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措施

按照全面監測、全力撲殺,分區施策、聯防聯控的要求,優化監測防控措施,大力推進統防統治與應急防治,結合生物生態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

一、全面監測預報

組織各級植保機構按照統一方法,開展區域聯合監測,信息實時共享,全面掌握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確保不因監測預報不到位貽誤最佳防控時機,導致害蟲大面積暴發成災。

1.加密佈設監測站點

按照草地貪夜蛾遷飛規律和危害特點,增設測報網點,加密佈設高空測報燈、性誘等監測設備。全國玉米生產重點縣每個村至少一套性誘捕器,西南華南邊境地區、遷飛擴散通道和玉米小麥主產區,每個縣至少配備一臺高空測報燈,開展系統觀測、準確掌握草地貪夜蛾成蟲遷飛和發生消長動態。

2.全面加強田間調查

以玉米為重點,兼顧小麥、甘蔗、高粱等寄主植物,組織縣級植保技術人員,在草地貪夜蛾發生期,定點定人定田,每3天開展一次系統觀測,重點掌握成蟲高峰、產卵數量、幼蟲密度、被害株率。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和穗期,組織鄉鎮農技人員和種植大戶、合作社、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及時開展大田普查,力爭做到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田,明確重點防控區域和關鍵防控時期。

3.嚴格信息報送制度

繼續執行首次查見當天即報,已發生區“一週兩報”制度,西南華南週年繁殖區全年、江南江淮遷飛過渡區3—11月份、黃淮海及北方重點防範區4—10月份,通過“全國草地貪夜蛾發生防控信息平臺”及時填報監測調查數據和防控進展情況,實現“一盤棋”調度、實時共享、掛圖作戰。

4.及時發佈蟲情預報

省級以上農業農村部門所屬植保機構,根據蟲情調度結果,年初發布全年趨勢預報;發生關鍵時期,發佈害蟲的區域性發生時間和發生程度預報。各發生縣市植保機構及時發佈短期預報和防控技術信息,並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提高信息覆蓋率和到位率,指導科學防控。

二、實施分區聯防

按照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採取分區域、分時段落實監測防控任務。

1.西南華南週年繁殖區 重點撲殺境外遷入蟲源,遏制當地孳生繁殖,控制當地危害損失,減少遷出蟲源數量。

2—3月:摸清越冬區域、越冬寄主以及對不同作物的危害情況。以玉米為重點,兼顧小麥,採取綜合防治措施,壓低蟲口基數,降低危害損失。密切關注境外蟲源遷入情況,採取誘控措施殺滅遷入成蟲。

4—7月:重點監測玉米、小麥、高粱和甘蔗等作物發生情況,採取保護天敵、生物防治、物理誘殺、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降低危害損失,最大限度控制遷出蟲源量。

8—12月:夏季監測在田玉米等作物發生情況,秋季監測蟲源回遷情況;採取綜合防治措施重點做好夏秋玉米等作物防控。

2.江南江淮遷飛過渡區 重點撲殺遷入蟲源,減輕當地危害、壓低過境蟲源繁殖基數。

4—6月:

密切監測南方蟲源遷入動態,減少過境蟲源北遷,採取綜合防治措施重點做好玉米害蟲防控,兼顧小麥,降低危害損失,減少北遷蟲源。

7—10月:夏季做好玉米害蟲防控,秋季做好玉米和小麥等作物害蟲防控,採用物理誘控、化學防治、保護利用昆蟲天敵、生物防治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蟲源基數,降低危害損失,減少南迴蟲源。

3.黃淮海及北方重點防範區 重點保護玉米生產,降低危害損失率。

4—6月:做好遷入蟲源監測,全面普查冬小麥和春玉米(重點是早播玉米)發生危害情況,採用化學防控等措施及時防控,減少危害損失。

7—10月:重點做好夏玉米蟲情監測,全面普查夏玉米(重點是晚播玉米)發生危害情況,採用化學防控等措施及時防控,減輕危害損失,減少南迴蟲源數量。

三、優化關鍵技術措施

根據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發展規律,結合預測預報,因地制宜採取理化誘控、生物生態控制、應急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強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及時控制害蟲擴散危害。

1.理化誘控

在成蟲發生高峰期,採取高空誘蟲燈、性誘捕器以及食物誘殺等理化誘控措施,誘殺成蟲、干擾交配,減少田間落卵量,壓低發生基數,減輕危害損失。

2.生物防治

以西南、華南草地貪夜蛾週年繁殖區為重點,採用白僵菌、綠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蘇雲金桿菌(Bt)等生物製劑早期預防幼蟲,充分保護利用夜蛾黑小峰、螟黃赤眼蜂、蠋蝽等天敵,因地制宜採取結構調整等生態調控措施,減輕發生程度,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促進可持續治理。

3.科學用藥

對蟲口密度高、集中連片發生區域,抓住幼蟲低齡期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對分散發生區實施重點挑治和點殺點治。推廣應用乙基多殺菌素、茚蟲威、甲維鹽、蝨蟎脲、蟲蟎腈、氯蟲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風險農藥,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控效果。

四、適時開展應急防治

根據草地貪夜蛾暴發危害預警,對糧食生產可能造成嚴重損失的區域,採取應急防治措施,全力控制危害,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

1.發佈蟲情預警

一旦出現大面積暴發危害的蟲情,各級植保機構立即發佈蟲情預警信息,報告當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和上級植保機構;農業農村部門及時將預警信息報送本級人民政府,並提出應急防治對策建議。

2.儲備防治物資

根據應急防治需要,完善應急防治藥劑推薦目錄,儲備必要的藥劑和器械等防治物資。同時,指導農藥、藥械生產經營企業做好生產供應,加大農藥市場監督抽查力度,堅決打擊假冒偽劣農藥坑農害農,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藥。

3.組織應急隊伍

在西南華南邊境地區、江南江淮重點遷飛通道和北方重點防範區,以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為主體,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補充,組建培育應急防治隊伍,配備高效施藥器械和安全防護用品,提升應急防治能力和水平。

4.實施應急防治

在發生面積大、蟲口密度高、擴散勢頭猛、成災威脅大的區域,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劃定應急防治範圍和麵積,調集防治隊伍,組織開展應急防治行動,嚴防大面積暴發成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