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愛人不成功?是因為你沒有認知彼此內心的能力

你問男人分手原因,男人都會說:煩,不想談,而女人會說不愛了。

情侶間因為吵架而分手,提出分手且情緒激烈的一方,往往是在感情中杯壓抑的一方,在溝通無法讓對方理解自己時,只有通過提分手來表達自己對這段感情的不滿。

也就是說,在感情中的一方提出分手後,無論他表現得多麼冷酷無情,表現的有多不滿,也僅僅只是在表達自己對這段感情的不滿,是多年負面情緒積累的發洩,而並不是真的放棄了這段感情。

但他發現,分手,都無法讓你改變,才開始慢慢放下,這個放下的時間一般會持續6-12個月。

在親密關係中,有一種我非常贊同、也認為非常重要的觀念是:『愛是愛,關係是關係。愛可以是沒有理由的、沒有限制的,而關係不能。』

所以愛情歸根到底,我覺得是一種“妥當且沒有理由”的關係。


挽回愛人不成功?是因為你沒有認知彼此內心的能力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別人怎麼待你,取決於你採取的立場。

在權利鬥爭中,你採取什麼立場,你就會自然地讓對方採取相反的立場,也決定了對方響應你的行動。如果你扮演犧牲者,就會吸引對方開扮演放縱者,所以別人怎麼對待你,取決於你採取的立場。

那麼,我想說的是,很多事情,到這步,是你的位置沒有擺好,立場沒有擺正,在這段關係裡的處理方式過於生硬導致的。

你當然可以選擇逃避,那你的親密關係就會一直停滯的狀態,不只是在這段感情中,我是說你整個親密關係的都會是停滯狀態,因為你不想往前走了。被動的接受,被動的等待,一直都會是這個狀態。

所以,你必須找到你的位置,不斷轉變角色,才能突破這次關係危機。 別覺得你做不到,你其實做得到。

01不是所有人都能處理好親密關係

對於很多人而言,與人親密真的很困難,因為關係是兩個人的事,而這兩個人,在相處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深處,都帶著各自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很多事情,這些事情裡,體現著他自己的心理特徵,也飽含著他成長中的重要的人與事件。

所以,當這兩個人相遇的時候,其實也是兩個家庭、家族的相遇。

當兩個人相遇,當他們渴望走到一起的時候,他們的個人和家族的很多信念就會跑出來,在兩人的關係中,發生作用。

如果很幸運,這兩個人的成長中,都有過充分的被愛、被肯定、被關注,能夠自由成長的經歷,他們就可能已經發展出很好的愛的能力、建立關係的能力,所以,在他們的關係中,相處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因為他們內心有足夠的安全的、美好的體驗做基礎,這可以幫助他們在彼此的關係中,有能力更多的包容彼此的差異,信任對方的情感,從而他們可以建立比較穩定的關係。

但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的,很多人帶著早年創傷長大的人,當他們與人建立關係的時候,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困惑的,他們的這些困惑,會造成他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下意識的帶給對方各種困惑,這些困惑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傷害到彼此的關係。

02有些人對待親密關係過於理想化導致的關係惡化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當他們與人戀愛交往時,他們會很快地與對方打得火熱,彷佛遇到了自己生命的另一半。

但這種熱戀的狀態往往持續的時間很短,他們會很快發現對方身上有某些他無法接受的缺點,當他發現這些的時候,對方的吸引力可以在他的感覺中馬上就消失殆盡,對方一下子又變得一無是處、面目可憎了。

這種變化無常的情感,往往會讓對方無法理解:昨天還像生活在天堂裡,今天突然就墜入了地獄。其實,這種變化與對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關係並不大,而與他本人的內心有關,與他過往的經歷有關。

當他把對方當成依靠時,並不是因為對方真的那麼好,而是這個善變的人內心需要一個理想化的完美形象,這個完美的形象可以幫助他遠離內心中的失落和不完美。他把這個形象投到了他見到的那個人身上去,並在那個人身上找到他,當他找到的時候,他便覺得自己遇上了理想的戀人。

但是這種理想化的想象往往是短暫的,現實是無情的,他們往往會很快發現,他身邊的這個理想的戀人原來也只是個普通人,也需要吃喝拉撒,也會各種犯錯。

這些凡俗的事務與他對理想的戀人的期待有如此大的落差,所以他很難忍受他所期待的那個人身上還有如此的不完美,這些不完美會把他從天上拖到地下,當他看到這些不完美時,他心中的理想的戀人也就在瞬息之間變成了惡魔。

不論是對方還是你,一但進入了這種“理想化”戀愛模式,於男人表現的狀態就是冷淡,於女人表現的狀態的就是鬧情緒。

說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不完美才是常態,有時候你要的或者他要的愛情太完美。才是不正常的。

03迴避依戀的表現或許是你們分手的根源

在生活中,確實有那麼一些人,當他們面對自己所愛的人時,愛得越深,內心就會越恐懼。當他們感覺對面那個人對他越來越重要時,他們的內心就會產生強烈的恐懼:他是不是會離開我?他是真的愛我嗎?對方對他越重要,他的恐懼就會越強烈。

為了避免那個重要的人把自己給拋棄了,他可以選擇主動離開。因為我太愛你了,太在乎你了,所以我無法面對失去你的危險;因為太害怕失去你,所以我就乾脆拋棄你、離開你。而這種模式往往會給對方帶來很大的痛苦和傷害,因為對方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再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的時候,那個人會在突然之間就離開了。

其實,這些逃避親密的人,往往在他們的早年的成長經歷中,有過被父母拋棄的體驗。

當然,這個拋棄不一定是現實中真的發生的,但是在當時還是個孩子的他的內心中,他會體驗為被最重要的、被所愛的人給拋棄了,比如被爺爺奶奶撫養,比如父母經常不在家,比如在幼兒園爸爸媽媽最後一個來接自己,或者因為父母工作忙而與他少有遊戲等等。

因為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他是要完全依賴父母的照顧而生存的,當他需要父母時,父母卻不在他的視線之內,這會給這個孩子的內心帶來強烈的恐懼,在他的感受之中,他可能會把這個看不到父母解讀為被父母拋棄,而這種被拋棄的感覺,對他而言,也可能是毀滅性的。

所以,當他進入一段親密的關係,早年所體驗的到的被所愛的人拋棄的恐懼,就會被再度喚醒,當他無法承受對被拋棄的恐懼時,他便選擇主動的突然離開所愛的人。

這樣,在感受層面上,他就可以把關係的主動權抓到手裡,從而避免了被拋棄的痛苦。

這就像為什麼我們總是衝著最親的人發脾氣是一樣的。

愛發脾氣的人,內心中深處往往有很多的憤恐懼,為了對抗恐懼,就會用發脾氣的髮式來壓抑恐懼的感覺。

內心脆弱的人,在發脾氣時其實心中也是有許多擔心的,他們擔心發脾氣會失去那個對他重要的人。

所以,他們往往在發脾氣時會先做一個選擇:選擇那個相對安全的人來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因為相對安全的人不會因為他的壞脾氣而拋棄他。

而這個相對安全的人,往往是最善待他的人,是他在內心中能確定對方是在乎他的那個人。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在家門外常常被認為是大好人的人,回到家裡時會把家裡脾氣臭的不得了。

二者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迴避型的人格一直在抗拒不能掌控的人和事情。 他們喜歡一切讓他們感到安全的事物。

04自我意識過強,是一種親密關係破壞力

當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對你的需要做出很好的回應,當你餓了的時候,就有人餵你,當我們無聊的時候,就有人來陪你玩,當你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就有人來關心你、照顧你,所以,在你自己的感受中,你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你能夠掌控一切,當你一想到什麼的時候,那個被需要就會主動過來滿足你。這是嬰兒期原始的全能感。

當你慢慢長大的時候,如果你的原始全能感曾被比較好的滿足過,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慢慢學會去接受現實,慢慢在挫折中感知並接受自己的弱小,從而逐漸放棄對全能的期待。

對於一些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很好完成這個事情的人,在他們的自我中就會殘存著原始的全能感,他們還是期待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他可以很好的滿足自己的所有需要。這是他們應對現實壓力的一種方式,他們期待當自己擁有一切時,就可以避免來自外界的無法滿足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

所以,在兩個人的親密關係中,他們的內心會有不現實的幻想,期待著對方給予自己最好的回應,他們會期待對方能夠完全懂得自己的所有需要,當他有什麼想法時,根本不需要自己說出來,對方就能主動過來很好的滿足他,如果對方沒有這麼做的時候,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結果是,對方無法完全的滿足他,因此他就會感覺對方在傷害自己,他會很憤怒,他會把對方看成混蛋。

你為什麼總是無法和人建立親密關係?這與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有關,又無關。

這與你同年的經歷重要的關係。如果你同年和父母的關係良好,內心有很好的安全感,信任他人,那麼你容易和人親密。如果你早年有過被拋棄的經歷,如果你早年缺少父母的關注、陪伴、愛護,那麼你很可能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挽回愛人不成功?是因為你沒有認知彼此內心的能力

05 親密關係的建立需要你懂得深層的鏈接

深層鏈接,這個詞對於心理學愛好者一點都不陌生,但是,你有認真思考過,什麼是深層鏈接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一個人的心靈結構。

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心靈結構分為以下三個層級:


1.最內層的是真實的自我:它指的是一個人不需要思考就自然呈現出來的自我,是本能的自我。

比方說,有些人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指責,每當遇見批評的時候,TA自己就會立即提升起警衛線,對別人展現出咄咄逼人的攻擊性;

再比方說,有些人只要一和另一半吵架,就會主動提分手,等等,這樣的行為反應,就是本能自我的一部分,也是最真實的呈現。

2.中間層的是一個人關於自我認知的負面部分:它指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自身的缺點部分。

比方說,有些人覺得自己很情緒化、有些人覺得自己比較內向、有些人覺得自己特別不會公開講話,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自己的不足。

那麼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很多人為了避免被人嘲笑或者避免自己難堪,就會在交往中故意把自己認為是缺點的部分隱藏起來。

3.心靈的最外層是指一個人關於自我認知的正面部分:它指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自己的優點部分、以及表達自己認同的部分。

比方說,有些人在社交中特別照顧別人的感受,哪怕照顧別人的感受讓自己很不舒服,但是由於TA自己認為這樣才能表現出自己很有禮貌,所以TA也會忍著難受去去體現自己的優點。

很顯然,在這三層的心靈結構中,我們所說的深層鏈接,指的的是兩個人能夠以最內層的自我進行鏈接。

換言之,兩個能夠進行深層鏈接的人,能夠彼此在對方面前打開真實的自己,能夠很自由地展現出自己陽光的部分,也能很自在地呈現出自己陰影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當彼此展現出自己陰影部分的時候,對方沒有震驚,也不會訝異,而是會站在原地去擁抱你。

深層鏈接的本質,是彼此看見,是我知道你表現出來的脆弱、固執、不可理喻,都是因為曾經受到了深深的傷害;看見並且理解。

我也知道,面對你鋒芒的針刺,我不必反擊,而是接住它,讓你透過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與你為敵,也有人會溫柔地愛你。

06 學著接受對方的人格陰影,是親密關係的必經之路

很顯然,如果人生中能夠遇見一個能與自己深度鏈接的人,無疑是會有全新的生命體驗的,這份關係,會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己,也更深入地體會愛與被愛。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與這樣的關係相遇,因為於每個人而言,想要擁有這樣的關係,自己必須滿足兩個先決條件:

其一,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

什麼是真實的自己呢?我覺得衡量你是否處於真實的狀態,要多問問你自己的感受。

比如,在一段關係中,你是開心的,還是鬱悶的?你是打開的,還是壓抑的?你是無話不談的,還是緘默不語的?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覺得自己是開心的、打開的、無話不談的,說明你在關係中處於非常自在的狀態,你不用顧慮太多,你不需要戴上面具,你呈現出來的必然是真實的自己。

反之,你在關係中鬱悶、壓抑、沉默,那麼你必然在關係中處於假自我的狀態。

沒有誰願意處於假自我之中,如果一個人長期在關係中處於假自我的狀態,說明TA自身有不能面對的自己。

比方說你需要通過壓抑自己來討好對方,深層原因是你害怕失去關係;再比方說你需要通過沉默來守住關係,深層原因是你不能接受自己成為一個失語傷害他人的“壞人”。

這些都是你在關係中不自在的原因,也都屬於你不能面對自己的真實部分。

當你處於這樣的假自我之中,就意味著,你帶著面具和他人交往。戴著面具,如何能夠讓他人打開自我與你鏈接呢?

其二,有能力去愛別人的陰影

想要獲得深入的鏈接,一個人還需要有一種能力,那就是能夠承接他人的陰影。

所謂陰影,就是我們在年幼時沒有被滿足的部分,比方說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沒有獲得足夠的愛,等等。

大多數人在說“我希望能夠建立一種深入鏈接的關係”的時候,其實TA表達的真實意思是:“我希望自己能夠被愛,被看見”,至於TA能不能看見別人,能不能夠愛別人,自己是從來沒有被考慮的。

然而,與這個意願相悖的是,每一個完整的人,都不可能只有陽光的一面,除非是聖母瑪利亞。

換言之,當你渴望與別人建立深度鏈接的時候,你必然要學會接受別人的陰影部分,只有你承接住對方的陰影,對方才能夠以真實的自己和你相遇。

如果你承接不了對方的陰影,對方自然會隱藏掉一部分自己,以虛假的自我與你四目相對,這也完成不了深度的鏈接。

因此,一個人這個輩子是否能夠遇上一個與自己深度鏈接的人,其實不在於外界,而是在於自己。


挽回愛人不成功?是因為你沒有認知彼此內心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