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真的看不出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是养寇自重?

小养爱漫威


司马懿绝对是养寇自重,这是不需要怀疑。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以当时司马懿所带兵马,诸葛亮即使有埋伏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更何况,街亭失守后,司马懿非常清楚,蜀军兵力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不可能再有兵力来应付司马懿父子的大规模战斗。

其二,一个小县衙内能有多少伏兵?司马父子所带兵力可以说是魏国的精锐,诸葛亮再能神算也不可能刀枪不入。

其三,即使有埋伏,战斗起来,司马懿还有援军,而诸葛亮不可能有,主要战略要地都被司马懿占领了。

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明知可战而不战,唯一的原因就是要留着诸葛亮来吓唬魏国的皇帝和那些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只有司马懿才是诸葛亮的对手,在司马懿还没有完全布局发,朝中的一些敌对势力还没有铲除时,他是必须留着诸葛亮来跟自己玩,来陪他玩,等到司马懿把魏国朝廷上下都扫清障碍了再来收拾西蜀也不迟。

因此,司马懿是养寇自重。


职言职语凤凰涅槃


谈不上养寇自重。只是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而已。

大军师电视剧里其实已经生动诠释了,老司马何尝不知诸葛亮摆空城计,注意一个细节,空城计时分,诸葛亮身边的道童是捧了一把宝剑的……这戏我打小就跟着我爷爷看,没有记错。

话说,如果司马懿连这点眼力价都没有的话,还当个毛的大军师。诸葛亮身边放剑,肯定不是厮杀用的,必须是自尽用的。老司马如果连这点破绽都看不出的话,他早就可以领盒饭了。

司马懿我已经分析多次,他不是存心反,是逼反的。曹家四代,都把他当牛马用,战事吃紧,弄出来去灭火,稳住了,马上弄回来又把手脚束缚起,还当奸细一般监视居住。换谁都寒心。

我一直在想,要是当年曹氏对司马懿稍微好一点,别当奸细那般对待,也许他不会黑化,会变成大魏的顶梁柱的。他很冤,但对魏国还算忠心,曹氏对不起他,也不怪他最后造反。想想看,都在家里装疯卖傻了,曹氏还是不放过,还是派人去试探,稍有不慎,满门抄斩……换谁都要黑化。司马懿打仗野战不如诸葛亮,但防守无懈可击,反观诸葛亮在蜀国的待遇,司马懿没有在前线直接带兵哗变我觉得已经很够意思了。

我知道有人会反驳,诚然,曹操在世,他不敢。曹丕在世,他不愿,曹瑞在世,我只能说他只是自己不想了。他若愿意,随时可以在前线掌军的时候反戈一击。别忘了,他是多年的救火队神将,在军中早就建立了绝对的威信,否则的话,他最后养了死士搞政变,军队如果有想法,就靠他那点兵力,根本不可能迅速掌握军权。他是被逼出来的反。我理解,也同情


善良之子86


《三国演义》有许多矛盾之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为荊州刺史,很可能设到陇西之地,统军的是都督曹真,魏明帝还御驾到了长安。诸葛亮派赵云、邓芝在斜谷用疑兵阻当曹真。。。却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大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此次诸葛亮兵出祁山,其中有一咽喉之地名叫街亭,将军可率本部人马前往夺取。这就是矛盾所在,魏主任命曹真为都督,司马懿只能是副都督,司马懿有二十万兵力,与曹真又是分兵迎敌,曹真所部应该不下于二十万兵力,魏主又亲督十万大军到长安,几乎动用了全国兵力。还要东防东吴,北防诸夷,魏国也没有这么兵力,有两位都督在,魏主没必要坐镇长安,多半是司马懿还在荆州。。。就是司马懿到陇西前线,帐下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颇有韬略,武艺高强,诸葛亮不可能不探知,派行军参谋马谡前往多夺街亭,就是马谡依照诸葛亮的安排行事,力量悬殊,也难守住街亭。但马谡别具心裁,屯兵山上,想居高临下,一举破敌,结果张郃率兵围山,断其水源,蜀兵不战自乱,或死或降,街亭失守。司马懿率军南下,兵锋在指西城,西城为蜀军粮草屯积之地,诸葛亮正指挥三千兵士搬运粮草,探马报知司马懿二十万大军已临近西城,前期诸葛亮已安排蜀军所有将士争夺陇西之地,西城已没有驻军,情况十分危机,跑是跑不掉,还要失去大批粮革。诸葛亮略思片刻,神情镇定,只能摆空城计,要兵士隐蔽起来,不准喧哗,令八个兵士化成百姓在城中低头扫地,城门大开,诸葛亮端坐城楼,焚香抚琴,左右两青童侍立,诸葛亮笑容可鞠,琴声攸扬。司马懿离城一里之地,派人打探,报知西城之情,司马懿狐疑不定,儿子司马昭劝父亲快速进兵,说诸葛亮并无兵马,很可能玩的是空城计。司马懿说不可,诸葛亮平生谨慎,足智多谋,决不肯冒险,又不见蜀军主力,怕是引我军进入伏击之地,待我到城边亲自观察。魏军缓缓前行,来到城边,司马懿见城门大开,几个百姓用心清扫,城中静得可怕。诸葛亮在城楼上专心抚琴,琴声铿锵,傍若无人,时而宛转,时而激昂,司马懿被琴声陶醉,闭目沉思片刻,忽琴声嘣的一声暖嘎然而止,司马懿大叫一声快撒,魏军后队变前队快速撒离,司马懿还在惊慌之中,司马昭拉住马绳,说父亲后面没有追兵。司马懿说好险,差点中了埋伏,只得率大军返回陇西。诸葛亮深知司马懿谨慎多疑,不敢造次,以疑制疑。司马懿也知诸葛亮小心谨慎,用兵如神,如此镇定自若,怎敢以身试险,来日方长。苦此次一败涂地,日后在魏就无出头之地,司马懿是没有看出诸葛亮空城计的真假,是小心使得万年船,事后在陇西以堡垒对峙诸葛亮,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刘坤忠120


我是白云山水居,和你共同解析历史。

司马懿应该是看不出诸葛亮的空城计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有以下几点:

第一,诸葛亮给司马懿的威慑力足够,司马懿不敢冒险。

从司马懿和诸葛亮接战以来,屡战屡败,要说的是,司马懿的计谋的确不如诸葛亮。所以司马懿从骨子里是非常惧怕诸葛亮的。

第二,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从不冒险,都是方方面面安排得周全之极。所以司马懿不相信诸葛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

第三,


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战略手段是以逸待劳,战术手段是拖字诀。每次都是诸葛亮主动出击来攻他,或者是诱敌深入,然后伏兵尽出。所以让司马懿来主动攻击他,本来就让人生疑,再加上诸葛亮还在城门口弹琴故意引他来攻,司马懿是打死他都是不敢去攻打的。



第四,在围城的时候,还发现了外围蜀国旌旗蔽空,漫山遍野,司马懿知道打仗是虚虚实实,而诸葛亮万一给他来个实则实之,他就完蛋了。一句话,对阵诸葛亮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所以,司马懿是真的看不出诸葛亮的空城计,不是养寇自重,以他的智商,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白云山水居


“养寇自重"的说法现在很流行,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貌似合乎逻辑。按照这种说法,司马懿是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的,他是故意放诸葛亮一马,以免自己遭到"兔死狗烹"的下场。

但这种说法忽略了二点。一是空城计并非史实;二,空城计是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一段故事,罗贯中的本意,司马懿就是被诸葛亮的空城计给吓退的。

罗贯中的逻辑是:一,司马懿本来就怕诸葛亮,而且深知诸葛亮从不弄险;二,诸葛亮布置了疑兵;三,诸葛亮表现得十分从容淡定,无一丝破绽。四,司马懿深谙兵法,多智也多疑。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使空城计这个故事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养寇自重"说法的错误之处在于,它完全违反了原著的精神,是一种自做聪明的信口雌黄。

现在有些"聪明人”,在网上肆意篡改古典文学原著,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标新立异,欺世盗名。十分令人反感。但也没有办法。谁让这个社会一切向钱看呢?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高中时最喜欢的书就是《三国演义》,第一次看是在中考之后,那时候觉得诸葛亮好厉害,司马懿好菜啊,可是为什么最后是司马家统一天下了呢?大概是因为诸葛亮愚忠,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一定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这样我就能一统天下了。哈哈,发现年轻的我真是异想天开啊。

到了高中时期,有次语文课老师谈到《三国演义》里面的空城计,老师说如果大家读到这段还觉得是司马懿被诸葛亮吓到了,就说明还没看懂。

那时候我发现自己真没看懂,经老师一点拨,我觉得司马懿这是养寇自重啊!确实在魏国曹家的实力太强了,如果真把蜀汉灭了,那么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就等着自己。于是乎司马懿陪诸葛亮演了一出戏,两位都是影帝。


ST死神永生


略知三国史的人,都晓得实际上,空城计的使用者,正史没有司马懿,诸葛亮的事,裴松之做注的时候,蜀人郭亮陈诸葛亮不见于史料的五件事,里面就有“空城计”。反正陈寿书写裴松之做注的《三国志》里就没有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没有司马懿中计一说,真正出现“空城计”的,很可能是金宋元说书艺人创造,某种意义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以说唱艺人的话本演绎而来的。

接来下,咱们就来严肃地谈一谈《三国演义》小说中的“空城计”。为各位看官撸顺故事,拨开迷雾,揭露司马懿和诸葛亮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现在网文和电视、电影中阴谋论横行,有人觉得,要出人意料,就得换个想法,这样才能逼格高。

司马宣王英明神武,最终成为三国笑到最后的人,怎么可能让诸葛村夫弹个破琴就给退了?

这对于一肚子厚黑学理论的电视编剧、网文作家来说,认为这极不科学!

对,一定是我司马宣王英明神武,反算计,放走了诸葛村夫。

那为啥要放?如何去自圆其说?于是为了体现司马宣王的神武和智谋,高大上理由来了。

这个理由,一定要让人容易信服,还要简单粗暴,直接明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帝王权术”。

俗话叫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原来是因为司马宣王深知只有自己才是曹魏制衡蜀汉诸葛亮的唯—天敌。诸葛亮要是就这么没了,他这个“良弓走狗”也就做到头了,何谈霸业?于是司马宣王就假装中计了。——够简单粗暴吧?故尔,司马宣王养寇自重、待价而沽,最终成功为20年后夺权上位铺平了道路!

《新三国》就有有养寇自重的说法,生怕魏明帝在解决诸葛亮之后,直接烹了他这个功高震主的宣王。

好厚黑,好精彩是不是?然而真是这样吗?

如果按《三国演义》正版来,那就更别提阴谋论了。

文本有解:宣王多疑更甚于他人,利用这种心态反将一军而已。

《三国演义》里孔明那不是一般的主,利用司马的疑心病算计他,实属正常。

前面杨督也提过,上方谷宣王差点没把自己玩进去。

《老三国》电视剧描述到弹琴弹到一半,诸葛亮已汗如雨下,琴弦忽断了,两边都吓坏了,司马懿赶紧退兵。

通读过《三国演义》小说的各位看官们,应该也能自己感受到,整篇小说,军事上司马懿基本都是被诸葛亮按着锤,胆敢养寇?

拿着阴谋论厚黑学去解读历史人物,着实有点牵强,司马懿空城计时期已经50岁了,对于三国时期人来说,算是高寿一族,他五十岁还想着养寇自重,难道是养给自己儿孙?更何况,人命在天的时代,他真知道自己还能活20多年?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熬死诸葛亮呢。“养寇自重”之说,我看纯属扯淡!


走路都带风ll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被塑造成为一个能力接近于“神”的人。他精通兵法,料事如神,还是个大发明家,不论是八卦阵、木牛流马还是诸葛连弩,都让敌人找不到北。但罗贯中写小说的时候,也不能不顾历史,所以他给诸葛亮找来一个一生之敌——司马懿。最后,司马懿将诸葛亮耗死,作者将这归因于天意,并非司马懿的能力。而在历史上,司马懿仅与诸葛亮交手两次,司马懿小负一阵,便开始坚守不出,直到诸葛亮去世。《三国演义》里面的“空城计”,虽然是场虚构的心理战,却很好的体现出他们二人的微妙关系,诸葛亮真的就骗了司马懿吗?而司马懿真的就是因为害怕而撤退吗?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北伐之前,就料定魏国会用司马懿对付他。于是,他利用魏帝曹睿对司马懿不放心的心理,提前散布谣言,让曹睿解除了他的兵权。诸葛亮趁着司马懿回家的当口,大举北伐,一路势如破竹。魏军一路节节败退,丢城失地,曹睿眼看没人能抗衡诸葛亮,只能又派司马懿出山。

司马懿出马,果然名不虚传,他先是利用马谡的失误,截断了蜀军的粮道,又接着拿下三城,重创蜀军。接着,他率领15万大军,直奔西城而来。他的嗅觉很准,此时诸葛亮刚刚把部队都放了出去,只剩一些2000老弱病残守在西城。诸葛亮也是临危不惧,在西城城墙上弹琴。司马懿大军杀到,未敢进城。此刻,诸葛亮与司马懿,通过琴声,开始一场隔空对话。

司马懿本来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诸葛亮向来谨慎,为何今天只是单人带俩童子在城上弹琴,他搞得什么鬼名堂?而如果里面真有埋伏?想想一个小小的西城,能装得下多少军队?如果司马懿随便派上几千人马进去探探虚实,不就一试便知了。而且,如果他围困上几日,来个“围城打援”,那么诸葛亮也是在劫难逃。

那么,既然司马懿根本没有理由撤兵,那么问题就出在,司马懿究竟从诸葛亮的琴音里听到了什么,而他又是怎么想的?其实,这就是一场双方心理上的博弈,而且他们博弈的目标,根本就不在西城之上,也不在整个北伐的战场上,而是在各自的国内。

虽然诸葛亮自称北伐的目标,是消灭曹魏,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主要目的,是“以攻代守”,尽可能的转移国内矛盾,同时用不断战争的方式,维护他们这些荆州“外来户”的统治。而司马懿的战略目标,表面上肯定是防御蜀国的进攻,最好能消灭诸葛亮。但是,因为他受到魏帝曹睿的猜忌,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他现在就派一支军马进城试探,随后冲进城去活捉诸葛亮,大概蜀国也能很快就能灭掉。但是,这对司马懿本人有什么好处呢?他成就了不世之功,但魏帝曹睿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司马懿,他最好的结局是退休养老,但最坏的结局可能是被当做“反贼”,满门抄斩。

像诸葛亮、司马懿这种满腹经纶的经天纬地之才,自然也是精通音律。也许在西城的城门上,诸葛亮通过自己的琴声,也向司马懿传递了这样的信号,让他不要冲动,否则就会造成“一损俱损”的局面,这是他们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最差结局。于是,司马懿选择了“中计”,带领大军掉头就走,这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也是他和诸葛亮的一次心有灵犀的默契。


多尔衮爱新觉罗


现在各种电视,电影对司马一族洗的太白,当然政治斗争本没有正反对错,但现在明显有在把司马懿拔高的趋势。

不管是养寇自重还是兔死狗烹的说法我认为都是部存在的,很简单的道理,空城计本来就不是史实,是罗贯中虚构的情节。你从罗贯中的角度考虑就明白了,和三国志或者和史实比起来,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立场是明显的拥刘反曹,刘备诸葛亮是正统,曹操司马懿是奸臣,整本书都是这个态度,所有虚构的情节都在为这个观点服务,包括空城计。

所以空城计我认为只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计谋出众,压倒了司马而已。和养寇自重无关。




球哥说历史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还是在戏曲舞台上,诸葛亮的空城计,长期以来一直为人门们津津乐道。罗贯中老先生更是借“后人”的一首诗对诸葛亮大加赞赏:

瑶琴三尺胜雄师,

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

土人指点到今疑。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当真没识破“空城计”吗?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中,司马懿领兵追赶魏延到谷口,因为不知道上方谷中的情况,所以“先令人入谷中哨探……”

面对空谷,司马懿可以让人去打探虚实,敌方老大就在自己面前,他却不作任何安排,哪怕是派一个侦察连进城打探一番也好啊,可人家偏偏不这么干,而是“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往北山路而退”。只等到诸葛亮领人马都撤走了,司马懿才“悔之不及,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那意思是说,不是我无能,实在是诸葛亮太绞狡猾了!除了我司马懿,还有谁能是诸葛亮的对手啊!

表面看来,空城计是诸葛亮计高一筹,可仔细想想,若不是司马懿有意放走诸葛亮,谁胜谁败,真得很难说,毕竟,司马懿在上任前,就因为别人的几句流言,几张榜文,自己就成了一届平民,他实在是不敢想像,若是消灭了诸葛亮这个劲敌,自己再去干啥活的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司马懿真得希望一直和诸葛亮斗下去,可惜事与愿违,公元234年秋八月二十日,五个十四岁的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没有了对手的司马懿,在再次失业,直到多年以后,已是老朽的司马懿才东山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