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业于台湾清华,30岁任职中科院化学所,后任清华物理系教授

吴国祯教授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而身为化学博士的他先在国家级化学研究中心从事科研17年,后来转到北京清华大学当物理系教授。

他由一位台湾的爱国学生历经留学后回到内地献身科教事业,并获得不俗成就。

1947年5月,他出生在台湾台北,从小在宝岛上长大。

23岁那年,他从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他毕业于台湾清华,30岁任职中科院化学所,后任清华物理系教授

大学毕业一年后,24岁的他赶赴美国,去海外高校学习深造。

经过五年的刻苦攻读后,29岁的年轻人在奥克拉荷马大学完成了学业,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30岁那年,他毅然回国,来到北京工作,用其平生所学助力社会发展。

从到京后,这位学有所成的博士便进了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在国内久负盛名的基础化学研究圣地工作了十七年多,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学术领域进行了深入不懈的钻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期间,他还曾赴美进修,在33岁至34岁时曾在纽约市大学做博士后研究,34岁至35岁时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化学系任研究员,做访问学者研究。

他毕业于台湾清华,30岁任职中科院化学所,后任清华物理系教授

42岁时,他开始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那年11月至4次年7月,他去了香港浸会学院(现为浸会大学)化学系作访问/客座教授,讲授物理化学、分子光谱学。

48岁那年,他开始担任《光散射学报》刊物主编,并转到北京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

51岁时,在物理系任教的他兼任了成立不久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一年时间。

52岁那年上半年的六个月,他回了阔别多年的台湾,在中央大学物理系作访问教授讲学。

58岁那年5月,他又去了香港,在浸会大学物理系非线性中心,做了一两个月的访问学者研究。

62岁那年5月至7月,他去了台湾理论科学研究中心,做了两个月的访问研究。

这么多年来,他主要致力于拉曼谱学(尤其是拉曼旋光谱学)、分子高激发振动谱学(非线性和混沌的方法)的研究。而他教授的研究生课程主要是动力学的混沌理论。


他毕业于台湾清华,30岁任职中科院化学所,后任清华物理系教授


由于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工作,他获得了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度)。

除了在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外,他还出版了《拉曼谱学——峰强中的信息》、《分子高激发振动——非线性和混沌的理论》、《分子振动光谱学:原理与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

如今,他仍在清华园孜孜不倦地耕耘学界,担任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还兼任两岸台胞民间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常务理事,台湾同学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他毕业于台湾清华,30岁任职中科院化学所,后任清华物理系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