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定窑冒着失去皇家的订单,有“芒”却坚持不改?


宋代定窑冒着失去皇家的订单,有“芒”却坚持不改?

北宋年间,朝廷以<strong>“定窑有芒不堪用”为借口,将御用的瓷器从定窑改为汝窑,这句话中的“有芒”指的又是什么?为什么北宋朝廷可以用这个理由将定窑替换掉呢?


宋代定窑冒着失去皇家的订单,有“芒”却坚持不改?

当代众多古陶瓷专家学者将北宋定窑瓷器上的<strong>“涩口”称之为“芒口”,并将北宋王朝“弃定用汝”的原因归之为定瓷上的“芒口(涩口)”。<strong>所谓“芒口(涩口)”,特指瓷器露胎无釉的口部。啥意思呢,其实不就是吃饭、喝水时,嘴唇会有一种涩涩的、不舒服的感觉,俗称剌嘴。“芒口”其实又是陶瓷生产中产生的一种工艺缺陷。


宋代定窑冒着失去皇家的订单,有“芒”却坚持不改?

“芒口:涩口“


大家一定就很好奇,既然“芒口”是一种缺陷,为啥北宋定窑还要将瓷器的口部做成露胎无釉的“芒口(涩口)”呢?其实这个问题涉及中国古代陶瓷生产工艺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北宋定窑工匠发明了陶瓷<strong>“覆烧工艺”。这玩意(芒口(涩口)是陶瓷“覆烧工艺”的副作用。


宋代定窑冒着失去皇家的订单,有“芒”却坚持不改?

“覆烧工艺”


中国古人自从发明陶瓷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strong>“仰烧工艺”,即瓷器器口朝上、底足朝下的烧制工艺。传统的“仰烧工艺”无“芒口(涩口)”之弊。河北定窑自唐代创烧以来,也一直采用“仰烧工艺”。历史进入北宋早期,河北定窑工匠为提高瓷器的产量,发明了器口朝下、底足朝上的“履烧工艺”,从此,定窑一部分瓷器,改“仰烧工艺”为“履烧工艺”。


宋代定窑冒着失去皇家的订单,有“芒”却坚持不改?

“仰烧工艺”


下面以瓷碗为例,可以比较两种工艺之优劣。


宋代定窑冒着失去皇家的订单,有“芒”却坚持不改?

北宋 定窑刻划莲纹钵


所谓传统的“仰烧工艺”,是指将器身施釉,足部无釉的生瓷胚,器身朝上,器足朝下,放置于匣钵之中,然后置于窑炉中烧制。<strong>“仰烧工艺”的优点是,

器足无釉,器身满釉,因此该瓷器有“芒口(涩口)”现象。而“正烧工艺”的两大缺点是:1.一匣一器,产量低。2.烧制薄胎大碗时,由于碗口没有依托,碗口容易变形,成品率低。


所谓“覆烧工艺”,是指将数个器口不施釉的生瓷胚,器口朝下,器足朝上,层层码放于特殊结构的匣缽之中,然后置于窑炉中烧制。在“覆烧工艺”中,为防止瓷胎与匣钵缽粘连,瓷碗口部不能施釉,所以用“覆烧工艺”生产的瓷器,均存有“芒口(涩口)”现象。<strong>“覆烧工艺”有两大优点:1.一匣多器,至少可提高产量五倍以上。2.烧制薄胎大碗时,碗口有匣缽支撑,不易变型,成品率高且质量优良。而<strong>“覆烧工艺”的缺点则是:碗口无釉,有“芒口(涩口)”现象。

宋代定窑冒着失去皇家的订单,有“芒”却坚持不改?

环形支圈组合覆烧法复原图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覆烧工艺”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产量与质量。<strong>还以瓷碗为例,假如“仰烧工艺”生产一个瓷碗成本为1元钱,而用“覆烧工艺”生产则仅约需3角钱,综合经济效益则可提高约3倍之多!如此高效的提升效率,称这“覆烧工艺”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毫不为过。


然有一利必有一弊!“覆烧工艺”的弊是存在“芒口(涩口)”,而利却是成倍地提高了产品的产量与质量。采用“覆烧工艺”是以小弊换大利,权衡利弊,烧瓷采用“覆烧工艺”还是相当划算滴。


客观地讲,使用带有“芒口(涩口)”的瓷器对普通人来讲确实有些不便,但原来价值1元的瓷碗,现在只用3角便可购得,对普通消费者来讲还是相当实惠的。其实,只要使用前,将瓷器“芒口(涩口)”用磨石稍加打磨,“涩口”便圆润光滑,可以正常使用了。由此看来,定瓷“芒口(涩口)”瓷器在使用中产生的不便,还是容易解决的,但北宋朝廷以定窑有芒口这个工艺缺陷为借口,将御窑从定窑改为汝窑,这种说法还是有待商榷的。


点击头像关注我,带你了解北宋汝瓷基本常识。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于:北宋汝窑研究。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