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血统之迷,他真的不是汉人吗?

海学390


可能不是汉人。魏晋南北朝间,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这时期,中国大地发生了什么?


东晋本就是流亡的西晋皇族后裔建立的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政权,到了末期尤其腐败无能。而在北方,有强大的前秦,赵等外族统治,史称“五胡乱华”,前前后后16国。东晋后被刘裕所灭,建立南朝宋政权。生活于这一历史黑暗时期的陶渊明,究竟是胡人,汉人,还是胡汉混血都有可能?为什么?


东晋南北朝时候,除了各国内部混乱混战之外,各族各国间经常互相征伐。陶渊明出生地出处考证是浔阳柴桑,也就是今天九江,所以最后一次任职澎泽县令就是在家乡。他有没可能出生在五胡十六国,连年战乱随家人逃到江南定居下来,有这个可能性。


BuddyYee


来了来了

一、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记下来,考试要考)


二、出身

陶渊明的出身,很多资料都说他是“庶族寒门”。但是,他的家族三代为官: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而他的祖父、父亲做过地方太守。所以,其实上陶渊明属货真价实的贵族血统。


三、血统之谜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此之前很多人都自然而然的认为他是汉族人。而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陶渊明不是出身汉族,而是奚族,而陈寅恪的观点提出让陶渊明的血统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在之前我们也说了陶渊明的出身,所以搞清楚他有记载的曾祖父是什么血统就很重要。陈寅恪也是从此入手。

陈寅恪论证陶侃出身奚族,有三个理由:一,陶侃并不是“浔阳柴桑人”,而是鄱阳人,在西晋平吴后才迁家于浔阳,而鄱阳原是奚族居住的地区。他说:“《晋书》陆拾陆《陶侃传》略云:”陶侃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浔阳‘。“为什么鄱阳境内的奚族人在西晋平吴后要迁到浔阳去呢?他解释说:”鄱阳境内奚族以勇悍善战之故,晋平吴后,遂徙之于庐江郡内当日交通较为便利之浔阳,易于控制。“二,他引《世说新语》温峤骂陶侃”奚狗“为例,以证陶侃为奚人:”《世说新语。容止》篇,石头故事,朝廷倾覆条记庾亮畏见陶侃,而温峤劝亮往之,言曰:“奚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三,陈寅恪详细列举分析了史传所载陶侃后人在晋宋时的情况,得出结论说:“其诸子凶暴虓武,颇似善战之奚人,似更为可疑。”

但是陈寅恪的第三点实际上论证不足,因为善战并不能作为陶侃出身奚族的证据。

《晋书·陶潜传》有一句是这样说的,陶侃“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其意思是陶侃出身不是名门大族,他的生活习惯也跟华夏地区不一样。它实际上暗寓着陶侃出身低微而且不是汉族。也许就是这个原因,陶侃虽然做了大司马,但是却依然备受排挤,后来陶渊明郁郁不得志与这也许有些原因。

但是陈寅恪的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响应。后来,中山大学文学教授古直觉得温峤骂陶侃“奚狗”犹如古代北方人骂南方人为蛮子,蛮子不是少数民族,则奚狗也不是奚族人。如果这样来看,陶侃不是奚族人,陶渊明也就不是奚人了。


板蓝根999


陶渊明是汉人!

先看下汉人的定义,汉人是指汉武帝全境的人民,而陶渊明生在江西,而且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王朝开国名将。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当然是汉人

《宋书。隐逸。陶潜传》“曾祖侃晋大司马”

《晋书。隐逸。陶潜传》也说他是“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陶侃、陶渊明出身奚族

理由之一,《晋书》之《陶侃传》:”陶侃本鄱陽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浔陽。“

就是从有奚族人的鄱阳迁到浔阳,这个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



先看下奚族

奚族是个古老民族,还甲骨文都有记录。

《周礼》中有对奚的记载:“女桃,每庙二人,奚四人”

奚本在中原,一直被商当做奴隶,奚指的是奴隶,对商打又打不过,没有办法全族迁到了东北去和东夷的游牧民族做邻居去了。

而奚族本身农耕水平也很高,不算游牧民族,也和北方少民一样,彪悍善战,后被契丹所灭,辽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就是奚族,奚人萧姓居多。



这样一个北方民族流落到南方,能会有多少人?

就是陶侃来自于有奚族的地方就一定是奚族?

那怕他有奚族血统,他就是奚族?

汉族本就是文化民族,陶渊明这么高的汉文化,会是奚族?


理由二,《世说新语·容止》曾记载温峤曾骂陶侃为“奚狗”,《晋书·陶侃传》说陶侃“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就是说陶侃出身不是名门大族生活习惯也有别于华夏地区,这实际上就暗示陶侃出身低微,且不是汉族。

看一看陶渊明陶侃生活的时代吧!

陶侃生活在西晋,西晋定都洛阳,长江以北,而陶侃来自旧吴地江西,和中原的习俗和语言肯定不太相同,汉晋的时候相当讲究出生的,就看不起他了,鄙视他不像华夏,这只是一种歧视性的语言,和现在的南北互黑类似,不能从这一点证明陶侃是溪族。

而且对陶侃这个出身不怎样,又有才能,又能上高位的人,羡慕嫉妒恨,再加上自我感觉良好。当然要挖苦两句!

而陶渊明是生活在东晋刘宋时代的伟大诗人。

东晋更讲究出身,甚至达到变态的地步,大门阀们和印度的高种姓一样,猖狂的不得了,自我感觉好的飞起来,连皇帝都不侍见。


理由三,史载陶侃后人在晋宋时的情况“其诸子凶暴虓武,颇似善战之奚人,”

就更没道理了。一棵树上的果子就有甜的有酸的,龙生九子,个个不同。

汉人难道都是娘炮?

这么多年不倒的民族会是?

在历史上凶残的汉人多的是。

而奚族个个凶残?怎么会被灭?

历史凶残的奚人也没听说有谁!

辽萧太后也只是杀伐果决,并不残暴。


综上所述

陶渊明是汉人,这是无疑的。那些是乱七八糟的怀疑,没有一个是可以确定他是奚族。不能有点嫌疑,就给人家扣上一个少数民族帽子吧?


蓉儿是妹纸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生活在刘宋的诗人陶渊明的诗句。他以平淡自然却韵味深藏的作品和自身蔑视权贵、不愿与统治阶层同流合污的气节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史中的位置。至今,他的作品依旧被人们欣赏和赞叹着。

一直以来,人们自然地认为陶渊明是汉族人,因为历代史籍中没有关于其民族出身的明确记载,更没有史籍表明他是少数民族作家。 直到近代,陈寅恪将陶渊明的民族出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并指出陶渊明不是汉族人,而是奚人。

果真如此吗?考证陶渊明的民族,自然要先弄清楚他所属的世系。一般认为晋代大司马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宋书•隐逸•陶潜传》、《陶渊明传》、《南史•隐逸•陶陶渊明像潜传》、《晋书•隐逸•陶潜传》等史籍都说陶渊明是“晋大司马陶阚之曾孙”。

众口一词,因而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也就 成了定论。这就需要探究陶侃是何族人。陈寅恪在《江东民族条释证 及推论》一书中提出了陶侃、陶渊明这一世系皆为奚族的观点。

自然,这一论述也是从史籍对陶侃民族状况的记载入手的。陈寅恪提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首先,陶侃的居处。陈寅恪认为陶侃本不是“浔阳柴桑人”,而是鄱阳人,他是在西晋平定东吴之后才迁家到浔阳的。

鄱阳原是奚族居住之地。至于 鄱阳境内的奚族会在西晋平吴后迁至浔阳的原因,那是因为“鄱阳境内奚族以 勇焊善战之故,晋平吴后,遂徙之于庐江郡内当日交通较为便利的浔阳,易于控制”。 其次,有史料记载温娇曾骂陶侃为“奚狗”。

《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了一个故事。当时朝中大臣庾亮害怕见陶侃,温峤则劝庾不必害怕,但见无妨,并说:“奚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可见陶侃应是奚族人。第三,陶侃后人的情况。陈寅恪详细列举分析了史籍对陶侃后人的记载,得出结论说,其诸子凶暴虓武,《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著名文章,受到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和极力推赏,书法家更是常以它作为表现对象。

文、…徵明(1470~ 1559),初名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在晋宋时期,征仲,号衡山居士,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与祝允颇似善战之奚似W为可疑明、王宠并称吴书门派的三大书法家。

此帖是文徵明82岁 ' ^时的作品,笔法紧劲,中规中矩。 又有人补充陈寅恪的观点,认为陈寅恪的第三条理由“持论甚微”,仅从其后人“凶暴虓武”来断定其民族,不仅论据不足,且“更为可疑” 一句也只是以怀疑语气出现,不能作为考据其血统的依据。

论者提出另外一条来自《晋书》的记载。《晋书•陶侃传》说陶侃“望非世族,俗异诸- 华”,就是说陶侃出身不是名门大族,生活习惯也麵有别于华夏地区,这实际上就暗示陶侃出身低微,且不是汉族。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尽管陶侃在#当时官居高位,却依然受到同僚歧视。进而分析说,也许陶渊明一生不得志,亦与此有关联。 “陶侃、陶渊明出身奚族”的说法提出后,陶渊明的身世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是大部分人都对陈寅恪等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针对陈寅恪的论断,有学者撰文指出,其一,“奚狗”并不一定指奚人,这就好像古时北方人骂南方人为蛮子,并不是指南方人就是少数民族,只不过是一种侮辱人的方式而已。

其二,说陶侃后人凶暴,因而断定其为陶渊明今存诗文辞赋-百二十余奚族人,不仅论据不足,而且也不合乎史实,因为篇,散文以《桃花源记》、《五陶侃后人中也有不凶暴的。所以陶侃并不是奚人,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最从而陶、渊明也不是奚人。

关于陶侃,陶渊明血统问题的论断,由于“奚人物”。 人说”证据尚不充分,而“汉人说”也只是对“奚人说”进行批驳后对传统说法的坚持,也缺少明确的史实依据,因此,陶渊明的血统之谜还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


不吃猫的鱼1128


陶渊明是生活在东晋刘宋时代的伟大诗人,他是我国重要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歌派的创始人,他的诗歌平坦自然,却于平淡中见真醇。他的蔑视权贵,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的气节给后世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树立了榜样。他的作品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陶渊明出身何族?这在本二十纪五十年代以前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人们很自然地认为陶渊明是汉族人。因为史籍中没有陶渊明出身于其他民族的记载,也没有人著文说陶渊明是少数民族作家。把陶渊明出身于何族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是近代学者陈寅恪,他认为陶渊明不是出身汉族,而是奚族。陈寅恪的观点提出以后,陶渊明的身世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要考证陶渊明出身何族,首先得弄清楚他的世系。关于陶渊明的世系,历来史传都说晋代大司马陶侃是他的曾祖父,虽然对此说也有人怀疑过,但《宋书·隐逸陶潜传》说:“曾祖侃晋大司马”。萧统《陶渊明传》说:“曾祖侃代大司马”。《晋书·隐逸陶潜传》说他是“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南史·隐逸陶潜传》也说他是“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由于史传众口一词,而反对理由不足,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遂成定论。

陈寅恪认为陶侃、陶渊明出身奚族,这一观点见《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书。该书称“江左名人如陶侃及陶渊明亦出奚族。”其考证方法是从论证陶侃为奚族人入手的。陈寅恪论证陶侃出身奚族,理由有三:其一,陶侃本不是“浔阳柴桑人”,二是鄱阳人,在东晋平吴后才迁家于浔阳,而鄱阳原是奚族居住的地区。他说:“《晋书》陆拾陆《陶侃传》云:‘陶侃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浔阳’。”为什么鄱阳境内的奚族人在东晋平吴后要迁到浔阳去呢?他解释说:“鄱阳境内奚族以勇悍善战之故,晋平吴后,遂徙之于庐江郡内,当时交通较为便利之浔阳,易于控制。”其二,他引《世说新语》温峤骂陶侃“奚狗”为例,以证陶侃为奚族人。《世说新语·容止》篇:“石头故事,朝廷倾覆条记庾亮畏见陶侃,而温峤劝亮往之,言曰:‘奚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其三,陈寅恪详细列举分析了史传所载陶侃后人在晋宋时的情况,得出结论说:“其诸子凶暴凶暴枭武,颇似善战之奚人,似更为可疑。”

陈寅恪论证陶侃出身奚族的第三条,持论微弱,“其诸子凶暴凶暴枭武,颇似善战之奚人,似更为可疑。”这只是怀疑的理由,不能作为陶侃出身奚族的证据。但陈寅恪却忽略了《晋书》的一条记载,这条记载对于考证陶侃出身何族是有帮助的。《晋书·陶潜传》说陶侃“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其意思是陶侃出身不是名门大族,他的生活习惯也跟华夏地区不一样。它实际上暗寓着陶侃出身低微而且不是汉族。也许由于这两个原因,陶侃在晋代虽做了大司马高官,却很受同僚的歧视。陶渊明一生很不得志,大概与此也不无关系。

陈寅恪“陶侃、陶渊明出身奚族”说,作为一种新的观点,响应者不是很多,而反对者大有人在。例如古直《陶侃及陶渊明是汉族还是奚族呢》一文,就针对陈寅恪的说法,为陶侃、陶渊明出身并非奚族作辨析。其大意为温峤骂陶侃为奚狗,犹如古代北方人骂南方人为蛮子,蛮子固非少数民族,则奚狗也不是奚人。陶侃不是奚族人,则陶渊明是汉族作家自属无疑。


余欢说历史


有些人总是纠结汉不汉族,实际我认为这是一个极为无聊的假议题,汉族在历史上不就是无数小民族合并而成的么?只要有同样的思维方式就是一样的民族!所谓汉族问题只不过是一些没水平的砖家为提出来的吧!没啥意义!(个人认为)


Bill9249


悠悠我祖,

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

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

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

厥族以昌。

这陶唐就是尧帝,是汉人共认的先祖,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汉人。我们何苦非要把他弄成奚人(溪人)呢?陈寅恪先生的考订,可作一观,但不必为据。因为大清的乾嘉学派所谓的朴学,有时就容易一根筋,在音韵上的一声之转,很容易转得不知所云。补充一点陈先生所说的奚人,不是北方鲜卑的分支,以捕猎为生。而是南方蛮人的分支,以捕鱼为业。而蛮人不是一个民族的划分标准,而是以方位对人的一种归类,东夷,北狄,西羌,南蛮。楚人也曾归于南蛮,我即楚人,建立大汉的刘邦亦是楚人,难道刘邦不是汉族吗?


梅里一了


又是一个关于血统的问题哈。首先我要说一下:1-华夏文明是与文化为传承的民族。文化包罗万象,所以才有今天民族大和谐。

2-汉。我认为也不能把汉人血统去比较其他少数民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是战争史也是一个大民族融和的历史。有合进来的,也有分出去的。

拿陶渊明血统说事的主要依据是《晋书·陶侃传》中所陶侃“望非世族,俗异诸华”这八个字——关键还是后四个字。另外,《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中记载温峤背地里说陶侃的话:“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据说“溪”是指“溪蛮”,即《后汉书》记载的五溪蛮。五溪在过去湖南辰州府境内,五溪蛮就是指五溪的少数民族。因此有人认为,陶渊明在所有作品中不曾提及“溪蛮”,似乎和他在举世注重出身血统的晋代和南朝,刻意回避出身卑微的自己家族背景有关。

  然而我认为这两条,都不足为陶侃为外族的凭证。“华”是中华的简称,我国古代华夏民族兴起于黄河一代,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称其地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后来中华成为了我国的称号。但在南北朝时期,中华尚指中原地区。晋分东西晋,西晋(公元265—316年)定都洛阳,共四帝,为前赵所灭。司马睿即位于建康,保有江南之地,共十一帝,为刘裕所灭,史称东晋(公元317—420年)。洛阳属黄河流域,建康属长江流域。南迁的西晋贵族,自视为“中华人士”。如《晋书·陶侃传》记载:“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意思是说,当时孙秀势力衰微,中原人士都不愿意当他的下属,因为陶侃是比较地位的小官,就召他来做舍人。《晋书》中记载的清楚,陶侃本来是鄱阳人,他的父亲是三国时吴国的扬武将军,而吴国定都就在建康。也就是说,陶侃是建康本地人,在南渡来的北方士人看来,自然非“中华人士”了。而“俗异诸华”四个字,也只能说明作为建康人的陶侃生活习惯与北方贵族不一样。至于“溪”字,即便是指“溪蛮”,这里也不过是北方人对南方人的一个蔑称,未必能说明陶侃本身就是“溪蛮”。这便如现在人还有称两广人为“南蛮子”的一样,这只是泛称,并不能说明两广人都是非汉族之人。






我想我是坏人


陶渊明作为晋朝开工元勋之后是不是汉族人本身是有疑问的主要疑问有一、晋朝以前人们对民族的认识还很模糊。依照汉朝的朝代则把这部分人定为汉族这其中有何多民族混杂陶渊明的民族血统还真说不清楚。这不像官职那样详细记载的。二、当时五胡乱华有好些少数民族轮翻称霸中原。在民族杂居杂处的时代要单拎出一个人来说他是哪个民族的还真没几个能说清楚的。三、当时人们对于各自民族的定义并不清楚明确。只是对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略有区别。其他不论羯族、氐族也不论羌族、都不太明晰近来我一好友和我认识一致都认为我们大多数华北一带的人们是鲜卑族。也请专家把我们中的名人的血统定一定。总之我的想法是追究陶渊明的民族一时没意义二是没必要就按国人普遍的认识采取以就以就的办法就按各自最初的认识来评定陶渊明的血统、民族。有好事的研究出他的民族及血统不是汉族的只能说明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如果查出是汉族更说明汉族文化的优越。陶渊明的血统就是从他祖先那传下来的这不会有啥改变。专家学者可以专门的研究,而我们老百姓则认为没多大实际意义。只要陶渊明是咱中华民族的就够了。可别给弄到北美、西欧去就行。


正一品1


陶渊明是生活在东晋刘宋时代的伟大诗人,他是我国重要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歌派的创始人,他的诗歌平坦自然,却于平淡中见真醇。他的蔑视权贵,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的气节给后世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树立了榜样。他的作品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陶渊明出身何族?这在本二十纪五十年代以前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人们很自然地认为陶渊明是汉族人。因为史籍中没有陶渊明出身于其他民族的记载,也没有人著文说陶渊明是少数民族作家。把陶渊明出身于何族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是近代学者陈寅恪,他认为陶渊明不是出身汉族,而是奚族。陈寅恪的观点提出以后,陶渊明的身世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要考证陶渊明出身何族,首先得弄清楚他的世系。关于陶渊明的世系,历来史传都说晋代大司马陶侃是他的曾祖父,虽然对此说也有人怀疑过,但《宋书·隐逸陶潜传》说:“曾祖侃晋大司马”。萧统《陶渊明传》说:“曾祖侃代大司马”。《晋书·隐逸陶潜传》说他是“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南史·隐逸陶潜传》也说他是“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由于史传众口一词,而反对理由不足,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遂成定论。

陈寅恪认为陶侃、陶渊明出身奚族,这一观点见《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书。该书称“江左名人如陶侃及陶渊明亦出奚族。”其考证方法是从论证陶侃为奚族人入手的。陈寅恪论证陶侃出身奚族,理由有三:其一,陶侃本不是“浔阳柴桑人”,二是鄱阳人,在东晋平吴后才迁家于浔阳,而鄱阳原是奚族居住的地区。他说:“《晋书》陆拾陆《陶侃传》云:‘陶侃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浔阳’。”为什么鄱阳境内的奚族人在东晋平吴后要迁到浔阳去呢?他解释说:“鄱阳境内奚族以勇悍善战之故,晋平吴后,遂徙之于庐江郡内,当时交通较为便利之浔阳,易于控制。”其二,他引《世说新语》温峤骂陶侃“奚狗”为例,以证陶侃为奚族人。《世说新语·容止》篇:“石头故事,朝廷倾覆条记庾亮畏见陶侃,而温峤劝亮往之,言曰:‘奚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其三,陈寅恪详细列举分析了史传所载陶侃后人在晋宋时的情况,得出结论说:“其诸子凶暴凶暴枭武,颇似善战之奚人,似更为可疑。”

陈寅恪论证陶侃出身奚族的第三条,持论微弱,“其诸子凶暴凶暴枭武,颇似善战之奚人,似更为可疑。”这只是怀疑的理由,不能作为陶侃出身奚族的证据。但陈寅恪却忽略了《晋书》的一条记载,这条记载对于考证陶侃出身何族是有帮助的。《晋书·陶潜传》说陶侃“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其意思是陶侃出身不是名门大族,他的生活习惯也跟华夏地区不一样。它实际上暗寓着陶侃出身低微而且不是汉族。也许由于这两个原因,陶侃在晋代虽做了大司马高官,却很受同僚的歧视。陶渊明一生很不得志,大概与此也不无关系。

陈寅恪“陶侃、陶渊明出身奚族”说,作为一种新的观点,响应者不是很多,而反对者大有人在。例如古直《陶侃及陶渊明是汉族还是奚族呢》一文,就针对陈寅恪的说法,为陶侃、陶渊明出身并非奚族作辨析。其大意为温峤骂陶侃为奚狗,犹如古代北方人骂南方人为蛮子,蛮子固非少数民族,则奚狗也不是奚人。陶侃不是奚族人,则陶渊明是汉族作家自属无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