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打卡點海陵島平蘭村·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海陵島平蘭村,位於閘坡鎮東北部,距鎮政府3.6公里。平蘭村有10個自然村,共有1258戶,總人口為5768人,被譽為“活肺氧吧”“魚米之鄉”。村民世代趕海,以海為生,漁家文化風情濃郁,堪稱“宋韻漁風”的完美呈現。村內自然資源豐富,盛產各類海鮮水產品、五穀雜糧,尤其以番薯芋頭著稱,聞名遐邇的“海陵番薯粥”和“燒畲”典故就出自這裡。是以“紅樹林、水禽、海島”為風光特色,以南宋文化和燒畲文化為內涵的生態文化景區。

生態旅遊打卡點海陵島平蘭村·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靈谷廟坐落在村首,廟門西向,正對淺海灣,廟宇彩飾豔麗,濃裝重彩,靈谷廟奉祀的是南宋國舅楊亮節,正殿的供臺主位是戰神“靈谷公”,神壇兩側有真人大小彩塑。彩塑造型栩栩如生,服飾華麗,廟裡香客如雲,聲名遠播。楊亮節乃是趙昰母親楊淑妃之弟,以國舅身份輔佐年幼的外甥趙昰掌管朝政,支撐危局,後戰死海上(一說積勞成疾病死),被追封為王爺,因楊亮節生前為侯,死後封王,此廟便叫“侯王廟”。

生態旅遊打卡點海陵島平蘭村·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靈谷廟於1822年重修,當時陽江縣令李雲在《重修靈谷廟記》自述:“嘉慶年間予宰陽江,因公過海,始識張太傅墓所在與侯王之廟在靈谷也”。李雲於嘉慶14—18年在陽江任職,即說明1809—1813年前已有侯王廟。另按靈谷守廟老人的回憶,他的17世祖順治年間遷居海陵時,就已見香火鼎盛的侯王廟了。則至少在1660年前陽江已有了侯王廟。因此,靈谷廟至少已有500多年曆史。

生態旅遊打卡點海陵島平蘭村·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平蘭村古稱平畲村,是古代海陵八堡的上四堡之一。古傳下來的海陵八堡歌中,便提到平蘭村的燒畲文化,是燒畲文化的代表。古時多位詩人均有記載燒畲文化: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煮井為鹽速,燒畲度地偏。”;仇兆鰲《農書》:“荊楚多畲田,先縱火熂爐,後經雨下種……杜田曰:楚俗,燒榛種田曰畲。”;唐•劉禹錫《竹枝詞》之九:“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宋•陸游《村舍》詩:“山高正對燒畲火,溪近時聞戽水聲。”

生態旅遊打卡點海陵島平蘭村·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位於平蘭村轄區內,總面積257.9公頃,紅樹林鬱閉度高,林相良好,平均樹高約1.9米,既有白骨壤、秋茄、桐花樹、紅海欖、木欖等5種本地真紅樹,也有拉關木、海桑、無瓣海桑等3種外來引進真紅樹,還有苦郎樹、黃槿、海檬果、玉蕊、銀葉樹等多種半紅樹。此處的海水鹽度和土壤粘稠度尤為適合海欖雌生長,是白海欖雌的天堂。

生態旅遊打卡點海陵島平蘭村·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海陵試驗區利用紅樹林的資源,開發紅樹林觀光、觀鳥、水上休閒和科普教育等生態旅遊項目。其中常見的鳥類有白鷺、大白鷺、夜鷺、池鷺和牛背鷺等。早晨,鳥鳴聲從四面傳來,此起彼伏,白鷺扇動著雪白的翅膀,展示著紳士般優雅的舞姿,更是呈現出一派“紅林鷺影”的唯美場景,讓人賞心悅目。

生態旅遊打卡點海陵島平蘭村·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跨海木棧道,通過架空、遷回式的棧道將陸地與紅樹林區域連接起來。棧道穿梭於紅樹林之中,既給遊客近距離觀察紅樹林的機會,又給遊客提供觀察紅樹林樹下海洋生物的平臺,如彈塗魚、招潮蟹、林中小鳥、白鷺等,提高遊客的生態旅遊體驗。(供稿:海陵試驗區黨政辦 整理/艾影 編輯/連順 圖片/業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