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雪之道理财


这里阐释的是社会分工,以及分工后的社会功能和生存模式。社会分层、社会分工是客观存在的,如何面对是对每一个人的考验。


孟宪生律师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句话出自《滕文公章句上》。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的思想以及代表的含义。

全句的大意为: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的人养活别人,统治者却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用的道理。

首先我们不管其代表的深层含义,仅仅从字面上就能明白其中道理,或许咋看这句话没有什么其它含义,但是仔细回味却能慢慢品出其中韵味。甚至将其套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是能够适用。

举个例子说明,就拿职场上的例子来说,公司的老板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脑力劳动者,他下面的员工就是体力劳动者,可以说老板统治一群员工,也就是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而被统治的员工一切努力使得公司正常运营,在最上面的老板的利益归根究底还是要靠底下的员工的作为,才能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被统治的人养活别人,统治者却靠别人养活。

或许这个比喻有点片面或者不太合适,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确实实是有一些事情符合这样的规律的,抛开古时候统治者与下人之间的深层含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体会其中道理的人,自然就认为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毕竟古时候的许多习惯与文化,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消磨,但它或多或少也会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


妙哉书道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滕文公上4》是这样说的: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的意思是:

“所以说有的人动心思有的人动体力:动心思的人管理别人,动体力的人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人供养别人,管理人的人被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的是社会分工问题,与《孟子·滕文公上3》的“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道理是一致的。一个社会总会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其实这就是一种社会分工,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更不能区分道德层面的君子与小人。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的意思是“没有做官的就没有人管理在野之人,没有在野之人就没有人来供养有官位的人”。

这些文字不算太复杂,它是孟子对一位叫许行的言论的有力批驳,是孟子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阐释。

按许行的思路,就是所有人都一样,一边耕作一边做其他事情,“同吃同住同劳作”;花一样的价钱买差不多的物品,物品没有差等,人也就没有差等……这似乎是不错的打算。可以说许行的“思路”,简单到不健全程度。此“农家”的意识简直就是愚味。

“劳心”与“劳力”早在孔子、孟子之前的人就已经明白这些道理了。《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就说过:“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就是说这是周朝旧制确定下来的,与孔孟无关。

社会发展到21世纪,对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今天看来不足以区分高低贵贱了。或“劳心”或“劳力”,只是一种选择,大势是人人“劳心”,智能替代了体能。面对这个大势,你还怎么套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公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总有主事的、有做具体事务的,本没高低贵贱之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跟的,不可能所有事都靠自己做,总会有对职业的选择,总会有分工;应该承认,人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不都适应同一种工作。


陈广逵


2300有的某一天,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答曰:“然。”

孟子曰:“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答曰:“否,许子衣褐。”

孟子曰:“许子冠乎?”

答曰:“冠。”

孟子曰::“奚冠?”

答曰:“冠素。”

孟子曰::“自织之与?”

答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答曰:“害于耕。”

孟子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答曰:“然“。

孟子曰: “自为之与?”

答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曰:“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 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答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孟子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通过对社会分工的分析得出: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孟子是儒家学说和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思想家、还是一个精通经济管理的经济学家。他提出的一系列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

孟子还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先进的。

在这段辩论中,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规律,反对“市价不二”的平均主义,显示了一个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既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又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他的创见可谓先贤之慧言。


鹏学天下


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他提出的“劳力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其实是简单易懂的句子,讲的是如何区分社会工作的伦理问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食人和食于人的区别。



主要故事

讲讲全文中的一个故事,大家就懂了。

一、相传一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觐见滕文公,他对滕文公说:听说你施行仁政,我是个从远方来的人,希望得到一所住处,成为你的百姓,就这样,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二、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觐见滕文公,对滕文公说:听说你施行圣人的政治,既然你是圣人,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许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就此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的所学,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他转述了许行的话说:滕文公确实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和百姓一道而作一道而食,滕国却设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用老百姓的苦来奉养自己,这样的举动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用许行作比喻反问。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亲自收庄稼才肯进食吃饭吗!

陈相回答:对

孟子问:许先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织布然后才肯穿金戴银吗!

陈相答:不,许先生只穿粗布麻衣。

孟子问:许先生戴帽子吗!答:戴。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答:戴白色的帽子。孟子问:是他自己织的吗!答:不是,是用粮食换的。孟子问:许先生自己为什么不织呢!答: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之类的陶质品制作米饭、用铁器之类的农具亲自耕田吗!

陈相答:是的。

孟子问:他是自己动手制造的铁器、锅和甄吗!

陈相答: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上文总结

其实这个小故事的重点在于陈相问孟子的那句话,滕文公为什么不和百姓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呢!

而后面的反问也是孟子对农家学说的无力反驳后的反问,孟子的意思是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用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体力劳动的人,被统治的人就该供养别人的生活,反之脑力劳动的人就应该由体力劳动的人供养着,是列国之间通行的准则,也是天下正常的规范。



把时间拉回21世纪的今天,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是人的等级还是要有区分的,就像工厂里有老板、有员工,老板就是脑力劳动的人,员工就是体力劳动的人,员工为老板干活就能得到报酬,而老板什么也不用做就能得到钱财,这就是劳力和体力的区别,如果像陈相说的一样,老板和员工一起做工、一起吃饭,最后还得一起分钱,那世界不就乱了吗!

所以“统治”两个字就极为重要了,如果人人平等,都能做同样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不是一个文明的世界了,有统治才有秩序,有统治才有文明。


祖祖侃文


孟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他还继承和发扬了完善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仁政,这是他的治国理政的理论,他坚持人性善的理论,并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关于人格理想、圣人、浩然之气、大丈夫、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

最重要的是,孟子还是一个精通经济管理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

孟子还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先进的。

孟子的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来源于他与农家学派的一次有名的辩论。

农家创始人叫许行,是楚国人。他假借神农的言论,创立了农家学派。农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要劳动,男子成年后要去耕地;女子成年后要去织布。农家认为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国君也不能偷懒。孟子强烈反对农家的观点,社会需要分工,有劳力者,有劳心者,要是大家都是劳力者,那干脆退回到刀耕火种的上古社会好了。

许行带着弟子去滕国,承包了一块地,和弟子们日出而作日出而息,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许行还要滕文公也一起来种地,滕文公觉得田园牧歌固然很“诗与远方”,但绝对比不上在庙堂上发号施令来的过瘾。许行倒是吸引了原来是儒家弟子的陈相,带着弟弟也来到滕国,和儒家说再见,成为许行忠实的门徒。

陈相是农家学派的弟子,同孟子有一次辩论,被孟子搞得体无完肤。在这次辩论中,孟子提出了社会分工的理论。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子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孟子问:“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这段辩论中,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规律,反对“市价不二”的平均主义,显示了一个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既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又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他的创见可谓前无古人。


好玩的国学


那朝那代都一样,有文化管没化,没文化受有文化管。最早孔子提出,文化大革命有人批。不毕多说,有文化人都知到?


种植老农人


劳心者治人,是用脑子在思考问题的人,怎么去治理环境,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得到更多的收益。

劳力者治于人,是靠出卖体力,在最脏最累最艰苦的第一生产上,流血流汗干活的人。在别人的监督和管辖下,还的看二掌头的脸色,挣一点儿钱的人。生存在最底层。

治于人者食人,就是出卖体力劳动的人,要养活用脑子思考问题的人。

治人者食于人,用脑子思考问题的人,所用的一切生活费,都要从靠出卖体力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财富中索取,进行剥削。

天下之通义也,这是天下的道义,不要改变。出卖劳动力的人,就应该受用脑子的人压迫和剥削,不要起来造反。


海阔天空146023514


孟子的奇谈怪论,给统治者提供暴政(横征暴敛)提供理伦依据,给被统治者依从宿命论提供迷信依据。反人类的狂悖鼻祖。


jinlixu357kb


这个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而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了两个人的辩论,其中有孟子还有另外一个人叫做许行,而许行并没有亲自和孟子辩论,而是通过了一个中间人进行了辩论 ,许行主张分工制,也就是每一个行业做一样事情不要过多的涉足其他行业,而且要求统治者和百姓一样下地劳作,孟子提倡的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互补的做法。

孟子提倡的观念就是后来的几千年来统治者都实行的理念,古代封建王朝的税收制度就是从孟子的理论治国之道演变而来的,而且孟子提倡的是三六九等的等级制度,确实成为了后来所有封建朝代的统治理念一直延续了下去,用我们新中国建立后的话来说就是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全都是服务社会的,但是孟子提倡的很明显就是分等级的,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全世界到现在的管理观念其实就是类似于孟子提倡的观念类似。

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其实就是区分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等级划分概念,在孟子的观念中脑力劳动者管理统治体力劳动者,劳力者治于人意思就是体力劳动者是要被别人统治和管理的,统治管理者就是脑力劳动者,治于人者食人的意思是被管理的劳动者要供养管理者身份的脑力劳动者,治人者食于人的意思就是管理者需要被管理的体力劳动者供养,这是治天下的方式。

孟子的这个治国之道其实得自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而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被称为亚圣,在后来的几千年封建统治者的科考中孔子和孟子的作品都成为了考试必考的内容,从这方面也看出来了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是服务于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老百姓舍小我为统治服务大我,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老百姓服务了统治者,但是统治者并没有回馈服务的老百姓,导致了百姓苦不堪言,把相互分工互补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剥削压榨。

当然孟子提倡的是社会劳动分工制度,相互之间并不是要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亲自参与,而是合理的利用时间和资源相互之间互补,这一点上孟子的说法的确没有错,但是在劳动等级划分上面孟子的做法就偏向于统治阶级贬低了劳动者,当然这种对于封建社会来说非常符合统治者的胃口,封建统治者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所谓的教化,而儒家通过统治者来达到扩大自己影响力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儒家思想长久不衰的原因,也是统治者一直扶持儒家思想的原因,相互之间各取所需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