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俱乐部什么时候才能自给自足?成为真正的职业俱乐部?

我是于同学


中超俱乐部凭什么可以自给自足?你看见世界足坛有几个能自给自足的俱乐部?


下一秒天使911


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对中超联赛各俱乐部2016赛季的审计数据显示:2016赛季各中超俱乐部的费用支出平均为6.88亿,其中人工成本平均为4.63亿,人工成本占比达到了67%,是全世界最高的。如果做一个横向对比的话,英超联赛的人工成本占比是58%,日本J联赛是45%,德甲是42%。
所以中超俱乐部要想实现财务的自给自足,过高的人工成本必须要降下来。

新赛季足协颁布限薪令,下赛季实行中性化名称注册等改革手段,都有希望挤出中超联赛的泡沫,有助于各俱乐部将财务收支缺口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


中超快评


这个问题还是从中国整体的足球环境来看。

前一段时间,有位退役的中超球员匿名发表过声明,从三线队再一步一步走到职业队要花多少钱。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中国足球的现状,真正喜欢,热爱足球的人,根本担负不起高昂的足球学校的学费,不给教练送礼,就不能上场比赛。培养一名球员需要的费用,哪个家庭可以出的起?那些能负担的起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又是真正的热爱吗?

足协的管理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从国家队糟糕战绩开始,足协一直有充分的理由为自己开脱,黄种人天生不适合这种运动,那么日本和韩国的足球发展,又为何能发展到如今的水平?

中超能否真正成为职业的足球比赛,只有从足协开始整改,将风气转换为真正对足球的热爱,对足球的尊重!


妙总说体育


首先回顾下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

1994年,第一届职业化的甲A联赛开始。

职业化的甲A联赛、甲B联赛一共进行了10年,2003年赛季结束后,改制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和中国足球甲级联赛。中超成立的目的是希望仿照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等欧洲先例,由各职业联赛俱乐部自主管理和运营赛事,逐渐脱离中国足协的管理。中国足协转而负责各级国家队比赛、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等任务,以及组织足协杯等其它赛事。

在2017年1月,中国足协就号称要管办分离,但是一直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可实施的可行性。

看看现在的中国足球的大环境,

广东华南虎解散,上海申鑫、四川FC成为历史,大连千兆、延边北国和吉林百嘉等东北兄弟同时谢幕……即便不算上几度上演归去来闹剧的保定保利,2020年的这个冬天,也已经有10支球队退出了中国足坛。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到2年,这个数字会变成惊人的20家。可以说,中国的足球联赛正在一步步走向死胡同。与此同时,以恒大、上港领衔的“不差钱”俱乐部,将联赛引入了“高消费”的阶段,泡沫越来越多。

在这个时候,似乎再也无人提及管办分离,更没人再去想职业联盟。足协在联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注入冠名、四大帽、归化球员使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俱乐部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动力,退出,成为了这个寒冬的主基调。

所以我觉得什么时候真正实行管办分离,成为民间组织,中国足球的俱乐部才能有成为真正的职业俱乐部的可能。看看现在的篮协,在姚明的治理下,中国篮球真正走向了职业化的道路!



足球装备情报


想自给自足是需要客观条件的,并不是说自己想怎样都行。

纵观全世界的职业俱乐部,可以分为豪门和中小球队,收入包括商业推广、球票、转播收入、联赛分成等多个领域。

中超现在的转播权分成已经涨了不少,但是因为足协的瞎折腾,每天都在影响和干扰联赛的影响力,导致这个收入未来可能不稳定。

只靠这个没法自给自足,中小球队的球票收入没有保障,必须靠卖人。像青岛中能、辽宁宏运等球队,都曾经靠卖人养活了多年球队。

(青岛中能连续几年卖掉姜宁、郑龙、刘健、宋文杰、朱建荣等人。)

(辽宁连续卖掉了杨善平、胡延强、金泰延、孙世林等多个球员)

青岛、辽宁等球队连续多年靠卖人+商业赞助等可以维持球队运转,甚至有盈利,但问题是成绩越来越差,而且青训难以为继。

在欧洲固定的模式中,交易是阶梯式的,一层一层买卖,很多靠卖人盈利的欧洲黑店,都是到处挖掘半成品,培养之后卖出,更小的球队在更低的消耗中才会从真正的青训做起,一级一级不能断档。青岛辽宁等球队即使一直保持青训的强大,也不可能保持一直产出球星,必须需要时间积累,这导致这种模式根本没法维持,没有更小球队不断产出青训人才让他们吸收。同时,恒大、上港等球队还在不断争抢青少年资源,导致根源上都断了。豪门不光吃大鱼,把整个渠道都占了,中小球队怎么活。

恒大上港等豪门则有另外的问题,欧洲豪门的收入一个大头来自欧冠,欧冠的巨额分成加上商业效应,可以给各个球队带来巨额收入,他们每年夏天全世界参加热身赛,同样有巨额出场费。

亚冠现在的量级太小,没法提供巨额收入。这些球队想自给自足也非常困难。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广州恒大投资足球虽然花了上百亿,但他们靠足球获得的广告效应,绝对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恒大投资足球不亏,球队本身也不需要承担太多后果,这其实是中国足球的特殊模式。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满足了自给自足的要求。


数据为王夜先生


目前中超俱乐部还看不到能赢利前景,主要后备人材稀少,足协不重视培养青少年人材,官员和俱乐部只看当下,没人关心将来。

其实足协官员只要不看任内成绩,埋下头搞青少年青训和各城市各省和全国青少年比赛,一年拉网式上下半年各一次,5一8年肯定能起来,有人材了各俱乐部选材人数大了,倒逼现在各个大佬,技术体力都不行还拿高薪当大爷,这样俱乐部成本自然下降,由于从事足球人群多,影响范围肯定大增,赢利才能变为可能。

个人建议:足协不用管当下联赛,各级联赛俱乐部自己组织,自己订规则,足协划个圈,各联赛过程中不出这个圈就可以,出圈了有司法纪委管。足协就拿各联赛产生的属于自己的赢利和其他费用到各市各省和全国组织青少年训练和比赛,这样5一8年中国足球应该能重新站起。

不过现在中国人太难了[捂脸],谁上去都想立马冲出亚洲走上世界,俱乐部是能买就买,只要愿来,不管牌多大钱多高,都不是问题,足协只要谁能保证出线,啥招都可以,结果越冲越往后面跑,本来还可以在东亚混混,现在倒好冲到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了。


风筝急旋风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在我们的体制下是不可能让一支球队靠自己来盈利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足协垄断了市场,如果按照国外俱乐部的赚钱模式来看,一般有这么几条,1.门票收入;2.周边产品;3.球队广告;4.电视转播权;5.球员转会收入。我们的球场都是地方政府的财产,一场比赛和球队的分配不是很清楚,但肯定不高,周边产品也很匮乏,只有球衣和围脖算是球队周边,但这个销售收入是否计算到球队收入也不得而知,球队广告基本上都是拥有球队的企业自己的广告还有球场周边的广告牌,这个收入应该属于球队一部分。电视转播这一块估计是不会给球队提供资金的。球员转会收入,这一点其实是那些中小俱乐部可以赚到钱的一个很重要途径,反而是那些财大气粗的俱乐部,在这方面时赔钱的。所以,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现在没有看到任何一直球队是赚钱的,未来也很难。上港俱乐部宣称去年是盈利状态,但我不相信。



喝口水呛着了


距离中国足协要求的2020年之前完成中超球队中性化队名整改的时间还剩半个月不到,不知道需要更改队名的9家俱乐部是否已经有相关的准备了,也不知道足协对此事是什么样的态度,是严格按要求落实还是暂缓实施,毕竟,这个时候足协也不好做,想要推行的新政好像遇到了什么阻力一样,始终没有与球迷见面。

个人认为,中超球队队名中性化确实是我们最终的方向,但是现阶段我们国内的足球环境还不支持这样做,如果都改成中性的名字,足球投资人的企业不能冠名球队,少了广告效应,会大大减弱投资人的投资欲望,加上国内的中超、中甲球队并不能自给自足,所以,现在强行实施中性化队名确实不是时候。

在欧洲主流联赛当中,确实很少见到球队的队名有赞助商的元素,大多数球队的队名都是中性化的,甚至有很多球队直接选用了球队所在地作为队名,例如利物浦、巴萨罗那等豪门,绝大多数是地名+中性词的模式,例如马德里竞技、拜仁慕尼黑等。在亚洲范围内,日本、韩国、澳洲的联赛的球队都是使用中性队名。这也让中国足球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所以,在2017年的时候就发布了这样一条政策,推广中超的球队使用中性化队名。

在新赛季的中超联赛16支球队当中,共有9支球队需要改队名,不需要改队名的球队分别是:北京国安、上海申花、山东鲁能、天津天海、大连人(大连一方)、天津泰达、河南建业。按照足协的规定,上述这7支球队自从甲A时代一直沿用现在的队名,可以当作是中性化的队名使用,而八冠王广州恒大则需要改名。

对于足协的这一政策,个人感觉还是为了提升联赛的品牌着想的,如果真的全部改成中性化的队名,确实有利于联赛的发展,但是,因为我们的情况跟他国不一样,联赛的起步也较晚,所以,现阶段还是以地名+赞助商的模式会很好。

之所以说现阶段还不能实施中性化队名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球队根本不能自给自足。不论是中超、中甲还是中乙的球队,都是依靠球队投资人无时无刻的输血才能生存,2019赛季的天津天海(天津权健)的案例就非常好地展现了这一问题。如果没有投资人的金钱输入,仅仅依靠地方体育局的话,一支球队根本不会生存,中超、中甲不少球队经常面临的欠薪和解散等传闻,也就是没有投资人的输血造成的。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实施中性化的队名与国际接轨呢?其实,那一天我们的球队能够自给自足,就可以实施这一政策。据传闻,2020年初,中超职业联盟即将成立,如果真的如足协所说的一






凌嗷率


个人认为,自给自足并不是成为真正职业化俱乐部的必要条件,无论你提出的是人员方面的自给自足还是资金方面的自给自足。

从足球强国的几大联赛来看,还没有那只被誉为强队的俱乐部已经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

足球,需要多元化的融合与发展,是想如果五大联赛没有各国球员之间的相互补强,估计哪个联赛都会逊色不少,而这必将影响到各国联赛的观赏性,同时影响到足球市场的国际化推广及各个商业环节的延展,也就是削弱了各联赛的商业价值,俱乐部的职业化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实,对中超俱乐部要求自给自足只是一个自我心态扭曲的表现。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过于苛刻的要求也略显缺乏理智。

中国的足球职业化确实走过弯路,原因复杂也无法理清责任更谈不上要谁出来接受责难。

现在的任务是给当值者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施展他们的想法,用人不疑,也许未来的五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足球给我们展现出新的希望。


发黄的粉笔


根据我对中国需求这十几年的了解来说,中国足球说如果做到自给自足,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至于说具体时间,我感觉这还是个未知。

一直以来,中国足球可以说是完全不职业的,外国球员都知道来中超能赚大钱,也有的球员把这里当成养老的地界,像保利尼奥,奥斯卡,胡尔克这种当打之年的球员也在我们的中超,但是他们能在这里踢球的代价是什么,答案我想就是高投入,这种投入也会激起整个中超的投入,再加上国内俱乐部能自己造血的俱乐部少之又少,这也就引起了国内球员的薪水也是很高的,所以在每年结算的时候,盈利的俱乐部,也就少之又少。

在新的足协班子上任以后,也退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像限薪令了,究竟能被实行成怎样,这是个未知,中国足球一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像引援调节费,下面有2000万,像u23的漏洞,这都是考验足协的,职业联盟到现在也没有成立。

个人有一些建议,像欧足联一样,成立收支平衡,加大青训投入,中国踢球的人太少,没法做到竞争,有个好的年轻人到一队就是高薪,中国足球好不好,还看足协怎么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