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郭嘉比之諸葛亮,誰更出眾?

愛手機的小明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可以負責任說,郭嘉永遠有可能比諸葛亮強,但同時,諸葛亮的成就郭嘉也永遠達不到,我為什麼這麼說,下面聽聽我的理由。

郭嘉比諸葛亮要強

我翻閱了一些資料,關於郭嘉的歷史記載不多,但是關於郭嘉的猜測和推測卻很多。咱們先說有根有據的東西。

郭嘉的價值和厲害之處主要體現在一個《十勝十敗論》,具體內容這裡就不再細說,大家想看的可以自己去找一下。主要中心內容就是說曹操能贏,為啥呢?因為曹操比袁紹厲害,曹操對比袁紹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

這個《十勝十敗論》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是在曹操和袁紹僵持不下的時候,曹操有心退兵,但又不好意思,想打又沒啥信心,這個時候出來勸曹操下定決心幹這一仗的人,就有郭嘉,他的論點就是這《十勝十敗論》,至於這“十勝”到底有沒有啥實際作用,那就不好說了,但是結果是好的,曹操果然打贏了袁紹,成就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這樣一來,曹操的十個勝點就坐實了,曹操確實是哪哪都比袁紹強。

郭嘉《十勝十敗論》一出,一語中的,曹操大勝凱旋,郭嘉的實力一下子坐定了。後來郭嘉就去了,英年早逝,天妒英才,諸葛亮後來出山,提出了《隆中對》,於是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

在名氣這一塊,郭嘉佔了先機,而且離世而去,臥龍就算能力通天,也無法超越郭嘉,因為諸葛亮不論做了什麼,郭嘉已經死了,無法比較了,所以,在一些人心目中,如果郭嘉活著,諸葛亮此生就是一農夫。

這一點也是沒什麼好爭辯的,一個已經離開的謀士,生前又有大功,大家自然會認為他如果多活些時日,這種厲害的狀態會一直延續下去。同時,曹操為了鞭策群臣,又不斷的抬舉郭嘉,抬舉一個死人總不會錯不是麼?

說到這裡,我還要補充一下我的觀點,應該換成“離世”的郭嘉比諸葛亮強。

諸葛亮的成就郭嘉永遠達不到

郭嘉有《十勝十敗論》,但是諸葛亮也有天下皆知的《隆中對》。

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這《十勝十敗論》雖然說的頭頭是道,但卻並不是具體的作戰部署,只是作戰口號,作用類似於檄文,只不過這《十勝十敗論》不是打擊對方信心的,而是增加自己主公信心的內容。

而且,當時官渡之戰,主戰的還有一位大哥級人物是不能忽視的,這個人就荀彧。荀彧老大哥的實力和水平自然是不用多說的,在歷史上的作用也沒啥爭議。

忠於漢,謀於國。無論你談人品還是談謀略,或者是談治國,郭嘉在荀彧面前都是“弟弟”。曹操對袁紹的時候,荀彧也是主戰的,而且荀彧的看法很獨到精確,有具體的內容和乾貨,荀彧是這麼說的,“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逄紀果而自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後來發生的事情,也正如荀彧預料的那樣,荀彧的推測有理有據,而且有精準的結果,這才是真正的謀略和遠見,其中並沒有“大王天下無敵、曹操是英主袁紹是傻瓜”一類的詞彙。

再看諸葛亮,提出了《隆中對》,也不是空談,一出山就說天下三分,你敢說這是運氣?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有什麼玩意?這種話若沒有真才實學敢這樣吹牛上崗嗎?而且歷經十二年的局勢發展,《隆中對》全部言中,也都執行出來了,荊州、益州、漢中盡在囊中。儘管後來的局勢從關羽襄樊之戰開始急轉直下,這鍋全甩給諸葛亮?怪諸葛亮什麼呢?怪他不是神仙嗎?

沒什麼好責怪諸葛亮的,後期劉備夷陵之敗,抽乾了蜀國的國力,本該就此土崩瓦解的蜀漢,是諸葛亮苦苦支撐下來的,說什麼諸葛亮不懂培養人才,窮兵黷武,那純粹是無稽之談,吃飯都吃不上溜了,堪堪能養活蜀國,解決內憂外患,家裡鍋都揭不開了,你還談什麼求學?蜀國經濟和人口能緩過來,這就是諸葛亮最大的功勞了,其實諸葛亮很強,只是大家對他的要求太高了,一位千古名相,家徒四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後還要經受後人的問責,這副重擔確實不該再丟給諸葛亮承擔了。

《三國演義》的影響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是我國的四大名著,其中對諸葛亮的描寫有人評價說已經“近妖”。也有人說這部小說將諸葛亮神話了。

其實所謂的神話就是諸葛亮多了很多場不屬於他的“奇謀描寫”,什麼空城計啊,草船借箭啊之類的。大家都說這樣是在神話諸葛亮。

其實據我所知,諸葛亮雖然在奇謀之上被添油加醋了,但是在運籌帷幄方面,羅貫中也有很多減少。畢竟小說是靠情節吸引人的,而諸葛亮的治國之道,鞠躬盡瘁沒辦法寫的吸引眼球。

調兵遣將、兵種配合與制衡、後勤保障、權衡利弊、收買人心、人事任免、百姓賦稅、法律制定等等等等,這些工作才是保證國家穩定的根本,但是在小說里根本沒法描繪,古代打勝一場仗,並不只是一個奇巧的謀略所左右的,在戰爭的背後比拼的是錢糧,是人心,如果只看幾場奇謀的加戲,就說諸葛亮被誇大其詞,那就太不公平了,我看《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比之歷史真實的諸葛亮,描繪的還有所欠缺,或許在奇謀方面的加戲,就是因為陳壽的一句:諸葛亮“不善奇謀”吧。

其實郭嘉死的不早了

郭嘉給人的印象是英年早逝,否則一飛沖天,但郭嘉其實死的已經不算早了。其實郭嘉死的時候都38歲了。38歲是什麼概念呢?我列舉幾個人你們就明白了。

馬良 36歲

周瑜 36歲

……

還有挺多的不一一列舉了,周瑜死的也早,但是早都建功立業、聲名遠播了。郭嘉死的雖然也早,但是他的名氣和聲望遠遠不及周瑜,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客觀對比郭嘉和諸葛亮

我客觀的評價一下二人對比,也歡迎大家評論討論。

郭嘉是東漢末年謀士;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郭嘉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郭嘉擅長奇謀但是比不過賈詡;諸葛亮不擅長奇謀,擅長除奇謀以外所有,而且誰也比不過。

郭嘉在《史記》中列傳與程昱、董昭、劉曄、蔣濟並列;諸葛亮在《史記》中單獨列傳。值得一提的是《三國志》裡只有兩位臣子單獨列傳,一個是陸遜,另一個就是諸葛亮。


郭嘉對比諸葛亮,孰優孰劣,不言自明!


順手關注野史日記,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支持!


野史日記



路遙lgy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謀士郭嘉和諸葛亮比軍事謀略誰更勝一籌?

郭嘉和諸葛亮在歷史上並沒有交鋒,郭嘉死後諸葛亮才出山輔佐劉備,因此“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流傳下來,認為諸葛亮不如郭嘉。赤壁之戰後曹操一句“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更把郭嘉推上了神壇。

可熟讀《三國演義》的更推崇諸葛亮,未出茅廬而天下三分、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而郭嘉在《三國演義》裡戲份太少,又英年早逝,很沒有存在感,很多人看完都不知道有這號人物。

《三國演義》七分寫實三分寫虛,可對諸葛亮是七分寫虛三分寫實。最著名的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在正史上都是不存在的,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也沒有那麼精彩。而對郭嘉的描寫幾乎是比較真實的,智取濮城、水淹小沛、十勝十倍論、預言孫策被暗殺、攻打烏丸、遺計定遼東等都是在正史上存在的。那兩人熟優熟劣,應該郭嘉略勝諸葛亮。

很多人都以為諸葛亮足智多謀,可諸葛亮是一位戰略大師,可戰術上就略遜一籌了。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只出使東吳,促使了孫劉聯盟;劉備入川龐統陣亡後,諸葛亮率領張飛、趙雲入川協助劉備;劉備攻取漢中時,諸葛亮坐鎮成都打理政務;劉備伐吳時,諸葛亮都沒有勸劉備,而劉備戰敗後諸葛亮長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可見計謀可是諸葛亮的短板,而這正是郭嘉的長處。

郭嘉字奉孝,在曹操第一個謀主戲志才死後,荀彧將郭嘉舉薦給曹操,曹操和郭嘉談後稱“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投奔曹操後使曹操用十年之內平定北方,先後消滅呂布、袁術、張誘、袁紹,收復遼東、平定烏丸。由其是在官渡與袁紹對峙時,郭嘉勸曹操趁袁紹立足未穩時先消滅劉備,最後曹操打敗劉備,袁紹才反應過來攻打曹操。曹操怕孫策從背後偷襲不敢率全部兵馬迎戰袁紹,郭嘉說孫策得罪的人太多又單騎外出必死刺客之手不足為慮。在袁紹死後,眾臣勸曹操進軍冀州時,郭嘉說現在打冀州袁譚、袁尚、袁熙必合力退敵,若不打冀州袁譚等人必會自相殘殺,到時可各個擊破。曹操攻下冀州後袁尚、袁熙跑到烏丸,郭嘉勸曹操進軍烏丸一舉將其消滅。曹操打敗烏丸後,袁尚、袁熙又跑到遼東,時郭嘉感到自己不行了,於是給曹操寫上遺書“不要攻打遼東,公孫度必會殺掉袁尚、袁熙。若攻打遼東三人必聯合起來,到時不一定能勝了。”後來公孫度果然殺了二袁。

而郭嘉死後,曹操卻踟躇不前,只是在關中打敗馬超、在漢中消滅張魯,可漢中最後被劉備奪下還折了夏侯淵,此後曹操多次征伐孫權結果都是無功而返。


文史揭密


我覺得兩者沒有可比性,郭嘉是謀士,而諸葛亮是政治家。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化身為了神機妙算的半仙,知天文,懂地理,料事如神,就和神仙差不多。但是,要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而在正史裡,諸葛亮就是一個搞政治的。我們讀三國志,會發現諸葛亮很少參與軍事活動,除了在蜀漢後期,他親自率軍北伐以外,在三國曆史的前期,他幾乎不關心軍事。

而郭嘉不同,他的定位就是謀士,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隨軍參謀,曹操早期的所有軍事活動,郭嘉都有參與,所有在這一點上,他和諸葛亮就不是同樣的人。

如果一定要比,就要看兩位天才各自對各自集團作出的貢獻了。無疑,兩位作出的貢獻都是非常巨大的,郭嘉生前,曹操幾乎沒吃過什麼敗仗,而諸葛亮自從出山以來,給劉備規劃了戰略方針,制定了戰略目標。

所以,我覺得郭嘉和諸葛亮都是同時期非常優秀的天才,只可惜老天不想讓這兩位天才相遇,就在郭嘉去世的那一年,諸葛亮出山,我們無緣見到兩位天才的PK,也算是一件遺憾了。


閒壇故事匯


大家好,我是老惡魔。

郭嘉和諸葛亮均是三國時代傳奇謀士。而歷史評價不同。雖然歷史上對諸葛亮的評價顯然多於郭嘉,但郭嘉的才能卻無法埋沒,特別是曹操成就大業,屢次征戰勝利均歸功於郭嘉的奇謀部署。

  諸葛亮圖片

  曹操歷史上被稱為梟雄,膽識過人,雄才韜略,劉備以德聞名,忠厚待人,郭嘉和諸葛亮各隨其主,也能看出兩者性格作風不同。

  郭嘉(170-207),潁川今河南人,比諸葛亮早出生十多年,於三十八歲病死曹操營中。東漢末年在袁紹部下,後跟隨曹操,是輔佐曹操平定中原的重要人物。曹操稱之為奇佐。郭嘉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輔佐曹操對抗袁紹,征戰東吳。曹操對戰呂布,最後郭嘉獻計,不撤軍堅持再戰,戰而必勝,曹操征戰袁譚袁尚,連贏準備再戰,郭嘉卻主張撤軍,不需費兵力,坐等其內亂。曹操征戰袁紹,征戰烏丸,郭嘉的獻計都是正確的。特別是烏丸之戰更顯出郭嘉的軍事天分。可惜體弱多病,年終三十八病死軍中。

  郭嘉的謀略,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奇,險,狠,賭徒思維,和諸葛亮的顯然不同,相比之下,郭嘉奇于軍事謀斷,而諸葛亮更擅長連結人心,謀識部署,穩中取勝,對於六年征戰而不勝,也暴露出其軍事上的不夠決斷。

  兩人各在其陣營對抗的敵軍力量也不同。曹操東漢末年時實力不強,對抗呂布,剿滅袁紹部隊,都屬於積弱對強敵,然貴在郭嘉神機妙算,曹操敢於用聽從郭嘉用上險招,最終為統一北方的打下了基礎。劉備能屈能伸,禮賢下士,諸葛亮善用外交,縱橫連結,取得赤壁勝利,之後收服的就是聲勢不大的南方少數民族。單從軍事上來講,郭嘉謀策的幾場戰役略勝諸葛亮一籌。

  郭嘉和諸葛亮誰厲害

  郭嘉幫助曹操的時候,曹操從一個很小的軍閥一舉統一北方,成長為當時勢力最為強大的豪強;諸葛亮一生輔佐劉備,從小沛戰將二人,兵士兩千起家,最終擁有川蜀大片肥沃的土地,終於能夠和曹操相匹敵。無論是郭嘉還是諸葛亮,在兩大勢力集團的成長過程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天妒英才。郭嘉在事業的高峰期,人生的大好年華就去世了。自從郭嘉去世,北方的曹操集團的擴張之路就顯得漫長曲折,最後終於兵敗赤壁,終其曹操一生再也沒有實力出兵南下,統一中國了。因此在赤壁之後,曹操長嘆,加入郭嘉現在還活著的話,我怎麼會有今天的大禍呢。可見郭嘉的重要性,以及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郭嘉的能力出眾無人能及了,雖然當時曹操軍中有荀彧和程昱等出眾的謀士,但是曹操唯獨推崇郭嘉。


  天降大任於諸葛亮,因此諸葛亮才接受劉備邀請,出山輔佐劉備。從被人打的到處跑,常常寄人籬下,妻離子散兄弟失聯到獨霸一方,稱王稱帝,諸葛亮功不可沒。在劉備臨死之際,還囑託諸葛亮說,如果自己的兒子劉禪無能,就讓諸葛亮掌握朝政,一統天下。諸葛亮殫精竭慮,一心輔佐劉禪。後來諸葛亮一心想統一天下,六出祁山,雖然都失敗了,但是他忠君愛國的思想卻永垂不朽。

  歷史沒有如果,郭嘉英年早逝,和諸葛亮之間也沒有過交鋒,兩人相處的環境以及服務對象差別都很大。因此,僅僅從兩人的功績來看,是沒法比較誰更厲害的。


He老惡魔


先說諸葛先生,在隆中對劉備說,今北方曹操兵多將廣,又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於之爭鋒,佔天時。江東孫權經過幾代人經營,民心巳順,佔地利,漢末氣數未盡,南有荊州、益州還在劉氏宗親手裡,劉表、劉璋都是庸俗之輩,終不成大器,將軍憑你的威望,定可取代荊、益二州,這叫人和。謀的是政治篇。讓劉備參與了三國鼎足,可以說是傑出的一章。地位不可憾動。



郭嘉早年跟隨袁紹,深知此人四世三公,豪華陣容,外寬而內忌,好謀而無決。優柔寡斷,親小人、遠忠言,辯別不清,終不成大事,告別好友離開袁紹,投奔曹操,和曹操長談一夜,果不非然,深受曹操器重,拜為軍師,行軍打仗,不離左右,出奇謀,無一遺漏,十勝十敗,遺計定遼東,被認為是軍事精點。


諸葛謀的是劉家漢末,看重的是劉備,選的是邊遠的荊州和益州,內政外交山寨曹操,可沒有原創的好。從大局來看未戰就已經失去了統一中原的機會。諸葛政治才能把蜀治理的很好,軍事還是停留在蜀地,沒有發展。

同樣郭嘉謀的是國家,看重的是曹操,奪中原者奪天下,這是大勢。雖在政治上沒有建樹,擔軍事才能無人能比,諸葛看中的是劉家的勢,而郭嘉看中的是人。這二人誰高誰低你們是怎麼看的。如有不同意見可在欄內留言。


兔吐2


首先,我不明白為什麼會問這麼的問題,諸葛亮無論演義歷史絕對是三國第一人。

論演義,郭嘉一流謀士,諸葛亮超一流。論正史,諸葛亮的功績評價都很高,但郭嘉不怎麼樣,他很多事情都是荀攸和程昱的,荀彧荀攸倆人是曹魏裡最厲害評價最高的的,三國志也將二人單獨為傳描寫。至於程昱郭嘉甲魚併為一傳,程昱為首。郭嘉真正的歷史描寫就只有十勝十敗和算死孫策,而十勝十敗之前有四勝四敗,所以也只能說是借鑑,打袁紹曹操謀主是荀攸,也並非郭嘉,整體來說,正史裡郭嘉也只是個二流謀士,無論是什麼樣的歷史排名都沒見郭嘉排進去,武廟十哲有諸葛,自古七十二名將三國入圍的有諸葛亮,司馬懿,鄧艾等近十人,諸葛亮為首,但是沒有。所以無論歷史還是演義,諸葛亮絕對比郭嘉高一等。

李唐戰無不勝的名將李靖對諸葛亮的評價,“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察天時地利,安能爾乎?其次王猛之保泰,謝安之守晉,非任將擇才,繕完自固,安能爾乎?”之後李世民問為什麼史書要貶低諸葛亮,李靖說了兩點,陳壽晉人,司馬懿為高祖,諸葛亮是對手,只能揚司馬抑諸葛。第二點是史官不能盡知其事,會有遺漏。所以,諸葛亮只會比歷史記載更加優秀


別哭74968665


老看到有人吹郭嘉厲害,今天就簡單說說這個。就不用和諸葛亮這種蓋世奇才比了,就和曹營的同事們相比,郭嘉的貢獻也不能算特別突出。

先來看著名的十勝十敗論。

《三國志·郭嘉傳》注引傅子:

傅子曰: 太祖謂嘉曰:“本初擁冀州之眾,青、並從之,地廣兵強,而數為不遜。吾欲討之,力不敵,如何?” 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原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取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這就是著名的郭嘉的十勝十敗。坦白說,這就是一堆馬屁而已,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再來看荀彧的分析。

《三國志·荀彧傳》:

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原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

意思和郭嘉的所謂十敗十勝論差不多,但是要簡明扼要得多了。而且,請注意,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並沒有放在陳壽的原文裡,而是放在附註裡,也就是說,未必可信。

荀彧就不同了。荀彧不但做了曹操有四勝的分析,而且,這是記載在荀彧的本傳裡的正文,就是說,這是有確切來源,而且可信的,又對後來的歷史發展有影響的事情。

在官渡之戰前,曾在和孔融討論袁曹優劣形勢的時候分析了雙方的優勢和劣勢,指出袁紹必敗,曹操必勝。

三年,太祖既破張繡,東禽呂布,定徐州,遂與袁紹相拒。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要注意,他的辯論對手是孔融,是當時名士,士林領袖級的重要人物。荀彧說服孔融,也就意味著幫助曹操做了戰前的形勢分析和輿論宣傳,宣傳了曹操必勝的正能量,鼓舞了士氣。

五年,與紹連戰。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

荀彧對曹操的重要性也遠非郭嘉可比。郭嘉主要是跟隨曹操出征,參謀帷幄,而荀彧則是在曹操出征的時候統管後方留守,保障前線糧餉不繼。在曹操都已經覺得快要扛不住了,要撤退的時候,荀彧又勸曹操再堅持一下,袁紹就快不行了。

最後的結果,曹操“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統一華北的基礎。

賈詡在官渡之戰中的分析更為簡潔,和郭嘉、荀彧意思差不多,但要更加簡明扼要。

《三國志·賈詡傳》:

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並兵出,圍擊紹三十餘裡營,破之。

再看看荀彧的侄兒荀攸在官渡之戰中的表現。

《三國志·荀攸傳》:

從救劉延於白馬,攸畫策斬顏良。語在武紀。太祖拔白馬還,遣輜重循河而西。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諸將皆恐,說太祖還保營,攸曰:“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輜重餌賊,賊競奔之,陳亂。乃縱步騎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丑,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軍食方盡,攸言於太祖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荀大}銳而輕敵,擊可破也。”臣松之案諸書,韓{荀大}或作韓猛,或雲韓若,未詳孰是。太祖曰:“誰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燒其輜重。會許攸來降,言紹遣淳于瓊等將萬餘兵迎運糧,將驕卒惰,可要擊也。眾皆疑。唯攸與賈詡勸太祖。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將攻破之,盡斬瓊等。紹將張郃、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郃之來,洪疑不敢受,攸謂洪曰:“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

幾乎每個關鍵時刻,荀攸都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可以說是官渡之戰中在前線的謀士之中,對曹操幫助最大的人。別忘了,這時候郭嘉也在軍中,但作用顯然不及荀攸。


蕭武


既然被邀請了,這個尖銳話題還是說一說吧,估計會有很多郭嘉吹來噴我。既然要討論誰厲害?那麼是指哪方面?綜合能力?計謀?這就不好說了,如果綜合能力,那麼諸葛亮和郭嘉完全是天上和地下的差距,諸葛亮是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天文地理,水利,農業,書法,繪畫,音樂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整個三國在全面性方面,恐怕也只有曹操能和他比一下,而郭嘉除了計謀方面可以和諸葛亮比一下,其他都是完敗好不好?

至於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種說法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而已,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沒有任何說服力。整個三國志郭嘉傳,不過寥寥兩三百字,對其記載也很少,無非就是曹操覺得郭嘉不錯,並且年輕,讚許了一下,以及徵袁紹,遼東時的亮點,硬是被扯成了曹操集團第一智囊,要知道,曹操集團文官之首是荀彧,軍師組之首是荀攸,真還輪不到郭嘉,至於曹操說什麼“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之類言語,他對很多人都這麼說,不足為奇。

郭嘉無疑是非常被曹操器重的,但最重要的不是他的計謀,而是他身家清白,不拉幫結夥,不是漢臣,最後這點才是最重要的。曹操的文官集團,基本都是以荀彧為首的漢臣,並且那個年代的月旦評體制,拉幫結夥其實非常嚴重,而郭嘉獨來獨往,又不是漢臣,並且很理解曹操的心思,所以曹操非常器重他,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和他商量。

什麼郭嘉算無遺策之類的,聽聽就好,曹操吃敗仗的時候(徵張繡,打呂布)難道郭嘉不在?無非三國志對其記載太少,僅僅記載其成功計謀而已,未被採納的計謀建議根本都不屑記載了。

所以,郭嘉是一個很強的謀略家,但是真沒那麼神,至少在曹操集團,大多數戰役都是荀攸的謀劃,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敢出山這種言論,僅當笑話看看就好。


小峻528


郭嘉,字奉孝,開始在袁紹那謀職,看到袁紹不是自己想效命的主公,就離開了他。後來經過好友荀彧的推薦,加入了曹操的陣營。加入曹操陣營後,屢獻奇計。一是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只說,振作曹軍將士的士氣,更為曹操擬定了遠期跟近期的作戰目標。二是在攻打徐州呂布時,屢獻計謀,擒殺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拿下徐州。三是在攻打徐州劉備時出謀劃策,成功大破劉備,俘虜劉備的妻子,招降了關羽。四是成功預言了孫策死於刺客隻手。五是在官渡之戰後獨進奇策,建議曹操退兵,等袁紹二子互相殘殺,後果然二袁互相殘殺,二袁一死一逃。六是出奇謀,平烏桓。在平定烏桓的途中因水土不服而亡。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開始在在襄陽隆中隱居,後經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拜為軍師。先是為劉備提出三分天下之大勢,在赤壁之戰中,聯孫抗曹,取得大勝,乘機奪取荊州,擴大劉備集團,幫助劉備取得益州之地,天下三分初步形成。在白帝城劉備託孤,蜀漢大小事務都依賴諸葛亮,後率軍南征,七擒孟獲,平定南蠻。曹丕死後,諸葛亮七出祁山,率軍北伐,奈何均無功而返,在第七次北伐病逝於五丈原。

郭嘉與諸葛亮雖說生在同一個時代,但兩人並沒有真正較量過,所以要進行對比有點秦瓊戰關公的意思,各有各理。不過按照史書跟演義結合的話在內政上應該是諸葛亮佔優勢,在軍事水平方面應該是郭嘉,畢竟有句話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以上純屬個人意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