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勞民傷財的北伐嗎?

xxhfb


如果, 我是諸葛亮,必定也會去北伐, 因為這是蜀漢政權想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中, 站穩腳跟,有所發展的唯一途徑。

北伐對於蜀漢政權而言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其實劉備和諸葛亮心裡都很清楚, 自從關二爺大意失荊州之後, 要想北伐平定中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只能看天意,靠運氣。

劉備知道,如果諸葛亮在有生之年內完成不了北伐大業, 那這事兒也就徹底黃了。因為指望自己的寶貝兒子劉禪去北定中原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劉禪能把自己蜀地的這份家業守好, 在蜀漢皇帝的位置幹到壽終正寢, 那就算是祖上顯靈了。所以劉備在白帝城臨終前, 希望諸葛亮能夠完成他北伐的遺願,以保證他創建的政權千秋萬代。 諸葛亮也當下像劉備承諾,一定不忘重託, 率三軍平定中原剿滅曹賊,匡扶漢室,還都洛陽,。這就是他後來在給劉禪的《出師表》中所寫到的話。

當然諸葛亮決定北伐不單是為了兌現他對劉備的承諾。還有很現實的政治原因,劉備集團在蜀地屬於絕對外來政權而且來路不正, 與蜀民之間相互沒有歸屬感跟認同感,蜀地士大夫中的許多人都對劉備集團心存敵意,蜀漢政權的統治根基不穩,內部矛盾不可調和。轉化內部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對外戰爭,所以諸葛亮不停的北伐也有暫時轉移注意力,緩解蜀漢政權內部矛盾的需要。北伐一旦成功蜀地必然被邊緣化,內部矛盾也就迎刃而解。所以說蜀地, 只不過是蜀漢政權平定中原之前的一個跳板,恐怕連根據地都算不上,蜀民也最多是韭菜。只要勞民傷財的程度沒有達到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而引起蜀地人民的反抗那就不是事兒。

諸葛亮北伐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只要他生命不息,北伐是一定會不停止的進行下去。他病逝五丈原之後, 蜀地的人們肯定會被這七次的北伐搞的疲憊不堪,尋求安定,修養生氣會是一個大趨勢。 劉禪是絕對沒有能力去發動戰爭的君主, 而且他的性格和能力剛剛和符合這個趨勢也與蜀地士大夫的意願相同。 這一點就能保證劉禪的統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趨於穩定。

所以說不管誰換成諸葛亮北伐是必然的, 如果不北伐劉備集團只有兩種可能那就是,政權滅亡或者被趕出蜀地。






塰鬥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的一開始,其實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諸葛亮的北伐,並非一意孤行。跟曹魏勢力的對抗,那是在劉備還活著的時候就制定的政策,所以會有赤壁之戰,會有漢中之戰。

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劉備生前曾經託付他繼續討伐曹魏。並不是劉備不知道雙方的強弱,只是如果不討伐,那是一定會坐以待斃的;如果討伐,或許還有一些機會。

首先我們從外部環境來看。

曹劉雙方的實力差異是巨大的。最能反映這個的量化標準,就是人口。

儘管史書當中多少提到了雙方的戶、口數,但是實際情況複雜得多。據歷史學家葛劍雄先生的推算,三國末期,在原東漢版圖內的人口總數約為3000萬。而根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也就是總人口100多萬,即便我們考慮到遺漏的佃戶,給這個數量再翻三倍,也不過300萬人,僅僅佔全國總人口數的1/10,這樣的實力,自然無法跟曹魏相抗衡。

社會學中有一個“馬太效應”,簡而言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兩個政權實力相差懸殊,強的一方顯然更容易擴張領土、掠奪人口,弱的一方大多被日侵月割,實力越來越弱,說實話,翻盤的機會不大。即便在一些具體的戰爭當中可能出現以弱勝強的情況,但是長期來看,強國輸得起,弱國輸不起。所以可能弱國一直在贏,卻因為一場致命的失敗而一敗塗地。

在曹魏和蜀漢的身上,正是體現出這一特點。後來的發展也是這樣,蜀漢北伐很多次,雖有勝利,但未能動其根本;曹魏只需要一次南伐,便一舉平蜀。

其次,蜀漢政權內部並不團結

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有一篇名篇,叫《蜀史四題》,其中有一章為《劉備託孤語》。我們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病逝之前,託付幼主給諸葛亮,曾經說過如果劉禪不才,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話。

田先生對這段歷史展開研究,他認為劉備之所以有此念,是因為當時蜀漢臣僚的內憂很嚴重。蜀地土著跟劉備從荊州等地帶來的新人之間存在隔閡,這個問題若不處理好,不用外敵來打,自己就滅了。

劉備留下的輔政大臣,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李嚴屬於土著派。有些人認為劉備是故意留下李嚴來制衡諸葛亮。田先生不這麼看,恰恰相反他指出劉備讓李嚴位高權重才是不得已,因為要藉此籠絡舊人。而給諸葛亮說出可以取劉禪而代之的話,是為了給足諸葛亮支持,好讓他制衡李嚴。


所以,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面對的局面真可謂內憂外患。

如果不去北伐曹魏,結局是可知的:對外,隨著雙方實力的差距日漸拉開,將越來越不足以與之抗衡,即便蜀漢不北伐,曹魏也是會主動來進攻的;對內,蜀漢政權一直宣示自己的正統合法性,若偏安巴蜀,也就失去了這個口號的凝聚力。

而打仗就不一樣了。戰爭充滿變化,還會促生一些列其他的變化。諸葛亮在《後出師表》的結尾有這麼一段論述: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劉備當年在荊州敗退的時候,曹操以為天下安定了,沒想到後來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劉備都逆天翻盤。這時候劉備覺得穩了,沒想到吳國偷襲荊州,又敗軍於夷陵。所以,戰爭的結果是難以預料的。

事實上,諸葛亮的北伐的確曾經震動曹魏朝野,還發生過孟達想要以上庸之地投降的事,當時孟達若能成功,形勢的確是非常有利於蜀漢的。若諸葛亮長壽,或許也能等到司馬氏篡權導致的內亂。在己方實力不如的情況下,沒有機會也要等待或創造機會,這才是諸葛亮北伐的真正意義。

至於北伐是否勞民傷財,應該說確實是有的。諸葛亮自己也說“民窮兵疲”。打仗花錢,打仗會死人,對於人力物力的消耗非常巨大。當年漢中之戰,雖然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但是曹操撤軍時幾乎把漢中掃蕩一空,人民被遷移到關中。劉備得到的只是空地。這個虧空難以在短時間內彌平。所以我們會看到,諸葛亮每次北伐,糧草運輸都是大問題。因為漢中本身的物產有限,需要從更遠的蜀地來運,每每糧盡而不得不退兵。

諸葛亮所面對的,幾乎就是這樣的死局。換成其他人,也一樣。


考古軍中馬前卒


如果我是諸葛亮,我也會堅持北伐,原因有下:

一、在三國中,蜀國從地盤、人口、文武官員等資源來說,確實是力量最弱的。外有曹魏、東吳等強敵環伺,內有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矛盾,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矛盾。只有北伐,才能在不間斷的戰爭中不斷訓練士卒,提高戰鬥力,用戰時狀態促進內部團結,打亂外敵的戰略部署,使敵人沒有機會形成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若不北伐,則一方面坐吃山空,另一方面蜀國雖有山川之險,但也最容易形成放鬆和麻痺的局面,一旦如此,則危機更重。

二、蜀國地小民弱,有限的土地不能支持全國的糧食消費,通過戰爭方法暫時輸出人口,讓軍隊在敵方土地就食,減輕本國糧食壓力。這從諸葛亮五次北伐時多次在隴上收割魏軍糧食,搶劫魏軍糧草,北伐時經常因為糧草不濟而退兵可以看出。

三、蜀漢以“匡扶漢室,還於舊都”的思想凝聚人心,北伐可以更好的凝聚人心,收攏興漢力量。如果不北伐,則一來違背昭烈皇帝劉備之願,二來沒有理由讓蜀中臣民對“漢室正統”的理念信服。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沒有劉備,就沒有諸葛亮封侯拜相,建功立業的機會。諸葛亮作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賢達,自然要為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四、蜀漢人才匱乏,若諸葛亮不在有生之年實現理想,那麼他死後,蜀國將更沒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也就是說,北伐還有一線希望,還能在北伐中吸納人才,增強根基,消滅當前和潛在的敵人。若不北伐,只有死路一條。


陽關雪


1、不北伐,蜀國會滅亡得更快

2、同時代上到天子百官敵國友邦,下到士族高朋小老百姓,無一不對諸葛亮讚譽有加,反倒是如今正史小說不分,純靠YY讀史的我們左一個“勞民傷財”,右一個“窮兵黷武”,好像只要在網上呼喚愛與和平,小手一揮就能跟著大v建立烏托邦,笑死了。


先說第一點:不北伐,蜀國會滅亡得更快

北伐,是蜀國的政治綱領,是一個國家在一個時期內政治上的奮鬥目標和行動方針。他可以把內部矛盾統一轉化為對外矛盾,是諸葛亮治理魚龍混雜的蜀國內部政權的手段之一。

再者,劉備起兵之初,立下的宏願就是光復漢室,還於舊都。就算執政的不是諸葛亮,只要是一路跟劉備走過來的同僚,依然會將北伐當做蜀國的頭等大事。

其次,偏安一隅在戰時確實可行,但只要中原經濟得到復甦,政權得到統一,蜀國的人才、資源終將耗盡,割據一方的局面遲早會被打破。與其混吃等死,還不如出動出擊,趁著中原一片喪亂為自己找後路。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一直是雍涼、隴右,而不是幹翻曹魏。

所以,諸葛亮北伐是“知其必為而為之”。

第二點,諸葛亮北伐沒有勞民傷財

諸葛亮時代,其之下蜀國是怎樣的呢?《三國志》記載:

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哪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消息放出,老百姓內心也毫無波瀾

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確實,九十萬兵養十萬民,這個比例放到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百姓都是苦不堪言,水深火熱,但你搞清楚北伐的統戰工作了嗎?


一、財力

蜀國的財政來源大頭主要是田租、鹽鐵利入、南中夷貢,其他還包括製造業如蜀錦和茶葉貿易。涉及到軍費方面,《三國志》裡也明確記載了諸葛亮多次南下掠奪南中豪強的財富,包括霍弋、李恢也多次通過南下掠奪充繼軍資。當然,要美曰其名“平叛”。所以,蜀國北伐的經濟負擔很多其實都壓到南中豪強及其部落的肩上,那才叫一個水深火熱。

二、人力

從228年開始,到234年,這六年時間發動的五次北伐,其實基本集中在228-229年,光這一年多時間就發動了三次,規模小且作戰時間短,基本在漢中屯田的糧食吃完了就撤兵了。然後231年發動持續4個月的第四次北伐,234年才再有第五次北伐,不久病死於五丈原。其實遠不如我們印象中的長年征戰。姜維那個時候才真的稱得上窮兵黷武。

三、物力

關於糧食的運輸,雖然木牛流馬的存在仍存疑,考慮到當時的技術基本做不出來如史書吹噓的那般,但諸葛亮為了減少百姓徭役的負擔,還是做了很大努力。且蜀國在漢中長期設有大量屯田,並設“督農”一職。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從益州運糧到前線的工作。

對當時的百姓來說,戰爭不等於勞民傷財,拿現代人的和平人權去揣測亂世的生存方式,就會犯了歷史侷限性的錯誤。我們的和平年代,不也是無數的前人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嗎,如今你踩在這些鮮血上,指責這些戰爭都是勞民傷財,窮兵黷武,站著說話不腰疼哦。


新奇角度看歷史


剛剛

🌲🌲🌲

先正問正答:不會!🤦‍♀️。

為什麼不會,實事勝於雄辨,最後哭著說再見。有人說,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但是,從諸葛亮《出師表》開始沒幾年[泣不成聲],到五丈原之後,姜維也沒有用幾年[泣不成聲]就讓後主到了魏國樂不思蜀。[震驚]

🌲🌲🌲嗯,蜀國沒了。

只剩下吳國孫氏集團公司與曹老闆的人周旋…到最後,吳國沒了。再到最後,忍者神龜司馬懿當年懷裡面抱著的那個人~司馬炎橫刀立馬

橫空出世。

嗯,從三國鼎立[震驚]到三國歸晉[送心]

在歷史的長河中,

也就是不(*๓´╰╯`๓)♡長的時間[可憐]

🍒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這本書,膾炙人口,羅貫中把三國裡的關雲長已經徹底神化[泣不成聲]而諸葛亮呢🍵🍵🍵則被妖化。

這都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裡搗的鬼,當然,它也的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魯迅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三國演義》時,講它“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其實我覺得這個講法是沒錯的

🌨🌨🌨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這本書橫空出世後,歷代史學界,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爭議,甚至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遠見卓識並不卓越,實不符名。🍒🍒🍒

還是事實勝於雄辯,不看廣告看療效🌲🌲🌲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很精彩紛呈,但是他卻不能稱為軍事家

如果現在僅從專業術語和技術角度來分析:如果真的有歌曲發燒友,歌曲愛好者,業餘歌手,專業歌手和著名歌手,知名歌星,著名歌星🍒歌唱家,著名的歌唱家這些個詞之分的話🙈🌨🌨那諸葛亮當軍師雖名副其實,他不是一般人,卻不是一個軍事家,一個戰略家,只能稱為一個優秀的戰術家。🍵🍵🍵

如果有著名歌手這個詞,那就換句話說:諸葛亮也就是位戰術高手.🌹

理由如下:

錯選關雲長守荊州。

錯選馬幼常守街亭。

錯徵北伐沒有,自己年輕時候就設計好的“聯吳抗曹”沒有貫穿一生[泣不成聲]

其實被史學愛好者所樂此不疲讚賞的隆中對也是個錯誤,而且是根本停不下來的根本錯誤。🍒

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在長征路上,也經常閱讀《三國演義》..他老人家就曾指出: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主席講“其始誤於隆中對”,是講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主張: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乍看,諸葛亮為劉玄德繪就的軍事藍圖,確實氣勢磅礴,似乎無人可擋。毛主席卻一針見血的指出它的要害“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最後歸結“安得不敗”。

事實勝於雄辯,

沒有休養生息,聯吳抗曹大戰略…

北伐曹魏,最後哭著說再見。[泣不成聲]

🍵🍵🍵





熱愛祖國熱愛母親


千百年來關於諸葛亮北伐的爭論是一直存在的,無非是支持和反對兩種觀點。支持者的理由是:一,轉移內部矛盾。荊州集團就是劉備率領的文武大臣,以諸葛亮為代表;東州集團就是劉璋以前的文臣武將,以李嚴為代表;蜀地集團就是四川本土士族勢力,以譙周為代表(這個老賊就是後來鄧艾帶領兩千軍隊圍困成都時,他極力勸劉禪投降的)。當時執政的荊州集團政就是拉攏東州集團,打壓本蜀地集團。

諸葛亮北伐,可以使蜀漢內部矛盾轉移到對曹魏的外部矛盾。如果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的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而且還可以有逐鹿中原的機會。北伐的同時也鍛鍊了軍隊,發現挖掘了新的人才,整合四川本土力量打擊政地。

反對者的理由是:諸葛亮北伐白白的耗費蜀國本不富裕的國力,還阻礙了國內的生產力發展,增加了蜀國老百姓的生活負擔。

如果我是諸葛亮,征服西南的少數民族頭領孟獲後,應該休養三年,使敵對的曹魏政權放鬆警惕。然後學漢高祖劉邦,明休棧道暗渡陳倉,採納魏延的策略,派騎兵走子午谷奇襲曹魏。


隱者康司馬




漁樵之人W


如果我是諸葛亮,我會北伐。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當時天下三分,也就是有三個政權,魏國,蜀國,還有吳國。

曹魏它所佔的版圖是最大的,含87個郡、12個州,人口眾多,常規兵力50萬,其中騎兵10-15萬,擁有各種雄關。曹魏政權當時實行屯田制,意思是說,由官府統一招募流民耕種,糧食歸國家所有,給一定比例給種田的農民,這部分糧食是不用徵收賦稅的。所以,魏國的稅賦壓力比較小,發展穩定,人們自給自足。

孫吳版圖較小,只有32個郡、3個州,人口200多萬,軍隊20萬左右。東吳在江南地帶,在我們現在看來,發展農業是極好的。只是當時江南乃窮鄉僻壤之地,沒多少人住在那裡。環境這麼惡劣,百姓倒也挺幸運的,沒多少國家願意過來騷擾這麼窮苦的地方。孫權採取的方法跟曹魏一樣,都是實行屯田制,這樣一來就發揮了地勢的便利,變劣勢為優勢。農業、紡織業、冶鑄業等都偶有很大的成就。

蜀國的面積最小。只有22個郡、1個益州人口,90-100萬,軍隊8-9萬,。蜀國的土地有利於農作物的種植,卻不怎麼重視農業發展,以手工業為主,。據記載,蜀國滅國之時,國庫中金銀各有2000斤!

這其中,曹魏人文和人才儲備最強。自古以來人才的重要性,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從經濟、兵力等綜合國力上來說,蜀國幾乎是不具備北伐的條件和能力的,諸葛亮為什麼多次無功而返卻還要不惜浪費國力北伐呢?

現在我們來分析諸葛亮北伐的原因。

第一,是自己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於陛下的職責。

他出師北伐前夕,在給後主劉 禪的《出師表》中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 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 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具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 忠陛下之職分也”。可見,諸葛亮北伐,也是為了實現劉備復興 漢室的遺願。

第二:不攻曹魏,蜀漢必亡。

諸葛亮北伐的一個重要考量,就是要爭取北方新的動亂。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從時間上看,蜀漢等不起。

第三,訓練新軍。

蜀漢的中堅力量,跟隨劉備征戰多年,在吳蜀夷陵之戰,再加上時間的侵蝕,剩下的已經不多了。後來諸葛亮儘管僅全力訓了一隻新軍,但是戰鬥力我們大家也都知道。北伐也可以說是訓練新軍。

第四,內部不穩定,轉移矛盾。

眾所周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總會離不開一個詞,士族。

益州、東州、荊州這三大政權集團就已經暗流湧動,開始紛爭了,劉備死後,矛盾更是凸顯。諸葛亮不僅憂心現在,還憂心他死後蜀國將會面對的局面,所以諸葛亮用北伐轉移蜀漢的內部紛爭來一致對外,也算是個好方法。

所以,諸葛亮北伐並不是盲目的舉動,而是有一定道理的。


銘哥說史


我們知道,劉備建立的蜀漢王朝或者蜀漢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的。

第一股是“本土勢力”,包括原仕洛陽的益州官僚和仕於益州的本土豪強,我們統稱之為“益州集團”。

第二股是“劉璋舊部”,包括追隨劉焉父子入蜀的和後來投靠劉璋的,我們統稱之為“東州集團”。

第三股是“劉備親信”,包括劉備的骨幹(如關羽、張飛)和後來投靠劉備的(如馬超),我們統稱之為“荊州集團”。這三股力量,由於有一個先來後到的關係,就形成了一種錯綜複雜的主客新舊矛盾。

 

劉焉父子入蜀時,益州集團是主,是舊;東州集團是客,是新主客新舊之間,曾大打出手刀兵相見。劉備入蜀以後,關係就變了。原本是客是新的東州集團,變成了主,變成了舊。主客新舊矛盾,變成了荊州集團與益州、東州兩個集團的矛盾;而東州、益州兩個集團的矛盾,也依然存在。劉備的蜀漢政權,就是建立在這三重矛盾之上的,這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

 

這樣就導致蜀漢內部政權危機很大,諸葛亮用了一招很厲害,轉移國內矛盾,開始北伐戰爭,槍口一致對外,所有的注意力都對準了戰爭,國內的矛盾就不那麼尖銳了。當然北伐戰爭的原因還有其他,我今天只指出來這一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和我私信交流。





米爸Derek


北伐抑或安心治理蜀地,兩種選擇本沒有高下之分,關鍵在於,你希望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作為一個普通人,生存已然佔據了我們的大多數時間,耗盡了我們的絕大多數精力,所以也只會偶爾在夜深人靜時,忽然驚醒,發現自己碌碌無為,人生毫無價值,但轉瞬間,父母、妻兒的身影,家庭的重負便再次襲來,無暇他顧。

但身處諸葛亮一般來講高位,人生已經脫離了低級趣味階段,對於他來說,如何活出一個大寫的人,便成為極緊要的問題。

是往後餘生安穩地當一個平庸的地方官員,還是追逐匡扶漢室的遠大志向,成為比肩漢光武那樣的偉大人物?

對於諸葛亮來說,後者才是一種值得過的生活。儘管它風險巨大,可能到頭來終究一場空。

假如我是諸葛亮,當也是作此不二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