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黄瓜,易发生菌核病,要如何防治呢?

生活八戒


黄瓜,清脆爽口、营养丰富,烹调方式简单快捷,深受大家的喜爱,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菜品,也正因为此较强的市场需求,很多种植户愿意去投资种植。常言道:“黄瓜好吃病难防”,致使很多农户在种植黄瓜过程中一遇到有关黄瓜的疾病都很头疼,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下关于黄瓜的一个常见病,也是一个防治较有难度的植物病害:黄瓜核菌病。

一、核菌病概述及危害

黄瓜核菌病也称为“烂尖病”,是一种植物真菌病,能发病于黄瓜种植过程中的苗期与成株期,棚栽黄瓜多常见此病。以我们豫南地区黄瓜种植经验来讲,黄瓜一旦感染核菌病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治工作,苗期易折损瓜苗,因补种和重新定苗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整个种植成本的15%-25%,成株期(含坐果期)患此病保守损失可达70%-85%,严重者可致使本轮种植产品的商品性降低60%左右或减产甚至有绝收的风险。

二、核菌病发病位置与症状表现

黄瓜核菌病对于植物发病期并无特定规律,在苗期至成株期皆可发病,常常危害黄瓜的茎蔓、叶片,果实。豫南地区气候及地理位置相对湿润,以距地面6-30cm处发病较常见。

2.1、茎蔓发病症状

黄瓜茎蔓部位染病前期,在主茎中、下部位或者主侧枝分叉处稍微凹陷的淡褐色病斑,后渐变为白色。在气温较高条件下(一般正午前后)前期易出现:“萎而能复”,恢复多在早、晚,茎蔓发病后期;茎部有软腐出现,发病部位易长出白色毛状菌丝,有时会有流出胶液现象,植物学中也称“流胶”,后期茎呈竖裂干枯状、病部以上部位的蔓叶萎蔫致死,严重时整个植株全部枯死;

2.2、叶片发病症状

如果核菌病囊孢子或发病部位的病残体随意落至黄瓜叶片,即可伤害黄瓜叶片。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状的黄褐色病斑,进而向叶片中心位置蔓延,叶边缘多呈黑褐色,叶背渐变浅灰,后期叶片可呈现水渍状腐烂病斑。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会长出高密集白色菌丝,有时可伴随灰霉病同时出现,最终叶片导致腐烂残落。

2.3、果实发病症状

黄瓜在坐果期染病,多数从果实残花部位的脐部入侵果实,呈现出水浸状软腐,产生高密度白色菌丝覆盖茎、果,最后菌丝上长出黑色菌核,果实因此而终止生长腐烂而落。

三、发病条件及原因

3.1、黄瓜连作

在黄瓜种植中,棚种方式较多,大棚作物大都喜欢单品多轮种,此方式由于茬口更换困难,所以就出现了连作耕种方法。经常使用此耕作模式可使土壤地力下降、肥力消耗过多,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病原菌就易产生甚至堆积,一遇到低温、高湿环境影响,菌核病就易爆发。因此,轮作(连作)地块发病率较高,有时候新田肥力及地力相对较弱,对病菌及疾病的抵抗能力有限,也易发生此病。

3.2、农事操作存在误区

3.2.1、植株间距问题

很多种植朋友为了节省地块利用率会让黄瓜苗株间距过密,“密则闭,闭则病;密易互招,互招易染疾”,这句话来形容因株距过密的危害再好不过。

①间距太密,争夺地力肥力及水分营养,密闭的环境下,氧气得不到充分供应,光合作用发生较难,容易导致植株生长缓慢、易感染病菌;

②伤口易感染病菌,若植株彼此生长旺盛,本来间距不大的黄瓜苗及植株就会彼此互相接触产生摩擦,茎、叶位置易造成植物伤口,这就大大增加了菌核病原体侵染的概率。

3.2.2、人为操作不当

如果田块面积较大,有的农户在含有病原菌的田块进行过农事耕作时没有对自身鞋子、手套,衣服,农具进行消毒,一旦去正常地块进行耕种操作时就把病源菌直接带到新的地块了,这种不必要的病菌传播实在可以避免,据湖南农大赵庆肇教授观点:“农事操作传播占发病几率的28%”,可见操作误区带来的影响之大。

3.3、低温、相对湿度过大

菌核病有一个突出的环境要求那就是颇喜:低温、高湿,这同时也意味着菌核病也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在此环境下,存在于土壤中的菌核最初生成的囊孢子在雨水抑或田间灌溉可进行交叉传播。一般在多雨之季、灌溉,冬季低温状态下,当田间或者棚内相对湿度达到75%-80%左右,可极大促进病菌生长发育,反之则不然。所以我们豫南地区也形象地把菌核病的产生和干/湿度计的表现总结为一句谚语:“湿超8(指湿度超过80%)菌来到”。

3.4、空气气流传播病原

病菌的传播和空气流也有莫大关系,露地黄瓜最为明显,当然棚栽黄瓜也会有影响,比如棚栽黄瓜若棚内温度过高情况下,很多种植户会将棚膜掀开或者挖洞使空气对流散温。这一过程就产生了空气流,要知道菌核病病原子囊孢子会随空气气流在田间或棚内进行传播的。

3.5、施肥不当因素

“黄瓜好不好,就看施肥巧不巧",很多种植户觉得黄瓜要高产就不能吝啬加肥,但是错误的施肥方式比不用肥料带来的影响还巨大。比如在成株期的黄瓜,采取偏施或过量使用氮肥的施肥方式,会使黄瓜植株枝叶徒长、猛长,看似枝繁叶茂,其实连下脚的地都不留了。这样盲目施肥势必会造成棚内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加大,促使菌核病的产生。

四、防治措施

针对上述黄瓜菌核病的发病情况、危害及发病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防治策略,从而防止菌核病的发病、传播。

4.1、轮作种植方式

轮作种植的最大优势能改变病菌寄生宿主,抑制打压病菌生长,从而防止疾病的产生于蔓延。针对黄瓜种植大户,若投资条件允许,不妨与水生作物施行轮作种植;水旱轮作不仅可以预防菌核病原体的产生还可以改变杂草的生长环境,优点较多,既有生态效益,也带来经济效益。比如黄瓜和莲藕轮作就是一种方法。

4.2、定植前预防

① 病田处理,如果上一轮种植过程感染或者受到菌核病的危害,那么下轮在种植前就要做好必要的病田处理工作了,由于温度及操作的难易程度,一般建议在夏季处理病田,首先把病田大面积灌水浸泡15天-20天左右;此操作可将病原菌制造缺氧环境而将之闷死,抑或黄瓜在收获完成后迅速深翻。深翻时可将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入土中,每667平方米用药1千克兑细土20千克,拌匀撒入定植穴。注意:翻耕深度不低于20公分,这样操作可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从效果上建议用灌水法,从操作繁易程度上可选取深耕法,两种方法可依照实际情况决定。

② 种子处理,虽说现在市面上已有包衣黄瓜种子了,但是无包衣种子仍占市场主流,为预防菌核病菌的滋生,无包衣种子在播种前可用10%盐水漂洗2-4次,将菌核利用水的特性将之淘除,也可将种子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可有效杀死菌核。

③ 地膜及棚膜选择,采用紫外线透过率较高的棚膜盖棚可有效抑制菌核病原子囊盘过土,阻碍子囊孢子的形成,一般建议选择黑色或老化地膜,另外,设高畦盖地膜也可抑制并减少病源。

4.3严守湿度

① 湿度控制,针对棚栽黄瓜来讲,多采取上午闭棚升温,时刻记得温度高于30℃-35℃放风,不超不放;温度较高反而有利于提高黄瓜产量及产品的商品性,下午及时放风排湿,相对湿度要低于65%。若出现发病情况,有必要提高夜温来减少植株结露或结霜。注意:浇水过量不可取,注意适当,浇水量时刻观察棚内湿度计,土壤湿度大时应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

② 湿度过下的物理防治,假如棚室湿度过高超过80%,并且温度较低的情况出现,立马将棚实施“放风处理”,可将棚膜处挖10公分直径的孔使棚内外产生对流风,适当降低湿度;也可向棚内地面撒草木灰、生石灰来降低湿度,这样可及时预防菌核病的产生。

4.4药物防治

菌核病是黄瓜在种植过程中全程都可能会得的病,一旦植株遇到菌核病的出现,物理方式防治无明显效果的话,建议将药物治疗放在首位,今天给大家几个通用型药物防治措施。

① 发病初期,无论黄瓜菌核病发病于何期何地,第一要务就是要及时清理植株上的灰毛、菌丝,软腐物,甚至将病株移除,做好剪护;可用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用毛刷涂抹病部,抑制病情。

② 发病重、晚期,一万单位的高锰酸钾和1.5两小苏打联合喷施茎基部、叶片及地面,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7-10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

③ 黄瓜生长中后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1天喷施1次;也可用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4天喷1次,连续喷2-3次。药剂喷施部位主要是瓜条顶部残花以及茎部、叶片和叶柄。

菌核病药剂喷施要注意一个喷施技巧:阴天打菌剂,晴天打化学药剂。

总结:黄瓜种植过程中的菌核病危害程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细心、专心,用心,从播种到定苗到成株,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把控,掌握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传播特点,时刻做好预防,我相信您的种植收益绝不会差。


三农记事本


引言:黄瓜,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植物。茎、枝伸长,有棱沟,被白色的糙硬毛。卷须细。叶柄稍粗糙,有糙硬毛;叶片宽卵状心形,膜质,裂片三角形,有齿。雌雄同株。雄花:常数朵在叶腋簇生;花梗纤细,被微柔毛;花冠黄白色,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雌花:单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壮,被柔毛;子房粗糙。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熟时黄绿色,表面粗糙。种子小,狭卵形,白色,无边缘,两端近急尖。花果期夏季。

黄瓜餐桌上的常客,好吃又有营养。口感上,黄瓜肉质脆嫩、多汁味甘、芳香可口;营养上,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和多种维生素;食用上,黄瓜可鲜食、可做咸菜、可炒食等吃法。因此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因此市场需求量非常的大,市场需求量增大,促使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规模扩大易出现病害,菌核病就是其中一种,那么这种病害该怎么进行防治?猴哥将为你解答。

一、黄瓜的种植方式有那些,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那种种植模式

黄瓜的种植可以分为露地种植模式和设施种植模式,而设施种植可以分为塑料大棚种植和日光温室种植。露地种植黄瓜是传统的种植方式,在市场的需求量增大后,陆陆续续的就出现了设施种植的模式出现,填补了市场供应不足的空缺,解决了受天气的影响无法四季种植黄瓜的局面,也填补了冬季黄瓜供应的空缺。菌核病在露地种植和设施种植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最为严重。

二、黄瓜种植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了解种植温度和湿度要求有助于处理病害)

(一)适宜温度

黄瓜是喜温怕冷植物,其生长发育温度为10°C~32°C,最适宜的温度为24°C,正常生长的最低温度为10°C,低于这个温度生长缓慢或者停止生长;正常生长的最高温度为35°C,高于这个温度生长缓慢或者发育不良。白天温度在25°C~32°C生长最好,晚上在15℃-18℃生长最好,最适宜地温为20-25℃,最低为15℃左右,最适宜的昼夜温差10-15℃。黄瓜的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为25°C~30°C,生育期最适宜温度在25°C~30°C之间,夜间为13°C~15°C。

(二)相对湿度

黄瓜是根浅植物,叶片面积大并且薄,遇到高温和干燥的天气,水分蒸发快,叶片蒸腾作用强,所以黄瓜对空气的湿度和土壤的水分要求比较高。黄瓜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90%,土壤相对湿度为60%~90%。但黄瓜的每个生长阶段都有所不同,发芽期、苗期和初花期相对湿度为60%~70%,开花期和结果期湿度为80%-90%。

三、菌核病是什么,要什么条件才会发生

菌核病由核盘菌属、链核盘菌属、丝核属和小菌核属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一般只侵害成熟或衰退的植物器官,侵入后迅速引起植物组织坏死。典型症状是茎、果实、花序等腐烂,有时叶部呈坏死斑点。这类真菌的子囊孢子有强大的放射能力,分生孢子容易分散,主要通过气流传播。

发生这种病害的条件:温度在0°C-30°C之间都可以生长,超过32°C不会发生,最适宜发生病害温度为15°C-20°C,20°C最为合适。湿度要求高于85%以上才会发生。只要种植地块存在这种病害的,达到这个适宜病害发生的条件,就会出现这种病害的发生。

四、菌核病发生后如何识别

菌核病主要危害黄瓜的果实、茎蔓和叶片,发病症状主要有,一是叶片初期危害部位会慢慢的褪色变白枯萎,病害部位表面形成一层白白的细毛而且带有水浸状的病斑;二是茎蔓受害,茎蔓开始会产生褪色并带有水浸状的病斑,慢慢的扩散变成浅黄色并腐烂枯萎,病害部位长出白色的棉絮状菌丝体。三是果实发病,果实发病先开始是在黄瓜的蒂出现水浸状的病斑,然后慢慢的变软腐烂,腐烂后黄瓜表面会长出白色的棉絮状菌丝体。我们可以通过发病的症状判断是否是菌核病。

五、菌核病是怎么进入种植地块的

1、前茬作物种植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发病形成菌核落土泥土中越冬或者越夏,在合适的条件菌核萌发在表土形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随空气传播蔓延。

2、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传播蔓延。

3、人携带进去,在人进去田地的时候,脚底上附着的泥土带有这种病害。

4、附近田地有这种病害的发生,通过空气传播过来。

六、菌核病怎么进行防治

农业措施:①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10%的盐水清洗种子,除去种子中的菌核。②采用高畦覆膜的栽培方式抑制子囊盘的出土及子囊孢子的形成,减少菌源。③棚室栽培的,上午密闭棚升高温度,是温度达到28°C,下午再通风,降低棚内的相对湿度,湿度维持在65%以下。④及时进行中耕,清除种植地块的杂草和落叶,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⑤进入种植黄瓜田地时,更换鞋子,准备好耕作用鞋。⑥合理浇水,土壤湿度大时,适当的延长浇水间隔,湿度保持65%。⑦做好排水,合理施肥。

药物防治:棚室发现病害时,病害轻的采用烟雾法或者喷雾法防治。因为菌核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要从它的传播途径遏制。药物使用10%腐霉利烟剂或者45%百菌清烟剂250G每亩烟熏一夜,或者使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兑水喷洒,以每5天预防一次,使用3次即可。

结语:病害的防治还要在管理上把关,了解病害发生的条件,从根本上防治病害的发生。在育苗上要以培育壮苗为标准,好的幼苗可以有效的防治病害的发生。


猴哥的小菜园


保护地栽培黄瓜,易发生黄瓜菌核病,该病是一种土传病毒,主要经土壤进行传播,黄瓜幼苗、成秧均可发病,黄瓜被感染后,会发生烂果,严重会使秧苗枯死,该病危害黄瓜外,还会危害苦瓜,丝瓜,西瓜、茄子、芹菜,白菜等多种蔬菜。

一、症状识别;

黄瓜菌核病主要危害植株的茎蔓和果实;植株茎蔓染病后,会出现水渍状斑,扩散后变成褐色呈软腐状,皮层纵裂,病故以上的叶、蔓调谢、枯死;果实染病后,从果实顶端残花部开始发病,据儿像瓜果不扩展,发病后期果实开始腐烂;发病的部位,均会发生白色棉毛状菌丝或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发病规律;

黄瓜菌核病是由真菌核盘菌侵染所致;菌核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越夏,也可通过种子带菌传染发病;适宜环境下会萌发长出子囊盘,只能盘会放散出子囊孢子,孢子随气流进行传播,侵染衰老的花瓣和叶片,长出菌丝后危害果实;Robin的花朵落在植株的茎叶上与认识接触发病,重复侵染使病害流行;植株根茎基部发病,多是由菌丝体直接接触致使病害发生;温度范围在15至20℃、空气湿度在85%以上适宜该病发生;另外,重茬种植、浇水过量、通风不良,黄瓜发生冻伤都易引发该病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黄花收货后要彻底清扫田间的病株、杂草以及杂物,深翻土壤将军和埋入深土层中,你也可以在下地利用阳光进行土壤高温消毒,发生病害的农田夏季用水彻底浇透,可促使菌核腐烂;黄瓜定植前每亩用50%腐霉或异菌脲可视性粉剂1.5kg,拌入20kg的过筛细土,搅拌均匀后耙于土壤中;

2、种子处理;挑选优质抗病性强的种子,播种前用10%食盐水浸种两至三个小时,然后放入50℃的温水中浸泡15分钟,可以有效杀死混杂在种子中的病菌,经过催芽后再进行播种。

3、药剂防治;病害发生时可用45%菌清烟剂每亩250克。等用量熏烟防治;或用5%莱菌克可湿性粉剂兑水配制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配制600倍液喷雾防治,每十天喷雾一次,连续喷施三次,视病情防治效果,可适当增加施药次数。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


毛驴讲三农


恺易物联网是做现代农业服务的,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黄瓜菌核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这种病害通常是对大棚种植的黄瓜危害比较重。一旦病害在田间流行起来,将会对黄瓜的茎蔓、瓜条带来危害,出现烂蔓、烂瓜的现象,给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的影响。

黄瓜菌核病的这些防治方法要掌握:

1、减少土壤病菌:

在黄瓜采收以后要把田里头的植株都清理干净,不能把病残体遗留在田间,并且可以把土壤做个深翻,深度为20~25厘米,把表面带有病菌的土壤翻到下面,可以有效的控制子囊盘的形成。趁着夏季农闲时刻,把种植地块灌满水,用黑色薄膜盖上,让高温进行暴晒,蒙15~20天。不要进行连茬种植,最好能够进行水、旱轮作的模式,交替更换种植。在黄瓜定植之前进行精细整地,可以在用覆膜栽培,覆膜时要用土把两边压紧实。

2、避免种子带菌:

①要先对种子进行精挑细选,剔除不合格的种子,把优良的种子拿到阳光下晒7~8小时。

②可以先将种子放到淡盐水中,把漂浮在表面的种子和杂质物捞出,反复弄2~3次。

③在播种之前给种子消毒杀菌,可以用把种子放在55℃的温水中,浸泡15分钟,水和种子的比例为4:1,浸泡时拿工具在水里搅一搅,怕水温下降的话,可以在中途加温水。到了浸泡时间可以让温度自然下降,也可以往里面加冷水,接着再泡3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④除了上面说的比较安全、常用的温水浸泡,也可以用药剂来浸泡,比如:高锰酸钾、多菌灵等杀菌剂,不过要注意需用清水反复清洗干净为止,以免产生药害。

3、大棚内保持良好的环境

从发病原因里面我们已经看到温度、湿度是菌核病易发的两个关键因素,所以平时对大棚的管理一定要多用心。现在天气比较凉爽,早晨时刻可以先不开棚换风,让棚内的温度上升,中间可以小时段小面积的开一两次,等到了下午就可以长时段大面积的进行放风排湿了。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下,不要让大棚漏雨、积水,不可胡乱浇水以免土壤忽干忽湿,更不可以用大水来漫灌,可以用小水来滴灌。总之,不要让棚内的温度在15~22℃,尽量让温度升高一点,同时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尽可能的保持在70%以下。

要安排好时间给棚内的植株做修剪,老叶、病叶、徒长叶、重叠叶、病花、病果等,总之就是让植株不通透的不利因素要减少,让养分可以合理的供应,同时还可以减少病害之间相互传播的机会。

除去上面这些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个绿色防控黄花菌核病的方法。

现在都讲究绿色生态种植,提倡不打农药,大棚蔬菜种植种建议采用绿色防控的手段来防止病虫害。

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手段,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恺易绿色防控系统采用弥雾式臭氧气体杀菌器,充分运用臭氧的强氧化性,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

1.一键操控,无需人工干预内置专家系统及臭氧检测系统,拥有大量常见作物病虫害防治数据库,可实现自动控制,避免臭氧浓度过高而引起作物受害或过低而无杀菌效果,无需人工干预,简单易操作。

2.广谱杀菌、经济高效,绿色、安全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杀灭几乎所有病原体,并能驱赶、杀死大部分的虫害。杀菌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又能被植物吸收当作碳肥,实现增产。

3.随制随喷,连续性好采用超强制造臭氧模块和超强风量扩散风机设计,可以连续产生高浓度臭氧,启动后,可迅速制备出臭氧气体,并在结合环流风机系统扩散到农作物上进行消毒杀菌。

4.单位空间投入成本更低臭氧分散均匀、迅速,能实现大面积、大空间灭菌杀虫,单位面积投入成本低,性价比高,易于复制化推广。

恺易物联网深耕农业物联网技术,专注农业现代化服务,在智能大棚、水肥一体化、农业ERP、农业小程序、智慧农旅、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园区规划与建设、区域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农业各产业的现代化服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欢迎咨询。


恺易物联网


黄瓜菌核病寄主范围广,除危害黄瓜外,还可危害番茄、甜(辣)椒、茄子、豌豆、马铃薯、胡萝卜、芹菜及多种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发生在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的黄瓜上。

菌核发病部位和症状:

1、危害症状黄瓜菌核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和果实,也能危害茎蔓和叶,在黄瓜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茎染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茎基部和茎分杈处,发病初始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病茎软腐纵裂,病部以上茎蔓和叶凋萎枯死。

2、湿度高时病部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受害后茎秆内髓部受破坏,发病末期腐烂而中空,剥开可见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菌核鼠粪状,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早期白色,以后外部变为黑色,内部白色。果实染病,发病初始在幼果脐部呈水浸状腐烂,果表长白色棉絮状菌丝并形成黑色粒状菌核。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斑,扩大后呈灰褐色近圆形大斑,边缘不明显,病部软腐,并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发病严重时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菌核病防治措施

一、种子处理播种前在50℃温水中浸种10分钟,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即可杀死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

二、清理田园及时打掉老叶和摘除留在果实上的残花,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病果,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防止菌核萌发出土。

三、茬口轮作与水生蔬菜、禾本科及葱蒜类蔬菜隔年轮作。

四、加强管理合理密植,控制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棚内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尤其要防止夜间棚内湿度迅速升高,这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注意合理控制浇水量和施肥量,浇水时间放在上午,并及时开棚,以降低棚内湿度。特别在春季寒流侵袭前,要及时加盖小拱棚塑料薄膜,并在棚室四周盖草帘,防止植株受冻。

五、苗床定期适时用药防治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做到带药移栽,不移栽病、弱苗,从严控制秧苗带病移栽。

六、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粉剂8~10克,与干细土10~15公斤拌匀后撒施,消灭菌源。

七、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应增加喷药次数。药剂可选用43%好力克悬浮剂2000~3000倍液(每亩用药量40~50克)、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亩用药量125克)、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等。

变温管理是培育壮苗和丰产的关键

1、从播种至出齐苗以28~32℃较好,出齐苗后适当通风,降低温度,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间保持在20℃左右,防止温度过高,温差过小,造成下胚轴生长过长形成高脚苗。

2、定植前3~5天,加大通风量炼苗,白天23~28℃,夜间15~20℃,以增强幼苗的抗逆能力。春保护地定植初期,密闭温室或大棚,尽量保持较高的地温和气温,促进发根缓苗。定植5~7天后,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放风,白天保持25~33℃,不能超38℃。3、夜间不应低于13℃。进入开花结果期后,应保持尽量大的昼夜温差,既可提高产量,又可提高瓜条的商品性状和品质。在后期遇到极高温时,可以采取覆盖遮阳网降低温度。夏秋栽培则应注意播种后的高温天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