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主要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的“喪文化”?

系統國學


首先,“喪”不能算是一種文化,而是當代年輕群體的一種“處世哲學”,即逃避現實。其次,究其根本,是一種對現實處境下的手足無措而採取的不思進取的悲觀主義態度,頗有些“破罐破摔”的意味。如果說阿Q精神是自己取悅自己,那麼“喪之精神”就是自己貶低自己。最後,總結起來,所謂的“喪文化”之所以流行,正應了那句老話“往上不容易,往下一出溜”,墮落從古至今都是極其容易的,而向上則需要付出太多太多。


拾光影紀


假如,我是說假如:

你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你的家可能在農村,可能剛搬到了城市,也可能一直在城市。

總之,你家裡沒有很多很多錢,你是個普通人。

你有著普通的父母,普通的家境,普通的長相和身材。

你學習普通,念著普通的學校。

你能力普通,不善交際,有著普通的朋友。

限於家庭,你不可能跟王思聰一起長大,所以你人脈、見識也普通。

也許,你還有一個普通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

儘管你們各自覺得對方世界無敵最最棒。

但你們兩個走在一起,還是像極了一大一小,兩個廉價俄羅斯套娃。

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有某方面的天賦。

比如彈吉他,寫作,或者跳街舞。

毫無意外的,這些很快都被你放棄了。

原因也許是,普通如你,沒辦法真的放棄學業去追夢。

但更多時候,這只是一種錯覺。你的所謂天賦,在真正的天才或精英那裡不值一提。

你的生活,就是一次次放棄,一次次自我懷疑。

回想過去。

十四歲,考上重點高中後(更多人只能上普通高中),你就從名列前茅變成了普通班的普通成績。

十五歲,喜歡畫畫想走藝考的你,被父母一口回絕:

“你學習還可以,畫畫很普通,放棄吧。”

高中畢業,你在跨出班級門口的那一刻算了算。

那個暗戀了三年的女孩子,你只和她說了兩句話。

“你好。”

“你好~”

“再見啦。”

“再見。”

選大學專業,你猶豫許久,還是放棄了最喜歡的歷史,報了計算機。

“大家都報這個啊,這個工作了賺錢。”

沒有別的辦法,誰讓你是個,普通人呢。

普通如你,一腳跨進大街,就會變成車海人流的一部分。

——可在一開始,你樂在其中,並未覺得普通有什麼不好,直到你發現了更大的失真了的世界:

你打開抖音,全世界都是美女帥哥,沒事就蹦蹦跳跳吃吃喝喝。

你打開知乎,遍地985211常春藤,大佬們的煩惱只有一個,就是錢多。

你打開微博、B站或直播平臺,女孩們都化著最精緻的妝,穿著最流行好看的衣服,揹著最貴的包。

她們一瓶面霜,等於你送你女朋友的全套護膚品+彩妝。

你大概還會關注一些社交網站如知乎豆瓣微博的大V。

他們每天的發言涉獵之廣,讓人難以想象,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科技rap籃球,沒有不懂的——而普通如你,連搞明白C語言都夠嗆。

除此之外,在社交平臺或朋友圈上,你還會看到這個世界是多麼美好。

有人整日環遊世界,出入之地一片燈紅酒綠,在光影交錯中舉起酒杯對認識三分鐘的姑娘放電,動作熟練如呼吸。

有人靠寫作賺了很多很多錢,他們在網絡上寫營銷文,各平臺互相引流,最後是開課——《自媒體實戰:兩週教你月入過萬》。

有人炒股、理財、做區塊鏈或比特幣,一夜之間藉著風口飛上了青天。

……

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義正言辭的煽動性別對立,挑逗大眾情緒,普通如你,看了後大概會深深自責:我連神仙水都買不起,太對不起女朋友了。

更可怕的是焦慮。

如果未來有希望一切都還好說,但焦慮堵死了你最後的路。

自媒體作者們手法熟練,張嘴閉嘴就是,清北學子回家種地,高考狀元跌落神壇。年入百萬在北上廣根本活不下去,無房無車要想結婚除非帥成木村拓哉……

“太難了。”

在一個月明星稀,涼風陣陣的夜晚。

你看了看這光彩照人的世界,審視了自己普通的現在,並預想了將要開始的,漫長的無望的未來——終於明白了這一切熱鬧都是他們的,而你,什麼都沒有。

“可還能怎麼辦呢?”

“那不如就這樣吧。”

就這樣吧。


南瓜書


曾經有一組刷爆朋友圈的吐槽漫畫,“我們是誰”,衍生出一個又一個版本。很少有人知道,這組漫畫的原型出自一個患有嚴重抑鬱症的美國姑娘之手。她叫Allie Brosh,很多年前開了一個博客,名叫Hyperbole and a Half,中文版叫《我幼稚的時候好有範》。


比爾蓋茨曾經給過Allie一個經典的評語,令人開懷的惆悵,令人捧腹的憂傷。如果你有機會翻開Allie的漫畫,就會發現,滿滿都是小確喪。


可是看了幾張,哭著哭著就笑了。


從《奇葩說》到《吐槽大會》,從隱形窮人到積極廢人,我們每天都活得很喪,但不得不說,喪是這個世界上最補的雞湯。這就好比,你考了59分,別人勸你下次努力,你依然很喪,可如果有人跟你說,他也考了59,瞬間感覺世界美好了。


喪文化,其實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自救。


可是,從小到大,太多人給你灌輸正能量,特別是人到中年,想喪卻不敢喪,父母指望你,孩子仰望你,你一喪,全家都很喪。都說成熟的人從來不在別人面前表露情緒,於是,只好忍、慫、裝。內心很廢柴,外表卻很光鮮。


我就問你一句,裝得累嗎?


說一個我身邊特別奇葩的同事,快40歲了,活得特別不懂事兒。不忍,不慫,也不裝。下屬工作沒做好,走廊裡就能聽見咆哮聲。領導要是不講理,只有她張嘴就敢直接懟。一點沒有正能量,整天一副喪喪樣。發工資的時候,她感嘆,那麼點錢還好意思樂。定工作目標,她肯定要損你一句,一邊喊口號一邊做不到。


更喪的是,不幸都被她言中了。


可就是這個奇葩的喪喪醬,是我們公司最正常的一個。抗壓力極強,心態很少崩。項目一有危機,老闆第一個派她出馬。她還是一如既往地一臉喪樣跟我說,沒事,債多了不愁,人生何處無深坑。

<strong>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人為什麼不能忍、慫、裝,關鍵時刻心態真的容易崩


所以啊,想罵就罵,想喪就喪吧,生活不是親媽,它給了你一巴掌,你沒反應,迎接你的絕不會是一顆糖,肯定是另一個巴掌。更不要覺得捱打可恥,你不是唯一捱打的人。真正可恥的是你明明很疼,還假裝無事發生。


用病態的精神,粉飾一個健康的皮囊和一派欣欣向榮的假象,這不叫成熟,叫自欺欺人。


歡迎關注@我是Jenny喬 ,這裡有最接地氣的人生感悟,也有最有料的職場分享。冷眼看熱鬧,深度談人生。你笨算我輸。


我是Jenny喬


我不懂喪文化,沒有接觸過。不過我借貴處發一下這篇文章,希望對年輕人有幫助。

仰望雙腳走來的先人

今天的我們,早上出發,幾個小時後就可以到任何一個城市。比如說,從北京到上海,到成都,到西安,到拉薩,新疆烏魯木齊。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那都是形容江水流的快,一眨眼功夫,船就沒影了。其實在當時,一日要行千里,是根本辦不到的。而我們現在,一日行幾千公里,都是可很容易的事。我們現在,遠的地方,可以乘飛機,坐高鐵。近的地方,有汽車,電動車。想去那去那,分分鐘就到。

所以,我們幾乎都不走路了。即使走路,也已經沒有走路的意思了,現在人的走路,是散步,是休閒,是娛樂。如果真能穿越,這絕對讓穿越到現代的古人立刻羨慕得死回去。

我們從書上、電影、電視上看到,古代的書生進京趕考,帶著書童,擔著書箱,一步步走著去,官吏上任或流放,押送犯人,少則幾百裡,多則幾千裡,都是走著去。一走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在小說上也就是幾十個字即過,電影電視也就是幾個鏡頭一晃而過。

現代人,誰又真正想過,設身處地的設想過,在路上徒步行走幾個月,幾年,到底是什麼滋味?我們豈不說道路艱險,——過去的路,肯定是道路曲折,處處坎坷,非常難走。更不說還有野獸,強盜和土匪出沒等諸多風險,就是天氣的影響都夠受的了。夏天熱的要死,冬天冷的要命。路上又吃不好,休息不好。更別想可以洗澡換衣服了。但是你還得走,出門的人,如離鉉的箭,只能往前走。在古代,有許多人就是走著走著就沒了。

我有一次走遠路的經歷。雖然我們年輕時沒有少走路,但是這一次讓我終生難忘。那是我第一次跟人進山去砍柴。我們一大清早就起來,順著小路往山溝裡走。上山的時候天才大亮。上山的路,高高坎坎,崎嶇不平特別難走。還沒爬到半山,我就累得不行了。我問他們還有多遠,他們說,上山頂不遠就到了。好不容易上了山頂,他們告訴我,穿過下面的山岙就到了。好大一個山岙,一條水流湍急的小河,成s形橫穿過山岙,我們要沿著小河走到對面的一個山口。一路上風景不錯,綠樹成蔭,河水清澈,藍天白雲倒映澗底,綠樹成蔭空谷鳥鳴。確實叫人一時忘記身在何處。但是,我們的目的是砍柴,不是遊山玩水。我覺得走了好久,但離我們要去的山口就在前面,總是不到,。我說我實在走不動了。他們說快了,大概再走一個小時。“天啦!”我忍不住大叫起來,我們都走幾個小時了!還要走一個小時?”我說我不想走了,就在原地等他們回來吧。他們說不行,山裡隨時有熊出沒,一個人留下不安全。我只好拖著疲憊的身體跟他們走。我不知道問了多少次“快到了吧?”他們總是告訴我,“前面就是,快了!”

那天,我也砍了一捆柴。他們幫我捆好。我們吃過自帶的午飯,便揹著柴捆回家了。我砍的柴,還沒到家就沒了。一路上,那柴是越背越重,壓的我邁不開步。實在走不動了,我便扔掉幾根柴。就這樣走一路扔一路,還沒有爬上山,我的柴捆就從我的背上消失了。回到家裡已是周身發軟,一點力氣也沒有,人像快要死了。倒在床上,一覺睡到第二天中午。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徒步走這麼遠的路。它使我深深體會到,真正意義上的走路,是多麼多麼的艱難啊!

後來,我讀到明朝的王守仁寫的一篇“瘞旅文”。看到那父子三人死於旅途,我就想到砍柴的經歷,真幸好那次沒有累死在砍柴的路上!“瘞旅文”是一篇祭奠死在旅途中的一個小官吏以及他的兒子和一個僕人的祭文。其文悲愴悽戚,讀之今人潸然淚下。

奔往生的路上,人的心裡無論如何是輕鬆不了的。對前途的擔憂,對親人的不捨,旅途的勞苦,水土不服,多重的打擊,身體再強壯,也經不起這折騰。但是,還得走啊!開弓沒有回頭箭。就算是死在路上,也是要死在往前走的路上。誰也不知道,有多少學子死在進京趕考的路上,有多少官吏死在赴任的途中,又有多少商人,死在利潤的商旅上。死人的路,應該是沒人願意走的,可是就是有無數的人前赴後繼,奔走於士途,奔走於名利的路上,死而後已!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我頂禮膜拜古人的雙腳!

是他們用雙腳走出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走出了不朽的燦爛的中華文化!



微言常理


簡單而言就是當自我價值無法得到實現時,為了證明或者在內心安慰自己還是有價值的,所以就調低預期目標而產生的一種心理……

有學者認為“喪文化”就是當代青年為了宣洩負面情緒的一個緩衝地帶,就像科塞提出的“安全閥機制”,即要給人們的情感宣洩提供一個緩衝地帶。
在現代,青年群體的思想複雜且多元化,他們自我意識高速發展,存在高度的自我關注,情緒波動頻繁不穩定,容易產生叛逆、焦慮、迷茫甚至極端化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得而青年群體更易接受亞文化的群體情緒的感染。當“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存在著較大差距且在短期內難以跨越時,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策略,他們往往採用“防禦性悲觀”的態度,即降低自我期待,迴避因為可能失敗或無法達成目標而產生的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和否定。程雪《當代青年“喪文化”產生的原因分析》

“喪文化”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就是文字、圖片。

文字比如我們常說的“毒雞湯”:

“吾日三省吾身,窮否?笨否?傻否?”,

“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你沒有用”,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不是讀書沒用,是你讀書沒用,主要是你沒用……”

等等等等反轉式的語言表達。

圖片就像我們聊天時經常用到的表情包,充滿反諷、娛樂以及誇張的短句配上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各類表情包,其拼接表達出來的“喪”味十足。

還有喪喪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像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還有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也都廣受歡迎。


一盤拉條子


如果你經常使用社交軟件,那麼以下傳說中的“四大喪神”你一定不會不知道。

首先是微信表情包裡佔有最大庫存的pepe蛙和長腿鹹魚,其次就是兩部動漫中的人物:《馬男波傑克》的主角波傑克,以及《King of the Hill》(《鄉巴佬希爾一家的幸福生活》)主角漢克·希爾的兒子,鮑比希爾。

四個不同形象的共同特徵就是:頹廢、悲觀、還有那麼一點絕望。其中,《馬男波傑克》作為豆瓣評分五季全部9.2分以上的一部電視劇作品,其截圖更是被奉為喪文化的“經典語錄”。無論是在各大公眾號、微博上,你總能看見這些截圖被大面積地傳播和使用,人們也漸漸地從這些語錄、文字中,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對應之處,形成了自我認同感。

網絡喪文化的主流人群是80後和90後,結合當下他們面臨的社會現實來看,喪文化就顯得“有跡可循”了。大多數的八零九零後揹負著巨大的壓力,他們感到喪的原因主要包括單身、房價、工作等。在年齡增長面前,一些必須要面對的巨大經濟壓力,以及社會環境下,一些生活困境所產生的焦慮和無力感,使新一代的年輕人選擇了這樣的一種表達方式去宣洩一種生活上的空虛和不滿。

在新媒體時代,傳播門檻越來越低,一些媒體、公眾平臺以及身邊的朋友、家人潛移默化的傳播和影響中,少數人的“喪”漸漸擴散成年輕一代普遍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年輕一代,每日沉浸在網絡環境之下,各種帶有“喪”的色彩的表情包和段子充斥其中,漸漸似乎形成了一種“流行”。放眼網絡平臺,人人都在說自己“喪”。

喪文化符合大部分年輕群體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訴求,人們似乎已經習慣把它當成一種自我標榜和“擋箭牌”,每當面對不想做、不想面對的困境時,與其“迎難而上”,不如否定當下、否定自己來得輕鬆合理,與其說是人們在宣揚這種文化,不如說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喪文化”成了一種逃避現實、否定現實的合理化方式。


電子圖檔


作為一個90后角度來看吧,我確信所謂的“喪文化”絕對不會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而且以往的發展中,絕對不會比現在更加危言聳聽,只是時代的發展,現在更願意被人所聽到。

“喪文化”是一種頗具爭議性的觀點,個人覺得可以從流行起來的背景分析,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裡面,任何產生過共鳴的態度以及現象都會被放大以及傳播,喪文化其實更多的是被過分解讀,當然從社會層面來看,喪文化作為一個負面的情緒,上升到社會層面來看的確是一種帶有病毒性的態度。

作為喪文化流行的人群90後,現在正面臨著從懵懂到成熟,或者青年到中年的過渡期間,每個過渡期間都會帶有很明顯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這個生活節奏異常快的時代,每天接受著鉅額信息以及外面的繽紛繚亂,正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卻又最渺小的背景中,對未來的迷茫不確定以及暫時的無助或許或是喪文化能夠引起共鳴的重要原因吧。

個人覺得喪文化被過分魔化,每個年代都有負能量,只是在這個年代被過分放大,起碼作為我所見的身邊來說,身邊的很多人所附和的“喪文化”特徵表現得更多的是日常的調侃以及自嘲,但是除去日常的調侃更多的是日常的積極向上,這個時代並不缺乏正能量,同樣不缺乏負面,何況起碼“喪文化”更多的是停留在口頭的調侃以及日常的宣洩。

想起一句很類似的話,每一代的人逐漸過渡完後都會評論下一代:這一代是我見過最差勁的一代;然而這句話流傳了那麼多年,這個時代仍在進步,喪文化作為一種負面宣洩,我覺得不必過分去魔化,甚至於讓我覺得神似很多年前的“非主流”,然而作為曾經被妖魔化的“非主流”,最終也在慢慢的成熟中走向衰老。“喪文化”在這個一直往前時代中,終不是主流。也或許,下一個十年或者若干後,當00後成為主力的時候,喪文化會變換一個名稱,重新被爭議。


AITMO


喪文化呢主要發生在如今的90、00後身上,因為學習、事業、情感的不順而表現出一種頹廢和沮喪的樣子,同時伴有著一些絕望、悲觀、麻木的語言或者文字之類的。這一現象逐漸擴大,便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喪文化。



對於喪文化我有以下三點看法:

第一點.由於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因而對人的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人從出生開始學習、工作、結婚等各個方面無一被安排的滿滿當當,同時有充滿著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競爭,稍有不如意便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種種壓力,因而神經便會繃得很緊。長期如此,便會在情緒上出現各種形式的失落。由於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情緒也不夠穩定,因而是喪文化的高發人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的神經特質和精神焦慮,因此需要社會多加關注和留意。


第二點.不知什麼時候,人們開始把小眾病態的東西當作推崇對象,並自以為很有優越感。很多孩子在接觸到喪文化之後,便盲目推崇和模仿,一次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這種現象容易理解,城市化的生活使得很多人自我感覺被邊緣化,個體自我表達渠道的缺乏使得很多人缺少明晰的自我認識與自我定位,因而導致一種強烈的孤獨感。而此類標新立異的方式則是滿足了很多人對自我的價值的肯定。



第三點.個人認為喪文化危害性並不是有多麼大,但也不應該無視其存在,畢竟一個社會的負面情緒還是越少越好。所以國家和社會應該加強對青少年主流文化的教育,幫助他們儘快確立對自我意義的認知與正確評價。


迷茫的大學生


在喪文化大範圍流行之前,有一小段時間,流行的是“童年記憶”。

童年時候吃的硬質糖果和零食、童年玩的塑料小兵和百變小櫻卡的圖片被搬到社交平臺上展覽,大家狂熱的轉發,想要以此抓住童年的尾巴。很不幸,這些食物和玩具到現在都還活著,被“童年記憶”感動的熱淚盈眶的人們買到了它們:高麵粉的蝦條、代可可脂的“巧克力”、不會動也不會發出聲音的兵人、只會滋滋滋轉的溜溜球……

人們咔咔拍了幾張照片,配了三個笑cry的表情發到了朋友圈——告訴大家我很有趣,我依然童心未泯。之後,再也沒有把它們撿起來。人們不禁感慨:“小時候吃的人間美味,好像並不好吃;小時候攢零花錢買的玩具,還沒有LOL有意思……”

人們曾以為,對現在的生活感到無趣是因為像LOL這種形式單一的娛樂束縛了自己。其實不是,感到無趣不是因為得不到快樂,而是因為快樂得到的太容易,以至於感受不到來自它們的快樂。

“屌絲文化”盛行的時候(大概就是童瑤被抓的那段時間),就已經到了喪文化誕生的前夜了。“屌絲”一詞,比“loser”溫和,比“失敗者”多了幾分自嘲。“屌絲”們似乎永遠在不好不壞的狀態下生活:永遠被女神拒絕,卻永遠拒絕不好看的追求者;永遠不是人群中最差的那個,卻永遠都做不到最好。

“屌絲文化”的接受者們給身邊的各種事物打上了屌絲的標籤:比如搬磚、小鹿亂撞的表白、通宵達旦的複習。因為:搬磚的都是屌絲,不是屌絲就應該分分鐘五百萬上下;表白時小鹿亂撞的都是屌絲,不是屌絲就應該讓女神倒追你;通宵達旦複習的都是屌絲,不是屌絲就應該打一夜LOL然後考年級第一。

“屌絲文化”的本質,不是接受平庸,而是拒絕平庸。從天賦上拒絕。喪文化恰恰與屌絲文化相反。喪文化的接受者們承認努力的重要性,也承認天賦對努力效果的影響。他們沒有過高的物質追求(只要一張舒服的沙發還有wifi空調和西瓜),但滿足不了自己日益膨脹的精神需求。“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就是喪文化接受者的真實寫照。互聯網上充斥著新一代雞湯:“你應該變得更好!只是缺少了我這種方法。”閱讀、健身、努力工作、逃離城市、遠離網絡……每一句話都正確。但為什麼人家可以堅持健身五年,工作之餘一年閱讀幾百本書,我不行?我一本沒插圖的書都讀不完,我下雨了就不出去跑步,我坐在圖書館玩手機,我天天點外賣,我遊戲卸了又裝……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

喪,是接受平庸,卻不甘心。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簡方程式


喪文化我們從它的字義上理解,指的是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希望的一種自我嘲諷,。一般帶有絕望,悲觀等色彩。比如“生活就是這樣,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有些事情努力了才知道有多絕望”等等。

我們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喪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必然是受社會存在所影響的。

首先,是社會這個大環境,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個人主義亦日益興盛,什麼叫個人主義呢,它指的是一種強調個人利益,以個人為中心來看待社會和人際關係的利益觀,比如說越來越多人喜歡獨處,所以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當代青年越來越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是其一。

其次,90後出生時,正是國家計劃生育,所以很多90後為獨生子女,他們大半部分都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這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從小沒有那種互幫互助的意識,此為其二。

那麼,我為什麼要說這兩點呢,這是因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亦提到,歸屬感是人的一種需求,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亦提到,人生的意義在於合作與奉獻。所以對於如今的90後來說,個人主義的興盛自然而然讓他們更注重自我價值的需要。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他們缺乏歸屬感,喪失了一種自我認同感。

當然,如果自我價值的需要得到實現,或許對他們也說也是很有意義。但在這個物慾縱橫的時代,講究的是一種快餐文化,很多時候他們只能被潮流推著走,沒辦法靜下心來。而且現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快節奏的今天隨時都有可能遭遇被淘汰,被打擊的情況。

所以我們可以說喪文化也是時代的一種產物,其實我覺得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解讀,他們通過自我嘲諷與毒雞湯的段子,何嘗不是一種解壓,笑一笑,依然不退縮,大步往前走,也不可不說是一種瀟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