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电,晚上都在干什么?

无心插柳53


最近几年,我们经常从新闻里听到,某某人因为经常熬夜,不幸猝死的消息。

而且这种悲剧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熬夜打游戏、喝大酒、玩手机、刷抖音、逛夜店……夜生活多姿多彩,玩的更是不亦乐乎。

那我们不禁要问,在电发明以前,在古代没有电灯照明,没有手机、电视,在一切漆黑的环境下,古人又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呢?

中国古代最早的照明工具是用动植物油做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蜡烛被发明出来,逐步成为富裕人家晚上照明的首选。



(古代油灯)

不同于现代人夜生活的丰富多样,在古代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岁月里,大部分时间内,每当夜晚来临,人们就早早上床休息了。

“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这种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早早躺在床上休息的人们,往往一夜要醒好几次。于是聊天便成为他们熬过漫长黑夜的主要方式。

除了聊天,青年男女则在为生育下一代而努力。

古代社会,条件稍微好点的,晚上可以点一盏用动植物油做的小灯,女人们便在灯下为家人缝缝补补。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是回忆母亲,在夜晚昏暗的小油灯下为自己临行前,缝补衣物的情景。


(《游子吟》)

除了缝衣服,古人晚上也会趁着月明为家人清洗衣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记述的就是每当秋季来临,在皎月明亮的夜晚,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的女人们为正在征战沙场的丈夫清洗衣物。

除了女人缝补衣物外,那时许多青年学子为考取功名,不得不在暗淡的灯光下挑灯夜战。

甚至有好多人因为家里穷,点不起油灯,便借宿在同学或别人家里,以期望晚上可以借别人家的灯光多读点书。

除了这类人,古代达官贵人的夜生活就相对热闹了。

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他们也是经常邀上三五好友,在一起把酒言欢。


(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

如现存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就是描绘了古代官员韩熙载在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通过这副画我们也能直观的看到古人夜生活的真实场景。

至于那些纨绔子弟,则是逛青楼,喝花酒,听歌、唱戏好不快活。

我国古代由于一直是以农业为主,故古人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作息状态。

加之彼时物资贫乏,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大部分人晚上没有精彩的夜生活,只能是静卧家中。


小司马说


我认为古代时期虽然没有电,但他们会用火啊。他们会用古代时期的灯,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便利。再说每个月里面15天天上有月光,月光也会对人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没有月光时候也天上满星星✨。我家在农村,我小时候偶尔会断电。我还记得我和爸爸在月光下还是能做一些事情。(虽然不想现在一样方便,但基本能完成想做的事情)我家里虽然没电,但晚上我不会觉得太黑,因为满天都是星星✨特别美。

可能古代时期,人们的睡觉时间可能比现在早,睡眠质量比现在好。所以古代可能比我们来说觉得落后,没电不方便,但各有各的。我小时候我们家人很早就睡觉的,所以早上很早就起床,一般爸爸喝妈妈都是五点起床,我们小孩子们六点起床。但现在社会六点起床就很早了。(我当时爸爸们每次批评我没有早起,现在我已经忘记了六点起床是怎样一个感觉[捂脸][捂脸][捂脸])

总体来说,人类用电历史比不用电得历史比起来,用电时间才超过100多年,所以我认为现在电虽然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我对电的作用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我有些时候还是想念小时候没有电的日子,当时我们小孩子门,一到晚上就开始玩捉迷藏。还有些时候看着天上的星星联想很多很多事情。以前人门对天上的星星喝月亮都带着很美好的想法。但说实话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过星星了。看星星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呲牙][呲牙](现在人们得星星都在手里那就是手机)。所以我有些时候狠羡慕古代忍得生活,虽然没有现在一样各色各样的灯,但也有着丰富多彩得生活。文章结构比较乱,希望你们理解[呲牙]

你们夜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欢迎你们[呲牙]


勇敢者的世界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也过过无电灯无自来水的生活。六十年代的无电生活在农村很普遍很普遍,只要夜幕降临,鸡归狗属人收工归家满屋黑洞洞的抻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月牙的年代。农民用的是桐油灯,洋油灯,马灯,风一大一下就吹熄了,全家人哇之一声齐叫,哇!不要把饭放进鼻孔里去了,不好弄出来的哟。

老人还讲了一个好笑的故事,洋油灯被风吹熄后两亲家你怕我偷吃桌上的肉,她也怕对方偷吃桌上的肉,因为那年代要肉票肉,肉也紧张又没钱又穷,所以两亲家抽手按住对方的手说,”亲家今年的肉卖这个价”。这就是证明六十年代的无电灯无富裕生活的写照。我们都是从那个艰苦岁月中度过来的人。都六十了,祖国和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奋斗拼搏了几十年才有今天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好了要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


牛才玉


古代是一个没有电的世界。那么,古人们要怎么过夜生活呢?


古代富贵人家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古代固然没有电灯,但并不代表所有人一到晚上都沉浸在黑暗之中。

事实上,对于有钱人家夜晚根本不是麻烦事——

可以花钱买蜡烛啊!

事实上,灯火通宵正是富贵的一种象征。平凡家庭是买不起好蜡烛的,只能用灯火微弱的油灯。但对于有钱人家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举个例子:

宋朝的著名宰相寇准就出身富贵家庭。他们家富裕到什么程度了呢,用史料的话说:

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燃炬烛。

这句话的意思是:寇准家就没用过油灯这种东西,全都用蜡烛。即便是在厨房,也都是灯火通明。

在这种情况下,有钱人家就能享受到各种夜生活。

例如,彻夜听取看戏,彻夜聚会宴饮,甚至还会玩各种游戏。

当然,古代的夜生活还与宵禁制度的废除有关。宵禁,意思就是禁止在夜间活动。

北宋时期彻底取缔了宵禁,当时的夜生活非常繁荣。根据笔记《梦粱录》的记载: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是杭州城夜晚的情况,各种各样的买卖火热开市,直到快天亮了,游人才回去休息。这时候,早市的人又出来了。

当然,古代的夜生活是非常可贵的,还是跟钱有关系。这点使我对现在的生活更珍惜了。


HuiNanHistory


别古人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国家电路改革,就是那种木头线杆换水泥杆,不知道是资金问题还是什么问题,一直停电一年半,从当年夏天到隔年快过年时在有电的。刚开始不习惯,点煤油灯,一到晚上瞎灯摸火的,做啥都不方便,但是一个月后就习惯了。和你们讲讲没电的幸福生活吧!夏天,放学后趁着天没黑就把作业写完,晚饭后就开始串门找小伙伴玩了,只要是有月亮的晚上,基本都是晚上9点过后回家睡觉,礼拜五,六晚上基本都是半夜回家,抓鱼,戴黄鳝,烧火,打泥仗,打花牌,打弹子等等。还有就是农村的“稻场”,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就是一个村都在一起打稻谷的地方,干净,平整,面积大,晚上基本一个村的人都带着草席去乘凉,大人们几家几家聚在一起都在拉家常,讲鬼故事,小孩就玩丢手绢游戏。最好玩的就是躲猫猫,稻场四周都是各家堆的草堆,高约3米-4米,长10-20米左右,就在这里面藏猫猫。男孩大点的就会偷偷爬到草堆上,在上面摔跤,讲故事,整个夏天和初秋都是美好回忆,到深秋,天气寒冷了,大人们无聊就自己组建戏团,唱黄梅戏。天天晚上一个村都聚在一起看戏,孩子们就打闹,玩炮竹。也特别热闹,冬天晚上活动就比较少了,吃完就早早就睡觉了,来年一样疯玩[捂脸]。


舆论愚论


60年代到70年代初,那时农村照明一般是煤油灯,我小时候上,晚上做作业,还用过用铁丝串几个桐籽燃起来作照明。可见那时是很苦的。大人们晚饭后,一般是聚在一块唠唠家长,农活之类。也不是说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


碧水蓝天98372


回答这个问题我也记忆如新,60年代未,70年代初,我当地也无电的,煤油以票供应,每人一个月二两,我很少的时侯坐煤油边,一边调大光,一边写字,父母跟常说调大火,用多油,到七十年代初,乡里就有电灯泡,15w的,从晚上六点到十一点就电,其它吋间关电,也无风扇,热天的时候只靠手摇的葵叶扇扇风,每户一粒电灯,每月电费五角元,到八十年代才全面有电,无限制使用,各家才有电风扇,黑白电视,童年的生活是艰苦的,艰苦以经过去,美好在未来吧。


阿忠蟹店


我是七零年疏散人口时回的老家,那时冀中一带有电用的不多,多数都是点油灯。女人们织布纺钱做针线活多数都是在夜里(白天要下地干农活),就靠那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日落而息"对于母亲们那实在是太奢侈了,为了一家老小能有衣穿,有鞋穿,纺线,纳鞋底子到半夜那是太平常不过的事了。一盏油灯放在磨棚里磨面碾米到半夜也是母亲们必须要做的。凡是从那时过来的人都知道做为母亲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艰难。世上最伟大的人就是母亲。

虽然没有电,学子们照样会在暗弱的油灯下苦读。要叫父母过上好日子,父亲累弯了的背,母亲熬红了的眼,都是有良心,有孝心的学子们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

“夜读经史七八部,

油灯常燎发,每每额上黄”。

(这是我当时写的一首非常不成熟的小诗中的两句)


手机用户6614498158一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还是比较适合额。原因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在农村晚上也是没有电的。我感觉和古代普通老百姓相差不会太多

晚上标配是煤油灯,蜡烛还是后期有电后,又经常停电,才用的。

记得那个时候晚上其实也很好玩的,可能感觉比现在有电后,晚上就是看电视,手机,电脑的生活更加有趣。首先当时晚上就是小伙伴儿一起玩的时间,大自然给我们玩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可以晚上做游戏,捉鱼,串门等等,每天总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大人们的事感觉也挺多,邻居之间每天有说不完的话。

古代人,普通老百姓我估计也差不多就这个状态了。

至于古代那些贵族,文人雅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所以说古代晚上更多的是人和人的交流,不会比我们现代人差的!


痴绝的


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一个屯有几个会讲的,都聚一起听,天天听到半夜,回家都不敢进院子,听鬼故事,怕黑,站大街喊家里人出来接,那时老房子,哪家都死过人,真有点怕。很多故事五六十年还记得那,我想古人也是这么熬过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