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临死前曾说,满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为何还下决心杀之?

邱喜辉


论及文人风骨,必谈文天祥,他可谓是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标杆人物。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长达三年,期间多次被威逼利诱劝其投降,甚至被忽必烈许以宰相之位来劝降,但文天祥宁死不屈。文天祥虽然最终以死明志,可是他却曾提出过极易被满足的条件,只待忽必烈答应,就可以投降,但为何最终还是被杀?

在元军初入中原时忽必烈求贤若渴,他曾多次寻求才能卓绝之官。王积翁向忽必烈力荐文天祥,表示整个南宋都无人出其右。忽必烈大为震撼,便派他去劝降文天祥。此时的文天祥虽然被元军锦衣玉食地供奉,但他却经常静坐一夜,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

面对王积翁的劝说,文天祥回复,国破家亡只能以死报国,不可以将自己的抱负置之度外。除非有宽赦,让他可以做江湖道士回归故里,脱离俗世,才能给元作为顾问。王积翁等前朝旧臣极力劝说忽必烈答应此事,但曾在劝降时被文天祥训斥过的留梦炎却坚决不同意,加之有人以他之前起兵抗元一事作为借口,忽必烈最终没有答应。

其实忽必烈本人还是十分惜才的,文天祥最后一心求死,忽必烈答应后还于心不忍,想再下诏阻拦,可惜文天祥已死。既然忽必烈如此看重文天祥,文天祥又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让他为己用,他为何却闭口不应呢?只是为了大臣的几句话吗?

首先文天祥此人生而正直,为元所用的可能性极低。文天祥自小就对欧阳修等以“忠”为谥号的大臣羡慕不已,立志跻身其中。后来入朝为官,当时贾似道把握朝政,横行霸道。宋度宗在去祭祀时,恰逢雨天,胡贵妃的父亲就建议皇帝回宫。此举却让贾似道心怀不满,他借口告老还乡来要挟皇帝。皇帝无奈,只能让胡贵妃削发为尼,贾似道这才让步。

文天祥听闻此事便写制诰讽刺贾似道,被贾似道怀恨在心,多次找人弹劾打压他。但文天祥仍然坚持自我,效忠于君,无愧于民。后来元军入侵,长江上游已经告急,也是文天祥率兵勤王。被俘后能坚持三年不屈服,可见文天祥之风骨。这样的人不惧各种危险,也不被利益诱惑,不可能投敌叛国。忽必烈明白,即使释放文天祥,他也不太可能为自己所用。

那就带来了下面的问题,文天祥被释放后,很有可能再度抗元。一个德高望重之人,他的号召力是惊人的。更何况在所谓的“异族入侵”的时候,一旦文天祥起兵必是民心所向。起初宋朝命各路兵马勤王时,就是文天祥号召各路英雄豪杰,短时间内便聚集了万人之多。他散尽家财作为军备之用,凡是与亲友论及国家大事,便泣不成声。

就算是投降元军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文天祥的忠义,不忍心与他针锋相对。这种能让内部凝聚,让敌人佩服的人,一旦放回就是元朝的隐患。忽必烈虽然惜才,却不愿意自掘坟墓,只能感叹道不同,不相为谋。

综上所述,文天祥的投降条件看似是降,其实还是隐含对故国的深刻眷恋。只可惜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生不逢时,不过也是这等乱世,才有机会成就这等英雄,他称得上是几千年中国人坚持风骨的一个缩影。


邓海春


历史上真实的文天祥之死,可能要出乎大家的意料——

文天祥根本不想死,也根本没把自己当成什么“民族英雄”。

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文天祥,似乎是个为汉族命运誓死决绝降元的刚烈形象,真实情况可并非如此。

在文天祥的时代,并没有汉族这个说法。文天祥本人,也不持任何民族主义立场。他对元朝的抗拒,主要是由于本人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是个有忠君思想的士大夫。

因此,文天祥拒绝元朝的招抚,是由于他是元朝遗臣,本身就不宜出仕新朝。

文天祥只求元朝别让他当官,其他做啥都行。

这在史料中可是有很多证据的。

像是《宋史》就记载道,元世祖忽必烈派王积翁劝说文天祥时,他竟然回答道: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语句:

①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

意思是:只要别让我当官,我甘愿当一个被元朝蒙古人统治的顺民。只要元朝朝廷对我文天祥有需要,我愿意当个顾问啥的。

②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让我文天祥当官,我一个士大夫只能一死了之了。

换言之,文天祥只是不想当官。只要不当官,就守住了士大夫的忠君体统,给元朝出谋划策当顾问也无所谓。

除此以外,文天祥还有两个弟弟,他在死前曾给弟弟文天璧写信,明确支持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是为: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


HuiNanHistory


忽必烈直到文天祥临死前也没下定决心要杀他,文天祥也不是在临死前提的要求,而是在其被抓不久以后提的,这个时间与他的死之间相差了差不多有四年。


两次自杀未遂

1277年12月,文天祥兵败被俘。,趁机吞食脑子(过量食用可致死),以求自杀,但可惜,并没有死,随后,文天祥被押解去见元军将领张弘范。张弘范企图劝降文天祥,让其劝降其战略伙伴张世杰,被文天祥多次拒绝,最后还写了《过零丁洋》出来“交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传诵至今。

随后,文天祥又被押解至燕京(即今北京),在路上,文天祥八天八夜未吃饭,以图自杀,结果又一次活了下来,“既不畏死,何以畏生”,于是,文天祥又开始恢复吃饭。

“投降”条件

元世祖忽必烈想要更多有才能的南宋官员为他所用,而身为丞相的文天祥自然是他的首选,文天祥在看到忽必烈的招降圣旨后,提出了他“投降”的条件。

“国家亡了,我唯有一死以报国。倘若被宽赦,得以道士的身份返回故乡,他日倒是可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假如马上许以高官,岂不尽弃平生之抱负。”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宋史》

虽然有不少大臣为文天祥求情,放他回乡为道士,但也有人提出文天祥一旦回到江南,号召抗元力量,又是一大威胁,最终此事也只能作罢。文天祥在燕京一共呆了三年,忽必烈也知道他英勇不屈,便也动了放了他的心思,可是碰巧又遇到江南有人借文天祥起兵,没办法,只得继续关着文天祥了。

文天祥之死

1282年,元朝廷又来问文天祥,“汝何愿?”文天祥答:承蒙宋恩,身为宰相,此生不愿奉二姓,愿赐一死则足矣。“

可是元世祖忽必烈仍然没有下定决心,杀还是不杀。一会儿诏令要杀,一会儿又诏令阻止,只不过,就在这诏令之间,文天祥已经从容赴死了,终年四十七岁。

其衣服中留有绝命诗一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想来,当初文天祥提出回乡做道士,也只会是权宜之计,一旦得脱,便会如蒙元所想,去往江南,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再欣抗元浪潮。只叹未能如愿,还要被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拿来嘲讽,真不值也。


水一白聊历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说文天祥是中国的脊梁。

然而,文天祥临死之前,忽必烈曾派人来劝降,文天祥当时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只要满足这个要求,他便可以投降,然而忽必烈不仅拒绝了要求,还残忍地杀害了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278年的一天,文天祥正和士兵们吃饭,这时元军突然袭来,文天祥猝不及防,成了俘虏。

文天祥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将事先准备好的龙脑塞入嘴里,准备自杀殉国,然而因为龙脑放的时间太长了,失了效,所以文天祥没有死成。

后来,元军带着文天祥来到了崖山,企图让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被逼无奈,写了一守千古佳作《零丁洋里叹零丁》。

当元军首领张弘范看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千古名句之时,默默地将这封信收了下来,他是识货之人,这可是名贵的收藏品啊!


幸亏张弘范懂点文化,倘若换做一个大字不识的莽夫,或许直接就把信撕了,那么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就流传不下来了。

第二年,崖山之战爆发,陆秀夫抱着少帝投海自杀,十万宋朝子民纷纷跳海自尽,南宋灭亡。

南宋已经不存在了,这时候张弘范再次劝降文天祥,只要他愿意投降,可以力保他做个宰相,哪知道文天祥再次拒绝了,并且开始绝食,坚持了八天,没死成。

这时候,忽必烈又派人来劝降,这时候派出的是南宋旧臣王积翁,王积翁“苦口婆心”地劝道:“现在大宋已经不在了,你这样折腾下去有什么意思呢?蝼蚁尚且贪生,不如投降了吧!”


文天祥叹了口气,说道:“国家已经灭亡,我本想以身殉国,奈何死了两次也没死成,如果得到宽恕,我愿做个道士,以平民身份出谋划策是可以的,但让我当官是万万不能的。”

后人解释说,文天祥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想让忽必烈先放了他,然后他再号召天下抗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王积翁见文天祥让了步,急忙联合十个南宋旧臣向忽必烈求情,期望他同意文天祥的要求,让其出家做个道士。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忽必烈应该会同意王积翁的请求,然而,这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说了一句话,结果直接判了文天祥死刑,他这样说的: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意思是假如文天祥放出来了,回到江南又造反,那么咱们这些曾经劝过他的人,岂不要遭大祸了吗?忽必烈能轻饶了我们吗?


说这话的人叫留梦炎,后来他在忽必烈面前再三请求处死文天祥,结果文天祥不幸遇害。

留梦炎是第二个秦桧。

400年后,乾隆看了这段历史后,发了一通感慨:

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

意思是文天祥是上上等人,留梦炎是下下等人。

元朝灭亡之后,明朝齿于留梦炎的所作所为,下令禁止其后人参加科举考试,留梦炎成了一个任人唾骂的大奸贼。


一半秋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历史上的文天祥,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忽必烈杀死他的,而是被舆论绑架而死的。

文天祥刚被俘的时候,是自杀过的,他服用了脑子(一种毒药 ),但是没死成,死的是他的助手。后来被俘的以后,他经过了绝食也没死成,后来他想死的心也就淡下来了。在他见到当时元军的统帅张宏范后,反而备受礼遇,之后文天祥也不时地发表“求死”言论,但行动就不见了。

忽必烈派人来劝降,文天祥的回答是,我深受国恩,现在国家亡了,我也只能以死报国,投降是不可能的,如果让我当个道士,并且给你们做顾问也是可以的。这个时候的文天祥实际也也有了求生的欲望,但是如果要他为元朝出仕,那他会宁愿选择死亡。

关于一开始他求死的欲望很强烈,我们可以用现在保险公司的一般做法了解,如果你投保投了自杀险,那么一般保险公司要两年后才能给你生效,而一般人经过了2年的时间后,即便一开始想死的心很强烈,但经过了这段时间,一般也就不会想死了。

文天祥就是如此。

真正把他害死的,是言论。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留梦炎,他和文天祥一样都是宋朝的状元,也做了宰相,只不过他在宋朝灭亡之前就投靠了忽必烈,文天祥的存在对于他来说就是打脸的存在,显得他就是那种卖主求荣的奸臣。

于是留梦炎要杀他。忽必烈见到文天祥后,希望文天祥能做他的丞相,文天祥拒绝了。忽必烈问文天祥想要什么?文天祥说,一死而已。忽必烈命人带下了文天祥。有一段时间,忽必烈想放了文天祥,但留梦炎坚决出来反对,他说如果文天祥放走了,他影响那么大,万一他组织造反怎么办?忽必烈也就没有放了文天祥,一直把他关在牢里。

其实元朝并不想杀了文天祥,如果要啥,张弘范就可以杀了他,因为张弘范有尚方宝剑,用不着等到四年之后再杀,即便是文天祥顶撞了元朝的宰相博罗,博罗气的要杀了他,但是被忽必烈和朝中的大臣们阻止了。

另一个要杀文天祥的就是王炎午,原本是太学生,在文天祥起兵的时候曾经在文天祥的军中做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家中有事离开了文天祥。就在文天祥上京的路上,王炎午一路贴了文天祥的生祭文,按照王炎午的说法,1700多字,每个字都是巴掌大的大小,一路张贴,生怕文天祥看不到。

实际情况并不会有他说的那么夸张,巴掌大的字,1700多字,放到今天也是超级大字报了,文天祥又是朝廷的重犯,一路上那么多严加看管的士兵都是傻子么?所以绝不可能有王炎午说的那么夸张,但张贴却是事实。

生祭文是什么内容呢?意思就是文丞相世受国恩,年轻就中了状元,后来还当了宰相,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如今国家灭亡,应当要殉国,所以文丞相必须死。如果今天不死,明天到了北京之后就会被砍头杀死,那样的死法就很没面子了。怎么死呢?怎么死都为文天祥想好了,可以是绝食而死,可以是撞墙而死,可以吃毒药而死,可以溺水而死,总之,文丞相你是要死的,怎么死看你自己了。

文中也阐述了自己和文天祥的关系,他认为文天祥对自己有恩,这个恩情如何报答呢?就是要文天祥去死。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所以在内外的舆论下,最终文天祥还是上了刑场,那天文天祥向着南方拜了拜,然后从容赴死。忽必烈感到后悔,命人到刑场刀下留人,但是已经晚了。

文天祥死后,王炎午又做了什么呢?王炎午一直活到了70多岁,活得好好的,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生活也是非常地惬意。

说到文天祥的死,王炎午说的泪流满面,他也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所有人也都跟着泪流满面,就是这种集体的无意识,杀死了一个人,在今天看来,又是何等的悲剧呢?

道德标准,是用来自律而不是他律。而王炎午这样的人却非常喜欢用道德去绑架他人,自己却从不遵守这样的道德,这又是何等的变态呢!

我们再看看王炎午的生活,在他晚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首《沁园春》:

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好一个“暖日青烟,轻衣罗扇”,好一个“醒来杯酒,醉后杯茶”,文丞相慷慨赴死,那个天天叫嚷着要文丞相去死的人,却“岁岁东风岁岁花”,也知是什么心肝!

我们再看看这些伪君子,口口声声地要文天祥去死,自己却逍遥自在,自己却不愿意去死,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有什么资格要别人去做呢?

所以,我们纵观整个事件不难发现,其实忽必烈并不想要文天祥去死,真正杀死他的,是留梦炎和王炎午之流,是舆论,是道德绑架,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悲哀。


老威观史


我们首先要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遗民这个群体。遗民通常是指旧王朝灭亡后不愿臣服于新朝统治的人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隐居山林田园、不奉新朝的行政命令,不食新朝俸禄。大多数遗民基本都属于前朝官僚、知识分子。

最早的遗民应该是属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他们隐居于首阳山,以采薇为食,最终双双饿死,留下传唱千年采薇歌,讲诉着他们对故国的忠贞。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后世遗民均以伯夷叔齐为典范,即便是态度软化也仅仅是在新朝需要时候出山,以布衣的身份参与决策,事成之后继续归隐。

文天祥想要的就是这种状态,他被俘后就曾经表示,他接受了南宋灭亡、大元统一区夏的现实,自己作为南宋丞相,不愿侍奉二主,想要隐逸山林,有需要再出山帮忙,帮完了忙继续归隐。

对于元朝来说,文天祥如果不能为元朝所用,那只能把他做掉。因为文天祥作为南宋丞相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如果把他放出去再继续组织反元,那大元的面子往哪搁?而且,文天祥也没想活,把他杀了正好成全他忠臣的名节。他给弟弟去信时候说: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就是告诉他弟弟在元朝好好做官,延续家族香火,好让他的死忠无后顾之忧。

所以,文天祥求死是求仁得仁,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历代遗民都是忠君的楷模,历朝历代都要受到表彰。而且,这也和儒家的政治主张相契合,儒家主张忠君,而历代遗民守节之举是现成的样板,所以遗民在历朝历代都被儒家所颂扬,而历朝历代得君主都愿意颂扬这些遗民,好让天下人都忠于自己。

所以说,文天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是宰正常不过的,放在今天则是过时。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我个人还是认为可能如果同意文天祥的条件,那么就有可能纵虎归山,而且再加上当时朝堂还有很多其他人想要文天祥死,纵忽必烈有惜才之心,可是最后还是不得不杀,以求天下太平。

人物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出生,早些年见文天祥原名叫文云孙,字宋瑞,后改为覆善,但是又改回来了,当他选中贡士后,就改名文天祥,据说,他在孩童的时候,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胡铨等人的画像,溢号都为“忠”,所以他当时就感到非常高兴,就说:“如果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个,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在二十岁就成为了进士,当时是宋理宗在为,在1256年,文天祥便考取了状元,在宋代那个时候,文学相当发达,能考取状元,足以见得文天祥的水平之高。开庆初年,元朝军队开始攻打宋朝,在咸淳十年,由于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当时任赣江知州,他此时就号召聚集了数十万的兵众,之后一直在江西与元朝抗衡,直到1278年,在岭南,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


从容殉国

文天祥被抓住后,由于当时忽必烈正在收集南宋有才能的官员,因此王积翁就推荐了文天祥,说”南宋没有一个能赶得上文天祥的“,当时劝降文天祥用来很久,知道最后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能应为宽赦,我以道士的身份回归乡里,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马就给了高官,不仅亡国大夫不可以此求身存,而且还把自己的生平报复给抛弃了。”这就是在《宋史》中所讲,文天祥投降的条件,不过当时刘梦炎没有同意,害怕他他去江南号召人们抗元,把他们一起释放的十个人置于何地。结果文天祥在燕京呆了三年,始终没有屈服,忽必烈也想放了他,可是有人就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没被释放,结果在1283年1月9日,英勇殉国,给后人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们汉人的名族英雄,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敢于反抗,不论敌人多么强大,而且即使被俘,依然忠心于国家,不判国,这样一位名族英雄,应当永远被我们所铭记所学习。


喜欢历史的搬砖工


文天祥文丞相,啥时候要投降啦?

文天祥被俘以后,忽必烈想以丞相之位诱降文天祥,结果被断然拒绝。

文天祥想要以身殉国,为何被俘?

文天祥作为状元出身的南宋丞相,确实是一心抗元,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就是因为一心抗元,文天祥宦海沉浮多年,妻子儿女先后弃世而去,好不容易成为南宋丞相,又因为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确实军威太盛,又有南方汉人相助,南宋已经回天乏力。

虽然兵败在即,但是文天祥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被元朝将领抓住以后,文天祥一心求死立即吞食大量的“龙脑”自杀,但是却没有成功,沦为元朝的俘虏。

元朝是怎样劝降文天祥的?

文天祥被俘以后坚决不跪“汉奸”,对于劝降置之不理。为了招降文天祥,元朝特意在“崖山海战”时,让文天祥在元朝战舰上观战。

崖山海战极其惨烈,与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的陆秀夫,放弃出海苟延残喘的机会,背着宋少帝以身殉国,还有多达10万南宋军民投海殉难,誓死不为元臣。

也就是在元朝的战舰上,亲眼目睹着一切的文天祥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崖山之后无中华”象征着汉族政权的消亡。

所谓的文天祥投降条件是怎么一回事?

南宋灭亡以后,文天祥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绝食整整八天却没有死,勉强活了下来。

忽必烈在争夺汗位、入侵中原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汉奸”“儒臣”的作用,求贤若渴,一心招降文天祥,亲自以丞相之职招降文天祥,却被文天祥坚决拒绝。

多次招降不果,忽必烈却又对文天祥心生敬佩,不忍加害与他。

后来投降元朝的宋臣因为敬佩文天祥的气节,再加上文天祥已经构不成威胁,想要将文天祥放出来,安心做一个道士,得到了忽必烈的同意。

但是此时正好有义军以文天祥的名义刺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又有与文天祥同为南宋状元、丞相的留梦炎向忽必烈进谗言,“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

最终文天祥以身许国,面向南方而死。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遭叛徒出卖被捕

1278年十二月的一天,文天祥部正在潮阳的五坡岭(现汕尾市海丰县城北郊五坡岭)做饭,此时叛徒陈懿正引着大队元军赶来。他们顺着炊烟的方向迅速包围了五坡岭,文天祥部措手不及,全部被俘,文天祥也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吞食脑子(即龙脑),但没有死。

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的一天晚上,由于元军的紧逼,陆秀夫背着卫王赴海而死。至此,南宋灭亡。

小人作祟,释放文天祥受阻

宋亡后,忽必烈派人召降文天祥,并许以宰相之位。但文天祥说:

“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

1、汉奸留梦炎害怕威胁其位置,反对释放文天祥

忽必烈有意释放文天祥,但投降元朝的汉奸留梦炎不同意,他对忽必烈说:“文天祥放出去后,又会在江南地区号召人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释放文天祥之事就此作罢。

2、阴谋论出现(大概率是汉奸制造的谣言)

元十九年,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以上两点就是忽必烈最终不释放文天祥的原因。


殉国

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遂从容殉国。


扬生解史


这种说法至少是以讹传讹。宋史文天祥传里的记载是这样的,元世祖派人劝降,文天祥说,”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把这段话掐头去尾作为文天祥有投降之意的证据,不知是何居心?

文天祥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国家已经灭亡,我的职分就是一死。不过,如果让我出家为道人回到故乡,以后以出家人的身份来做顾问,也可以。但如果现在给我官做,一则哪有和亡国之臣商讨治理国家的道理?二则我这一辈子的所作所为都要被抛弃,那用我干啥子咧?这段话不能随意裁剪,否则就是耍流氓咯。

文天祥在回答中提出的可不是一个条件,而是好几个,一个是回家,又一个是出家为道人,不做官,再一个是现在不给元朝当顾问,是以后再说。文丞相提这三个条件,对元世祖可有点不地道,纯属忽悠人。他的想法显然是回江西吉安,招兵买马,再来讨元。此前降元的一些宋臣想建议忽必烈释放文天祥让他出家回故乡,但他们在征求降元的宋故丞相留梦炎的意见时被留拒绝,留某人看得很清楚,他说“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留不肯为文天祥说项,一个是怕惹祸,一个是文丞相当年在留降元后写诗骂过他,”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

即便如此,忽必烈还关押了文天祥三年,试图劝降,直到最后有传言说有人要营救文天祥,忽必烈才下旨处死文天祥。文天祥要是怕死想投降,在大都关了三年,哪天不能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