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馮驥才用“局外人”視角書寫愛情悲劇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講述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團結大樓裡住著一對身高反差很大的夫妻,妻子比丈夫高17釐米,周圍的鄰居因為看不慣他們奇怪的結合,對夫妻倆毫不避諱地進行嘲笑、議論、窺探,甚至迫害,最後又被他們之間真摯愛情感動的故事。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馮驥才用“局外人”視角書寫愛情悲劇

這是作家馮驥才轉型後創作的短篇小說,被稱為80年代小說界的“絕活”之一,雖然故事背景在文革時期,但是他沒有深究政治,而是將目光對準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矛盾糾葛,繼而挖掘中國婚姻的民俗心態。

小說不但構思巧妙,而且以簡單、冷峻的的筆觸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講述了一段感動無數中國人的悲情婚姻故事。

本文將從“局外人”敘述視角、“喧賓奪主”式角色塑造、“極富畫面感”的細節描寫三個角度探析小說的獨特魅力和深層底蘊。

一、“局外人”敘述視角:冷眼旁觀封建社會殘留的婚俗陋習,字裡行間彰顯文化批判的鞭撻力

敘事視角,指的是小說內容的觀察與講述角度,一般可分為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其中第三人稱又分為第三人稱全知敘述,即上帝視角,敘述人知道書中發生的一切;第三人稱限制敘述,即限制視角,以小說中某個人物的視角敘述故事,只述說他知道的;第三人稱客觀敘述,即“局外人”視角,敘述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記錄事情發生的始末,不做任何評論和解釋。

小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運用的就是這種敘述視角,作者至始至終都是一個不曾露面的局外人,只單純敘述小說中人物的外貌和言行,不進入任何一個角色的意識做主觀判斷。

<strong>這種敘述手法因為客觀而顯得真實、動人,因為疏離和剋制又帶給讀者無窮想象。

小說進入正題後,作者首先對高女人和矮丈夫的外貌進行描述,女人又高又瘦像大洋馬,男人又矮又胖像肉罐頭,他們搬進團結大樓後,迅速引起轟動,因為作為夫妻他倆真是太不協調了。

在老人眼裡,這對高矮差別極大的夫妻是一家人茶餘飯後的笑料:

這家的老爺子酒喝多了,乘興把桌上的一個細長的空酒瓶和一罐矮礅礅的豬肉罐頭擺在一起,問全家人:“你們猜這像嘛?” 他不等別人猜破就公佈謎底,“就是樓下那高女人和她的矮爺兒們!”

在大人眼裡,這對夫婦的每一次露面,每一個動作,都成了他們比劃嘲笑的對象:

大樓裡一些閒得沒事兒的婆娘們,看到這可笑的情景,就在一旁指指劃劃。難禁的笑聲,憋在喉嚨裡咕咕作響。

在小孩那裡,他們成了街巷裡孩子們惡作劇般的童謠:

有些孩子一見到他倆就鬨笑,叫喊著:“扁擔長,板凳寬……”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馮驥才用“局外人”視角書寫愛情悲劇

作者像個看客,一路看過來,看盡了鄰里街坊對這對身高反差夫妻的不解、議論和嘲笑。

但是,流言蜚語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所進行的惡毒攻擊。

當作者的目光落在“裁縫老婆”這個典型人物身上時,高女人和她矮丈夫的命運開始一步步走向悲劇。

為了弄清楚高女人和矮丈夫結合的緣由,裁縫老婆費盡心機打聽、查探。

首先,她根據結婚三年沒生孩子,得出夫妻倆必有一方有生理缺陷,結果,高女人懷孕生子了。

接著,她特意查戶口得知高女人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化驗員,矮男人是個高工資的工程師,推斷高女人是為了錢才嫁給矮男人,結果,文革時期批鬥會上,高女人卻忍辱陪鬥,不說丈夫半句不是。

然後,她又根據文革命時期矮男人被下放,推斷高女人會改嫁,結果高女人默默等待,直到到丈夫歸來,兩人繼續過日子。

最後,她根據高女人因病去世,推斷出丈夫得找新老婆,結果矮男人不但照舊在家裡掛結婚照,外出打傘還特意空出妻子的位置。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馮驥才用“局外人”視角書寫愛情悲劇

看完小說,讀者不禁要問,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到底做錯了什麼,讓鄰居討厭成這樣?甚至不惜把他們推向厄運的漩渦?

說來可笑,這對夫妻沒殺人放火,也沒投遞叛國,只不過是高個子女人嫁給了矮個子男人,就這一點打破了團結大樓居民的認知習慣,讓他們覺得彆扭。

<strong>馮驥才巧妙地選用“局外人”視角,以看客的身份向讀者描述了團結大樓居民世俗偏見下的醜態,他們無聊八卦、搬弄是非,還落井下石,諷刺的是所有招數的使用都沒有讓他們得到想要的答案,反倒對這對夫妻不俗的真摯情感震撼。

小說表面看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糾葛,實則觸及了中國婚姻民俗文化,夫妻間男高女低、男強女弱是埋在人們心裡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幾千年歷史演變的產物。

面對高女人和矮丈夫的結合,團結大樓的居民只能看見外表的不協調,看不見感情的和諧,這是封建落後習俗對他們心靈的戕害,也是對高矮夫妻人權的踐踏,充分揭示了世俗婚姻文化中汙濁不堪的一面。

二、“喧賓奪主”式角色塑造:反襯主角的高尚人格,諷刺人性的粗鄙和醜陋

在以往的小說中,作者都是花大量筆墨刻畫主角,以此帶動故事發展,但是馮驥才反其道而行,他在《高女人和矮丈夫》裡極盡所能地刻畫配角“裁縫老婆”,並以她的一言一行推動故事走向。

<strong>令人意外的是,這種“喧賓奪主”式手法,不但帶給讀者新奇的體驗,還對出現次數不多的主角起到了反襯作用,讓他們靜默的形象更加鮮明、立體。

1.裁縫老婆

作者對裁縫老婆的刻畫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看門見山的定義式介紹:

裁縫的老婆卻是個精力充裕、走家串戶、愛好說長道短的女人,最喜歡刺探別人家裡的私事和隱秘。

二是基於她的性格特徵,詳細展開對她行為的敘述,主要表現在她對高女人和矮丈夫結為夫妻原因的多次窺探,在這些窺探中尤以語言描寫最為經典。

比如,當她得知高女人懷孕時,氣急敗壞地說:“這兩人準有見不得人的事,要不他們怎麼不肯接近別人?身上有膿早晚得冒出來,走著瞧吧!” 一副市井婦人自以為是的庸俗模樣。

比如,當人們對夫妻倆批鬥時,她上來就質問高女人:

“你說,你為什麼要嫁給他 ?

“好啊!你不敢回答,我替你說吧! 你是不是圖這傢伙有錢,才嫁給他的?沒錢,誰要這麼個矮子!”

“好,好,你不服氣!這傢伙現在完蛋了,看你還靠得上不!你心裡是怎麼回事,我知道!”

“我看這娘兒們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來,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現在就離婚改嫁,等那矮子幹嘛,就是放出來,人不是人,錢也沒了!”

她問的每一句話都和當時批鬥的場合不符,在場的人覺得莫名其妙,身為讀者的我們覺得荒唐可笑。

<strong>作者用這樣的語言刻畫裁縫老婆,是為了突顯她內心對那對“怪”夫妻的百般不解,她的問話裡,有自私,有嫉妒,有不甘心,有害怕,這是封建婚俗、陳腐觀念對她人性侵蝕的結果。

三是毫不留情的反諷,對於裁縫老婆八卦別人隱私的行為,作者說“這種求知慾能使愚頑成才”;對於她在特殊年代干涉別人家事還被合法化的行為,作者稱她是“街道積極分子”;這還不夠,最後再直接總結一句:“造物者真的不會荒廢每一個人才的”。

裁縫老婆,一副八卦嘴臉,以窺探別人的隱私突顯自己的優越,集封建積習、世態醜陋和人性醜惡於一身。

作者用反諷手法描述,是對她性格最好的註解,也是對她不堪行徑的嘲諷和批判。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馮驥才用“局外人”視角書寫愛情悲劇

2.高女人和矮丈夫

在小說中,我們看到裁縫老婆上躥下跳著造謠中傷高女人和矮丈夫,對她從行為,到語言再到心理都有刻畫。

而高女人和矮丈夫作為故事的主要人物,卻像是一部無聲默片,在團結大樓裡相攜著走進走出,任憑他人指點,只管過自己的日子。

作者至始至終沒讓他們發聲,也不曾關注他們的心理,只用數字和比喻對他們的外貌做了重點勾勒。

高女人身高一米七五,長得幹、扁、瘦,五官勉強,胸脯不隆起,臀部癟下去,像酒瓶也像搓板,是個普通的化驗員。

矮男人呢,身高一米五八,手臂、腿腳、嘴巴和肚子一樣圓,像豬肉罐頭,外號“武大郎”,是總工程師。

作者著重描寫這對夫婦的外貌,是為了說明他們身材差異之大,正是這種女高男低,女貧男富的極端化差異,才有了後面鄰居對他們的看不慣和猜測。

同時,面對鄰居的指點“他倆似乎聞如未聞,對孩子們的鬨鬧從不發火,也不搭理”。

<strong>這邊高女人和矮丈夫安靜過日子,那邊以裁縫老婆為首的居民對他們極盡所能地指點和窺探,作者沒作任何主觀表態,只用“無聲”對照“喧鬧”的對比手法,讓一個個畫面說話。

安靜者的不言不語和置之不理,是對世俗醜態的鄙夷,是對是對善良人性的堅守,更是對惡劣處境的無聲對抗,他們光明磊落、淡定從容,無需過多言辭修飾。

喧鬧者的喋喋不休和上躥下跳,暴露出庸俗小市民愚昧、荒唐和可恥的人性之惡,也襯托出這對身高懸殊夫婦精神至上,不落俗套的人性之美。

在角色塑造上,作者對主角吝於描述,卻花大量筆墨刻畫配角,除了是對裁縫老婆進行含蓄而辛辣的嘲諷,主要是為了讓高矮夫婦的形象在配角的襯托下“立”起來。

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將高與矮,美與醜,善與惡,生與死,賦予人物身上,形成一幅絕妙的對比圖,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美。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馮驥才用“局外人”視角書寫愛情悲劇

三、“極富畫面感”的細節描寫:突顯出高女人和矮丈夫忠貞不渝的愛情,相濡以沫的婚姻

楊絳先生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愛情亦然。

對於高女人和矮丈夫來說,在那個特殊年代,他們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愛情,這一切都與他人無關。

<strong>小說中的愛情部分,作者未著筆墨,只是隨手寫了幾個富於畫面感的細節,我們就是在他不經意地筆觸下,看到高女人和矮丈夫在平淡中相愛,在困境中相守,在分離後相思。

  • 高女人對矮男人的愛,作者用一個“搖頭”的細節呈現。

高女人究竟為什麼嫁給矮男人?當裁縫老婆的猜測一次次被推翻時,她等到了批鬥大會這個時機,就在會上發動人們使出渾身解數威逼利誘、刁難發問,但是—

……高女人卻只是搖頭。真誠懇切地搖頭。

……懇切又斷然的搖頭。

裁縫老婆原以為,矮男人落魄了,高女人會明哲保身,和他撇清關係,畢竟她認為高女人是因為金錢和地位嫁給矮男人的。

這個細節,打破了裁縫老婆等人的預言,烘托了高女人對矮男人的信任和維護,<strong>也體現了他們之間“愛”的忠貞。

  • 矮男人對高女人的愛,作者用“聳”、“掬”、“提”等幾個動詞描述。

經歷了批鬥浩劫,矮男人入獄,高女人被趕出團結大樓,一個人帶著孩子艱難度日,身心備受煎熬,最後她累倒了,被確診為腦血栓。

作者沒有敘述矮男人怎麼愛護和照顧妻子,僅僅刻畫了他在院中帶妻子曬太陽、做康復的一個場景:

矮男人兩隻手用力端著老婆打彎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時,必須向上聳起自己的雙肩。他很吃力,但他卻掬出笑容,為了給妻子以鼓勵。高女人抬不起左腳,他就用一根麻繩,套在高女人的左腳上,繩子的另一端拿在手裡。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腳,他就使勁向上一提繩子。

<strong>一個“聳”字看出他的吃力,一個“掬”字看出他的高興,就這麼一個場景,作者用了100餘字,用了一系列動詞,把一個矮個子男人照顧高個子妻子的畫面生動刻畫出來。

如作者所言,這個場景奇異、壯觀,震懾人心,看哭了讀者,也融化了團結大樓居民的鐵石心腸,他們再次見到這對夫妻,開始友善地打招呼。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馮驥才用“局外人”視角書寫愛情悲劇


  • 除此之外,作者還用一把“傘”作為道具,暗示高女人和矮男人之間不俗的感情。

“傘”第一次出現,是高女人和矮丈夫住進團結大樓後,借居民的視角描述他們:

“尤其是下雨天氣,他兩出門,總是高女人打傘,如果有什麼東西掉在地上,矮男人去拾便是最方便了。”

這個打傘動作,在團結大樓居民的眼裡,是滑稽,是不搭調,但是在通篇看完小說的讀者眼裡,<strong>這是一種智慧,他們發揮各自特長,高的一方打傘,低的一方拾東西,很方便;<strong>也是一種浪漫,夫婦倆同打一把傘依偎著外出,情深意篤,羨煞旁人,與其說樓裡的婆娘看不慣,不如說他們在嫉妒。

“傘”第二次出現,是高女人生孩子後,夫婦倆外出:

“每逢大太陽或下雨天氣,兩口子出門,高女人抱著孩子,打傘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

對於高女人和矮丈夫來說,高女人打傘最方便,但是自從有了孩子,<strong>矮男人便承擔了那份不方便,主動打起傘來,<strong>這是一個男人有擔當的表現,更是對妻兒“愛”的呵護。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馮驥才用“局外人”視角書寫愛情悲劇

“傘”第三次出現,是高女人去世後:

“逢到下雨天氣,矮男人打傘去上班時,可能由於習慣,仍舊半舉著傘。這時,人們有種奇妙的感覺,覺得那傘下好像有長長一大塊空間,空空的,世界上任什麼東西也填補不上。”

此時,傘下沒了高女人,矮男人還是高舉著傘,這個動作把他的孤寂以及對高女人的思念渲染到極致,讀者看到這裡,無不落淚感嘆。

作者多次寫打傘這個動作,一是為了說明在世俗的偏見下只有傘下這方天地獨屬於他們,二是用“傘”來見證他們之間相濡以沫的婚姻。

小說全篇,沒有一個“愛”字,但是高女人和矮男人之間的愛卻無處不在,他們的確有著世人眼中最不協調的外表,卻也擁有世人心裡可遇不可求的和諧愛情,好像他們的出現就是為了愛,愛就是活著,即便是死亡也帶不走。

結語:

如今,《高女人和矮丈夫》這篇小說,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暢銷海外,也響應讀者的呼籲拍成了同名動畫片。

但是,筆者以為,比起影視劇,文字更能打動人心,尤其是在鬼才馮驥才的筆下,他以“局外人”視角,用“喧賓奪主”這種獨特的角色塑造方式,把愚昧的婚俗文化、狹隘的市民心理、以及平凡之人真摯的愛情一一呈現。

讀者在閒散平淡的文字裡,感受到高女人和矮丈夫獨特的人格魅力,也被他們不離不棄,至死不渝的愛情感動,這對於新時代的我們是一種思想上的教育,更是心靈上的滋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