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未民初,战乱穷苦,为什么各个领域的“大师”很多?

南山明月


清末民国初,各个领域的“大师”很多,这是历史的必然。要准确、客观的去看待这个现象,知道其原因,就必须了解中国近代史,还要了解“大师”的内涵。

一、什么是大师,大师是谁的大师

我们现在讲大师,或者是宗师,基本上是说一个人在一个领域的卓越影响力,或者是一个人开创了某个领域。比方说牛顿开创了经典力学,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他们直接开创了一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但是他们两个在进入我国之前,并不是我们的大师,当我们受到了影响的时候,他们才是我们的大师。

换成中国人也是一样,那个时代的“大师”就是在那个时代里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引领者和开创者。

说到这,很多人已经有些明白了为什么那时候大师多了。

二、我们有批量产生大师的土壤,清朝闭关锁国造成的历史空白

清朝闭关锁国数百年,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是空白的或者是相当滞后的。比方说物理学,比方说化学,比方说天文学可能还处在看形象算命的阶段……当我们被迫打开国门之后,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我们才知道我们世界差了那么多年。

我们的空白,外面的精彩,就有了产生大师的土壤,有了客观环境。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肯学,肯引进,就有大师的产生。我们中国人也确实好学,我们的确产生许多“大师”,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成为大师不是说有历史机遇就一定能成的,还需要个人能力。北大清华摆在那里,全国能考中的也就那么些人,不是。

无论如何,土壤是我们产生大师的必须条件。

三、中国人骨子里的自强不息

有一句话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很能说明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的。我们被闭关思想束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外面天有多大,我们是井底的蛤蟆。当我们跳出了这个井的时候,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开始迸发了。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甚至更好!这是那一代的很多大师们持有的观点。他们持有着,也证明着,的确我们不差的,的确,我们诞生了很多“大师”,他们开创了中国的各个领域,甚至超越西方。

所以,自强不息是我们产生大师的精神所在。

四、国家弱倒逼出来的悲壮

中国在那个年代是很弱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翻到那个年代的历史就生气。我曾经有个同学不学近代史,说生气。国家弱倒逼有识之士的脊梁骨挺的更直了,这是骨气,也是悲壮,因为不改变,不努力,中国就有亡国的危险。

这种悲壮也是中国产生大师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清末民国初,尽管国弱,但是我们确实具备产生大师的各种条件,也的确产生了许多大师。但是这并非说他们强于现在,很多领域是发展的,尽管他们是大师,跟现在比起来,大部分领域,他们是比不过我们的。





千粟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军阀割据,但是却出现了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虽然民国大师多如牛毛,而且个个造诣都很颇深,但当时的大师大多数都是文学上面有很大的造诣,理工类的大师及科学家寥寥无几,但这些又是当时中国最需要的,说明我们的国学教育还是比较深厚的。来看下图,是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这是两篇民国时期,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 白描式的语言, 寥寥数笔, 就把中文的魅力尽显。

这些课本大都是由蔡元培、 张元济、陶行知、沈颐、 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 一流的学者、一流的教育家、 一的流艺术家、出版家等编纂。大师们绞尽了脑汁精益求精,逐字逐句讨论。甚至为了, “来来来,去上学”和“去去去,去上学”, 用“来”和“去”哪个字更合适, 争论不休好几天。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石,又吸收了西方的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甚至还说,当年钱学森发问的那句“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跟民国时期的大师相比?”,答案就在这本语文教材里。

第二,士人治学精神与为国风骨,民国的时候思想解放了,有庞大的知识群体,又有各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国家对于文化人给与了很高的地位,那时候的大师都出于名门望族世家子弟,他们的家庭有能力有实力供自己家子弟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的西方文明思想。而且

那个时代的国人还保留了中国最后一代士大夫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风骨,有担当,有操守。

陈寅恪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刘文典敢骂蒋介石、踹蒋介石肚子,梁思成林徽因病居李庄,在环境条件差得今人无法想象的情况下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史,其精神可见一斑。

所以,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大师,不仅仅因为学术厉害,更厉害的是他们前沿的改革的思维,大师才拥有的气节,这对当代人来说,是无法比拟的。



瘦金体花间书


清末民初,国家积贫积弱,战乱频繁,但各个领域的确出了许多"大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朝代更迭,直至整个民国,内外战不断,治学环境相对宽松。类似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乱世,反而有诸子百家,文化上空前繁荣,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大一统王朝不仅在政治上统一,通常也要求文化、思想领域相对统一。

2、清末民初,中华遇“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风东渐,不光文学、思想界,包括自然科学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开创者,奠基人。"大师"起点较低。

3、虽处乱世,但处于金字塔顶的文化人待遇是非常高的,可以说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例如:鲁迅在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担任科长,月工资是300银元,家中请三个保姆,而北京的黄包车夫,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八块银元。由此可见,"大师“在当时绝对算是高收入群体。

4、内忧外患,民众苦难深重,文化人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将救国救民于水火不自觉地熔入到治学上。


秋水长天H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乱纷争不断,但是却出现了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貌似乱世时期大师的数目要比盛世多,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逆境出人才。这里的英雄,可不只行军打仗的将军,还有武文弄墨的文人。民国时期,内忧外患,中华大地一片狼籍,连平日里坐在花园里赏月观柳,舞诗作画的文人都不得安宁,因此就不得不开始思考救国救民之大径。一个人是一种思想,很多人就是很多种思想,再加上乱世本身够乱,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纲领来作为文化的主心骨,所以文人墨客们往往就自成一派,进而彼此说服,彼此吸收,结果是出现了一堆大家。这些大家又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加工,把自己的思想又融入到抽象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进而表达出来。仔细回想,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不是都争的是治国之道?

当然,话到这里,还是要给大家说说和平年代为什么没有大家的问题。首先,我要说这样的论断是不对的。和平时期是有大家的,不过所有的大家都不再迷茫,而是有一个确定的,核心的,先进的主导思想。春秋,战国,过了秦,到了汉,文景之治接着汉武中兴,是不是儒家就成了正统?可那个时候董仲疏,司马迁其人不也是大师吗?同样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成为文化发展的方向标,但是在这个时代,我们依然是有大师的,早些年的画家张大千,徐悲鸿,后来成名的路遥前辈,前些天刚刚去世的杨绛先生,不也是大师吗?只不过他们都是我们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师。


镜头里的童年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诞生了许多影响后世的大师,甚至有几个人差点都拿了诺贝尔奖了。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不解其中的缘故。其实这个有时代的造化,也有隐秘的内因。简单来说,民国时期很多都是学贯中西、博学多才、中西合璧的大人才,向胡适、林语堂、陈寅恪、鲁迅、郭沫若等等等等,大师简直太多。从人才的诞生来说,那是一个辉煌的年代,更是人才辈出、百花争鸣的学术时代!核心(根本)原因是来自于清末民初时期遗留的传统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读经诵经解经)及时代变革时期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治学环境,起因和助力是西方文化的进入普及和中西方文化自由的交流、剧烈的碰撞所导致的人文火花!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统治时间太久了,虽有博大精深的国学国艺熏陶和教化,但始终缺少学术自由探索的空间和与异域国家的交流碰撞。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自由的交流才有学术的蓬勃发展,激烈的思想碰撞和交汇才能有灵感的迸发和人才的成长!而清末民初恰巧正是这么一个特殊却极好的时期,封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人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坦坦荡荡、自自在在的自由探索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再加上西方(主要美国)文化短期内的大量流入和与东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就造就了那个年代百华绚烂、群星璀璨的大师频出年代,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总结一下,就是三点:深厚文化根基+自由学术氛围+西方文化碰撞。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阿哲谈天说地


清朝末年,天下大乱,在纷乱的年代,却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军事领域,人才辈出,以我粗浅的认识来看,主要有这么几点因素促成:1,清朝整个历史时期,满族接收汉族文化,除了政治方面压抑比较严格外,其他方面还是很倡导的,汉族文人失去了在仕图上的大好机会,就专心考据和论证了,所谓:寻章摘句老雕虫!不问政事,专心文化了,所以民间文化艺术积淀较深,清朝一覆灭,他们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2,洋务运动,清政府师夷长技以制夷,派留学生到欧美学习西方,产生了詹天佑等科技方面工匠;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在思想上让当时的文化人认识到了清政府政治体制上的落后,决心唤醒国民,反对专制;4,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又开始学习日本,派留着生到日本留学,日本国风和中国比较接近,他们的思想和社会对当时的留学生影响不小,鲁迅,郭沫若,田汉,都是留学日本;5,清政府训练新军,在军事上为以后提供了军事人才;6,孙中山辛亥革命,从军事上,理论上,为反清人才提供了大发展的机会,并随之登上了民国建立后的国家机构!7,五四运动的作用,从科学与民主的角度,对国民进行了一次大教育,大启蒙;8,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国家的工农运动大发展,使一些文化人成为革命者,或者是用辩证的方法来考量当时的中国情况,研究农村,研究工人,研究哪个时代的国际,都给落后的旧中国带来了新风!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清朝末年,是个动荡的年代,求变的年代,风云际会,人才辈出,让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机会拉着优秀的本民族文化不放手的同时,放眼看世界,并且走向世界,最终让世界认识了我们!这是中华之福。


报纸广告守望着


越是乱世方能显示英雄本色,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乱世也是成就大师的舞台。

因为那个时候,正是科学在中国萌芽的时期,中国正由封建走向开明,由愚昧无知转向对文明的好奇,有那么一些在西方开了天眼的人,传播了他们接触外界的信息,影响了中国固有的思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是的,没有那些大师的引领,也许中国还要在混沌的黑暗中继续摸索。前行者历尽艰辛,开启了民智,改变了大众阿Q式的愚昧,真该感谢那些大师。

清末的中国,与外国缺少接触,缺少联系,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那些外国人来到中国,甚至必须给皇帝叩拜,才会允许见面。其实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都是大大地落后于世界强国,却还自鸣得意。如今人们的印象中,除了那些胡说八道的格格,恐怕更多的是耻辱。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腐败无能,终于迎来了辛亥革命,很快,满清就土崩瓦解,寿终正寝,历史便从此改写。但满清的灭亡,随后并不是天下太平,中国又经历了多年的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共内战,才迎来中国的稳定。

而清末民初,尽管民不聊生,却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思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涌现了足以称大师的人物。

教育以蔡元培为代表,提倡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开学术之风,以北京大学为舞台,培养了无数后起之秀。

各方便的人才,纷纷登场。使得各自领域得到改变,得到了发展,可谓大师云集。文化方面有周氏兄弟,陈寅恪,钱穆等等;画家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科学家有李四光,童第周,竺可桢等,可谓星光灿烂。

战乱与穷苦,也可以有卓越的人横空出世,还是那句话,时势造英雄,心灵的启蒙,需要智者,而那些大师,正是那个时代的智者。是他们传播了文明,传播了科学,传播了知识,才使中国走到了如今。


水中之萍1


有两点:一,政府对教育重视,清末一批一批留学生往外派,都是公费,民国时期,一位小学教师的收入,和县长的工资相当;但政府又不直接干涉教育,让教育家办教育。二,民族危难之际,知识分子求进取,教书的有情怀,读书的有理想。


之我见000


清未民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作为积贫积弱的大清王朝,在世界历史飞速演进的横流里还抱残守缺的做着大清帝国的春秋梦。就在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塌清王朝的上层建筑时,帝国主义殖民思想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撞击,这时候产生的火花虽然没有照亮中华大地,但洋务派运动还是产生了。这其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之命运,于是各个领域里涌现了杰出的人才如:康梁的维新变法运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左理、李鸿章的洋务兴国运动,孙中山、黄兴的革命运动,以及后来李大创、胡适之的新文化运动等等,但蔡元培的文化团队还是产生了。在他领导的校园内,可谓是群星璀璨,辉古烁今,陈师曾,赵元任,王国维,还有长辨子的辜鸿铭等等。但鲁迅还是应用而生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以他为首的文化救国运动虽然在1919年五四运动达到了高潮,可新军阀混战的现实存在和各个帝国主义在中国代理人的战争并没有降温。生活在这个时间段的中国人是痛苦的,压抑的,他们真正饱受了战乱之苦,生活之痛,并且长时间的浸激在这些痛苦的里时,现实逼迫他们去思考,学习,去拼搏,奋斗…最终也印证乱世出英雄的古话……

不管怎么说清未民初这个时间段是中国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受到外来势力伤害最深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碰撞最激烈,媾之往生最鼎盛的时期,更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最痛苦的时期…这一系列的时代之最也是产生大师大贤大智者最为理想最无可奈何的舞台……



平罗闲人


乱世出英雄,各种矛盾碰撞激化爆发。物极必反,盈满则亏,置之不死地而后生,事物发展规律使然。《易经》阴阳变化节点。引发知识分子人们反思,探索。产生新思想。欧洲黑死病及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文艺复兴。科学、艺术、文化大师辈出,新星满天。凤凰涅槃浴火重生。21条引发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