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的人才为什么凭着一纸试卷匆匆确定?人的才华真的可以在试卷中展出来吗?

难道名字可以很长吗


首先我想纠正题主的这个问题:凭着一纸试卷确定人才的是中国的大学而不是国家。

然后借着题主的问题谈谈我的想法吧。

大家觉得国家重大考试最考验一个人的什么能力?好多人是觉得是学习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其实我觉得各种类型的考试最考验一个人究竟有没有延迟满足感。拥有延迟满足感能够控制自己私欲的人必将是不错的人才。

所谓延迟满足感就是说我为了一件事情我先付出然后等着几个月、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才得到我的成果。这个能力是我们个体、国家获得成功最重要的能力和思维。人的本性都是想着付出努力立刻得到回报的。这是人性中不可逆的一点,但是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人人都是这种想法,那么国家也想必不会有好的发展。这一点是我们的祖先早就看透的一点,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才会诞生一系列的做官制度、考试制度等。诞生这些制度就是为了让人民能够知道,你的付出未必会立刻看到结果,因为人生轨迹是无比漫长的,你所处的环境是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你学到的、看到的东西未必马上就能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但是这样的知识储备方便你在日后有所作为。

国家的考试制度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换句话说它也在锻炼你的延迟满足感。大家都在抱怨高考的各种弊端,教育部的人绝对不是坐视不管,而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已经是能够解决中国各个阶层孩子公平的通往社会最好的方式和方法!


大佬说的对


先说我的观点吧:这个问题的陷阱在于,它试图以一种“虚幻的极致的真理”存在,来质疑一纸试卷的合理性,这种判断逻辑是错误的。


什么意思呢?如何选拔人才,自古以来就是令各国最为为难的问题,各个国家的处理方式也并不相同,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迄今为止我们人类找到的(试卷这种),不是“理论上”存在最完美的方式,而是(大概率上)现实中缺陷最小的方式。


可能大家也看到了,上面的描述,我用了很多定语和修饰词,就是因为这个描述需要比较谨慎。


我们先来回溯一下历史上,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的有关方式吧:

1、贵族式/家族式(世袭制+人种):这种方式基本上在我国的春秋战国之前比较多,比如我们看到的《大秦帝国》总有什么陇西世族,孟西白三族等等。当然了,在西方资本主义之前的整个古代,基本上都是贵族式的选拔方式。也就是说,你能不能管理国家,取决于你的出身。这种方式今天看起来非常不合理,为什么你出身高贵,就应该成为国家的管理者呢?——这让我们经历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势造英雄等等熏陶的我们,很难理解这种观点。

但是这种说法也有其合理性(否则不会在古代流行那么长时间),比如正因为是贵族(大氏族),所以教育够好,并且健康度高,资源对,国家受难之后自己的损失最大,所以更有能力,有动机为国家服务,所以这些人治理国家,更好。

但说白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些所谓的合理性,其实漏洞非常多。过去两千年,多少寒门学子为国家做出贡献,成为栋梁,这就是事实铁证的反驳材料。

但无论如何,这是过去东西方曾经非常流行的方式。

注:这种方式是大潮流,并不代表这些历史上没有例外,比如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故事:百里奚作为奴隶,被五张羊皮换了之后,又称为良相的故事。但我们还是默认在春秋战国之前,比较主流的还是贵族治理国家。


2、察举制/举孝廉:这个制度大概在汉朝比较流行。小时候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最看不懂的一句话就是,某某人,被“举孝廉”,然后如何。小时候不明白举孝廉是什么意思,即便课文里解释了孝廉两个字代表的意思,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举孝廉——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我们身边一个人孝了,廉了,怎么了,为什么要举他呢?

直到后来读的书多了,也慢慢理解了:举孝廉本质上是一种汉朝统治者,希望在“贵族式”人才选拔之外的增加式选项。汉朝的建立本身就不能算贵族建立,所以贵族式人才虽然也有(这里更倾向于大氏族势力以及外戚等势力),但是也增加了这种方式。

我们知道汉朝开始讲孝,这意味着,汉朝开始试图以某种标准来传达自己的“用人意志”,而只要符合这种用人意志的,都可以成为上升的机会,这用人意志,与你的出身无关,与你的势力无关,你过去不是这种,但是只要你从今天开始是这样的行为,你就有机会。

这种思路,明显比论出身,论资源的贵族式,大氏族式,甚至外戚式要更加先进,更加能够为国家选择人才,并且更能够降低社会不稳定性。


当然,不可否认,举孝廉这种方式,也有作假的空间,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无疑具备进步性。


3、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从魏晋几乎一致用到了隋唐,400多年,这种制度在举孝廉之外,更看重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理论上来说,一个在乡里有更好名声的人,也更容易得民心,更容易治理好国家

——说到这里我不禁说一句,实际上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的选拔人才方式的进化,其实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做两件事:第一,如何在传统的势力范围之外,吸收更广阔的有才之士来治理国家。第二,通过国家手段选拔上来的人,都有得民心这一标准。这个和西方的贵族治理国家要先进的多。

当然,九品中正制看起来,更加细化的寻找人才,但是遇到的问题和今天的美国/台湾等选举是一样的:一个能被“九品中正制”选中的人,首先得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人,而【大家都知道】这个事件,是需要资源支持的,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九品中正制选出来的人,往往不会是普通人。


4、科举制:小时候把科举制等同于八股文,把八股文等同于死板,实际上以历史的角度来看,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非常伟大的一个发明,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科举制的人才选拔方式,造就了我国在疆域不断扩大的历史长河里,文明没有消散,人心没有分散的结果。

大家可能会奇怪我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大疆域国家治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阻力问题:信息传递速度与疆域治理问题。

我们知道,在古代,信息传递最快的方式是马(别说狼烟和飞鸽传书,咱们说的是政府事务的这种信息),所以治理国家有一个有效治理半径问题,这个半径基本上等同于信息三天的常规传递时间,古代信息传递的马不会是什么千里马,也不可能任何奏折都是800里加急,基本上中央政府的常规信息管理半径,三天也就200-400公里——也就是一两个省的距离。

这种情况下,受限于地理位置与信息传递的问题,当地管理者不可能事事都请示中央政府,所以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各地分封封王:元朝打下大片疆土就这么处理,疆域太大,只好分给看起来互相相信的几个人。

第二,各地基于情况,灵活处理: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就是这种。

很明显,如果选择第一种,那这个帝国几乎三代之后,大家就属于陌生人了,帝国几乎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分崩离析,而且一旦崩溃之后,从历史范围来看,基本上不会有再合在一起的案例(波斯,罗马等等)

而第二种选择虽然要好一些,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这个“灵活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在这里就要介绍历史上国家统治的两种统治半径:技术半径和信仰半径。

技术半径的意思是,通过中央政府的有效信息传递,以信息传递上限为距离的半径。(比如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一来一回,最远的距离是正常马车跑的三天为限)

信仰半径的意思是,即便不时刻与中央政府保持频繁信息同步,但是大家的信仰是相同的,处理问题的认知基本相似,那么官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不会出大问题。

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就是成功的在技术半径之外,建立了【统一的信仰半径】:想象一下,中国所有想考取功名的人,他们从小学的都是同一套书,考得也是同样的东西,这些东西上,又有处事原则,那么这些人当官之后,在各个地方遇到问题是,处理问题的底层逻辑(大概率)是一样的。

当然,你可能会说,还是有那么多贪官,不为民做主的,但这个锅是人性的锅,不是科举的锅。

而对比西方,再过去很长是一段时间,各个国家只能以技术半径(马匹的速度)来管理国家,而信仰半径方面,西方各国很长一段时间,不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而是用来信神的(天主教)

这就有个大问题:无法与时俱进。

治国理论,是在底层不变的情况下(以人为本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的,我们过去把这种变化称为国策,解注等等,但不管哪一种,都是基于国家选定的内容来进行微调。比如这些时间国家应该休养生息,那么科举的主要内容就会变为与休养生息相关的。而在西方,信仰就是圣经,不论社会怎么变,你总不能修改圣经去(而且圣经的创立之初,也不是为了政府管理国家的)

所以,科举制度,第一次让中国的从政者,有了一个武器,他可以基于国情,引导和选择整个大疆域帝国中志同道合者来治理国家。

当然,任何一种制度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我们这么说,只是让大家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人类在寻找人才选拔机制经历的状况。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看今天所说的:一纸试卷匆匆决定。

首先我认为,一纸试卷是真的,匆匆决定是题主的误解。企业招人还有个试用期呢不是?

今天来看,国家需要的人才,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举人,秀才等治理国家的,还包括各行各业的人才,而这里所谓的一纸试卷,大概指的是高考,研究生考试,以及公务员考试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咱们前面说的,我们目前,是否还有在中国14亿人中,更加可行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么?

以高考为例,我们历史上不是没有过推荐制(你可以理解为举孝廉,哈哈),结果极其混乱。

选拔,就一定要有标准,而这个标准如果是人为可以操作,并且这个操作极其容易,那么就不具备公信力。

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吵吵的最凶的,就是韩寒的辍学事件。当时有很多孩子也希望和韩寒一样,辍学干自己想干的事,但是以我周围的案例来看,当年辍学的同学,基本上都非常一般了。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陷阱,就是拿特例当普世,骗骗别人也就罢了,最怕的是连自己也骗了。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我国的目前的阶段:我国这几十年以及未来几十年的主要阶段,都是处于一个农业大国往工业大国的转型时期,这个转型时期需要的人才,是大量的工业化人才。

这种工业化人才不仅仅包括工厂,也包括互联网,财务,金融,法律等等。

有一种说法,英国称霸的时代,是千万级的工业人才能够玩转的时代(英国有这么多工业人才,所以赢了)。美国称霸的时代,是亿级别的工业人才的时代。而中国崛起的21世纪,是十亿级别的工业人才,而中国每年像社会输出的工程师是数百万级别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达到的——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红利方向。

而工业型的人才,用考试的方式,是可信度相对高的。

如果中国现在处于玄学时代,或者艺术文学时代,你可以说这个时代用试卷来统一玄学、艺术,文艺这种个性化极强的学科很难,但是工业时代的转型,以及需要的大量这样的人才,我想考试,试卷还是有用处的吧?


最后,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一纸试卷只是敲门砖,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铁饭碗社会了,敲门砖只负责敲门,但是进门之后,即便一纸试卷极其出色的人,还是需要证明自己。

——这里经常有个非常有意思的逻辑错误:很多人经常拿一纸试卷进门之后做的不好的人的案例,来否定这一纸试卷的价值。这个判断是非常典型的思维不清楚。要否定一纸试卷的价值,应该是对比一纸试卷进门之后,做的好的比例,与做的不好的人的比例对比来看,同时结合社会上其他更有效的判断标准对比判断,才能得出的结论。否则的话,最多也只是证明了,一纸试卷之下,也有漏网之鱼,仅此而已。

问题是,任何判断标准,都有漏网之鱼,这是避免不了的。


而人类历史上的所有选拔方式,永远都在追求三个东西:

1、脱离人种,脱离出身的普适性(这点我国比西方早数千年有这样的意识)

2、满足国家基于自身历史时期的需求(这点我认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时期选择一纸试卷作为底线,还是合理的)

3、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某个选拔方式,一定要考虑这种选拔方式的副作用与其他选拔方式的副作用相比,是不是最小的)


我在学生时期,因为自身的学习压力,也对考试这种方式选拔人才非常不满意,但是今天看起来,这是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目前能找到的,令任何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上升通道的普适性方式。


它可能会让你失去个性(当然这个问题今天也在改善),但他不会让你没有生存的能力。

它可能会让一些有天赋的孩子没有展现出来,但他更会让有可能展现价值的孩子实现价值。

它可能会让孩子学习非常痛苦,压力也很大,但一个人的压力,永远都是伴随一生的。


还是我说的,在我们评判这“一纸试卷”的选拔方式的时候,千万不能非常理想的,绝对的假想有那么一个完全无害,神目如电的“真理式的选拔方式”,它能够大范围的为每一个人做最正确的判断,进而给出最正确的归宿。

至少到今天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出现这种能够覆盖若干亿人口的选拔方式。

一纸试卷,不会是最好的选拔方式,但是它应该是目前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坏”的选拔方式。

我们做选择,一定要基于社会现实来讨论,总有人说一纸试卷的人容易纸上谈兵,但是脱离社会现实和社会阶段来评判一纸试卷的人,何尝不是纸上谈兵?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大家认为有比这个方式更好的,或者更不坏的选拔方式,也可以评论,我们一起探讨。



我是江南沐雨,《众神聊斋》作者。


沐雨纵横众神聊斋


我不赞同这样抽象做法',我地办厂,说必须起码有二个大专文凭的才可以办理备案,结果我在改革开放后第一任大学生那里学到的第一封信(厂长)写的是…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还望笑纳。在之后的生产等管理中,生产产品搞不好,却搞了好几个漂亮的女人,有个别是家破人亡的,再后来企业彻底跨了,现在厂子毁了,他拍屁古走了!这样的人才,不如一条狗才!


彭秀义


我单位一个老同志的孩子,在美国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老人非得叫孩子回国工作,去应聘某央企,但入职资格考试就刷掉了。我惊愕!原来他孩子从硕士到博士都是在美国读,某央企入职考试不是考专业,而是公务员考试那种题,孩子没经过公务员考试培训,对国内很多弯弯绕的东西哪里清楚,自然就给刷下了。最后还是留美进了一家跨国企业工作,好笑的是这家美国企业,与他曾经去应聘的那家央企还是合作关系,但愿这个孩子正确对待。


亮剑杀魔


我今年57岁,我高中同班同学考试成绩都是高分,现在领低保过日子。

同班有个考试中下等的而人调皮捣蛋,而今身家几千万元。

我侄儿子成绩数一数二最好,但出到社会做不到食。

马云选择人才要那种成绩中等的学生,就是马云聪明。


读书都


看看红会就知道人才都是怎么选出来的,能力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说会道,球踢的好,还会拍马,责任永远推给别人就行。


DWEI


“纸面”人才过不过硬,那得看给“纸面”把关的人过不过硬?如果是过硬的人,过硬的“把关”那么“纸面”人才大概率是过硬的人才。否则“纸面”银才就成了“翟博士”式的“人才”了,“演技”一流具体好不好使?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家知——心照不宣![捂脸][捂脸][捂脸][呲牙]


众人昭昭吾独昏昏


内部有人早就知道答案了,这不过是一种幌子仪式而已。



坤KIKI


如果连一纸试卷都做不好,那还能做什么?


济南虎子哥


必须通过考试,这是入门。真正要负多大责任,担当何重任还要通过三五年,十年八年或二十年后。看你人品如何,能力如何才可实行。

为何有干部调动,正是根据个人能力和适用哪部门而定。

考试,面试等是最基础的,还是应认真对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