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为什么猪八戒和沙僧不能成佛?

幻翠


就我分析可以从他们本身原因来解释以及从佛教等外部方面来述说说。

第一,自身原因

首先我们来说猪八戒,原文中这么解释的如来说““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得出,猪八戒并没有到六根清净、皈依我佛的地步,他内心还有顽劣之心和色情之心,说白了就是花花世界他还没有玩够,自己就不想成佛限制自己发挥。主观意愿上就不愿意了。

再来说沙悟净,同样看看原文,观音这么说的:“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看清楚没,观音答应取经之后,让沙和尚官复原职,继续在天上当“卷帘大将”,沙僧才同意西行取经的,不然他吃人喝酒的性格怎么会当和尚,所以他也是本身就不愿意成佛的。

第二,外部原因

猪八戒,第一也是之前说的,如来觉得他六根不净,不能成佛。第二,就要从猪八戒的身世说起来,猪八戒本来是天蓬元帅,后来犯错被贬下凡,结果错投猪胎,又未曾喝过孟婆汤,因而记忆尚存,于是一气之下咬死了母猪和其他小猪,要知道,母猪和小猪应该算作猪八戒的生母和亲兄弟的,在西游记的背景中,杀兄弑母是天道之下的大罪,算是要下十八层地狱镇压永世的,毕竟百善孝为先。所以猪八戒成不了佛,罪过太大。

沙僧,如来是这么解释的:“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如来说他“伤生吃人”这是觉得他杀心过重,不适合成佛。或许有人会说,孙悟空也杀人吃人呀?这就是因为本领的关系了,你看沙僧,只是“牵马有功”!要本事没本事,要实力没实力,如来怎么可能给他佛位?


鬼谷书生


因为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西游记》里的佛其实不是靠封的,而是自己成就的。

猴子在车迟国证菩萨果。

正议间,只见那城门外,有一块沙滩空地,攒簇了许多和尚,在那里扯车儿哩。原来是一齐着力打号,齐喊【大力王菩萨】,所以惊动唐僧。

行者道:“既如此,我与你个护身法儿。”好大圣,把毫毛拔了一把,嚼得粉碎,每一个和尚与他一截,都教他:“捻在无名指甲里,捻着拳头,只情走路。无人敢拿你便罢;若有人拿你,攒紧了拳头,叫一声齐天大圣,我就来护你。”众僧道:“爷爷,倘若去得远了,看不见你,叫你不应,怎么是好?”行者道:“你只管放心,就是万里之遥,可保全无事。”众僧有胆量大的,捻着拳头,悄悄的叫声:“齐天大圣!”只见一个雷公站在面前,手执铁棒,就是千军万马,也不能近身。此时有百十众齐叫,足有百十个大圣护持,众僧叩头道:“爷爷!果然灵显!”行者又吩咐:“叫声寂字,还你收了。”真个是叫声:“寂!”依然还是毫毛在那指甲缝里。

成书年代更早的元代《西游记平话》里面的是这样说的:

玄奘法师往西天取经,路经此山,见此猴精压在石缝,去其佛押出之,以为徒弟,赐法名吾空,改号为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师到西天,受经三藏东还,法师证果“梅檀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

《西游记》作者把这个设定挪移到了这里,因此我们知道,和尚们齐喊“大力王菩萨”惊动唐僧,然后猴子前去侦查,这个“大力王菩萨”其实就是喊的猴子。

孙悟空成佛是在剪短二心之后:

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这时候的猴子其实实际上已经成佛了,如来亲口认定,之后登上灵山不过是走个形式。

那大圣一路筋斗云,直至幽冥地界,径撞入森罗殿上,慌得那十代阎君拱手接,五方鬼判叩头迎。千株剑树皆禜侧,万迭刀山尽坦平。【枉死城中魑魅化,奈河桥下鬼超生。正是那神光一照如天赦,黑暗陰司处处明】。

小说快结束的时候,猴子已经能够做到“神光一照如天赦,黑暗阴司处处明”,拥有普度众生的境界。所以下一回回目是“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境界到了,西天也就到了。

唐僧成佛是在凌云渡:

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有诗为证,诗曰: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此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

后来佛祖封佛只是把名号定下来罢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成佛得觉悟,而沙僧和八戒的觉悟都是不够,书中多次体现这个问题。比如这段:

却说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平宁,行有半个多月。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这段:

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

或者这段:

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哑,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我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

还有这段: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

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我个人最喜欢这部分:

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

三藏道:“我记得。”

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

三藏道:“那四句?”

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从这些段落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悟空是取经队伍里对佛法的领悟最高的,唐僧次一点,但作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唐僧对佛法的领悟当然也不弱,所以他们能够成佛实属正常。至于八戒和沙僧,我实在没看出来他们有成佛的资质。




小蝌蚪大闹天庭


无论是在小说《西游记》描绘的佛国世界里,还是在现实的佛教经典中,都把能够修炼成佛作为佛家弟子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他们穷其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和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然而,要想成佛并非易事,需要满足一系列苛刻的条件:除了要意志坚定、虔诚修炼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佛缘”。在西天取经一行五人中,只有唐僧和孙悟空最终被封佛,而猪八戒和沙僧仅仅被封为菩萨,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佛家背景存在差异

根据小说描写,唐僧为金蝉子转世,佛祖的二弟子,前世便拥有强大的佛家背景,转世投胎后,自小就与金山寺法明和尚结缘并于十八岁正式剃度出家,佛缘深厚。而孙悟空则拥有广阔的人脉关系,早在看守蟠桃园时,便“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被压五行山后,又得到观音指点,走上皈依佛门,再修正果的道路。更为关键的是,在“真假美猴王”时,孙悟空得到佛主:“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的亲自许诺,事先便预定了一个成佛名额。

相较之下,猪八戒与沙僧的佛家背景就弱了很多:二人前世一个是天蓬元帅,一个是卷帘大将,都是在道教体系内任职,与佛教的理念有很大差异,归入空门也只能算是“半路出家”。加之二人均有不良记录,为戴罪之人,且所犯罪行为佛家所恶。因此,在成佛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佛祖只能选择将二人拒之门外。

(2)悟性高低存在差异

要想修炼成佛,除了后天参禅打坐、刻苦努力之外,还需要拥有天赋,即悟性要高。当时寻找取经人过程中,观音菩萨将唐僧的三个徒弟分别取名“孙悟空”“猪悟能”和“沙悟净”,“悟”在修炼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唐僧自小便“千经万典,无所不通”,并在众僧中脱颖而出,被唐王选定主持水陆大会,可见其对佛的悟性是很强的。孙悟空出海学艺时能够轻松破解菩提祖师的“盘中暗迷”,在之后取经过程中,不止一次“指导”唐僧领悟《心经》的真谛,可见其对《心经》的理解甚至高于师傅。而猪八戒和沙僧的领悟能力相对就逊色了很多,从“大战犀牛怪”之后他们对《心经》的理解上便可看出端倪。

2.主观原因

(1)功劳大小存在差异

在取经团队中,唐僧扮演着师傅的角色,是取经团队的核心人物和精神领袖,可以说如果没有唐僧,取经团队就不会组建,佛祖的传经计划也不可能实现。孙悟空身为唐僧的大弟子,是几位徒弟的领导者,在取经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降妖无数,贡献最大。而猪八戒和沙僧的贡献,用佛主的话说,猪八戒是

“挑担有功”,沙僧是“登山牵马有功”,自然无法和孙悟空相提并论。

(2)修炼态度存在差异

取经过程中,唐僧的信念最为坚定,尽管路遇险阻,数次命悬一线,但依旧选择继续西行求法,堪称修炼之人的楷模。孙悟空次之,为了早日取经成功,也是殚精竭虑,护送师傅。沙僧看似很坚定,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在隐雾山时,“南山大王”用唐僧的假人头欺骗师徒时,沙僧也产生了动摇。猪八戒自不必说,凡心不改,动不动就嚷嚷回高老庄,取经坚定程度最差。

综上,由于猪八戒、沙僧在佛家背景、悟性高低、功劳大小、修炼态度上与唐僧和孙悟空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他们只能成为“净坛使者”和“金身罗汉”了。


三夢遊水


首先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成佛没争议。



孙悟空乃是女娲补天时所剩的五彩灵石孕育而生,身具先天灵根,没有后天人性,需知成佛是寻求自性的结果,人想成佛会经历人性一关,而孙悟空不需要,天生地养,具备成佛的捷径。



猪八戒本是仙人被贬下凡,又错投猪胎,先天不足,今世贪嗔痴难过,直到灵山也没有自行觉悟,但取经路上毕竟有功,所以即便不能成佛也会册封个名头果位。



沙僧与猪八戒有些类似,先天不足,虽然护法有功,却也少了修行自悟,所以不成佛是正常。


观澜道蕴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在西天取得真经。如来论功行赏之时,封了唐僧和孙悟空都为佛,就连沙僧,也被封为金身罗汉,却封猪八戒为净坛使者。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猪八戒缺少团队精神,责任心太差。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每一次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猪八戒的第一想法就是解散,把责任全部推给孙悟空和唐僧。知难而退,一心只想回到高老庄。这样的事情在九九八十一难中太多了。因此猪八戒缺少团队精神。



第二,猪八戒在取经团队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好吃懒做。在取经的路上,干活的最少的是猪八戒,吃的最多的也是猪八戒,一天到晚就知道偷懒。由于猪八戒的好吃懒做,唐僧几乎丢掉了性命。唐僧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如来佛祖都看在眼里,猪八戒这种好吃懒做的性格,难当大任。

第三就是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猪八戒总是挑拨离间,让唐僧把孙悟空逼走。逼走孙悟空以后,猪八戒自己又完不成任务,搞的团队面临分散的危险,特别是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回中,猪八戒的挑拨离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来佛祖封猪八戒为净坛使者,已经给足了猪八戒面子。主要是如来佛祖看到了猪八戒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猪八戒食肠宽大,净坛使者就是一个吃货的位置,对猪八戒还是非常合适的。

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朝代。挑拨离间,好吃懒做,没有团队精神都是不可取的。


文众说易经


《西游记》是人的作品,但也反映了中国人信仰文化的混杂吧。

中国信仰的是大乘佛教。

据说,大乘佛教是佛陀去世500年后,由龙树(原本是婆罗门教弟子)搞出来的,有种说法说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原因之一就是大乘的兴起,使得佛教越来越像印度教,佛教原本是反对巫术、咒语、偶像等的,但婆罗门教徒把咒术和荒诞故事大量的带进佛教了,并模仿婆罗门教,出现大量多头多臂的佛菩萨形象,如千手观音等…所以,小乘佛教认为中国人所信的佛教其实是印度教,如《西游记》的诸多鬼神构思便是明证…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为了私利,人心的诡诈足以把恶事诡辨成善事,原本的佛教(小乘)修行者要讲究事相戒律等,是公开可见可证的,玩诡诈是极不容易的。但中国的大乘佛教是讲心相,心相是不可见不可摸,于是,内心诡诈之为便可以充分发挥了……放眼中国的许多寺庙,到处是骗钱骗色的和尚,他们无视佛经的教导,到处撒谎说佛能保佑人能赐平安,利用信众的信仰情结诱骗信众去跪拜印度人(诸佛菩萨都是印度人)…可恶之极!


思辨真相


佛,是指觉悟者,是指净化一切染污并证得全知者。 所谓成佛,即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对于猪八戒、沙僧未能成佛的原因,在他们受封的时候如来佛祖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在猪八戒受封时,如来佛祖道:“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

因为猪八戒保护唐僧、挑担有功,所以加升猪八戒职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为何不能成佛?因为猪八戒有顽心,色情未泯。也就是由于猪八戒没有做到净化一切污染,还达不到成佛的标准。

在封沙僧时,如来佛祖道:“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因为沙僧保护唐僧、牵马有功,而且诚敬迦持,所以加升沙僧大职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为何没有被封佛?是因为沙僧伤生吃人造孽。

大家知道关于吃人,孙悟空、猪八戒也都吃过。

在白虎岭,孙悟空告诉唐僧,他在花果山上作妖时也吃过人肉。

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

在福陵山云栈洞,猪八戒将卵二姐一洞的家当用完后,没有养活自己的营生,也是依靠吃人度日。

怪物道:“……洞中原有个卵二姐,……不上一年,他死了,将一洞的家当,尽归我受用。在此日久年深,没有个赡身的勾当,只是依本等吃人度日。”

而沙僧在流沙河不仅吃人无数,还吃过九个取经人。

又向前道:“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

沙僧不仅吃了取经人,还将他们的骷髅当做玩物。

这就是同样吃过人,而孙悟空、猪八戒却未被如来佛祖提起的原因。

沙僧拿取经人的头骨作为玩物,是如来最为不喜的地方,因而沙僧不可能成佛。

另外,猪八戒被封级别是职正果,而沙僧被封级别是大职正果。为何沙僧级别里有个“大”字,是因为沙僧诚敬迦持,也就是说沙僧皈依佛门后,在态度上是比猪八戒要好很多,是诚心诚意的,所以受封的级别要高一些。

有人会问为何在最后排名时金身罗汉低于净坛使者呢?

因为这是职务,从职务上讲净坛使者是高于金身罗汉的,所以排名净坛使者在前,金身罗汉在后,南无净坛使者菩萨,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各位条友,我是陈家,如您喜欢,加个关注呗。


陈家


猪八戒、沙和尚能不能成佛,那都是人们给予的评论。难道唐僧和悟空就成佛了?除了释迦摩尼佛,其余的都是菩萨而已。文殊菩萨是释迦摩尼三世之师,尚不能了却人间智慧。唐三藏是金禅子转世,这一世的修行也只是弘法践道。孙悟空虽有天地自然的灵气,但猴性难改,根本不具备成佛的条件。猪八戒,食色名利睡,最多只是个沙弥。沙僧规矩平实,进取心不足,人性尚未修平,也只是个沙弥级别。

成佛需要累世累劫的修行,就是地球毁灭再造有十亿次,做人达到百亿次方,才能修炼成佛。唐僧四人西天取经只是小修小劫,离证道行道十万八千里呢?

《西游记》是按照大众审美来编写的,就是一段人间故事,和佛理实相,相去甚远。


道成肉身


首先说一说猪八戒。猪八戒在西天取经的途中,除了帮忙挑一挑行李,在孙悟空有希望战胜妖怪时,帮忙打上几耙,仿佛好像就没有其他的优点了。

猪八戒的人设就是好吃懒做。在吃的方面,如果是师徒四人只有一点食物时,他第一反应是先抢到手中,然后在孙悟空和沙僧的呵斥下才交给师傅。而且他对孙悟空和唐三藏还不够忠心,时刻想着分了行李,各回各家,有什么便宜总是想着自己。

而按照我的理解,我国古代史上的成佛,要求这个人至少得拥有一项优良品质,心怀众生,慈悲善良。而猪八戒自私自利还落井下石,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品质,可以帮助他勉强蒙混过关。所以他无法成佛是有道理的。

而对于沙僧来说,他为人本质是很好的,在认识了他的师父后,一心一意为师傅着想,虽然实力不足,但是他会尽自己的所能全心全意保护唐三藏。可是在他为什么没有成佛这一点上,有一个流传说是因为沙僧,曾经得罪了玉皇大帝,所以玉皇大帝找了个“失手打碎了琉璃盏”的理由,免去了他的佛位。

其实正常来说,就算沙僧有着一颗时刻为师傅着想的心,可是他在是西游记中的历史存在感还是太低了,没有一个方面比较突出,相比之下,距离成佛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呀。

总的来看吧,猪八戒跟沙僧就像两个可有可无的打酱油的小角色,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但却是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不能成佛,是有道理的。





小涛说天下


这与背景很有关系,八戒的前身是天蓬元帅,沙僧的前身是卷帘大将,全是玉帝身边的人。你想想怎可重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说西游记是一本很值得人们推敲的书,背景的好坏决定了你人生的起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