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yuan_jian


霍去病在北伐匈奴时,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封狼居胥,就是在狼居胥山祭天。这背后有一段令人可歌可泣、充满豪情壮志的故事。

公元前119年,大汉帝国发动了旨在歼灭匈奴主力的漠北战役。

这场大决战也是卫青与霍去病军旅生涯的巅峰之战。汉军投入远征的兵力达到三十万人,分东、西两线同时展开。东线由霍去病指挥,下辖路博德、赵破奴、卫山、李敢等校尉,共计十五万人。

霍去病的打击目标,是盘距在漠东的匈奴左贤王部。面对来势汹汹、装备精良的汉军,左贤王不敢恋战,向北撤退,撤到蒙古大漠的东北部,企图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以逸待劳,寻机挫败霍去病兵团。

霍去病的战略企图是围歼左贤王部,所以采取大纵深的突进战略,插向左贤王的后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合围。霍去病一路追踪,穿越瀚海沙漠。一场恶战在大漠的东北部展开了。

霍去病的正面,是匈奴左贤王的精锐,其将领包括单于的近臣章渠与匈奴小王比车耆、屯头王、韩王等,还有左贤王部的左大将。在一阵对射之后,汉军骑兵率先发起了攻击,匈奴骑兵纵马迎战。

这一战打得十分激烈,双方的将领都上阵搏杀,匈奴小王比车耆被汉军斩杀,另一名小王章渠受伤被俘。匈奴人无法继续打下去了,开始向后撤退。霍去病不肯就此罢休,率主力深入漠北,翻越离侯山,抵达弓卢河。两军在弓卢河畔又打了一次大血战,擒获匈奴的屯头王与韩王,俘虏匈奴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合计八十三人,其他士兵不计其数。

左贤王率领残部退至狼居胥山,企图凭恃天险来阻挡霍去病的攻击。然而,在霍去病的频频打击下,匈奴上下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士气极为低落。当霍去病发动进攻后,匈奴人只做了象征性的抵抗,向西边的姑衍山逃窜。霍去病登上狼居胥山的顶峰,积土为坛,搞了一个盛大的祭天仪式,向上天传达胜利的消息,这就是所谓的“封狼居胥”。

稍作休整之后,汉军向西进军,抵达姑衍山。左贤王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霍去病把弓一搭,他就惊飞了。汉军攻克姑衍山,霍去病在这里祭祀大地。姑衍山的四周,瀚海无边,苍凉悲壮。远处天地一线,头顶云卷云舒,霍去病立于天地之地,心中翻滚的澎湃激潮,浩大而磅礴,以天地之大,似乎还容纳不下他的英雄气概。

至此,东线战事以全胜而告终,霍去病横扫匈奴,斩获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


君山话史


“封狼居胥”其实后面还有两句话:“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狼居胥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边的肯特山,在当时是匈奴的祭祀圣地,匈奴人每年的正月、五月和秋季会在狼居胥山举行祭祀典礼,祭天地,拜日月,是匈奴人心中的圣地。



姑衍也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肯特山的北边,在当时同样是匈奴人祭祀的圣地。

瀚海其实不是海,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称为北海的,当年苏武牧羊就是在北海,瀚海其实就是北海,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尔加湖,因为当时的贝尔加湖非常大,古人只是把贝尔加湖当成了海,其实是个淡水湖,瀚海附近也是匈奴人的核心地区,算是匈奴人最北边的王庭所在地了。



“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在瀚海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这三件事,都关系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天才少年将军、西汉帝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做的事。

之所以说霍去病是天才少年将军,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打击外族年轻最小、取得功劳最大、事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霍去病做到了。



霍去病16岁被汉武帝宠信,做了郎官,17岁被任命为骠姚校尉,率领800勇士,奔袭数百里参与漠南之战,头一次与匈奴交战,击败数倍于已的敌人,斩获匈奴人2028人,其中包括斩杀一名匈奴单于祖父辈的王侯,及俘虏了匈奴单于的一名叔父。

霍去病19岁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三公级别的将军,仅次于大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司令员。



也正是这一年,19岁的霍去病两次参与河西之战,攻打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两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了5个匈奴王及王侯将相120多人,并迫使匈奴浑邪王率领4万余众投降西汉王朝。

霍去病的这份战绩与身为大将军的卫青比起来,也让卫青黯然失色,然而霍去病的战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接下来的战绩更是名垂青史,留名万年。



接下来就是漠北之战,时年22岁的霍去病率领5万精骑,出代郡,深入蒙古高原深处,寻找匈奴主力决战,霍去病这一战,直接奔袭两千多里,穿越整个蒙古高原,也就是今天的整个蒙古国的南北方向,与匈奴左贤王部激战。

此战,霍去病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王侯将相83人,并且霍去病在匈奴圣地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同时更远到达到瀚海,并在瀚海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这一系列事件就一组句子来形容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霍去病这一系列的战绩,究竟有多大?

我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某位将军一直打到了日本首都东京,不仅歼灭日本军人达十几万人,还俘虏了日本的军官近200人,并且在东京的靖国神社挂上了孙中山的画像,同时把靖国神社所有日本人的牌位全给毁了,顺便还在里面写上一句标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怎么样,霍去病的这个战绩够大了吧,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霍去病的这份战绩被汉民族视为最高国家荣誉,因此“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成为打击外族所取得的最高荣誉的代名词。

同时,正是因为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才使汉民族的声名远扬,国威远播,让匈奴闻风丧胆,让世界萧然起敬,我们之所以被称为“汉”族、“汉”人,用的语言是“汉”语,穿的衣服是“汉”服,与霍去病这一战绩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霍去病这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绩,才让汉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顶点,即使延续两千多年,到如今,谈起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依然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霍去病的背后代表的是西汉王朝,是华夏,是中国,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和意义所在!愿此生永是华夏魂,来世还做中国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这是中国历代军人的最高荣誉和终极梦想,能干成这事的,历史上仅两人而已。能够达到这种战争效果的,最多也不超过五人!

封狼居胥这个典故记载于《汉书.霍去病传》,说的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漠北,力求一举歼灭匈奴主力。

霍去病果不负武帝重托,大破匈奴,该部歼敌7万余人,俘虏匈奴众多将领,又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封禅,这在封建王朝是不得了的大事。一般都是皇帝每年在天坛才举行的隆重仪式,霍去病此举,俨然是把整个漠北视为了大汉的领土了。

然后,霍去病马不停蹄,继续率军追击匈奴残余,一直打到今贝加尔湖,方才收兵。此后,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被中国历代武将视为最高人生追求,终生奋斗的成就标杆。

后来,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此壮举的将军,史称燕然勒功,也称勒石燕然。


谢金澎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浮人最先知晓“封狼居胥”这句时,还是在学这首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其字面意思就是登狼居胥山(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肯特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就是两个。

冠军侯霍去病一战打出汉人威名

太祖刘邦给我们的民族一个名——汉。而大将卫青霍去病则赋予汉族力量,使四方来朝的力量。霍去病(前140-前117) ,霍去病 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前期匈奴精锐骑兵屡次侵犯大汉边境,汉朝初期国力衰微,汉初,推行黄老政策,休养生息,经过文帝、景帝励精图治,终于在武帝时期有了足够的力量对付匈奴。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 ,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在深入漠北两千多里,与匈奴的的左贤王交战。

《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冠军侯霍去病在取得巨大战果后,

登狼居胥山,祭祀天地,告慰英灵,为汉朝开拓疆土,从此,封狼居胥也作为古代战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嘉草草,好大喜功的刘义隆

正因为封狼居胥比喻为巨大的功绩,南朝宋朝文帝刘义隆在面对北方少数名族的崛起后,虽然有所防备,但是轻敌冒进。刘义隆是南朝宋国的第三位皇帝,也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而他的对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也不是个碌碌无为之人,但是刘义隆过度听信与王玄谟北伐必胜论,奈何实力不济和刘义隆的过分干涉军事,三次北伐都失败而归,差点亡国。把南朝一片中兴之气象给折腾光了。所以封狼居胥也是对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讽刺。

结语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率军队南归宋朝已经四十三年,作为一个主战派将领,一个南归英雄,面对金朝的侵略,国土被侵占,而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却无所做为。此时的辛弃疾只有怀念古代像卫青霍去病这样为国家痛击侵略者的优秀将领,垂垂老矣的辛弃疾,只有凭栏远眺,看着故土,眼里只有无奈罢了。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生命,欢迎关注。





海浮人


“封狼居胥”是一个动宾短语,由两个词组成,分为“封”和“狼居胥”。

其中的“封”就是“封禅”中的“封”,祭天的意思。(“禅”为祭地。)

“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地点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位于现在蒙古国的肯特山,也有人认为是位于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狼山。不管真实地点是在哪儿吧,反正“狼居胥”确实就是一座山。

所以“封狼居胥”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这个地方举行祭天仪式”,而它背后涉及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冠军侯霍去病远征匈奴、大获全胜的故事。

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再次发动征伐匈奴的大战,令卫青与霍去病各自领军,分两路横渡大漠,追击北部匈奴。此战中,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涉离侯,济弓闾”,跨过离侯山,度过弓闾河,进军两千余里,与匈奴的左贤王部接战,大获全胜,歼敌七万,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三王,此外还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高官贵戚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击,来到狼居胥山,便在山上建造祭坛祭天,又在姑衍山建坛祭地,以彰显大汉军威。

此战之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朝一举消灭了匈奴的剩余势力,从此北部边境的安全得到了长久的保障。

霍去病这一年二十一岁,英雄少年,真是不负冠军侯之号。可惜天妒英才,三年后(前117年)突然因病早逝,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耳食记


问题:“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

前言 辛弃疾词有三重含义

我们最早接触“封狼居胥”来自于辛弃疾的一首词,辛词喜爱用典,因此读辛稼轩的作品没有一定学问读不下去,大多数人要仔细看注释才能搞明白背后蕴含着什么故事。

先看看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辛弃疾词中的“封狼居胥”有三重含义,下面一层层说一说:

一、第一层 霍去病 ”封狼居胥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据说,自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后,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这次的封狼居胥是汉族政权的高光时刻,以胜利而告终。 当然,南宋的辛弃疾不会知道后面还有个朱棣为南宋雪耻。也来了一次封狼居胥。

二、第二层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刘裕父子的成败

元嘉草草 :元嘉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 ,仓促北伐,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趁势南下。

词中上阕有:”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这里的寄奴是南朝宋的建国之君:刘裕。刘裕和霍去病一样,也是一个成功的军事指挥者。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这首词的上下阙用父子对比, 讽刺刘义隆的好大喜功,北伐失利。

三、第三层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第三层,是以刘义隆的元嘉草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反一正两个典故来哀叹南宋被金国的欺凌。

四十三年:辛稼轩四十三年前, 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 当年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

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 朝野上下似乎忘记了过去,所以会有: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而辛弃疾自己呢? :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结束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因此有“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之语。

虽然辛弃疾主张北伐,但是对于当时的形式却有这担忧,认为当时的条件并不充分,有可能会出现“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果。果然,开禧二年(1206年)北伐失利。

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狼居胥是一座山,在如今外蒙古境内。封狼居胥,指的就是在狼居胥山上祭天告地。那么这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封狼居胥是个历史典故,原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率兵远征匈奴时,深入到匈奴腹地,与匈奴的左贤王遭遇,一举歼敌七万多人,并俘虏匈奴屯大王、韩王等三人,相国、将军、都尉等八十三人,摧毁了大半个匈奴朝廷,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进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进行了祭地禅礼。此战令匈奴远遁,而漠南再无王庭。取得此次大胜后,汉武帝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户,他的总封邑户数达到了一万六千一百户,霍去病的功绩和成就成为武将们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也由此,封狼居胥成为武将们心里的一种信仰,一次次激励着人们保家卫国抗击外敌的雄心和壮志。

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获得如此多的殊荣,未必就是一件大好事。从此他的人生不懂得什么叫做收敛,不管是在皇帝面前,还是同僚面前,霍去病总是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他是一个战争天才,却是一个政治上的白痴。汉武帝之所以如此重用霍去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制衡卫青的权势。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史记》

卫青是大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位高权重,倒不是说他有谋逆之心,对汉武帝这样的帝王来说,有这种位高权重的臣子总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权力必须要牢牢掌握在汉武帝手里。所以汉武帝着重提拔才能高超的霍去病。

然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对卫青除了崇拜只有敬爱,压根就不打算跟卫青搞分裂。这下子汉武帝就更加慌张了,这导致卫青家族的力量更加强大。

卫青被李广的儿子李敢刺伤以后,霍去病居然兴冲冲地跑去找李敢报仇,并且一箭射死了李敢。这件事成为了霍去病必死无疑的原因。

从此汉武帝再也忍无可忍,他认为是时候开始打击卫青家族了。所以霍去病不久之后就被打发到了边疆,史书记载他是这个时候病死的,但是他才24岁,又是如此惹人注目的英雄,难免不会让人联想到他的嚣张跋扈害死了他。

霍去病死后,卫清家族也遭到了打击,卫青的儿子们都被撤销和侯爵。甚至到了后来,太子刘据所有的靠山都被汉武帝清除干净。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在我国历史上,“封狼居胥”时常和“燕然勒功”相提并论。不过,论含金量,“燕然勒功”比起“封狼居胥”,有欺世盗名的嫌疑。在文学修辞上,“封狼居胥”可以理解成武将战功显赫,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往往用来形容一代名将。

“封狼居胥”的背后,蕴含着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事情要从秦末说起。

秦的崩溃与匈奴的崛起

秦始皇死后,秦帝国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就在秦朝陷入崩溃的前后,长城以北被秦朝大将蒙恬重创的匈奴,也出现了复兴和崛起。

秦始皇给了匈奴毁灭性打击。根据《史记》中的《匈奴传》记载,匈奴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部族曾多次勒索匈奴,而匈奴对这一情况,起初采取隐忍状态。在时间线上,这一事件发生在秦始皇出击匈奴之后,因此综合来看,冒顿的隐忍,其实是匈奴国运不济的一种体现。

不过,冒顿单于堪称匈奴史上的千古一帝。冒顿单于利用秦末的混战,重新带领匈奴走向兴盛。并且,匈奴在这之后,还控制了西域,击破东胡,势力渗入古朝鲜。

汉高祖在位初期,认为匈奴不堪一击,于是出击匈奴,结果,刘邦非但没有打败匈奴,反而险些被匈奴人捉去放羊。于是,刘邦主动对匈奴采取和亲方式,以稳住匈奴,为西汉赢得发展时间。

汉武帝的反击

刘邦之后,之后的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等西汉最高统治者,对匈奴继续采取和亲方式,并且与民休息,恢复西汉国力。

汉武帝亲政后,由于前几代西汉统治者的积累,于是决定改变对匈奴的态度,对匈奴采取军事讨伐政策。


由此,拉开了数十年汉匈战争的序幕。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对内搜刮财富,同时引进优良马匹,建立可以和匈奴对抗的骑兵部队,提拔可以打击匈奴的将领。

汉武帝元狩四年(西历公元前119年),汉朝同匈奴主力,爆发了决战。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汉武帝命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数万西汉骑兵,北伐匈奴,以歼灭匈奴主力部队为战略目的。霍去病在漠北,遭遇匈奴主力,一战消灭匈奴七万多人马,并且一直追杀匈奴残部到狼居胥山。

狼居胥山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古代漠北游牧民族多信仰山川神灵。因此,燕然山、狼居胥山,都是漠北部族心中的圣山。

霍去病兵临狼居胥山以后,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典礼。由此,有了“封狼居胥”这个成语——西汉将领在匈奴圣山祭天,可想而知其意义何等之大。

东汉时期,东汉朝廷出击北匈奴,在燕然山留下石刻,史称燕然勒功。不过,东汉对付的北匈奴,早已处于垂死挣扎状态,而霍去病出击的匈奴,则处于强势状态,因此相比之下,含金量高下立判。


藤树先生


“封狼居胥”按字面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祭祀天。这是指大汉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打败匈奴人后,“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摘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故事。

元狩四年春天,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两个方向,跨越沙漠,北击匈奴。当时,所有愿意深入敌境的敢站之士都跟随骠骑将军从代郡、右北平出塞一千多里,越过沙漠,轻装急进,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

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骑兵名将,他不遵循古代兵法,有自己独特的骑兵战法。他充分利用骑兵的特性,采取突进和穿插大迂回的战法,利用以战养战的匈奴之策,深入大漠内陆两千里,差点彻底消灭左贤王部。此战,汉军俘虏单于近臣章渠,诛杀匈奴小王比车耆,而后攻打匈奴左大将,斩杀敌人缴获他们的军旗和战鼓。翻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活捉屯头王和韩王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驱赶左贤王余部至狼居胥山。左贤王部本想依靠地利,在匈奴发源地之一的狼居胥山与汉军决一死战,奈何军队士气低落,被汉军大败,于是只能带残部逃往姑衍山。霍去病登上狼居胥山,筑高台,于山顶祭天,并勒石以记录此事件。后又帅军进攻姑衍山,左贤王残部上下已成惊弓之鸟,见汉军来,不敢战,直接北逃。霍去病于是就在姑衍山祭祀大地,登上高山眺望翰海。

至此,漠北战役东路战役结束,我汉军大获全胜,共捕获俘虏和杀敌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汉军只损失了大概十之有三,战果极其辉煌,超过过了西路卫青一万九千多人的战果太多,麾下多人因此封侯,真是将星闪耀,群星璀璨。

整个元狩四年的漠北会战,发生了两个令后世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故事,一个是霍去病封狼居胥,另一个就是卫青的“单于夜遁逃”。卫青打败匈奴单于伊稚斜,士兵溃散投降,单于连夜逃跑,连续失踪十天,王位差点都被替代了。

这次大会战,匈奴人被彻底打残,从此一蹶不振,为汉朝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还因此在不久后彻底分裂。以后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到南北朝后,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历史天空下的蚂蚁


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曾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年纪轻轻的霍去病就被汉武帝所器重,与他的舅舅卫青一起,率军讨伐匈奴。汉武帝为了培养霍去病,还曾亲自教授霍去病《孙子兵法》。可见,武帝对霍去病是由衷的喜爱。

霍去病从小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武艺超群,骑马、射箭无不精通。他打仗用兵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以及大迂回、大穿插和歼灭战。

霍去病十七岁便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带领八百军士,一路向北寻找匈奴军队。霍去病孤军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竟然找到了匈奴大本营。霍去病悄悄绕道包抄,看准其中一个最大的营帐,冲杀过去……一场大战之后,霍去病带领八百骑兵,竟一举斩杀匈奴两千余人,活捉了两名重要首领。

汉军大营中,霍去病的舅舅卫青正焦急等待着,只见霍去病提着人头,押着两个俘虏进来。审问之下得知,这两人一个是匈奴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一个是匈奴相国,另外还有一个被杀死首领,则是匈奴单于的叔祖父。霍去病首战就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武帝非常高兴,加封霍去病“冠军侯”,有勇冠三军之意。

武帝为了彻底消灭匈奴,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此战,霍去病率东路军北进两千多里,对匈奴左贤王部发起猛烈攻击。老迈的左贤王不是其对手,作战数日后就带着亲信出逃,匈奴军溃败。汉军歼敌、俘虏七万余人。匈奴屯头王、韩王、各级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余人,全都成了霍去病的俘虏俘。

霍去病趁胜追击,一路来到了今天内蒙古五原县西北的狼山一带。在这里,霍去病暂作休整,率大军进行了祭祀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即《汉书》中所载“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霍去病“封狼居胥”后,继续追击匈奴,一直将匈奴赶到今贝加尔湖,方才罢兵。自此之后,“封狼居胥”便成了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耀之一,也他们追求的梦想。

历史上,除了霍去病之外,做到类似“封狼居胥”的武将,还有五位。

第一位就是东汉名将窦宪。他联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共三万余人出征,最终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匈奴单于逃亡,窦宪继续追击匈奴一千五百公里,杀敌一万余,俘虏无数。最后,窦宪效仿霍去病,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

第二、三位就是唐朝大名鼎鼎的开国将领李靖和李绩。贞观三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为总帅,统帅十几万大军出击突厥。第二年初,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突袭突厥大营,颉利可汗仓皇而逃。李绩率领大军,正好遭遇逃跑的颉利可汗,大败之。之后。李靖、李绩合兵一处,大破突厥。李靖、李绩虽然没有学霍去病“封狼居胥”的祭拜仪式,但他们的军队从狼居胥山脚下驰过,最后彻底消灭了东突厥,其功劳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无异。

第四位就是明朝大将蓝玉。蓝玉是朱元璋手下的优秀将领。洪武21年,朱元璋封蓝玉为大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北征蒙古,力求一举肃清北元残余势力!蓝玉率军,大破蒙古军,一直追到了捕鱼儿海(今中国与蒙古交界处的贝尔湖),俘虏七万余人,得获牛羊、财宝无数。

第五位就是明成祖朱棣。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过来的,当上皇帝后,不断建功立业,以求正名。自永乐八年始,朱棣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伐元朝残余势力,最后,朱棣追击蒙古败军到了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只是后来,“封狼居胥”不仅象征着功绩,同时,也是对自不量力者的最大讽刺。

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南方汉族政权偏安一隅无力统一。当时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听了王玄谟的北伐计划后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话说的很大,实力却着实不济,刘宋王朝的北伐一败涂地,连长江北岸的地盘都差点没保住。

“封狼居胥”始于汉朝崛起时的霍去病,霍去病虽然英年早逝,但其精神被一代代华夏武将传承了下来。历经千年之后,“封狼居胥”早已成了千古佳话,时刻激励着华夏儿女,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念,正所谓“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