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何秦朝推行郡县却导致了其速亡?

Isabellaqin


秦朝速亡并非因为郡县制。


TonyDeng


汗颜!汗颜!我前几天刚给学生讲完《秦朝的灭亡》这一课。

前面很多历史大拿都说的很好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确实不是因为郡县制。不过既然提到了郡县制,我们就先简单说说吧。

首先提到郡县制就不得不说分封制。这两种制度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先给大家简单说一下二者的区别,我想大家就明白,为什么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什么在当时还有点超前意识(李斯不愧是一个人才)。

第一,传承制度不同.

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

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体现了“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变成独立的国家威胁到国君的安全。

而郡县制则消除了这种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这就是郡县制,它毁坏的是那些贵族的利益,但是秦朝的灭亡却是最先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紧接着刘邦项羽最后灭了秦国。性质上是农民起义。也就是说是老百姓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残酷的律法,以及沉重的徭役,兵役导致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以至于爆发了起义!

仅仅个人见解,希望大家多讨论,多学习。









穿棉背心的新青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设郡县,开辟了一个行政制度的新纪元。然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常常具有巨大的惯性,周天子施行了八百年的分封制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广受认可,因此秦始皇的废分封设郡县之举刚开始就遭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强烈反对。之后,又因秦朝仅仅建立了十五年就土崩瓦解,后世许多文人政客在评价秦朝速亡的原因时,更是把郡县制的设立当做罪魁祸首。然而我们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时应该客观理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前因后果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

一、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内涵及区别

<strong>

  •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内涵

所谓分封即“分地封侯”,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起源于商朝,成熟于西周。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朝后裔,便大规模的以封地连同百姓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被分封到封国里又是当地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地的封地里又是大宗,其爵位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亲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度。各个等级之间,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郡县制,是中国继古代宗法血缘分封制度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县制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与秦汉。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改封建社会,它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地方两级官员也由中央直接任免,使地方处于中央的管理之下,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

<strong>

  • 二者之间的区别

第一,划分基础不同。分封制是以血缘为基础,而郡县制则按地域划分。

第二,官员任免不同。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王要么是王室宗亲要么就是有功之臣,且受封后这些诸侯王的子孙世代相传,实行世袭制。而郡县制的长官都是由皇帝任免,而且不能世袭,实行的是任免职。

第三,权力大小不同。诸侯对于统管下的封地不仅享有行政特权,掌管当地的官员任免,对土地、人口、赋税也有管理权和支配权,此外还建有自己的军队,也就是说诸侯拥有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全方面的管理权,俨然一个小国家土皇帝。而郡县制下的各郡守和县令,只享有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失去了控制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且征收的赋税需要上缴国家。

第四,管辖地域不同。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靠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strong>

二、郡县制的历史必然性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在《通读鉴论》一书中指出:“夫封建之不可复也,势也”。也就是说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周朝在施行封土建国的分封制初始,周朝实力强大,周天子地位稳固,完全有能力能有驾驭各路诸侯,各诸侯之间因为亲密的血缘关系也不会相互征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诸侯间的血亲关系越来越疏远,相互之间倚强凌弱的现象屡屡发生,不可禁绝。而且,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将没有办法统领诸侯,无法行驶自己的权力。诸侯国中的最强者就会出面收拾残局,打着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显示自己的实力,这几个强者就是霸主,春秋五霸因此产生。

而称强称霸的诸侯王并不满足于自己的霸主地位,一旦他们能够控制住局面,必然会兼并小国,扩大自己的地盘。诸侯国之间的这种相互兼并的战争发展到极致,天下就剩下了几个强大的诸侯国 ,小国全部被大国兼并或占有。这些诸侯国会不断的发动兼并战争,直到一国战胜所有的国家,形成天下统一之势。

所以天下统一的大势是无法逆转的,当最终兼并所有的国家完成统一的一国取得最终的胜利之后,他仍然面临着施行封土建国的分封制还是施行郡县制两种选择。但是分封制最终还是会导致诸侯争霸,最终胜利者如果想要避免周朝的悲剧,郡县制是他唯一的选择,所以郡县制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秦始皇施行郡县制的原因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之时,当时的丞相王绾等人就认为,六国刚刚被灭,燕、楚、齐等国地处偏远,如果不封王镇守,很难统治。所以应该封诸皇子为王,镇守偏远之地,实际上就是想让秦始皇继续施行分封制。秦始皇交由廷议结果大臣一边倒的的支持王绾分封诸皇子,只有廷尉李斯一人反对,而最终秦始皇还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施行了郡县制,理由有以下几点:

1、分封制可能会重蹈覆辙。周文王、周武王当年分封的皇子、兄弟、亲戚极多,可是到了后代,由于血亲关系越来越疏远,就变成了相互攻击,如同仇人,如果设置诸侯,很有可能会重蹈周王朝的覆辙。

2、郡县制更有助于控制天下。李斯认为如今天下一统,即使划分为郡县,皇子、功臣们也有赋税和重赏,如果维持这样的局面,天下会非常容易控制,并且能够得到长久的安宁。

3、秦始皇非常强烈的权力欲。我们知道秦始皇就是一个专制的集权皇帝,自从当上皇帝后,他事无巨细,凡事事必躬亲,每天不批完一百二十斤简牍不休息,天下大小事都由始皇帝一人裁决,可见他本人的掌控欲有多强,这么一个人怎么会把权力分给皇室宗亲而削弱自己呢?

所以,为了避免后代皇室宗亲因为分封而相互征伐,也为了加强集权,更便利的控制群臣和天下百姓,秦始皇最终舍弃了分封制,选择了郡县制。

四、秦是不是亡于郡县制

要说是郡县制导致了秦朝的速亡,笔者认为这个说法还真不值得推敲。首先,秦之后的汉朝是实行的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汉高祖刘邦灭秦之后,先是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结果他在位八年几乎都是在平定各路诸侯王的造反。自此以后,刘邦吸取了沉痛的教训,他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不封异姓王,改封了同姓诸侯王,结果就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又爆发了淮南王刘安谋反,所以不管是异姓还是同姓,诸侯谋反的事情总是屡禁不止。

而郡县制是后世王朝包括现在我国实行的行省制度的雏形,一个制度究竟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必须要经过历史的检验。只能说分封制利在当下弊在未来,而郡县制弊在当下利在未来,把秦朝的灭亡推给郡县制完全不合理,秦朝的灭亡应该归咎于以下几点原因:

<strong>

1、不施仁政。秦始皇当政后对全国实行高压策略,焚诗书、坑术士,大搞愚民政策,让天下读书人为之惶恐。在朝堂内大搞“一言堂”,群臣只能完全臣服于皇帝的各项决策,稍有反对就会像扶苏一样轻则被贬,重则丢命,在这样的氛围下,群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了升官保命,不敢再建言献策,只能为皇帝马首是瞻,言路蔽塞,政治失明,秦始皇在暴政的路上越行越远。

2、虐待百姓。秦始皇称帝后大搞土木工程,修长城、通直道、造宫殿、建陵墓、挖灵渠,这几项工程一项接着一项,搞工程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而六国子民在经过多年的征战后好不容易盼来了统一,得到的不是休养生息,而是不断的被争为劳役。据史书记载,光修建长城前前后后的征收的劳役就达七十二万人之多,死亡的人数更是不计其数,所以陈胜吴广在误期之后,才会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反秦联盟一触即发,这就是虐待百姓的下场。

3、奸臣当道。在秦始皇死后,胡亥登基,赵高掌权,为了打击政敌,稳固自己的地位,赵高在朝堂之上大肆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蒙恬、蒙毅被逼杀、李斯被陷害,忠臣良将一个个被消灭殆尽,在“指鹿为马”事件之后,朝堂上再也没有了敢于反抗赵高的声音,连秦朝最后一个良将章邯也是迫于赵高的淫威,不得不投降项羽,致使刘邦带领反秦大军进入函谷关时,秦朝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境地。

4、胡亥昏庸。一个王朝的兴盛,统治者至关重要,在沙丘之变后,当上二世的胡亥,却不像他的父亲秦始皇一样励精图治,反而自己深居后宫,只知道奢侈享乐,把朝政完全交给赵高,自己偏听偏信,当身边的所有能臣都被赵高铲除干净就剩一个光杆司令时,为时已晚,只能落下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当然秦朝灭亡的原因绝不仅仅以上几点,但是郡县制绝对不应该首当其冲,根本原因正如杜牧所说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仁义不施,暴虐百姓,政治腐败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strong>


<strong><strong>


达达令观史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虽然郡县制不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绝对是众多原因之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任何制度都有两面性,特别是一开始实行的时候,肯定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比如隋朝的科举制,影响了士族对官职的垄断和对国家的控制力。既然触及了利益,那肯定有人反对。郡县制意味着贵族的身份无法世袭,影响六国贵族的利益。同理也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任何国家的灭亡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什么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现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根据自己国家不同的政治需求及人民的接受程度而实施的一样。

秦始皇横扫统一六国致使国力耗费巨大,统一之后,大修皇陵,筑兵马俑,修直道和驰道,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南征百越,修灵渠,还要巡游全国,致使国力民力透支严重,而统一之后,当时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恢复民生。

秦始皇在政治上颁布《秦律》,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驰道,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采纳李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也是根据当时的政治需求。郡县制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疆域的初步管控,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郡县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可以有效避免百家诸侯争霸场面,有利于政权长期建立。这样才完整地形成了秦始皇确立起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的推行,虽然能够避免分封诸侯所带来的相互攻伐、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的出现,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六国旧贵族势力活动猖撅,人心不稳削弱地方的同时,也降低了抵抗外敌入侵的能力。所以,郡县制度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但可惜的是秦始皇采用的是全国军事化的法家思想,虽然法家思想对于秦朝的积极方面很多,但使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秦政府规定: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个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边疆戍守一年。此外,秦始皇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超过了当时社会经济所能担负的程度,典型的工程是骊山陵墓和阿房宫。秦朝每年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大量人口脱离生产,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

“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对民力的滥用。

这种对民力的滥用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防守匈奴的几十万人,修筑长城的几十万人,修筑阿房宫和始皇陵的几十万人,开凿灵渠攻击南方的几十万人。当民力被滥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民间终于承受不住了。也就是所谓的“天下苦秦久矣”,再加上六国贵族日夜渴望复辟,几大因素叠加,使得大部分老百姓都希望推翻秦朝的统治。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获得了天下人的积极响应,看上去很强大的秦朝,其实内部早已不堪一击,终于将秦朝迅速推向灭亡之路。

巍巍中华,风云秘史; 功过是非,自在人心。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欢迎大家点赞或留言】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秦亡的原因?

事实上,秦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郡县制,甚至次要原因也算不上。

  1. 我们要知道,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换一个说法就是可以适当地巩固皇帝及官僚制度的权威性,由此,中央的权威便可以影响到地方的更深一级,这是中央集权的特性和郡县制度的先进性,这么一种有利甚至重大利好的制度怎么可能能加速秦国的灭亡,而与之对立的分封制才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集权集权,权力要集中在一个人,一个团体手中而不是多人,多个团体的手上,有了分封制,中央的权威性便没有了,因为双方,也就是中央和地方邦国的依附关系除了信义,契约上的约束,其他一概没有,缺乏军事,财政,人事上的硬手段,由此,对中央集权的影响就可见一般了。


领导人的原因

  1. 纵观这几千年的光景中间,领导人对于一个政权、一个朝代的影响是极大的,尤其秦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在秦的体制下,领导人也就是皇帝,权力来自上天,于是皇帝便成了天下第一人,自上没有任何的限制,有的只是礼法上的掣肘,自下,有盟友宦官、外戚,来自二把手宰相的分权,却又由于制度的缺陷和弱势相权的退让,便分不走了,由此,皇权便占据一种极有优势的地位,而又由于等级制度的存在,皇帝对下面就会产生一个形而上的机制,于是,皇帝的好坏便决定了政治是否清明,国家是否倡盛。
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后,国家的一切便被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强行捏和在一起,但在这种看似平和的表面及帝国中央集权造成的皇权影响力无限大的体制下,有没有问题?有!贾谊在《过奏论》中提到秦始皇和秦二世听不得大臣劝谰,一意孤行,子婴则又软弱无力,秦岂会不亡。

国内的矛盾在始皇帝的铁血统治下,尚有爆发的迹象,从屡屡针对秦始皇的刺杀便可以看出,天下尚未大同,人们对故国尚且留有念想,加上整合侵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矛盾现在不爆发将来也会爆发,可到了秦二世这里,过度宠信宦官赵高,不明是非,最后丢了江山,岂不可悲,由此可见,日后历朝历代对宦官干政的提防,都是血的教训啊!




暴秦而亡

在很多人眼中,秦是暴虐而亡,《史记》对秦的描述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块,而《过奏论》更是发出了因秦不施仁政,从而哄然崩塌,令天下人耻笑的感慨,秦的暴政,源于孝公时商鞅变法的司法政策,所以,秦始皇时期,暴政主要体现在严刑苛法和施政暴虐这两点,日后刘邦只向天下只宣布了废除秦法,改立三条刑法,便收获了一大波人心,原因也在于此



对传统的反叛

秦始皇最出名的事迹,恐怕就要属“焚书坑儒”了,这件事作为秦始皇负面形象的一个关键的点被史官们翻来覆去的讲,既是如此,便产生了争议,不管这件事的评价如何,究其根本,秦国对传统是蔑视的,出于地理的原因,秦国长期远离所谓的华夏文化圈,被其他五国称为北狄,观察秦军的衣装饰品我们可以发现,六国中所有国家的服饰都是根据五行推出来的,只有秦国人是一袭黑衣,不在五行之内,而对传统的篾视又使得在秦国进行任何一项改革都十分容易,传统是什么,粗粗下一个概念,曾有的,统治方式也必须是曾有的,但秦始皇颠覆了这一做法,大破大立,破而后立,但由于历史的惯性,最后造成了破而未立,破而立旧的结果,这种影响并未因秦的消亡而消亡,可以说秦兴于此也亡于此。



社会制度

社会治理靠的是什么?是社会制度,根据主流史学界的观点看,农民起义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个封建是译自马克思的相关著作而不是传统封邦建国的意思,所以这种进步改变的是生产关系,从这个逻辑来看,到了秦将亡未亡之时,体制下的社会治理制度已不合理,不合理才要推翻它,并带来进步。具体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益恶化的阶级矛盾,洪世涤在其著作《秦始皇》提到:“秦末农民大起义为我国农民反封建反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秦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阶级矛盾的激化。




任何一种社会想要彻底的变革,都要自下而上,秦违反了这一规律,并且由于改革的内容太多,秦的社会总体来说不太稳定。

总结,秦的灭亡带给今人的教训有什么?

“人”这个字,由一撇一捺写成,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先撇后捺,下笔的力度、笔墨的轻重,皆有其规格,秦的错误就在于对人的践踏和对历史规律的漠视,国家凡是到了一味向人民索取,却对人民从不负责任的地步,亡便是命数了,时,人民就应该奋起反抗!不会反抗压迫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听白处


第一个问题:郡县制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从历史的变化看郡县制确实是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判断政治制度改革发展是不是历史必然,唯一的标准就是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个宽松,激发更多人活力和创造力的环境。纵观中国历史,政治演变有一个确定的方向,那就是权力不断的向更多的人开放,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 夏、商、周是分封制,天子将土地封给贵族,权力只在贵族集团中传承。

  2. 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权力向大众中有能力的人开放,到魏晋时期,演变为豪族社会,权力在豪族中传承。

  3. 自隋朝开始,隋文帝开创科举制,权力进一步下放,唐朝慢慢消灭了门阀豪族,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 自宋到大清,是古代平民社会,只要你肯努力读书,就有机会当官取得权力。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下,权力的开放已经达到了最大程度。

以上每一次过度,新的政治形式安排都给了生产力更高的阶级以更大的权力。秦朝的郡县制相比周朝的分封制,把权力让渡给了有战功者,有能力者,新兴的地主阶级,更好的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因此,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

秦朝灭亡不是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是坏政策通过好的制度放大,造成了秦国快速灭亡

上面已经分析一个制度好不好,就看他能不能解放生产力。郡县制将权力向更多的人开放,是符合大势的制度。郡县制大大加强了君主集权,此时若秦始皇推行一些养民生息的好政策,通过郡县制能迅速放大,国家会越来越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长治久安。但秦始皇实行的是严刑峻法,过度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破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好比给了秦始皇一把锋利无比的刀,但秦始皇并没有用它来砍树伐木,促进生产,反了在自己身上捅刀子放血。

所以秦朝的灭亡,重要原因是落后的政策通过先进的制度被广泛实施,导致了秦朝只坚持了14年就灭亡了。

对现代人的启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确定是制度的问题,还是政策的问题,是管子造成了污染,还是管子里流动的污水造成了污染。


李三六看历史


揭开历史的沉淀之纱,农耕文明的发展,自周以后实行分封制,已过八百年,偏居一隅的秦国人也休养生息,农牧齐进,商秧变法,实行土地国有。而以血亲关系为主的宗法制度是维系农耕文明的根本保证。不同地理的农耕结构不同,不可能使用一刀切的郡县制度,所以千百年来,只要农耕环境不变或变化不大,实行分封制,各种各的地是最合适的,农民都有地种,就少流民。地主都有租收,就少割据。孔子孝道符合宗法制度,分封有礼,血缘传承,嫡传长久,政教统一。可是秦始皇开国“焚书坑儒",推行郡县制,破坏了宗法制度,权力高度集中,造成农耕环境恶化,土地荒芜,流民四起,地主割据,政令不畅,暴动频繁,不懂农业只懂权术的官吏酷吏大行其道,自然外行管内行,越管越乱,造成农民和官吏,地主和中央的巨大矛盾,直至彻底破坏农耕结构基石,宗政崩溃,起义倒戈,豪强自立,中央失去权威,一败涂地。至于郡县制乃至后期汉代休养生息政策和隋唐三省六部制,因有科举和孝廉儒家思浸透,方能实行。


柳河散人


其实秦朝的灭亡跟郡县制没有关系,就好比隋朝跟科举制一样道理,两朝共同的致命点就是暴政。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周朝以前是以联盟的形式存在的,周朝建立后采取分封制,把自己的亲人或有功大臣派到到某个地方管理,名义上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天子若有难各诸侯有义务勤王,但对自己封地则有绝对的权力,可世袭,可搞自己的税收,有自己的军队,每逢节假日向周天子行一些礼数即可。而郡县制官员的权力是皇帝给予的,随时都可以收回,派到地方仅有管理权,不能占有,更不能发展军队,郡县制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同时皇帝的权力集中加强。

秦朝灭了六国后,人民还没有在战争中缓过劲儿,秦始皇没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就开始大兴土木,增加瑶役,扩大激化阶级矛盾,但秦始皇依靠其铁腕统治,其表面平和而暗地里则怨声载道,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继位,但能力不足宠信宦官,更加暴政,本身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六国贵族在后推波助澜,终于各地暴发农民起义。

秦朝灭亡的种子在秦始皇种下,在秦二世开花结果,所以暴政是秦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品读中华史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标志。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公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


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他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在农民酝酿反秦的时候,潜伏着的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在俟机进行分裂活动。这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朝灭亡,秦始皇以及秦二世有脱不开的干系,并不是郡县制导致秦朝灭亡。而是在统一后并未休养生息,百姓并未真正从秦的统一中获得免于战争后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而被秦国的徭役征发弄得欲仙欲死,对百姓无恩,苛待百姓,则百姓愿意反秦。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就是这种分裂活动的征兆。


蓝色的小男孩


秦 始皇彻底地废除封建实行完全的郡县制,既是急政,也是致乱之政。这个政策,不但超越了时代,加剧了帝国内秦本土和六国旧地之间的紧张,而且破坏了秦国奉行 多年行之有效的“亲贤并用”(亲族和贤人并用)的传统,将稳定国政的基本力量——秦国贵族驱逐出政治舞台,种下了内部崩溃的祸根。这个政策,李斯要负很大 的责任,他是政策的提出者、鼓吹者和执行者,是毁灭秦帝国的祸首之一。

无视历史传统和地域差异,废除封建,破坏 “亲贤并用”的政治传统,激进而强硬地推行全面郡县制,肯定是秦二世而亡的最重大原因。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秦崩》中提供了两个观察点:一、秦末之乱的本 质是战国复国,以六国复国为基本动力,以秦国秦人与六国六国人的对立为基本特点。二、在秦国政权内部,以李斯、赵高为代表的“贤人”主政破坏了内部的稳 定,惨烈的内斗使秦国军民无法如同战国时代一样,在危机时刻团结一致,依据本土作长久而有效的防卫,结果是章邯所统领的秦军主力内外交困,投降联军导致秦 二世而亡。

封 建制和郡县制的问题,本质上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君主独裁和贵族共政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两千年中华帝国历史和制度的一个死结,始终没有在中央集权 和地方分权,领袖个人和领导体制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点,建立起完善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