水了。

家乡在小河旁,从小就有很多小伙伴一起放牛、游泳、玩沙、摸鱼……太惬意了。总觉得那时候要吃鱼太容易了,小河成了我们的天然“渔场”,抓上来的鱼一般有“苍大口”、“江辣古”、泥鱼、鲫鱼等,那真是一条比一条漂亮,加工出来味道就更不用说了,放点紫苏煮出来,味道那个鲜啊!

现在家乡变化很大,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可现在要寻找过去的“美味”就难了,小河的沙被掏空了,完全失去过去沙河的样,更别说有以前漂亮的小鱼了。现在虽然沙场已全部撤了,可是小河要何时才能你原来美丽的模样?期待家乡天更蓝,水更清,人民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