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的故宫退休老专家:我是故宫人,我还愿意为故宫多做点事

王仲杰先生,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的退休老专家,主要从事清代官式古建筑油饰、彩画、裱糊的研究保护工作,是公认的彩画界泰斗。他是地道的北京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南锣鼓巷的一个工匠家族,他的祖父、伯父们经营着家族的裱糊铺,王老的父亲是民国时期小有名气的彩画匠师。

八十岁的故宫退休老专家:我是故宫人,我还愿意为故宫多做点事

养心殿鸟瞰

「无的不加,有的不减」

王仲杰先生从小便耳濡目染,喜欢钻研这些老手艺,又因机缘巧合,青年时期曾在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从事彩画相关工作。一九七二年调入故宫后,他与官式「油画糊」(油饰、彩画、裱糊)结缘。直至今日王先生依旧时常关心着故宫古建部的工作,他常对大家说:「我是故宫人,我还愿意为故宫多做点事。」

八十岁的故宫退休老专家:我是故宫人,我还愿意为故宫多做点事

王仲杰先生正在为大家展示、讲解手稿

王仲杰先生今年已经八十岁了,而在这次养心殿项目中,他顶着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亲临现场,先是勘察现场,为大家答疑养心殿裱糊和彩画的相关细节问题,又拿着在家里绘制好的手稿现场讲解传统裱糊的工序。快结束时他语重心长得说:「养心殿的修缮一定要无的不加,有的不减,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东西。」而在我们之后的工作中,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修缮理念,坚持了最小干预原则。

延续两百余年的裱糊工具

王仲杰先生专门绘制了一套传统裱糊工具图纸,包括排刷、抹刷、糨桶、拐子等九件工具,都有详细的材料与尺寸标注。

我们严格按照图纸制作了一套颇具民国时期特色的裱糊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件刷纸托板,王先生标注的尺寸长为一千二百毫米,宽为八百毫米,长宽比例为三比二。

八十岁的故宫退休老专家:我是故宫人,我还愿意为故宫多做点事

工作人员正在用排刷蘸湿裱糊纸张

恰巧档案组提供的一条乾隆朝档案中也提及了刷纸托板的尺寸和做法:为「长三尺,宽二尺二寸,厚五分」。按清代营造尺约为三百二十毫米换算可知,乾隆朝刷纸托板长约九百六十毫米,宽约七百毫米。

八十岁的故宫退休老专家:我是故宫人,我还愿意为故宫多做点事

裱糊工艺所用的刷纸托板

我们依据王先生图纸所做的刷纸托板实物与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相比,名称相同,造型、比例基本一致,只是乾隆朝的尺寸略小。这证实了刷纸托板作为裱糊的重要工具已延续两百余年。

八十岁的故宫退休老专家:我是故宫人,我还愿意为故宫多做点事

内务府档案中记录的刷纸托板尺寸和做法所记刷纸托板与王先生所绘在造型、比例上基本一致,证实了刷纸托板这

王仲杰先生还对养心殿建筑勘察中将裱作独立成分项组的决策非常肯定。

他说,裱作在清代是非常重要的匠作,是北方官式古建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虽然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作为历史遗存,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记录分析,保留它的工艺做法,作为内檐装修的背景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必须结合硬木装修、贴落、镞花四者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梳理出纵向的时代演变与横向的类型差异,更加准确地为故宫、三海、西郊园囿、王府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修缮服务。

八十岁的故宫退休老专家:我是故宫人,我还愿意为故宫多做点事

工作人员正在用镊子小心修整花洋布

王仲杰先生作为故宫油饰、彩画、裱糊的守护者,其言行展示出了大国匠师的格局与视野。


原文作者:纪立芳(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9年12月刊《素纸话新事 匠心存永续 养心殿裱糊勘察纪略》(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删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