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多少次疫情,有何感触?

奔跑142772814


我相信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大部分都是两次。

非典那次呢,可能是因为国家那时发展还没有达到现在这种程度。当时我还在学校里,因为我们这里是山区,也不是特别受到影响。我们该上课上课该干嘛干嘛,最起码生活没有受到影响,以至于后来到什么时候结束的都不清楚。

而这一次从一开始就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整个中国。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带来了非常的不便。但是在国家的积极调动,科学安排下,各地医务工作者、科技攻关、社会各界的全力相助,已取得相应的成果。


六木紫枫


你经历过多少次疫情,有何感触?

非常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及分享我个人的想法。

我一共经历过两次疫情,一次是03年的非典,还有就是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非典那年我正在辽宁本溪某部队服役,当时的情况也算是非常严重的,虽然那时在部队是属于军事化管理,但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严禁人员外出、取消一切探亲及休假、每天连队进行量体温和对营区全方位消毒等。

SARS事件是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直到03年中期疫情才被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

再就是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事件,是2020年春节期间在武汉被发现并立即启动了国家一级应急响应,新冠是通过唾液、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等传播的。

我现住的小区已经封闭隔离一个星期了,人员进出要到物业开证明,保安亭测体温,连电梯也关闭了,每天早上除了9点打扫卫生开一次,买菜由外面超市统一配好后下午三点由居委会发放至每家每户。

疫情只是暂时的,请大家一定要积极配合各级职能部门的安排,尽量不出门或少出门,带口罩,勤洗手,室内多通风,适当的运动…… 愿疫情早点结束。相信中国力量,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丫啦多健身


经历过三次(62年以来可能不止三次,但我亲自经历的就是三次):

第一次,1977年的黄疸性肝炎,当时得病的主要是孩子,一个村不被传染的不多,我不幸被传染,休学半年;

第二次,2003年的非典;

第三次,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

后两次参与防治工作。


济南虎子哥



谭诗诗689


我经历了两次疫情,一次是非典,一次是现在。

非典是在我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在学校里面不让回家,不过上课学习正常。那时候交通没这么便利,外出务工人员都不让回来,大巴火车一禁止,又没有私家车,他们根本回不来。在学校禁了两周就回家了,村口设岗,一切外来人口不许进村,我还在村口站过岗呢,在我们眼里外来人口就是病毒。不过,那时候可能是年龄小吧,没有网络,甚至连手机都没有,关于疫情的消息就是看新闻,知道的很有限,根本不知道害怕,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也没出过远门,觉得其实疫情离我们很远。

这次我真的切身体会,交通的发达,身边遍布武汉回来的亲友,网络的发达,让我们时刻了解着疫情的进展,态势的发展我们时刻关注有关疫情的所有信息。从腊月二十八放假我才发现疫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可防可控。开车回到农村老家(离我们市区一个小时车程),开始给父母讲疫情的严重性,让他们不要出门,家里的武汉亲戚让他们通知今年不要来串亲戚。可是我爸妈根本不在乎,说我邻居也是武汉回来的,还有谁谁谁家他们已经带我孩子去串过门子了…我多次强调后回到了老公家。公公还是比较在意的,先说了疫情的严重性,虽然婆婆反对,但公公依然给亲戚打了电话让他们不要来串亲戚。家里闭门,我们不出去,也不让别人来,结果过了两天,村上就通知不允许串亲戚出门~长达一个月的禁闭,从未有过。我佩服国家手段的强硬和我们大河南的执行力。有赖于现在网络的发达,足不出户可以了解世事,还可以娱乐消遣。

期待疫情的结束,也期待人们能反思到疫情产生和发展迅速的原因,避免再出现这样的状况。天佑中华~


LV小路爱追剧


我,经历过两次疫情。

第一次是在03年,可那时候才两岁,哪里懂得当时的情况啊。可是这第二次,我真的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不仅如此,我的感触还很深刻。

2019年12月31日,学校放假了,我和喜欢的人约定去武汉跨年,我们从不同的城市出发,交通工具是火车。我们俩每人差不多要做四个小时的车才能到武汉。去武汉跨年,差不多是新年前几天决定的吧,当时在去往武昌站的火车上还根本不知道这个疫情,但是在火车上听到有一对夫妇讨论“不知名肺炎”。当时我还没有太在意,下了车之后发现附近行人有许多带口罩的,而且当时天气也是真的很冷,所以我也把自己包里的口罩带上了。

过了一会儿,有个得知我来了武汉的朋友给我发了微信,说有报道称“武汉有不知名肺炎”,我当时就很慌了,然后也在网上发现了的确有这件事,但是当时感染的人数不多。我记得那天是二十七个人这样吧,但是还是要防范啊,我和我对象就去了药店赶紧买了一盒口罩,当时就有挺多人去药店买口罩了。

虽然说有点害怕,但是刚来了总不能一下子又回去,所以去每个地方,我们都戴了口罩。

跨年晚上去了看烟花,倒计时的时候还去了汉口,那里还是会有一些人没有戴口罩的,因为当时感染的人数不算多,所以有些人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现在想起来真的后怕!

玩了一两天,就各自回学校了。

当时在武汉玩的过程中,玩的开心之余也夹杂着害怕。但我真的觉得武汉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到现在都是好好的,刚回到学校那会儿都有点担心。

所以,感触颇深吧。

所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希望以后的每天都是好消息,一切美好事物都应该明媚起来才对![心]



糖仔的生活日常


我跟大部分人一样,经历过两次疫情。

第一次是非典,03年那会我在读初中。记忆中除了每天到校量体温之外,其他一概没有印象。当时年纪小,通讯也不发达,根本不记得事情严重到什么程度。

第二次便是今年的新冠肺炎,年前我就告诉家里人,无比戴口罩,爸妈还不怎么当回事,只有弟弟听话。

今年的疫情,我看尽了世间百态,生离死别。尤其到我现在的年纪,那种暖心的,伤心的场景,一看到泪水就控制不了啦。

看到祖国如此迅速的出台各种政策,看到各地的驰援,我们全国人民都在一起。

该死的病毒,快点滚蛋。

我们华夏儿女都不欢迎你,你来了只能自取灭亡。

我们一定会胜利。


比云卜


想来经历了两次疫情了,第一次在初三,那时候还小,学校还能上学,只知道镇上的网吧封了,有同学从后门进去,正好被警察堵了个正着,后来同学好像受了处分,网吧老板好像也换人了。

这一次,真心觉得累并充实着。非常理解医护人员不脱防护服就睡倒的感觉,他们太累了。我是一名一线卡口人员,每天都要坚守岗位,我的值班时间是晚上五点至晚上八点。正好赶上下班时间点,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让你苦笑不得。和我执勤的是个小媳妇,有一次要求停车登记,一个大哥没戴口罩,强行闯卡,直接把我们的拦绳都撞断了,吓得我俩一身冷汗,后来我们直接报警,警察来调解了,那个大哥跟我们道歉了好久,但是受到的惊吓真是一时半会缓不过来。听她说,当晚半夜都没睡着!



还有一次,我在登记,我同事因为要求一个遛狗的大爷戴口罩,大爷破口大骂,说:买又买不到口罩,你们这些人还天天在这看着,还过不过日子了。而且夹杂着各种脏话,最后还是得警察出面协调了。

慢慢的疫情越来越严重了,大家也都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现在还好点了。

但是随着复工的到来,我还是觉得大家能不出去尽量不要出去,特别是岁数大的,外面依然危险,狗不溜死不了,你出去了可能真的危险了。

这次疫情,我也被深深地感动,那天大雪,有个阿姨看见我们那边冷,在家熬了姜汤,那碗热乎的姜汤可能是我喝过最甜的了。



在卡口遇到了太多的好与感动,自己因为需要自我隔离,所以把孩子送去了他姥姥家,每晚回到自己家中,倒头就睡,休息的时候给孩子发个视频,好想他。



疫情,让我们心更近,活着就会有美好明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开尔子木


我经历过两次疫情,第一次是03年的非典。第二次就是今年2020年确切的说是2019年底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了。第一次疫情那时我还是学生,不是太懂,不懂非典是什么,也不懂如何防范,更没有了解它的危害。就感觉它来去匆匆。而今的这场疫情,来的很快。我清楚的记得还是除夕1月24号前的一周,身边的人都在备年货,我呢?从事鲜花销售的,就去市场备我了好多蝴蝶蝴蝶兰拿到店里来卖,生意很好,顾客每天都有不少。可是突然到了23号,顾客就少了很多。而且依稀的有顾客开始戴口罩上门买花了。日子到了24号,街上到处可见戴口罩的人。这是才明白这次疫情来的这么突然和厉害,原以为没多久一切就会好的。可能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每天疫情报告都让人揪心害怕。原本2月14的情人节,也没法做生意了。只能天天宅在家,等着,盼着,希望一切快快好起来。我也知道,这个时候,我们的医生和护士,警察还有社区工作人员等等都还在一线为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默默的大无畏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希望你们也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我为你们画了一幅画,希望你们早日凯旋而归。



甜饮料少喝


我是一个80后,2003年的那场非典,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年龄小,也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网络没有那么发达,所以脑海中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说说这次的疫情对我的感触吧,

疫情爆发到现在,也有1个多月了,正是这些天的足不出户,让我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人,不经历,不成长”。

1.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很多感染这次肺炎的人,都是因为自身的免疫力差,提高免疫力有很多方法,锻炼身体,早睡早起,营养均横,心情愉悦。

2.一定要有存款

可以让自己在不工作的状态下,能够维持生活3-6个月。

3.一份稳定的工作

最好工作单位有一定实力,在特殊时期给你足够的保障。

4.自己要有一技之长

自己有一技之长,具备一定的抗风险的能力,以至于风险过后,你还能很好的生活。

等疫情过后,我们要好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