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黄马褂”到底能有多少特权?为何权臣和珅拥有20多件黄马褂?

燕子李三fighting


马褂是满人独有的服饰,因为其善骑射,所以上衣短,袖口窄的马褂就成为他们偏爱的民族服饰。后来清朝统一天下后,实行剃发易服政策,马褂也就随之在汉人中流行开来,由此也衍生出清朝独有的一种官服:黄马褂。

受各种影视剧的影响,在很多人印象中,黄马褂似乎非常尊贵,只要穿出来,就如同皇帝亲临,人人都得礼让三分。但其实呢,黄马褂实际所拥有特权,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夸张。

首先,黄马褂分为两种:一种是官服,主要针对“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据史书上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这种黄马褂,其实和普通的马褂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它的颜色是黄色,因为古代黄色属于皇族的专用颜色,所以才显示出它的高贵,但就本质而言,这类黄马褂就是工作服,目的是为彰显皇家的威严。并且,这类黄马褂都采用的是黑色扣子,且卸职后必需归还。

在很多清宫剧里,大家都能看到很多身穿这类黄马褂,腰间佩刀的大内侍卫,给人一种烂大街的感觉。从这层意义上说,这类黄马褂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特权,仅仅只是是侍卫和内大臣上班用的工作服而已。



第二种黄马褂,就是传说中的赏赐黄马褂,它们大都采用黄色扣子,且卸职后不用再归还。

这类黄马褂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打猎校射时所赐。在清代咸丰皇帝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河北承德的木兰皇家围场围猎20天,凡在围猎中射到鹿的,都会被赏赐黄马褂。

同时,打猎期间往往还要进行射箭比赛,凡是射中射中三箭以上且官阶较高的,也都可得到御赐黄马褂。

因此,往往一场秋猎结束,获得黄马褂的人数可以达到二三十人,甚至还会出现一人获好几件黄马褂的情况。不过,这类黄马褂只能在每年与皇帝的围猎中穿着,平常不能穿,否则以觊觎皇权罪论处。



还有一种才是真正的“赏穿黄马褂”。这种御赐黄马褂主要用以奖赏对社稷有功的文武大臣,凡是得到的,任何认为庄重的时刻都可以穿,平时则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

不过,这种赏赐方式在清初并不盛行,在嘉庆之前的各类文献记载中,这类赏赐都未在史书上出现过,直到道光年间才开始出现,等到慈禧执掌政权后,才真正变得流行起来。据记载,当时参与镇压太平军的清朝高级将领,基本上都得到过黄马褂的赏赐。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类黄马褂也就是一种荣誉象征,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军功章或者奖状,并没什么实质性的特权。无非就是别人看见后要毕恭毕敬,或者官员们之间用以相互炫耀的资本,但这些大都是礼仪上的特权。

最后,来说一说和珅所获得的这20多件黄马褂,因为在乾隆时期,真正意义的“赏穿黄马褂”还并没有出现,所以他的这20多件黄马褂,基本上就属于是前面两种黄马褂,要么是他所任领侍卫内大臣所穿的工作服,要么是在围猎中所获得的赏赐,其含金量都比较低。


我是赵帅锅


黄马褂是清朝仅有的一种官服,它并没有什么特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穿上黄马褂我就不认识你啦,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吗?绝不是,说白了黄马褂,其实就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我们知道黄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寓意皇权至高无上的意思。古代皇帝穿黄色龙袍的传统应该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在这之前龙袍的颜色是不固定的,直到唐高宗时期,黄色龙袍才被正式定位皇家的专用颜色。官员和普通百姓是不许穿黄色服饰的,黄色也就彻底成了封建皇权地位的象征。

直到清朝,才有了黄马褂的出现,马褂原本只是满族特有的民间服饰,因为马褂的宽松款式设计比较适合骑马打猎,日常生活穿上它也很方便。所以久而久之就被用在清朝皇室成员参加各种大典,重要场合的一种特殊服饰。也就是后来的“黄马褂”。



黄马褂的颜色呢,也分“明黄”胡“淡黄”两种颜色。皇皇室成员穿的自然是比较鲜明的颜色明黄色,大臣侍卫们则是淡黄色的那种。除了颜色有差距之后外,黄马褂的扣子颜色也是不一样的。黄马褂只有御前侍卫和一些权高的大臣们,以及护卫军的统领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穿黄马褂。除了这些制定的人员可以穿黄马褂之外,另外皇帝还会赏赐给一些立过汗马功劳的武将大臣们黄马褂,这些人在重要场合也是可以穿黄马褂帝。


黄马褂这种清朝独有的官府,除了可以显示身份的不同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利。至于权臣大贪官和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黄马褂的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和珅深的乾隆宠信,在清代我们说了,只要是地位高超的权臣们就会得到皇帝赐给的黄马褂,所以作为乾隆的爱臣和珅自然也就拥有了很多件黄马褂。更何况和珅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乾隆自然要特殊照顾这个老臣啦。

不过穿上黄马褂虽然很神气,但是也仅限于陪同皇帝出城打猎,或者参加朝廷的各种重大盛典仪式上才可以穿,平时在家中和宫里是绝不允许穿的。如果那个敢穿,那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会被定罪或者临时处死的。

所以黄马褂虽然没有什么特权,但是也不是随便乱穿的。


任驰赢天下


纵横小时候很喜欢一部叫做《神医喜来乐》的电视剧,曾看了许多遍,时隔多年电视剧的剧情我只记得个大概,但是有一个片段却记得非常清楚。

那段讲的是神医喜来乐为太后老佛爷瞧好了顽疾,老佛爷赏了喜来乐一件黄马褂,喜来乐回家就把黄马褂小心翼翼的装好供了起来。喜来乐的小徒弟来福觉得新奇,背着师傅师娘将黄马褂偷了出来,将黄马褂穿在了外衣里面。

他在上街采买时偶然发现商贩们看见他穿着黄马褂不但不要货钱,还主动多送。尝到了甜头的来福日日穿着黄马褂上街,喜欢什么买什么,付钱的时候亮出黄马褂就会享受免单待遇,屡试不爽。直到喜来乐发现黄马褂被掉包了,抓到来福这个小贼,将其暴打一顿没收了黄马褂,来福蹭吃蹭喝的好日子才结束了。

在清朝赐穿黄马褂是件无上荣耀的恩典,好处绝不仅仅是能蹭吃蹭喝那么简单,赐穿黄马褂到底有多么牛气,且听纵横娓娓道来。

黄马褂也是清朝官服的一种,在皇帝身边当差的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御前侍卫都身着黄马褂。黄马褂是明黄色的褂子,在清朝明黄色是皇帝皇后的专属用色,嫔妃以及皇亲国戚只能用深黄色, 百姓顶多能使用红黄色。御前当差的侍卫穿着的黄马褂是最贴近皇帝服饰颜色的,由此可见只有皇帝身边的近侍才能有此特权。

皇帝近侍的制服黄马褂也叫行职褂子,顾名思义就是在工作岗位、履行工作职责时穿的工作服。一般都是皇帝出行时,内大臣、御前侍卫等随行人员必须穿着的黄马褂,这种褂子没有花纹图案,就是简单的黄色褂子,用以彰显皇家声威。在离岗期间或者不在皇帝跟前伺候时是不能穿。

清朝皇帝最擅长将不值钱的物件赋予皇家恩典,作为赏赐臣子的无上荣耀。之前纵横写过清朝的三眼花翎,就是有三个圈圈的孔雀羽毛,被清朝皇帝包装成了皇亲国戚才配的高级官员象征,能获此殊荣的外姓臣子不过寥寥数人。黄马褂也是如此,在清朝“赏穿黄马褂”是足以让臣子光耀门楣的赏赐。

赏穿黄马褂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则是行围褂子,就是皇帝在校场围猎时赏赐给表现出色者的黄马褂,以此鼓励世家子弟不忘游牧民族骑射之本。不过这褂子只能在陪皇帝狩猎时穿,平时只能供着,擅自穿着就是大不敬,要治罪的。

二则是赏赐给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以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严。咸丰年间,受赏者都要穿着黄马褂,骑着高头大马绕紫禁城一圈。李鸿章在代表清廷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遇刺,鲜血染红了黄马褂,迷糊中的李鸿章还不忘叮嘱左右保存好染血的黄马褂,发出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可见黄马褂在臣子心中就是家国朝廷的缩影。

三则就是武功褂子,是对有重大军功臣子的奖赏,成为了荣誉、功绩、权利的象征,我们平时说的赏穿黄马褂基本等同于这个意义,受赏者可以在任何盛达隆重的场合穿着。黄马褂是皇家的象征,可以作为皇命的信物,必要时见物如见圣上。穿着黄马褂,奉皇命执行任务,见官大三级,便宜行事。连皇帝都能代表,穿着黄马褂去吃饭,谁还敢收钱啊?

不过在嘉庆及其之前并未有可考史料记载过这种恩赏方式,而是多见于咸丰以后,这种赏赐很可能是在清朝晚期才出现的,所以题目中和珅有20多件黄马褂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天平天国崛起后,“赏穿黄马褂”大多都是赏赐给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者。清朝末年黄马褂也烂了大街了,得太后欢心就能得到,据说给慈禧开火车的司机都得到了一件黄马褂。再后来爵位、顶戴花翎都可以买卖,黄马褂自然也是有钱就能买来穿穿。


史论纵横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黄马褂?这可是满清特有的物件。咱瞅电视剧里边,那老太监杵在大门口,台阶下边蹲着一帮子大臣的三妻四妾,都摆弄好之,这太监“刺啦”一声把那圣旨一打开,捏着嗓子眼:“……赏双眼花翎,外加黄马褂一件……”

这小嗓子一扯完,那大臣宽脸蛋笑的跟朵菊花似的,捧着那黄马褂,眼珠子都发光,就差拿着黄马褂擦擦留出来的口水了。

所以大家伙从细节上就不难发现,这黄马褂他所象征的意义有多大!说简单一点,这物件整身上,那就是见官就长,直接就大三级啊!

所以这有时候,瞅电视剧的时候,那犯人整一件黄马褂穿身上,见了县太爷跪地上?这压根就不可能,县太爷得给人家下跪。您就说吧,这案子还咋审?就没地说理去。

所以一般人要能整这么一件穿穿,这祖坟他也冒青烟啊,棺材板子都摁不住。

而和珅居然有二十多件,就这数量他们家那坟头估计都得炸天上去,地球这小村子都快搁不下了。

那么要想弄明白这事,俺觉得大家伙先了解一下这黄马褂究竟是个啥物件,有这东西打底,那么题主的问题也就好说了

黄马褂

话说,满清那阶级制度整的是非常的严厉,就说这穿着他也有严格的规定。

明黄色(其实也就是淡黄色)这全天下,就皇帝那老头才能用,瞧见没,皇帝一个人就霸占了一种颜色,别人压根就不能用,但凡用了,你那小脑瓜在脖子上就长不结实了,这可是藐视皇权的大罪。

还有一种金黄色,这色彩只能是宗室和皇帝的大小老婆才能用,其他人压根就不能碰。

那么像俺这样的平头老百姓,瞅着黄色眼馋,也想整点涂身上,那么只有一种杏黄色,也就是红黄色,这能行。

但这种色彩,除了脑仁起坑了会真的碰上一碰,一般人瞅都不会瞅一眼,毕竟那会指鹿为马的事,他也不老少,没人会干这种缺心眼的事。

所以黄色基本上就被满清皇帝他们家垄断了。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说了:“那黄马褂这物件,除了皇帝之外,别人就没有资格穿了?”

这您说的可就有点子太肯定了,话说这黄马褂要细分去,一共分四种。

第一种

其实就是制服。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严,那帮子随着皇帝出行的侍卫,内大臣可以整这么一件穿穿。

这时候的黄马褂本质上就是一件工作用的服装,没啥特权可以讲的。

为嘛会这样呢?

大家伙想一想,皇帝出去溜个闲弯,老长一个队伍中,就皇帝一个人穿着黄色的衣服,那不起眼。但如果一大串全部都是,好家伙这威风可就抖起来了,加上各种乐器,“子啦哇“”子啦哇“这么一吵吵,那就更得劲了。

就这黄色明晃晃的都刺眼,大老远您就知道皇帝来了,无关人等全部回避,或者爬地上叩头,这多气派。

这也不用敲锣打鼓的听声了,毕竟光的速度要比声的速度快了不老少不是。

当然这种黄马褂,您如果离职了,不干了,皇帝瞅您不顺眼把您给开了,这黄马褂就得留下,压根就不能带回去。

所以这种黄马褂就是为了给皇帝抖威风,耍酷用的,实用价值不高。

第二种

这叫行围褂子,简单的说就是娱乐用的。满清的皇帝抠门,用这东西当奖品。

话说满清的时候,尤其是在咸丰之前,这些个皇帝每年到了树叶落地的秋天,就会拉着一大帮子人,跑到木兰这地打猎二十天,用人家满清的官话讲这叫行围。

当年多尔衮就是行围行的跑的太欢快了,把自己个从马上摔下来摔死的。

这个时候,最倒霉的就是脑瓜顶上长小树的鹿,大家伙的主要目标就是它。

在行围的时候,如果遇到蒙古人献上猎物,这皇帝就会照惯例给这蒙古人赏一件黄马褂。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比试射箭,汉人官员射中三箭,满人官员射中五箭,而且这官位必须够格,高阶官位那么就能捞这么一件黄马褂穿穿。

这种褂子其实说穿了,就是一种上娱乐节目时候穿的,您比如上行围,比武这都行,但平时您整一件穿上,这可是掉脑袋的事,罪名就是窥视皇权。

您瞅瞅这罪过大不大,所以这种褂子,整上一件他也没多大用处,还遭罪。

第三种

这就厉害了。

这是正儿八经的御赐黄马褂,这种黄马褂还有一个别名叫“武功褂子”,听这名大家伙就知道,这是赏给那些个有战功的将领。

当然这种褂子,后头也烂了,被慈禧随便的发,只要您吹的她开心,指不定就能赏一件,当年给她开火车的司机都能捞一件穿。

这种褂子发行最多的时候,是干太平天国的时候,尤其是在咸丰年间,一旦咸丰赏你这褂子,这武将就得撅着屁股骑着马,绕着北京城溜达一圈,让大家伙瞅瞅以示恩宠。但这事整多了也就烂大街了。

请你记住了,就算是这样,这黄马褂他也不是随便穿的,只要在盛大节日,庆典的时候,能套身上,一般的情况您只能搁家里边找个高高在上的地供起来。

如果实在是想穿的不行,挠心挖肺的想穿,皇帝他也给你开了一条缝,可以照着仿照一件,整身上。所以您瞅着电视剧里边,跑到衙门口穿的黄马褂,那都是仿照以后的物件,不是原物。

第四种

特使

您比方说,李鸿章干外交的时候,也能穿,这就相当于皇帝亲临,就是这么一个象征意义而已。

好了现在大家伙,对这黄马褂了解了不少。

那咱就明白了,和珅这货弄了这么多黄马褂到底是个啥物件了。

首先他不是制服,毕竟这物件,一旦不干了就得退回去,压根就不可能私人拥有。

接着他不是武功褂子,毕竟这物件只能是武官,或者领兵大将才能有的,而和珅这辈子就没有带过兵,所以这就不可能。

还有就是特使,他和谁特使去,和老外打交道才会用到,他?没见过。

所以这二十多件的黄马褂只有一种可能行围褂子。话说这够不要脸的,基本上乾隆出去玩,他每年都捞一件。

好了,事就是这么个事,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黄马褂有多少特权?这东西最主要是赏赐的人只能是皇帝,是一种荣耀,有其特殊性,黄马褂也就代表跟皇帝有点关系,得到皇帝的赏识,这种特权有见官大三级的威势,被赏赐黄马褂的一般都是官阶较高的人,其本身地位就不一般,赏赐黄马褂就更加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不过黄马褂分为两种,分为工作服和赏赐黄马褂,赏赐黄马褂又分几种,有打猎时赏的,或比武时赏的,有赏给有功的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的,还有特赐朝廷特使的。



大家都知道清朝皇帝穿的龙袍是黄色的,正因为皇帝的龙袍是黄色,这黄色就成了官员、老百姓的禁忌,不过古代皇帝的龙袍颜色最早并不是黄色,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因为秦始皇相信五德之说,秦是水德相对应黑色,秦始皇的袍服就是黑色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也是信奉五德终始说,所以皇帝袍服的颜色一般也是按五行相对应的颜色,而黄色变成龙袍的主要颜色,则是从隋唐开始,隋文帝、隋炀帝着黄袍的时候并没有明令禁止他人穿黄色衣服,到唐高祖时则是明令禁止百官、百姓穿黄色衣服。

《新唐书·车服志》里记载:“至唐高祖时,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

黄色在那时候就成了尊贵色,所以赵匡胤夺权的时候有个成语叫“黄袍加身”,唐以后皇帝的龙袍颜色虽然以黄色居多,但也并不完全以黄色为主,象明朝崇尚红色,龙袍也出现过红袍,到清朝时则是以黄色为主,不过清朝的龙袍以明黄为贵,是帝王专用的颜色,而黄马褂则是清朝特有的服装,也是用明黄色,只有为皇帝服务的人才特许用这种服饰。

象内大臣、御前大臣和御前侍卫就要穿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等于是工作服,被称为“行职褂子”,这些人陪皇上出行的时候,跟在皇帝身边,皇帝穿着明黄色的龙袍,他们穿着明黄色的马褂,大家一看这个方阵就知道是皇上来了,远远的就跪下迎接,这多威风,要不然就皇帝一个人穿着明黄色衣服,侍卫们穿别的颜色褂子,眼神不好的要到近前才知道皇帝来了,这就“有失远迎”了,不小心被治了罪,皇帝也没面子啊,不过这种黄马褂是工作服,离开工作岗位就不能穿了。


还有一种黄马褂叫“行围褂子”,这个不是工作服,是皇帝赏赐的,清代的皇帝是以马上得天下,为了不忘本,每年都要跑到木兰围场去狩猎,这时候跟在皇帝身边的就有机会得到赏赐,这些人如果猎到鹿,皇帝会赏他一件,在打猎时也会搞射箭比赛,满人要射中五箭,汉人则只要射中三件,这些人官阶高的才能得到一件黄马褂,皇帝在打猎时遇到献猎物的蒙古人,也会赏一件黄马褂给他,这里得到的黄马褂只有跟随皇帝来狩猎时才能穿,平时只能供在家里,要不然会被认为是觊觎皇权,是会被杀头的。(和珅获得赏赐的黄马褂以这个居多)。


而真正的“赏穿黄马褂”则是“武功褂子”和特使特赐,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武人,会给那些立了战功的武将搞什么“巴图鲁”称号、“赏戴花翎”等,而赏赐黄马褂也是一种手段,而且穿黄马褂的一般都是皇帝近侍,所以得到御赐黄马褂的功臣就会觉得皇帝将他们视为了心腹,更有一种亲近感,更有一种无上荣光的感觉,象这些受奖的功臣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象有什么盛大节日或者庆典之类的都可以穿出来显摆,为了有所区别,这种黄马褂的纽绊也是明黄色的,而近侍穿的工作服和“行围褂子”的纽绊则是黑色的。


特使特赐就是代表皇帝跟外国打交道的会得到一件黄马褂,象和珅就代表乾隆皇帝和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谈判过,得到这种特赐的黄马褂自然不在话下,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担任了那么多职务,乾隆赏他“武功褂子”也很正常,黄马褂虽然没什么的特权,却是皇上御赐的,跟皇权沾上边的,身份自然就特殊点,一般人谁敢不给面子?所以有见官长三级的威力,谁都要给皇帝面子不是?


历史红尘


我是大话君,我来答。

黄色在古代是皇帝的专属颜色,所以那时的黄色是高贵与权力的象征。到了清朝时期皇帝经常赏赐“黄马褂”给重臣、权臣也是为了表彰和突显那些大臣的功德并无特权。

在清朝能穿黄马褂的有以下两种人:

第一种人:皇家的内大臣和御前侍卫,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皇帝及皇帝身边的家人的安全,直接受皇帝亲自地指派,也就是皇帝的人。因此为了突显是皇帝的侍卫,所以要用黄马褂为官服表示其与众不同。

第二种人:也就是题主所说的人。他们在某一方面对皇家对百姓都有巨大贡献的大臣才有资格获得,这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各种证书与验证。不同的在于这是皇帝通过圣旨亲自颁发的。

比如:权臣和珅为清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最初为官清廉、公正甚得乾隆的喜欢,并多次赏赐给他“黄马褂”,以表皇帝肯定他做出的贡献,并有激励他越做越好的含义。

有一点很重要: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虽然没有什么特权,但一定要十分爱护,不能随意破坏或者丢弃,这些都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轻则罢官,重则满门抄斩。一定要摆着供好,没有特殊的事不要任意穿着。

结语:“黄马褂”在古代并没有什么特权,但是却代表着皇家的最高荣誉。只要能获得“黄马褂”不是重臣就是权臣,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不一般。因此这也具有一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淡墨青史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黄马褂的发展历程,所谓黄马褂大致有四种:

一是随皇帝出行时大臣、侍卫等人穿的,称为“行职褂子”,没有花纹及图案。离开工作岗位或非与皇帝同行时,就不能穿了。

二是随皇帝狩猎校射时表现好或向皇帝献猎物者,皇帝赏赐黄马褂,这称为“行围褂子”。清代的各皇帝至咸丰为止都有每年狩猎的习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息,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黄马褂。只是在跟随皇帝行围打猎时才可穿,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要被治罪。

三是因特殊战功、功勋而得到奖赏。这种赏赐又称“武功褂子”,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这才是平时所说的“赐穿黄马褂”。据考,赐穿黄马褂之事,清初并不多见,直到嘉庆年间都未见于史书。到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更多见赏赐于对太平军作战有功者。当然,战败将领也要受到处罚。甲午战争中,1894年9月16日平壤失守,次日翁同龢抨击李鸿章:“合肥(李鸿章)事事落后,不得谓非贻误。”光绪皇帝一气之下,给李鸿章予以“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的处分。甲午战败后,清朝政府派代表赴日本谈判,日本不予接待。1895年2月13日,光绪谕令指斥李鸿章“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不作为,着即“赏还翎顶、黄马褂,开复革留处分”。对此《纽约时报》1894年8月6日曾以《李鸿章黄马褂被清廷褫夺戴罪领军》为题进行报道:“李鸿章黄马褂被褫夺,算不上什么划时代的事件。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可被视为大清朝廷力图以加强法纪来整合民心所用权术的一个范例。对西方观察家来说,本想弄明白如下事实,即为什么李鸿章在头天被任命为清军最高统帅,而次日甚至同日又被褫夺清国贵族的最高荣誉?这项荣誉赋予清国臣民身着‘黄马褂’的权力,而这种‘黄马褂’据说是大清皇族专用服装,禁止非皇族人员穿用。这个矛盾的结果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四是只要皇帝或者皇太后就可以随意赏给的黄马褂。晚清道、咸之后,获得赏赐者不单是有军功的战将,有时为皇帝(或太后)办事得其欢心亦可能获得赏赐。慈禧太后就曾赏赐给为她开小火车的司机一件黄马褂,胡雪岩也得过黄马褂亦属此类。这就从另外方面显示出在国家衰弱、民命不堪的岁月中,礼崩乐坏导致制度、法纪的规范作用丧失。

其实作为官服,黄马褂一般由皇上赏赐给有功绩殊勋的官员,穿上黄马褂,意味着是皇帝身边的人,因此,文武百官均以得到黄马褂为荣耀,受赐黄马褂者可以在隆重场合穿。而黄马褂的得失之间,也体现着奖惩的示范意义。可见,在清朝,能获得赐穿黄马褂代表着皇帝的宠信,是一种个人极大的荣耀。所以黄马褂作为清代政治生活中体现皇权恩泽的工具,其发展过程及其具体运作机制成为朝廷笼络臣工,树立典型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随着国运衰减,制度废弛,法纪失效,黄马褂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明日黄花,不再具备高高在上的地位,就没有了吸引力和凝聚作用。

和珅作为乾隆皇帝的宠臣,经常要陪皇帝出行的,所以有“行职褂子”和“行围褂子”,以及被皇帝赏赐,有个几十件黄马褂很正常。


冷兵器研究所


古代的皇帝权力至上,但是有时候会分身乏术,鞭长莫及,因此就把部分权力赋予到一些物品上面,以代替他不在现场时候行使特权。诸如“上斩昏君,下砍奸臣”的尚方宝剑,此剑一般是先皇御赐,可杀该杀之人,倘若旁边有人敢阻拦一样格杀勿论。

不过有人认为还有一件“皇器”可以对付尚方宝剑,它就是“黄马褂”,该马褂由皇上御赐,跟免死金牌一样,具有不能杀特权。据说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拥有二十多件黄马褂,他到底从哪里弄来的?黄马褂真的能免死和不能打吗?

看过星爷电影《九品芝麻官》的朋友,都会记得当中的一幕戏。常威即将被包龙星用尚方宝剑斩杀之际,公公李莲英突然驾到,给他的义孙披上了一件“黄马褂”,这一下子就让包龙星不敢砍他了。因此在大部分观众眼里,这“黄马褂”的特权就是不能砍可以免死,然而历史上的黄马褂用途并非如此。

首先马褂是清朝满族人特有的服饰,当初女真部落的族人善于骑马射箭,因此裁剪的上衣较短袖子较窄,以便利于他们活动,时间久了之后就衍变成马褂,并成为女真的民族服饰。满人入关建立大清朝之后,开始对汉人施行剃发易服计划,为此这种马褂服饰就逐渐被流行起来。在清廷官场中,“黄马褂”则是一种代表着荣誉功勋的皇家时装,一般只要是在紫禁城内担任官职的人都需要穿黄马褂,比如御前侍卫跟内政大臣等群体,这样是为了彰显王室尊严跟传统。

我们在清朝影视剧中曾见过,皇帝身边总包围着许多身穿黄马褂的带刀侍卫,但是离皇帝较近的侍卫是不准带到刀的,这是为了防止有侍卫对皇上不利,但一般能贴身保护皇上的人都是大内高手,只要有刺客出现,这些高手就会以命相搏,而远处的带刀侍卫就会一涌而上。不过这些御前侍卫所穿的“黄马褂”跟皇帝以及赐封给人的黄马褂有所不同,侍卫的黄马褂必要采用黑色扣子,以便令人容易区分,凡有御前侍卫离职,那么他的黄马褂就一定得归还朝廷。

获取黄马褂的途径分二种情况,一种是建大功者受赐,另一种是打猎所赐。每年清朝皇帝都会到皇家围场组织打猎比赛,当中的胜出者可获赐黄马褂一件。因此骑射厉害的将士一般都很容易赢得多件黄马褂,但是这种类型的马褂只能在围猎赛事中穿着,平日里不能随便穿,并且还要尊敬的供奉起来,不能损坏,否则就是对皇帝的不敬。

另外一种就是赐给有功之臣的“黄马褂”,该褂穿着自由度高,只要觉得是盛重的场合都可以穿出来炫耀一番。和珅当年是乾隆的大红人,而黄马褂又可以重复赏赐,所以根据和珅的势力跟地位,重复受赐20多件黄马褂也不足为奇。黄马褂虽然多,但其实没有什么特权,主要是穿在身上众人就会知道你是有功之臣荣誉满满,会对你很敬重,在见面时多数会对你行礼。

如果穿着黄马褂去执行一些差事,对方的官员也不敢对你有过多刁难。因此说明黄马褂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已,并没有过多的实质特权,它其实跟现代的功勋章差不多。到了清朝晚期,拥有黄马褂的官员越来越多,几乎人手一件就开始泛滥起来,这时黄马褂的荣誉跟地位就被大幅拉低了。


猫眼观史


清宫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要赏赐某位功勋卓著的大臣的时候,经常会说“赐双眼花翎,加太子太保,赏穿黄马褂”。

《雍正王朝》电视剧里,大将军年羹尧被贬,到了地方官衙,人家让他下跪,他很牛逼地拿出了皇上赏的黄马褂,众官员就纷纷向他行礼了。似乎“黄马褂”颇有特权。

但同时,在清宫戏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皇帝身边的侍卫也都是穿的黄马褂。

这就让人疑惑了,到底黄马褂有没有特权呢?如若有特权,那么多侍卫都穿,还谈得上什么“特”呢?

让我们先来看下到底哪些人在穿“黄马褂”吧。

大家都知道的,自隋唐始,明黄成了皇室的专用色。但黄马褂的出现,是清朝才有的。在清朝,有四类人能穿“黄马褂”。

一、大内侍卫。

他们之所以穿黄马褂,完全是为了彰显出皇帝近侍的尊贵,这些人跟随在皇帝身边的时候,可以穿着黄色的马褂。

但是,随行结束以后就必须要把黄色的褂子脱下来了,而且他们穿的这些衣服上不能有任何的花纹、图案,扣子的颜色只能是黑色的,就相当于现在的“工作服”了。

二、皇帝狩猎时赏赐。

清代皇帝(咸丰皇帝之前)都有每年狩猎的习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色,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黄马褂。

三、有功勋者。

类似于大将军年羹尧这样的重臣,所穿的黄马褂,是皇帝对特殊功勋者的奖赏。这种黄马褂又称“武功褂子”,这种黄马褂在清初并不盛行,一直到嘉庆年间都未见记载,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多见于清廷赏赐给对太平军作战有功者。

四、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这主要是为了朝廷的体面,可以让使臣在外邦面前长面子。

后三类被赏穿或赏赐的“黄马褂”纽扣是黄色的,与褂色一体,与侍卫们穿的“工作服”有所区别。

受赐黄马褂的功臣们只有当国家举行大典时才能穿一次,平时则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不过,他们可以复制一件较原物简单的黄马褂,以备公务需要时穿用。

但实际上功勋大臣们违背皇规或犯错误时,不但不能以“黄马褂”拿来救命,皇帝还要将黄马褂收回,以示惩罚。所以像影视剧中年羹尧那样抖威风的场景,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再来说说和珅的那么多件黄马褂。

如上文所述,“黄马褂”实质上没有戏台上展示出的那样有特权,更多的是一份荣耀与面子。所以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会得到20多件“黄马褂”似乎也就不出奇了。

众所周知,封建帝王实行的是“家天下”,皇帝本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黄马褂”并没有实质上的特权,相当程度上,可以由着皇帝的喜好来,皇帝愿意赏赐就赏赐。

所以,乾隆时期的和珅得到皇帝喜爱,受到重复赏赐也不稀奇,毕竟这可以让得宠的他在各个重大场合长面子。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黄马褂本身没有什么特权,电视剧夸大了黄马褂的作用。

黄马褂是一种官服,清朝有很多款式的官服,黄马褂是其中一种,主要是给皇帝的侍卫们穿的,因为衣服颜色是明黄色,所以被称作“黄马褂”。按照史料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明黄”是帝王专用色,无论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允许穿象征帝王的明黄色衣服,但天子近侍是个例外,所以在很多人看来,黄马褂是一种特殊地位的象征。

除近侍平时即可穿着外,皇帝也可以赏赐其他人穿黄马褂,称“赏穿黄马褂”,是一种格外赏赐。不过,清朝皇帝赏赐黄马褂比较严格,一般是赐给有军功的将领,文官得到黄马褂的机会比较少,一旦得了黄马褂平时都不舍得穿,拿回家要供奉起来,只有在庄重严肃的正式场合才会拿出来穿上炫耀。

李鸿章曾得慈禧太后赏赐黄马褂,他穿着这件黄马褂在日本谈判时被日本人行刺,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还不忘叮嘱把自己的黄马褂脱下来保存好。

影视剧中,黄马褂被赋予类似尚方宝剑一样的地位,见官大三级,甚至如同皇帝亲临,见者都要下跪。更有甚者,认为黄马褂如同免死金牌,拥有者可以减刑免罪,这更是无稽之谈。实际上,黄马褂没有这种“特权”,关键时刻什么用处都没有。

以和珅的地位,乾隆赏给他黄马褂并不稀罕,至于有没有二十多件,无法查证,但即便有也毫无价值可言,因为真正罩着和珅的不是黄马褂,而是乾隆皇帝。

乾隆一死,继位的嘉庆就把和珅扳倒了,这说明只要皇帝想收拾你,就算你有一百件黄马褂,甚至一百块免死金牌,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