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冯骥才用“局外人”视角书写爱情悲剧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讲述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团结大楼里住着一对身高反差很大的夫妻,妻子比丈夫高17厘米,周围的邻居因为看不惯他们奇怪的结合,对夫妻俩毫不避讳地进行嘲笑、议论、窥探,甚至迫害,最后又被他们之间真挚爱情感动的故事。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冯骥才用“局外人”视角书写爱情悲剧

这是作家冯骥才转型后创作的短篇小说,被称为80年代小说界的“绝活”之一,虽然故事背景在文革时期,但是他没有深究政治,而是将目光对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矛盾纠葛,继而挖掘中国婚姻的民俗心态。

小说不但构思巧妙,而且以简单、冷峻的的笔触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段感动无数中国人的悲情婚姻故事。

本文将从“局外人”叙述视角、“喧宾夺主”式角色塑造、“极富画面感”的细节描写三个角度探析小说的独特魅力和深层底蕴。

一、“局外人”叙述视角:冷眼旁观封建社会残留的婚俗陋习,字里行间彰显文化批判的鞭挞力

叙事视角,指的是小说内容的观察与讲述角度,一般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其中第三人称又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即上帝视角,叙述人知道书中发生的一切;第三人称限制叙述,即限制视角,以小说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叙述故事,只述说他知道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即“局外人”视角,叙述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事情发生的始末,不做任何评论和解释。

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运用的就是这种叙述视角,作者至始至终都是一个不曾露面的局外人,只单纯叙述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和言行,不进入任何一个角色的意识做主观判断。

<strong>这种叙述手法因为客观而显得真实、动人,因为疏离和克制又带给读者无穷想象。

小说进入正题后,作者首先对高女人和矮丈夫的外貌进行描述,女人又高又瘦像大洋马,男人又矮又胖像肉罐头,他们搬进团结大楼后,迅速引起轰动,因为作为夫妻他俩真是太不协调了。

在老人眼里,这对高矮差别极大的夫妻是一家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这家的老爷子酒喝多了,乘兴把桌上的一个细长的空酒瓶和一罐矮礅礅的猪肉罐头摆在一起,问全家人:“你们猜这像嘛?” 他不等别人猜破就公布谜底,“就是楼下那高女人和她的矮爷儿们!”

在大人眼里,这对夫妇的每一次露面,每一个动作,都成了他们比划嘲笑的对象:

大楼里一些闲得没事儿的婆娘们,看到这可笑的情景,就在一旁指指划划。难禁的笑声,憋在喉咙里咕咕作响。

在小孩那里,他们成了街巷里孩子们恶作剧般的童谣:

有些孩子一见到他俩就哄笑,叫喊着:“扁担长,板凳宽……”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冯骥才用“局外人”视角书写爱情悲剧

作者像个看客,一路看过来,看尽了邻里街坊对这对身高反差夫妻的不解、议论和嘲笑。

但是,流言蜚语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所进行的恶毒攻击。

当作者的目光落在“裁缝老婆”这个典型人物身上时,高女人和她矮丈夫的命运开始一步步走向悲剧。

为了弄清楚高女人和矮丈夫结合的缘由,裁缝老婆费尽心机打听、查探。

首先,她根据结婚三年没生孩子,得出夫妻俩必有一方有生理缺陷,结果,高女人怀孕生子了。

接着,她特意查户口得知高女人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化验员,矮男人是个高工资的工程师,推断高女人是为了钱才嫁给矮男人,结果,文革时期批斗会上,高女人却忍辱陪斗,不说丈夫半句不是。

然后,她又根据文革命时期矮男人被下放,推断高女人会改嫁,结果高女人默默等待,直到到丈夫归来,两人继续过日子。

最后,她根据高女人因病去世,推断出丈夫得找新老婆,结果矮男人不但照旧在家里挂结婚照,外出打伞还特意空出妻子的位置。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冯骥才用“局外人”视角书写爱情悲剧

看完小说,读者不禁要问,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到底做错了什么,让邻居讨厌成这样?甚至不惜把他们推向厄运的漩涡?

说来可笑,这对夫妻没杀人放火,也没投递叛国,只不过是高个子女人嫁给了矮个子男人,就这一点打破了团结大楼居民的认知习惯,让他们觉得别扭。

<strong>冯骥才巧妙地选用“局外人”视角,以看客的身份向读者描述了团结大楼居民世俗偏见下的丑态,他们无聊八卦、搬弄是非,还落井下石,讽刺的是所有招数的使用都没有让他们得到想要的答案,反倒对这对夫妻不俗的真挚情感震撼。

小说表面看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实则触及了中国婚姻民俗文化,夫妻间男高女低、男强女弱是埋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几千年历史演变的产物。

面对高女人和矮丈夫的结合,团结大楼的居民只能看见外表的不协调,看不见感情的和谐,这是封建落后习俗对他们心灵的戕害,也是对高矮夫妻人权的践踏,充分揭示了世俗婚姻文化中污浊不堪的一面。

二、“喧宾夺主”式角色塑造:反衬主角的高尚人格,讽刺人性的粗鄙和丑陋

在以往的小说中,作者都是花大量笔墨刻画主角,以此带动故事发展,但是冯骥才反其道而行,他在《高女人和矮丈夫》里极尽所能地刻画配角“裁缝老婆”,并以她的一言一行推动故事走向。

<strong>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喧宾夺主”式手法,不但带给读者新奇的体验,还对出现次数不多的主角起到了反衬作用,让他们静默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1.裁缝老婆

作者对裁缝老婆的刻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看门见山的定义式介绍:

裁缝的老婆却是个精力充裕、走家串户、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最喜欢刺探别人家里的私事和隐秘。

二是基于她的性格特征,详细展开对她行为的叙述,主要表现在她对高女人和矮丈夫结为夫妻原因的多次窥探,在这些窥探中尤以语言描写最为经典。

比如,当她得知高女人怀孕时,气急败坏地说:“这两人准有见不得人的事,要不他们怎么不肯接近别人?身上有脓早晚得冒出来,走着瞧吧!” 一副市井妇人自以为是的庸俗模样。

比如,当人们对夫妻俩批斗时,她上来就质问高女人:

“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

“好啊!你不敢回答,我替你说吧! 你是不是图这家伙有钱,才嫁给他的?没钱,谁要这么个矮子!”

“好,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你心里是怎么回事,我知道!”

“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她问的每一句话都和当时批斗的场合不符,在场的人觉得莫名其妙,身为读者的我们觉得荒唐可笑。

<strong>作者用这样的语言刻画裁缝老婆,是为了突显她内心对那对“怪”夫妻的百般不解,她的问话里,有自私,有嫉妒,有不甘心,有害怕,这是封建婚俗、陈腐观念对她人性侵蚀的结果。

三是毫不留情的反讽,对于裁缝老婆八卦别人隐私的行为,作者说“这种求知欲能使愚顽成才”;对于她在特殊年代干涉别人家事还被合法化的行为,作者称她是“街道积极分子”;这还不够,最后再直接总结一句:“造物者真的不会荒废每一个人才的”。

裁缝老婆,一副八卦嘴脸,以窥探别人的隐私突显自己的优越,集封建积习、世态丑陋和人性丑恶于一身。

作者用反讽手法描述,是对她性格最好的注解,也是对她不堪行径的嘲讽和批判。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冯骥才用“局外人”视角书写爱情悲剧

2.高女人和矮丈夫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裁缝老婆上蹿下跳着造谣中伤高女人和矮丈夫,对她从行为,到语言再到心理都有刻画。

而高女人和矮丈夫作为故事的主要人物,却像是一部无声默片,在团结大楼里相携着走进走出,任凭他人指点,只管过自己的日子。

作者至始至终没让他们发声,也不曾关注他们的心理,只用数字和比喻对他们的外貌做了重点勾勒。

高女人身高一米七五,长得干、扁、瘦,五官勉强,胸脯不隆起,臀部瘪下去,像酒瓶也像搓板,是个普通的化验员。

矮男人呢,身高一米五八,手臂、腿脚、嘴巴和肚子一样圆,像猪肉罐头,外号“武大郎”,是总工程师。

作者着重描写这对夫妇的外貌,是为了说明他们身材差异之大,正是这种女高男低,女贫男富的极端化差异,才有了后面邻居对他们的看不惯和猜测。

同时,面对邻居的指点“他俩似乎闻如未闻,对孩子们的哄闹从不发火,也不搭理”。

<strong>这边高女人和矮丈夫安静过日子,那边以裁缝老婆为首的居民对他们极尽所能地指点和窥探,作者没作任何主观表态,只用“无声”对照“喧闹”的对比手法,让一个个画面说话。

安静者的不言不语和置之不理,是对世俗丑态的鄙夷,是对是对善良人性的坚守,更是对恶劣处境的无声对抗,他们光明磊落、淡定从容,无需过多言辞修饰。

喧闹者的喋喋不休和上蹿下跳,暴露出庸俗小市民愚昧、荒唐和可耻的人性之恶,也衬托出这对身高悬殊夫妇精神至上,不落俗套的人性之美。

在角色塑造上,作者对主角吝于描述,却花大量笔墨刻画配角,除了是对裁缝老婆进行含蓄而辛辣的嘲讽,主要是为了让高矮夫妇的形象在配角的衬托下“立”起来。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将高与矮,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赋予人物身上,形成一幅绝妙的对比图,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冯骥才用“局外人”视角书写爱情悲剧

三、“极富画面感”的细节描写:突显出高女人和矮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相濡以沫的婚姻

杨绛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爱情亦然。

对于高女人和矮丈夫来说,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们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爱情,这一切都与他人无关。

<strong>小说中的爱情部分,作者未着笔墨,只是随手写了几个富于画面感的细节,我们就是在他不经意地笔触下,看到高女人和矮丈夫在平淡中相爱,在困境中相守,在分离后相思。

  • 高女人对矮男人的爱,作者用一个“摇头”的细节呈现。

高女人究竟为什么嫁给矮男人?当裁缝老婆的猜测一次次被推翻时,她等到了批斗大会这个时机,就在会上发动人们使出浑身解数威逼利诱、刁难发问,但是—

……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恳切又断然的摇头。

裁缝老婆原以为,矮男人落魄了,高女人会明哲保身,和他撇清关系,毕竟她认为高女人是因为金钱和地位嫁给矮男人的。

这个细节,打破了裁缝老婆等人的预言,烘托了高女人对矮男人的信任和维护,<strong>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爱”的忠贞。

  • 矮男人对高女人的爱,作者用“耸”、“掬”、“提”等几个动词描述。

经历了批斗浩劫,矮男人入狱,高女人被赶出团结大楼,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度日,身心备受煎熬,最后她累倒了,被确诊为脑血栓。

作者没有叙述矮男人怎么爱护和照顾妻子,仅仅刻画了他在院中带妻子晒太阳、做康复的一个场景:

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

<strong>一个“耸”字看出他的吃力,一个“掬”字看出他的高兴,就这么一个场景,作者用了100余字,用了一系列动词,把一个矮个子男人照顾高个子妻子的画面生动刻画出来。

如作者所言,这个场景奇异、壮观,震慑人心,看哭了读者,也融化了团结大楼居民的铁石心肠,他们再次见到这对夫妻,开始友善地打招呼。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冯骥才用“局外人”视角书写爱情悲剧


  • 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一把“伞”作为道具,暗示高女人和矮男人之间不俗的感情。

“伞”第一次出现,是高女人和矮丈夫住进团结大楼后,借居民的视角描述他们:

“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两出门,总是高女人打伞,如果有什么东西掉在地上,矮男人去拾便是最方便了。”

这个打伞动作,在团结大楼居民的眼里,是滑稽,是不搭调,但是在通篇看完小说的读者眼里,<strong>这是一种智慧,他们发挥各自特长,高的一方打伞,低的一方拾东西,很方便;<strong>也是一种浪漫,夫妇俩同打一把伞依偎着外出,情深意笃,羡煞旁人,与其说楼里的婆娘看不惯,不如说他们在嫉妒。

“伞”第二次出现,是高女人生孩子后,夫妇俩外出:

“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两口子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

对于高女人和矮丈夫来说,高女人打伞最方便,但是自从有了孩子,<strong>矮男人便承担了那份不方便,主动打起伞来,<strong>这是一个男人有担当的表现,更是对妻儿“爱”的呵护。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冯骥才用“局外人”视角书写爱情悲剧

“伞”第三次出现,是高女人去世后:

“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半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此时,伞下没了高女人,矮男人还是高举着伞,这个动作把他的孤寂以及对高女人的思念渲染到极致,读者看到这里,无不落泪感叹。

作者多次写打伞这个动作,一是为了说明在世俗的偏见下只有伞下这方天地独属于他们,二是用“伞”来见证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婚姻。

小说全篇,没有一个“爱”字,但是高女人和矮男人之间的爱却无处不在,他们的确有着世人眼中最不协调的外表,却也拥有世人心里可遇不可求的和谐爱情,好像他们的出现就是为了爱,爱就是活着,即便是死亡也带不走。

结语:

如今,《高女人和矮丈夫》这篇小说,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畅销海外,也响应读者的呼吁拍成了同名动画片。

但是,笔者以为,比起影视剧,文字更能打动人心,尤其是在鬼才冯骥才的笔下,他以“局外人”视角,用“喧宾夺主”这种独特的角色塑造方式,把愚昧的婚俗文化、狭隘的市民心理、以及平凡之人真挚的爱情一一呈现。

读者在闲散平淡的文字里,感受到高女人和矮丈夫独特的人格魅力,也被他们不离不弃,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这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是一种思想上的教育,更是心灵上的滋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