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赏析清朝郭麐的《菩萨蛮 ·北固题壁》?

只要坚持梦想总会实现


头条上甚少清词的话题,尤其关于像郭麐这种“没有名气”的词人,更为罕见,所以,这个问题颇值得谈论一下。

清朝词史上衍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浙西词派,自康熙朝由朱彝尊创立,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到道光时仍余风未衰,是清朝词史第一大流派,影响深远,名家辈出。代表词人除朱彝尊等“浙西六家”外,还有中期接棒者厉鹗、王昶、江昉等。

郭麐是浙西词派的殿军人物,在清朝词史上有一席之地。

镇江北固山

郭麐是乾、嘉之际的“性灵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学观念对于词创作有一定影响。他早年词学《花间》,现存词集《灵芬馆词》中,大量小令有着明显的《花间》痕迹。但这首《菩萨蛮.北固题壁》却是一个例外,应该是中年所作。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这首小令,笔法灵动圆转,轻捷流利,自成一格。

题名“北固题壁”,也就是北固山题壁之作。郭麐是江苏吴江人,后迁居浙江嘉善,活动的范围在江淮间,这首词是经镇江北固山时所作。

词以拟人手法写成,颇具意趣。青天辽廓,江流浩荡,青天不欲阻止大江流去,但江上的重重青山,却像意欲截住江流一样。所以我也替江发愁啊,你看这青山千万重,望不到头,大江要东流恐怕不容易啊。我乘坐的船,风帆如一只落在江上的大鸟。万一江流被青山截住,我的船也只能泊岸了。然而眼前的这个北固山,你真能把我留住吗?

郭麐的词风,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评为“清折灵转”,即灵动圆转,轻捷自然,无涂饰痕迹。这首《菩萨蛮》,通篇自然清爽,句与句之间转折极为灵动,多次使用吴语“侬”字,浅如口语,似不经意而出,但细味之下,极具意趣和哲理。

江要流去,山要把江留住,江和山是一个矛盾对立,这似乎具有某种寄托。但是,大江东去,任它千山万山,也是不可能留住的,所以,词里虽然提出这一对矛盾冲突,但基调却是透着豪迈乐观。毕竟笑山孤,“毕竟”二字表达了对山的轻蔑、对江流的信心。

明末清初词人金堡《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有一句与此作相近:“雨欲退,云不放。海欲进,江不让。”金堡该作是借怀古来寄托身世,结合后面说的“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莫算安危帐”,感慨明显。那么,郭麐此词有没有寄托?

郭麐少年时即已显露文才,有神童之称,但其后负才不遇。早期词风不离《花间》绮丽一路,“中年以往,羁旅寥落,死生离合,穷郁悲忧感其中而事物是非接其外,以为诗歌杂文有不足以曲折达意者,遂有会于南宋诸家之作。”(《秋梦楼词序》)。可见他中年人生并不如意,词风也转向南宋感慨一路。

郭麐词还有一个特点:以轻快语写抑郁情。如《水调歌头.望湖楼》下片:“酌寒泉,荐秋菊,问坡仙。问君何事,一去七百有余年?又问琼楼玉宇,能否羽衣吹笛,乘醉赋长篇?一笑吾狂矣,且放总宜船。”看似清狂,实是郁塞之情以长啸发之。

这首《菩萨蛮》的疏放调子跟《水调歌头》相近,词意亦当有所寄托。但具体寄托什么呢?并不可知。实际上,诗人寓于诗词中的感慨寄托,往往并无实指,大多出于对身世遭遇、人生经历的感慨,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也正因为这种广泛性和不确定性,诗词才能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而有相近人生经历的读者,能从中获得共鸣。

所以读这一类诗词,有时候并不需要知道有何实指,想象的空间,才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郭麐词风格的形成,与他的词学主张有关。

浙西派发展到后期,徒重字句声韵,意旨枯槁,颓衰日甚。谢章铤批评:“大抵今之揣摩南宋,只求清雅而已,故专以委夷妥贴为上乘,而不知南宋之胜人者,清矣而尤贵乎真。真则有至情......若徒字句修洁,声韵圆转,而置立意于不讲,则姜史之皮毛,周、张之枝叶而已。虽不纤靡,亦且浮腻;虽不叫嚣,亦且薄弱。”

郭麐是深知这种弊病的,因此他提出创作应重性情抒写,写真感情,强调作者的个性, “一人有一人之独至”。他说:“夫人心不同,所遭亦异。托物造端,惟其所适。但论真赝,不问畛畦。”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遭遇,所以要创作要写真实的感情和人生体验。但论真赝,不问畛畦,就是写真性情,不死守过往的套路。这是对浙派流弊的批评。

另外,他还指出浙派末流“浅、薄、意不逮”的缺点,批评“后之学者徒仿佛其音节,刻划其规模,浮游惝恍,貌若玄远......性灵不存,寄托无有......问其何语,卒不能明。”

郭麐对词的各种风格流派也不崇“正”抑“变”,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他说:“是在学之者之心思才力,足以与古相深而能自抒其襟灵,方为作者。其有谓当以忠孝立意而流连光景者不足与,或又谓必其声调合乎大晟之谱,皆谬论也。”再次提出作者应抒写心灵,而并非立意非要有多高,甚至音调有多严格为标准。与古相深,自抒襟灵,是说用古但不泥古,要以自己出之。这些观点无疑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另外,郭麐对于浙派一向所轻视的苏、辛词风,也有从轻视到认同的一个转变。他说:“苏、辛以高世之才,横绝一时,而奋末广愤之音作。”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而且对郭麐的创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他有些长调,就具有苏、辛疏宕狂放的风格。从这首《菩萨蛮.北固题壁》,我们也能看到苏轼的疏放之气。

清词是继宋词后词的第二个高峰,名家辈出,成就很高,影响及于近代。尤其是词的理论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郭麐本人也是一个杰出的词论家,著有词论《词品》一书,是词史上第一部按风格分类品评的著作。《词品》将词的风格分为12例,其后杨夔生《续词品》又再加入12例,说明词发展到清代,风格已经非常繁复多样。因此,期望诗词爱好者不要仅将眼光放在五代两宋,清词也是中国文学遗产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


大晟府小书僮


鉴赏一首古诗词,一定要找到一个抓手,不然很容易说不清楚。

菩萨蛮 北固题壁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这是一首词,词牌是菩萨蛮,这个词牌又叫“子夜歌”、全词44个字,共用四个韵,上阙后两句“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与下阙后两句“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字数、平仄相同。这是《菩萨蛮》的词牌透露给我们的基本信息。

一、从意象、意境来看

这首词使用的意象有“青山”、“江”、“青天”、“侬”、“片帆”等,空间上从天,到山,到江,到船,再到侬,一步步由开阔聚焦到渺小的“侬”上来,从自然外物转到个体上来。壮阔宏大的意象,组成一幅开阔雄伟的碧水青山图,意境既不失清新自然,也不失奇伟,体现出作者广阔的胸襟和独特的慧眼。

二、从景与情的关系看

词的上片和下片都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上片讲青天下的清江水向东流去,去无助地被屹立不倒的青山留住了,面对江流的困境,词人也为流水发起愁了,这是由景引发的愁思。

下片讲自己的船灵动地漂浮在江上,随波逐流,但是江水缓慢,行船总是不走,与江流的无助不同,词人不会为自己的困境发愁,因为他有信心自己能够突破这种困境。

这也从侧面透露出无论青山多么坚固挺拔,但水的势力是不可阻挡的,就像词人,无论何种困境,总是留不住、困不住他的。

以上是写情抒情相结合,词的最后一句则是直接抒情,将自己坚定的信心直白的表露出来。

三、从手法上来看

词人用“欲放”、“欲截”、“住”等动词,将青天、青山、江流等自然景物拟人化,使得景物具有人的情感,将困难险阻拟生动的表现出来。

又将行船比喻成灵动的鸟,既表现了行船前进的快速也灵动,又表现出船的小巧,与广阔的天地山川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侬”虽小,但有不可挡的雄心。

以上便是我对这首诗的看法,一家之言,请多多批评指正!欢迎关注“书文小品”,我们一起读诗,写诗,赏诗。


书文小品


菩萨蛮•北固题壁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这首词诗是清代郭麟所做,《菩萨蛮》是一个很常见的词牌名,原本为唐代教坊用曲名,后来经过不断流传,成为词牌名。

本是唐宣宗李忱时期,外来使者来到中土,像皇帝进贡,这些使者头上梳高髻,戴金色头冠,身上披着镶嵌珠宝的衣服。该队使者称为菩萨蛮队,于是当时教坊乐工创作了《菩萨蛮曲》,又称《重金叠》或者《子夜歌》。花间鼻祖温庭筠就做过十四首《菩萨蛮》。

《菩萨蛮•北固题壁》押四韵,上下两阙各押两韵,分别为u、ou、o、u,其中上阙后两句和下阕后两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

词之景

郭麟作词不雕琢、不饾饤文字,纯出以自然抒写,似若略不经意,实则平易中见清折,辞随意行,委曲传神。这首词中同样选用了平常所见的景物:“青山”、“江”、“青天”、“侬”、“片帆”,而且从空间来看,从上到下,从物到人,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山水青秀的山河图。

词之情

作者乘舟远行,江水不断奔流向前,可是远处的青山似乎想要将江水截住,此时词人也替江水忧愁,那连绵不断的青山将要截住我前行的路啊。片片帆影像鸟儿降落,江水与船只似乎合二为一,一动不动,词人嘲笑青山毕竟是势单力薄,怎么会留住我前行的脚步呢?

这首词要表达什么?是表达他喜爱山水?还是要表达什么?

知人论世 : 郭麟“少有神童之目。一眉莹,举止不凡,极称许之。家贫客游,文采照耀江、淮间。负才不遇,其愤郁无聊之感,时寓于歌咏。醉后画竹石,别有天趣。晚岁,侨居嘉善以终。”

从词人的简介中可以看出他仕途不达、忧愤无聊,作诗以寄情感。所以,这首词作者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思乐林


菩萨蛮•北固题壁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是清代词人郭麟所作的一首词,从“青天”与“青山”入笔,颇有情致的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的广阔和对人生的感受。全词不落笔痕,自然流畅,情景交融,情理随意而生,三者浑然而成,天然一体。

上片前二句以写景,“青天欲放江流去“,用拟人的手法,把自然造化写得豪放多情,豁达洒脱,生动自然。一个”放“字,写尽了博大宽广,空阔大气的风度。

青天有意,青山有情,“欲截江流住“仍用拟人的手法,把山阻江流的客观事实人情化,一个“截”字陡增了画面感,让人想到水涌山拦的情感场景。纵然是“惊涛拍岸”,在这一“去”一留之间也多了几许情怀,有了万缕温情。

三四两句笔法一转,直抒情怀。“侬也替江愁”,写词人面对此景无限感慨。而这个“愁”字是无关个人得失的愁绪,“山山不断头”。写出了群山逶迤绵远的风光,自笔下真情,流露出对大好江山热爱和忧愁。

下片一二句写景,用“落鸟”比喻小船“片帆”。写出了江面上片片白帆如鸟一般轻灵,衬托出江面的长阔平远。“江住”,江水好像静止了,“船泊”,船也似停泊,用假“静”来写江流平缓的“动”,可谓妙笔有神,大境无心。

三四句以抒情为主,静水流深,唯山的千年孤独。作者抑止不住发出“笑”青山阻截江流,希望江流停滞,可是因为自己如此孤寂?结句反问,“能留侬住无“,留得住?滚滚江水东逝去,一去复返,能留住吗?给读者也留下了一缕哲学思考,真是耐人寻味啊。

郭麟(1823~1893年),字子嘉,自号望三散人.清末学者、书法家,潍县(今潍城区)人.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他幼承家学,酷爱金石文字,栖居乡间,悉心考古,精研六书。数十年搜罗金石不辍,鉴赏能力为陈介祺所推服。性情傲僻,不随俗流,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份外之财毫厘不取.虽贫困,而不移其志,著有

“灵芬馆诗初集”四卷。



南山明月


清.郭麐的这首《菩萨蛮.北固题壁》,我不太熟悉,赏折一个人的作品,应该了解一下这个人的生平。据说这首词是朋友邀他在北固山上赏景而用石头在顶的石壁上写的,故曰题壁。他比较屈志,他教的学生有的也当举人了他却仍在教书,这首词也是在借景抒怀的。在哪高高的山顶上,环顾四周,望下江面,词随其意,顺其发挥: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他想像自己的才华如下面的江水一样丯满奔流,却被这些山头所阻。这些山呀,峰峰相连,总不断头!江面上,这些片片的小船帆,就像鸟刚落在水上的羽膀!江流缓处,也有停靠的小舟,我大概不会像小船一样停靠吧?我曾经笑戏过这孤独的北固山,不相信我能长久在这里留住吗?

为什么词人也戏北固山,因为北固山皆有历代诗人的笔墨,因此也有了名气。曾记得,唐朝也有人写过同样的词题。

我对这首词不十分熟悉,自己的理解也有限,有望老师见谅!


直又直


这首诗写得好激愤哪!

倘若不是作者生在乾隆年间,小可甚至怀疑这首诗涉嫌“反清复明”,读了两三篇,真可谓句句不屑,字字孤高,就像是一个娇蛮可爱的少女生了情郎的气故意耍小性子一般。

全诗用了比喻手法,比较让人费解的是,哪一个意象指的是“我”?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小可认为,作者在这首诗里把自己比喻成“江”,所以这首诗的潜在解释应当如下

青天欲放江流去,以青天比喻人间,此句即为人间总有我的一席之地,因此,这个去指的就是归去,是作者依照本心的生活方式。

青山欲截江流住。以青山比喻世事,这个世事可以是悲欢离合,也可是功名利禄,甚至人间的各种诱惑和苦难。潜台词就是生活偏要我无法随心所欲,偏要我低头求饶。

侬也替江愁,江山要冲突青山的阻碍,顺着自己的方向流出去。作者自己也仿佛在和整个世事争斗,所以所以在作者眼里,“我”和江水产生了同感,从而产生了共鸣。因此愁,所愁为何?怕江山流不出去,怕自己被命运击倒。

山山不断头。所以,这个山山指的就是生活,是磨难,是命运,是所有阻挡自己前行的客观存在,它们不停不止,无断无休。

片帆如鸟落,一个落字,指的江水很急,只有江水急,船才能在江面上忽上忽下,看起来就像“落”一般,这一句是写实,也可以形容世事的艰辛程度,

江住侬船泊。显,作者在船上,用了一个反向描写,实际上是因为风浪太大,所以不得不停了下来。反向就成了江水停了下来,为什么停了下来?因为看到了我,看到了和它命运相同却不甘屈服的人!

毕竟笑山孤,谁在笑?是江水,还是我?都是!这个孤指的不是孤独,而是一个,数量极少的意思,大意就是,我心如铁,这么几座山就想把我阻截在此,肿么可能?

能留侬住无?借古人句作解释——虽千万人,吾往矣!


亦有所思


菩萨蛮北固题壁全文: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作者郭崁字祥伯,号频伽,晚号复翁,又因一眉白如雪,故称白眉生。江苏吴江人,后迁居浙江嘉善魏塘。诸生。长期客游江淮间为塾师。著有《雪芬馆词》四种,又有《词话》、《词品》论词著作多种。其词风格清灵圆转,自然轻捷,为“浙派”后期持新变审美观的名家。

这首小词平淡而富机趣,轻捷流利中见人生哲理,可为尝鼎一脔。词人从“流”与“留”一对矛盾上盘转写来,别有所感。“山”为“留”一方,人生之阻力意象;“江”为“流”之大势,合乎“天”意。“船”为“侬”之载体,顺“江”而“流”。在词人看来,“留”总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而脱羁而去的“流”是永恒的、绝对的。郭崁不是哲学家,其填词并非为作哲理思辨。此中感受乃其负才遭厄,深刻地得之人生体验,而倔强性格,坚持一己心性则终不为坎坷际遇所屈。所以,类似理性演绎,实系抒情表现,貌似轻快,内里愤懑,末两句一“笑”、一反诘之问足见风骨。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清】郭麟 菩萨蛮•北固题壁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释义:蓝天想放任江河顺流而去,但两岸的青山却想截住江流让它停下来。我也替江流发愁呢,那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山脉一眼望不到头。远处的片片船帆犹如飞鸟一样在江面停落了下来,江水似乎停止了流动船也似乎静止不动。可笑青山毕竟孤立无助,又怎么可能把你留住呢?

赏析:《菩萨蛮•北固题壁》这是一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词作,题壁于北固山。上阕因诗人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所以为之“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无法阻挡舟船的前行,自信而“笑”。诗人的情感因山势水形的变化,从最初担忧的“愁”过渡到释然后的“笑”,表现了作者直面困难、豁达自信的胸襟。

整首词以江流、船帆与飞鸟的“动”、衬托青山的“静”,假以拟人化的遐想,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美丽画卷。揭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可以阻滞江河奔流的哲学意蕴。

郭麟: (公元一七六七年至一八三一年) 清代诗人、诗论家,字祥伯,号频迦,因右眉全白,又号白眉生,江苏吴江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卒于宣宗道光十一年,年六十五岁。著有《灵芬馆诗话》、《杂著续编》、《江行日记》、《樗圃消夏录》、《蘅梦词》、《浮眉楼词》、《忏余绮语》,均与《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三点水981


菩萨蛮•北固题壁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

顺江行帆舟,山阻水宛转。

侬我如飞鸟,山孤留不住。

轻快顺遂。


人笨就守拙


以江流兴起,坚持不屈地冲向自由,先是愁,后是喻已亦将冲出去。山虽然不断,但终将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