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黑了沒有燈,那古人都幹什麼呢?

天下無雙女超人


當今社會,科技發達,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相當普遍,結束了白天的工作,晚上到家吃過飯可以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等等,或者下班後邀請三五好友吃喝玩樂,夜生活不可謂不豐富。然而,在科技相對落後的古代,沒有電,他們晚上會幹什麼呢?

中國古代是典型的農業社會,普遍認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為我國古代人民到晚上就早早上床睡覺了,一直到解放後很長的時間都是如此。然而,仔細研究古代社會,古時人們的夜生活也是非常豐富的,他們晚上可乾的事也很多,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織布。古代是農業社會,講究男耕女織,在古代,不少人家的婦女會選擇織布。漢樂府詩名篇《孔雀東南飛》中寫焦仲卿妻子劉蘭芝織布的情形:“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古人晚上織布是很平常的事,所織的布一般都是供全家做衣服,也有拿到集市上出售補貼家用。我在解放後,這一傳統在我國很多家庭還存在。你還記得你奶奶夜晚織布紡布的情形嗎?

讀書。我們熟悉的典故、成語“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都講的是古代先賢晚上讀書的故事。還有個著名的典故“三餘讀書”,也提到了晚上讀書。東漢時期,有人跟著著名學者董遇學習,董遇卻不肯教,說:“一定要在學習之前讀很多遍。”並且說:“讀書多讀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沒有時間讀書。”董遇告訴他:“可以用‘三餘’。”求教的人問‘三餘’是何意。董遇說:“冬天是一年中多餘的時間,晚上是一天中多餘的時間,下雨是平時多餘的時間。”(原文:有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古代讀書人最好的傳統是“耕讀傳家”,白天種地,讀書自然是晚上的事兒。

聚會喝酒。我們今天在晚上下了班會擼串喝酒,古人晚上也會如此。古代名畫、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名作《韓熙載夜宴圖》,就完整地再現了官員韓熙載的夜宴過程。古代人結婚舉行婚禮多在晚上,聚會喝酒也就在所難免。

訪友。古代文人雅士喜歡在晚上訪友,尤其是下雪看到好的雪景或者在月色皎潔的夜晚,邀朋友賞月。典故“雪夜訪戴”就是講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在下雪的夜晚,觸景生情,欣然去拜訪自己的好友戴逵,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在古代傳為美談。我們中學時候學的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蘇軾寫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這是何等的雅興。

夜襲。這在古代還是經常發生的事,在晚上出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奇制勝。比較有名的比如“李愬雪夜入蔡州”,在軍事史上是一次經典的戰役。唐代著名詩人盧綸《塞下曲》寫道:“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是一種何等豪邁的邊塞詩,軍隊勇猛無敵、克敵制勝的情形浮現眼前。

靜靜地思考。一個人的夜,最會讓人浮想聯翩,想起遠方的家,想起異地的人。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靜夜思》,大詩人李白的那種思鄉之情,歷經千年,至今仍然感動著我們。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的著名詩作《夜雨寄北》寫道:“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把詩人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古代人晚上可乾的事很多,不要以為他們晚上沒事可幹。可以說古人晚上幹過的事我們今天還在做,今天我們晚上做的事,古人也肯定做過。

你還記得古代那個晚上數星星的孩子嗎?你還記得“趙匡胤雪夜訪趙普”的那天晚上嗎?你還記得江州司馬白居易遇到歌女的那天晚上嗎?


猛在一本正經地說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大多數人睡覺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幾個小時,即現代的8點-12點。


那古人能做什麼?在我小時電視剛剛普及,到了晚上,大家會聚集到路燈或者有燈光的地方,大人下棋,聊天,小孩子玩耍。。。。。其實也不是那麼難熬的。


古時候呢,城裡一般會相對發達,雖然沒電,但是夜生活多少還是會有的。普通老百姓呢,平時有青樓妓院,有小酒館茶館,有聽曲唱戲的地方,有賭博的地方。到了過年過節,還會有詩會,燈會、舞龍舞獅、也放煙花爆竹,在北方舞社火,南方水香可以開個小船夜遊。


鄉下人在古代沒電時,就苦逼了,特別是住在偏遠農村,單門獨戶的。一到晚上就聽鳥叫,家裡幾口人說說話,吃吃飯,喝點小酒,等孩子睡了,就小兩口或老倆口造小人。當然,也有人專門深更半夜去敲人婦女同志的窗戶的,或者到處串串門,打打秋風還有些人呢,忙於的點個火把去打獵,搶水,趕野豬,或者乾脆田裡幹夜活。

也就是到了過年過節,有唱唱戲,對對山歌,舞下龍燈或者社火。也是一種熱鬧吧,鄉下人玩起來也很嗨的, 甚至更容易熱鬧起來,畢竟平時娛樂太少了。


唐朝的開放是顯而易見的,據說當時的宮女都可以在正月十五這天出來,到夜市上轉裝,看看花燈,說不定還能碰到名噪一時的大詩人,雙方對吟幾首,若是郎有情妾有意,風花雪月的故事是難免的。


俗氣才是真高雅,這些出了宮的宮女也有七情六慾,也得有適當的空間。至於說宋代,清明上河圖已經描述的很清楚了,當時已經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在大都會,比如說開封,普遍的臨街的都是商鋪,上層的為住宅,已經與現在的夜市無異了。



兵卒在江湖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魯西南農村沒電時候的夜間生活。我在農村生活了十九年,至少有是15年是沒有電的生活。沒有電的夜晚煤油燈是最早的照明工具,蠟燭是過年的時候才有。但公共場所(生產大隊)有汽燈,社教工作隊員在汽燈下辦掃盲班,憶苦思甜,唱天上佈滿星,月兒亮晶晶……。我們上小學和初一的時候上早自習是自帶煤油燈,天不明就出發,一邊走一邊呼喊同學,到校後點上煤油燈晨讀,天明之後,同學們會相互笑鬧,因為大家的鼻孔都是黑的。再後來就有了嘎石燈,賊亮,但不可以長時間直視,傷眼。沒有電燈的夜晚,農家院裡也是忙碌的。無月的夜晚點燈推磨,一家老小吃的粗糧和少的可憐的細糧都是晚上一圈一圈的推磨和碾子加工的。大人推磨,小孩羅面,不幹活就沒的吃。有月的夜晚我乾的最多就是剝蘆葦皮,蘆葦去皮後破開浸溼後用石滾壓成糜子,編織蓆子、缸帽子,玉堂醬園造醬的大缸蓋子。村裡不管,但是都是連夜送到濟寧,白天怕有人逮住罰款。剝蘆葦皮最痛苦的是手指肚經常劃破、磨的脫皮。小時候最喜歡的是陰雨天,放學後作業很少。做完後可以到場院屋(牛棚,喂牛的地方)聽老人講古,也有偷偷講三俠五義的,我小學六年級時候被大人糊弄著給他們讀過一本《平前傳》的武俠小說,後來被家人知道了,禁止再去,怕人知道了影響前途。沒電的時候,空氣是極好的。滿月的夜晚亮如白晝。小朋友得空在一起狂歡,從街東到街西,笑鬧瘋跑,惹的大人唾罵。最後說說過年,過年的時候大都下雪,一連幾天,淅淅瀝瀝。夜間漂雪花,白天雪粒子。父親總能糊兩個燈籠,吃完年夜飯打著燈籠拜年。拜年是要磕頭的,磕了有壓歲錢,不多,不過都由母親代管著,過了年要交書本費。街上沒有燈光,漆黑的夜裡,一種叫“提摟金”的東西,點燃後火花四射,給新年增加不少的喜氣。如今50年過去了,社會發展到了無電沒法生存的時代,想想兒時的無電年代,種種辛苦、困難、歡樂和情景交融在眼前,感慨唏噓不已!


孫廣立10334


看到這個題目就有點尷尬,感覺我的老家都成了你們口中的古代,因為在我幾歲的時候我們這裡好多地方都沒有電。那就說一說我們在沒有電的歲月裡天黑會幹什麼。

那時候家裡都用的是煤油燈,沒有電也就沒有電視可看,那時候人們都喜歡串門,晚上吃過飯了不管去誰家烤火,對,沒錯就是烤火聊天。聊一些八卦奇聞,聊一些生活瑣事。而我們這些小孩就會安靜的坐在旁邊聽他們說話,每當說起鬼神之說的時候最喜歡聽,也心裡很害怕。有時候我們一群小孩會出去找個地方玩,你追我趕的。年齡大一點的就講一些神鬼之說嚇唬我們年齡小的,在那個年代沒有電感覺過的也挺好,挺歡樂。

後來,開始有放錄像帶的人,都是用發電機發電然後發碟片,那可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了,不管放什麼我們都覺得太好看了,特別入神,每天看完了第二天去學校我們都要聊昨晚看的電視。我記得我姑父那會就在放碟片,在我家裡放過一個月,每天晚上吃過飯我就搬個板凳坐在最前面,陸陸續續家裡來好多人,看兩集然後都回去睡覺。

其實有點沒電只是生活習慣變了,有電了人們都喜歡天黑就看電視,上網玩手機。在沒電的年代人們也會找別的娛樂,不過現在的人恐怕忍受不了沒電的生活了。比如我,現在要是一天沒電那真的會奔潰。


隴南市文化大使


記得我小時候,老家是河南西部的一個山村。家裡雖說通了電,但是三天兩頭停電,記得非常清楚的是那時的電壓不穩定,即便有電燈泡也是昏黃的。村裡也沒有自來水這一說,我們都是渴了去村口的井裡打水,現在回想起來那水真甜啊!那年我七歲。

村裡人大多家裡都是一盞煤油燈,基本除了孩子們寫作業會點亮一會,其他也不怎麼開。夏天天黑的晚,屋裡也特別悶熱,大家都是端著碗在村裡的大樹下吃飯,閒聊,直到天徹底黑下來。記得村裡的小夥伴們每天晚上都是捉迷藏,鬥牛,有幾次我都藏在秸稈垛裡睡著了,直到家人喊著鄰居一群人來找我。

那時候的天真高,晚上星星也特別亮,躺著房頂上看星星,總感覺整個世界都是自己的。晚上雖說沒有電視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娛樂場所,但是最讓我懷念的還是小時候無憂無慮,純淨自然的生活。

我想古人也一樣,古代除了皇帝,貴族,官員,地主家裡可以點油燈和蠟燭,其他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偶爾造造小人其他也沒啥娛樂活動了。

我一直覺得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星相學家輩出也跟古人沒事喜歡觀察星空有關。詩人們的思想和格局也比現代人要寬廣的多。





煮酒話青史


說古代太遙遠了。我們小時候在農村,那時也不知電為何物?一到晚上,家裡條件好的用煤油燈或馬燈,條件差的就用籽油燈,也就是用棉籽榨出的油。在昏暗的燈光下,母親拿著針線筐,要麼為我們縫補衣裳,要麼將鞋的雞眼繡成一朵花,陪在我們身邊,邊幹活又邊督促我們寫作業,那時的作業少,基本上就只有語文和算術,語文主要是背書,算術題也就幾道加減乘除,幾乎不怎麼費力氣…我記得那時候六點左右吃,都是吃集體食堂,大人的定量是每月43斤,女人與孩子都是31斤,憑票打飯…吃完飯後,要學習毛主席語錄,開集體生活會,對落後分子要進行批評教育和幫扶,對地富反壞右分子要堅決予以鬥爭和整頓,戴高帽、掛牌子,接受人民群眾的教育…集體生活會後,我們這幫小孩子還要手執紅纓槍,在村頭巷尾站崗放哨…有時候我們這個單位與那個村的孩子們還會因為一些觀點、防區問題而大打出手。那個時候我們都是以打土坷仗為主,各自尋找掩體,以土坷為武器,互相進功,場面也很激烈,直到分出勝負,或負傷而退出戰場…有時一玩就很晚,聽更夫敲完三更之後方始回家…總之,在沒有現代科技產品的時代,我們的童年雖說很艱苦,但是非常幸福的!現在的年輕人可能無法想象…


龍行天下1516058


在我記憶最遠古的時代,記不得多大了,我90後,農村人。

記得很久很久以前,家裡面還沒有電,只有一種煤油燈的東西,大人都忙到天黑。然後家裡燒的柴做飯吃完,大家都在院子裡擺龍門陣(聊天),吹牛。

記得還有牛油燃燈照亮的。不過這些記憶都不多。

估計在古代,人們都是忙活了一整天,晚飯吃了,有月亮就賞月看星星聊天。如果天氣不好,肯定的早早的睡覺了。

如果有事情,肯定是用的火把照亮,因為我們小時候爺爺也用過火把串個門的。火把都是用竹子做的,還有一種樹杆做。



胖乎乎的毛毛蟲618


古代人沒電女人要紡線織布做鞋做衣服,古代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沒有賣鞋和衣服的,只能自己做,而且全昰手工,做一雙鞋要好幾天,做的鞋子也不結實,所以需要每天的把棉花紡成線,再織成布,再做衣服和鞋,每一樣都要很多道工序。古代人很辛苦的,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做鞋子,小時候奶奶就是這樣每天紡線到半夜。


陽光小屋016


古代不知道,至少說不詳細。說說小時候,沒有電。怎麼辦呢?夏天晴天很簡單,把竹床和竹椅子搬到外面,然後用蒿子編的火把燻蚊子,乘涼聊天,躺在竹床上哼黃梅戲。要做作業就比較苦,只有一根燈草的油燈下,大人還老是催,快點快點。然後找玩伴三五成群做遊戲打架說鬼故事。冬天就是家人擠在一個火桶裡坎大山。過年是燒火盆,大家手都是伸出來烤火,喝茶談天。






興海亭


不必說古人,太遙遠了。

我記事的時候,家裡就沒有電燈,即使是生產隊的馬房也只是點了一盞玻璃罩的老馬燈。飼養員提著也是很神氣,因為是一個身份的象徵……

那時節,白天大人都在地裡忙碌著,到了晚上就有許多人來到馬房裡聊天……

也不知道那時候的人們怎麼有那麼多的話題,反正就是天天夜裡都在談論著,有眼前的事,也有早些年的事。有自己隊裡的事,也有別人隊的事……

談的很起勁,那時候一個人有口才是很出風頭的,往往就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我就記得我們隊裡有一個嬸子,人家記得故事特別多,她講的王莽攆劉秀最是吸引人!吳漢殺妻,收陳鵬,馬武鬧校場,姚琪娘上吊……這些故事情節把我深深套牢了!

我們一群小夥伴更多時間是在一起玩遊戲,什麼指星星過月,什麼藏老懞,什麼老鷹捉小雞……很是開心熱鬧……

總之那時候沒有電的時代也不是現在想象的那麼枯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