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时真实的河北省:小麦亩产不足60公斤,70%的农民在贫困线以下


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1934年时关于河北省农业的故事。


1934年时真实的河北省:小麦亩产不足60公斤,70%的农民在贫困线以下


今天的河北,小麦、玉米亩产破千斤是稀松平常的事,广大农民也不必为吃不饱肚子而发愁了。但是在86年前的民国时代,却有70%以上的农民处在贫困线以下,而小麦和玉米的亩产更是低的可怜。


当时的中央农业研究所对河北、河南、山东境内的农作物种植进行过调查。当时三省境内种植最多的五种作物是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和大麦。而对这几种农作物的亩产量也有比较详尽的数据统计。


1934年时真实的河北省:小麦亩产不足60公斤,70%的农民在贫困线以下


在1934年时,小麦的平均亩产只有区区116市斤,玉米亩产略高,但也不过160市斤。可以想见,当时的一亩地粮食产量也就勉强够一个成年人不到俩月的口粮。


当时的李景汉先生实地调查过河北境内的农业情况,还写出了一份《定县经济调查--部分报告书》的著作。根据李先生的统计,当时的河北农村,要想达到一年家中的粮食和基本农用开支,必须需要四亩地才够养活一个成年人。当时家庭普遍孩子较多,以一家五口人计算,一家要达到勉强吃饱的水平,就需要25亩地。但在当时老百姓所有田亩的数量统计又如何呢?


1934年时真实的河北省:小麦亩产不足60公斤,70%的农民在贫困线以下

李景汉先生


李先生的统计显示,在当时的定县,无地的农民占据到了11.8%,而有25亩地以下的农户比例高达59.7%,这也就意味着当时有七成以上的农民活在贫困线以下。


而当时李先生统计的定县尚且是河北省内经济较好的一个县,可以想见在其他县的情况比之要更糟糕。


1934年时真实的河北省:小麦亩产不足60公斤,70%的农民在贫困线以下


可能有朋友会说,当时孩子吃粮食少,可以相对较少计算。但是我们以上所举数据是够基本的口粮和田亩开支,家中如果有教育或购买其他物资的开销并未计算在内。综合来说,一家25亩地是基本保证温饱的水平线,这还得是正常年份,如果碰到灾荒年月,那老百姓就只能是吃糠咽菜的活法了。


七成以上农民吃不饱饭,粮食亩产还不到今天的1/9,这就是八十多年前真实的河北省农业情况。


1934年时真实的河北省:小麦亩产不足60公斤,70%的农民在贫困线以下


如此贫困凋敝的农村现状,就让我们不难理解为啥老百姓是如此地渴望土地了。而当解放战争的炮火打响,解放区的老百姓第一次分到自己的土地后的欣喜,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自然,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啥解放战争时期会有百万、千万计的老百姓自发组成支前大军支持解放军了。因为这是他保卫农民自己的斗争成果啊!


1934年时真实的河北省:小麦亩产不足60公斤,70%的农民在贫困线以下


好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说完了,欢迎关注我们下次发布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来说您想听的故事,想了解的历史,我们尽量满足您的要求,讲给您听。


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本号内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抄袭,违者必究!请您文明评论,杜绝谩骂、攻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