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你忘不掉的童年小吃?

古今谭


我最忘不了的童年小吃,是青团。


青团本是清明前后,南方地区的一种常见小吃,用艾叶汁和面,里头包着馅儿,蒸熟了吃。


如今,倒没有什么是稀罕的吃食了,随时都可以买到,上海、南京、杭州都有很多有名的青团店,是很多美食博主的打卡去除。馅儿料除了常见的豆沙、肉松、肉菜,慢慢花样也更多了。


近年多了水果馅儿等特色馅儿料,甚至有榴莲馅儿,但青团的制作,皮儿才是关键。

青团(豆沙馅儿)

食材:

外皮:糯米粉100克,艾叶汁80克,粘米粉30克,开水25克,猪油10克

内馅:豆沙


做法:

1、准备馅料:豆沙买现成的,按照15克的计量分团搓成小团,备用。


2、用艾叶汁将糯米粉和成绿色面团。


3、粘米粉和开水混合,揉成白色面团。


4、绿色和白色面团加猪油一起,揉成一个大团。

5)把面团按照每份35克左右分份,捏成片,包裹馅料,揉搓均匀。


6)放入蒸笼蒸15分钟左右,取出在团子表面刷薄薄一层油,美味好看的青团子就做好啦。

如果不喜欢艾叶的味道,还可以用麦青汁或者菠菜汁试试。


这可是小时候就开始吃的,现在想起来还馋得直流口水。



i沈小怡


童年的小吃,今天也还能吃得到,但是味道和感觉却不再是以前那样了,就好比小时候一块钱就能买到的快乐,现在一万都不一定买得到。童年画在手腕上的表,虽然不会转动,但是却带走了我最美丽的时光。

说到童年小吃,我脑海里依稀回荡起了小时候经常说的那些民谣“种田得吃白米饭,种地得吃好芋头,早早起来烧两个,姊姊妹妹争吼吼”。这个要用我们桂柳话来念才有味道,这里面说的就是芋头,童年我喜欢把芋头放到厨房的火堆旁边用热灰盖住芋头,烤得香香的,那味道是无法忘怀的。至于为什么说姊姊妹妹争吼吼指的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争抢烤芋头了,那时还没有辣条,或者说没有钱去买零食,烤芋头、烤红薯自然就成了小朋友们争抢的对象。



另外一个就是“凉粉”,我们当地叫凉粉,实际上就是神仙豆腐,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组队去山上找神仙豆腐的叶子回来做凉粉,大人指导过一次我们就会做了。特别是在夏天,虽然没有空调冰箱,但是有井水,井水也是冬暖夏凉的,做好了凉粉放一些白砂糖,用井水来“冰镇”,那真是降温有解暑,而且还特别解馋,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它的果子也可以吃,甜甜的。现在虽然还可以做,我们那也还有,不过现在吃的感觉可比不上小时候那满满的幸福感了。



再说一个,玉米粑粑,这个玉米粑粑不知道有多少人吃过,我们以前自家种的玉米来粑粑,不过这个就只能是大人们做了,小孩子做不了。我们叫做“包谷粑”,就是用新鲜玉米打成浆,加白糖苏打,用新鲜玉米叶子包起来蒸熟,这样的玉米粑粑玉米味特别浓,而且香甜可口,小时候好不容易才让父母帮做一次呢,而且玉米要新鲜嫩的,老了就不行了,一年吃上一两次就不错了。


其实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忘不掉的童年小吃就是那些农家作物制作的食品以及山上的野味野果野菜。不过还有一个我得强调,那就是“筒筒糖”,说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你看我描述和图片就懂了。用自家的大米去给人家用机器现场加工成一根根空心圆柱状米棒,咬起来脆脆的,放久了就不好吃了,而且很甜,很香,每次有人来做,村里都会排队拿米去加工。


范工聊美食


但要说小时候吃过的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蛋筒。这个印象为啥深刻呢?因为为了吃一个蛋筒第一次和我妈吵架。

记得那是我七岁的时候,我家里是种茶的,我们那个年代,七岁的孩子已经会帮家里做事了,我和老妈在茶园采茶,我老妹从山下啃着蛋筒上来(那个时候不知道是啥,第一次见),见面就说考试一百分老爸奖励的蛋筒,当时觉得很不公平,虽然我没考一百分,但我在家帮忙做事呀。所以嚷嚷着老妈给钱,老妈不给,我把茶篓采的鲜茶全撒掉,老妈呦不过我,给了一块钱。啥也不管冲去小店买了一个蛋筒,边走边吃。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蛋筒吃到家,里面的奶油呀什么的都吃完了,就剩外面的蛋卷壳,我把蛋卷壳往门外一扔,但老妹跑来说,那个是鸡蛋做的可以吃,当时就给我心疼的......

这件事到现在每每想起都觉得好笑。现在社会发展好了,咋们老百姓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止好了几个档次,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个时候比真的是不知道有多幸福。

感谢题主让我想起了趣味童年,也感谢我们的祖国和政府,让我们的下一代,有着比我们幸福的童年。





老琚记事


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曾经的过往,内心无法克制的是满满的回忆杀!有的人喜欢回首曾经的小学、初高中的求学生涯,亦或是大学时的美好青春时光;也有的人喜欢回忆曾经的初恋或情感纠结……



对于我这种从小到大看见食物就两眼放光的吃货来说,我的回忆里永远是跟“吃”有关的事物,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整个童年吃过的那些小吃。
出生在那个贫困年代且在农村的我们,童年的回忆里除了漫山遍野的野菜野果和野味,还有父母亲手工制作的美味,以及街上出售的食品。

虽然那些个小吃,带着那个特殊年代深深的、让人心酸的烙印,却让我此生忘不掉!尽管,有些小吃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吃到,但是心境和味道却不同了!
柳钢雪条(1) 之所以记忆最深刻的是广西柳州柳钢雪条,是因为当时它比任何品牌的冰棒都做得好。不仅冰棒的甜度适中、甜味自然(有些牌子的冰棒居然会甜到苦),而且在相同高温的天气下,它要比其他牌子的冰棒耐化近一倍时间(我们小时候曾经做过无数次实验)。
柳钢雪条(2)那时候的夏天,总会有卖雪条的用自行车驮着一泡沫箱,走村窜巷地吆喝。 那年代柳钢雪条只有白色和绿豆两种口味,白色的两分钱一根,绿豆的三分钱一根。如同“钢”一样坚硬的柳钢雪条,让我们童年的夏天增添了一抹甜滋滋的味道。


爆米花 小时候,一听到有人吆喝“爆米花啰!”村子的小孩就心花怒放地装起小半布袋玉米或大米,兴冲冲地扛去爆米花处排队。当那简陋的爆米花设备“嘭”的一声炸响时,米花就可以吃了。不过,我特别害怕那炸响声,每次都远远看着不敢近前,如今想来依然心有余悸!
米花糖 (1) 童年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米花糖,而图中这款“红糖米花”是最“古老”、也是最经典的,酥香脆口,甜到发腻。但是比较容易粘牙,我们那时换牙的年龄,常常有小伙伴吃此款米花糖时把牙给黏掉了。

米花糖 (2)我们读四五年级后就开始有了图中的“白糖米花”,虽然它造型有方有圆非常漂亮,但它价格要贵一些,而且没有红糖的味道甜,所以那时它并不受我们青睐。米花糖(3)现在好像叫“米果”,小小一条的,价格也不贵,我们几个小伙伴有时凑钱买一小包,里面可以有好几个,每人可以吃一个解馋。


米花糖 以前这种小米花生糖,只有准备过年时,才有外地人挑来村子里或圩日时到街上卖。酥脆、甜度适中,也不粘牙,挺好吃的。
米花棒 (1) 也有叫它“金箍棒”的。好像我读小学时就一两分钱一根。我家的七亲八戚特别多,因此过年我得的压岁钱也不少,所以我那时几乎隔天就买一根解馋。

米花棒(2)米花棒的颜色好几种,以前也搞不清楚它那些颜色是怎么弄上去的,只是单纯的认为花花绿绿的特别好看。还有一种圆形的“米花片”,薄薄的一片,好像是两分钱可以买五片,我们那时超级喜欢它。可惜我没有找到图片发出来,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它?
花生糖 那时候,这种花生糖只有过年时才手工制作的,很甜但比较硬。其实我们小孩子因为换牙的原因并不喜欢它,已经上初高中的哥哥姐姐和大人们比较喜欢吃。

芝麻糖 这种用芝麻和糖浆(有时也加些花生仁)制作而成的零食,也是在冬天农闲或过年时才做的。
牛皮糖 我们那时吃这种糖特别开心,偶然得到一块如获至宝,然后可以吃上一整天。它特别Q弹,嚼扯很久都不会断开,有时我们一边用力咬住,一边用手拉扯得老长,笑死个人去。


打红薯窑 那时候我们天天变着花样吃红薯芋头,尤其冬天放牛时,一帮小伙伴分工合作,几个到别人采挖过的地里捡漏,几个找柴火,几个拿泥块垒窑。把窑烧红后熄火,然后把红薯芋头丢进窑中,再把窑砸塌、夯实密封。
约一小时后再扒开窑泥,烤熟的那些红薯芋头那个香啊,至今仍然让我回味无穷!

蒸红薯芋头 那时红薯芋头既是我们的零食,又是我们的主食,上学时我们那破布书包或裤兜里总是揣着几个。周末在家里吃,我们就弄些坛酸水、辣椒段、酱油、葱花、香菜做成味碟,吃芋头时蘸一蘸,真是绝配!
糯米糍粑 (1) 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舂上好几十斤糍粑,留着过年走亲访友送礼,或年后春耕劳作时的口粮。白色的糍粑是原味,黄色的糍粑,以前我家是用黄栀子泡水后再泡糯米,糍粑又香又漂亮。

糯米糍粑(2) 冬天烤火时,随手放上一个铁支架,摆上几个糍粑烤得外酥里软,再蘸上白糖或者蜂蜜,好吃得不要不要的!粉利 吃的时候切条或切块,打边炉或跟腊肉、蒜苗一起炒又香又劲道,很好吃。

糯米软糕 这种由糯米、糖浆、芝麻做成软糕,软软糯糯的,无牙的老人或小孩特别喜欢吃。
艾粑粑 (1) 每年清明前后,家里的大人总要去野外采摘嫩艾叶,然后焯水、切碎后跟糯米粉一起搓均匀,再一个个包上馅、放柚子叶垫底,然后上锅蒸十多分钟就熟了。

艾粑粑(2)蒸熟后不能立即吃,因为艾粑粑刚刚蒸熟又烫又软烂,还特粘牙。需晾十五分钟后再吃,此时艾粑粑软糯、劲道、香甜可口。
糯米粑(又叫大肚糍或大肚粑)可以包各种馅料,甜的咸的,酸菜馅、韭菜馅均可,反正喜欢什么口味就怎么包。

葱油馍 用葱花和米浆(或面粉)、盐调好,再用一圆形模具摊上调好的米浆,放油锅中炸熟即可。
花生酥饼(也叫月亮酥饼)用一个圆圆的铁磨具,将调好的面粉浆倒入其中,撒上花生米,再放油锅中小火炸至酥脆。小时候,七天才有一圩集,父母赶圩时总会给我们带回一两碗米粉或是几个葱油馍、花生酥饼。

韭菜饼 韭菜饼做法与葱油馍和花生酥饼做法相似,只是要用韭菜芯(韭菜花梗)切碎后再做。
脆果 (又称麻蛋果、油果) 是用糯米粉、白糖搓成小疙瘩后,放油锅里小火炸至酥脆即可。又酥脆又香甜,冬天时,我们小孩子总喜欢揣几把放兜里当零食吃。而我们广西许多地方打油茶也少不了它呢!

白鸽蛋 这种又脆又甜腻的小吃,不知道我们那里的人为何这样称呼它,或许是因为它的外形跟鸽子蛋大小小相似吧!
酥角 一般里面是空心的,薄薄的一层酥皮,一咬就碎裂开来,挺好吃的!也有人喜欢里面包些花生芝麻馅,但是没有空心的吃得畅快。


酥饺 一般有甜咸两味,里面包花生仁芝麻之类的馅,口感香、酥、脆。不过制作过程比较费时,所以以前家里的大人都懒得做,一般在临过年时,就上街买几斤酥饺备做年货。
开口枣(也叫开口笑) 以面粉、鸡蛋、白糖以及白芝麻为原料制作,再放入油锅中炸至香酥即成。


猫耳朵 用面粉、白糖、红糖、鸡蛋制作而成的猫耳朵,“嘎嘣脆”的感觉是我们童年过年时最最期待的小吃。
麻通 这种主要原料由糯米、白糖、芝麻、茶油、饴糖等制作而成,因其中间空心如通草,因而得名“麻通”。麻通是由广东传到我们广西的小吃,由于它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而繁琐,因此我们也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糯米饼 糯米饼是广西柳州的传统小吃,主要原料由糯米粉、白糖、芝麻、花生等经过手工制作而成。以前临过年时,我们柳州郊区的农村每家都要做几十斤,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做了。不过,街上有专门制作这些传统小吃的店铺,什么时候想吃都可以买得到 。只是买的再也没有曾经自己家制作的那种感觉和味道了!
坛酸(或红糟酸) 我们广西柳州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不少坛坛罐罐,不是腌酸的就是腌制各种酱料或咸菜。这些腌制品不仅是我们夏天送粥的小菜,更是制作菜肴时的绝好配料。

酸嘢 尽管家里泡有无数的坛酸,但我们这些小孩子赶圩时,是必定要在街上吃一小碟“碎酸”才肯回家的。碎酸,也可以说是杂酸。顾名思义,也就是把各种瓜果蔬菜切碎后腌制而成的酸嘢。因为街上的酸嘢会加以白糖或糖精调味,并且腌制时间短,因此味道酸酸甜甜的又十分脆口,与家里的坛酸有天壤之别,我们那时特别上瘾。
柳州酸嘢 如果你以为柳州除了螺蛳粉就没别的美食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柳州人的眼里,酸嘢跟风靡全国的“柳州螺蛳粉”一样,能让吃过的人“中毒”匪浅!柳州酸嘢似乎“无所不能”腌泡,各种辣椒、瓜果、蔬菜均可腌制成色泽诱人、酸甜脆口的酸嘢。

尽管那个年代我们十分贫穷,但是柳州人“穷穿穷住但不能穷吃”生活“哲理”,让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也使我这吃货不愁吃喝。怀念啊,我们的童年啊!


美食桃淘


小时候,俺最忘不掉的美食就是天天能吃到细粮(白面和大米)。

那个年代,自然灾害加之苏联要债,粮食紧缺,一年有半年多的时间就是吃红薯和玉米面,最难忘的是,还用野菜和树皮充饥。红薯是个好东西,不知道红薯救活了多少人的命。

我就是个柳木桶,磕磕碰碰的,硬是坚强地挺过来了!





中州耕牛堂主


糖、小时候我们没有钱买糖吃、就到大人们手工炸红糖的地方、守着、看着.、等到.糖傲熟了.出来了.伸手要一点,当然是拿一片巴焦叶子去装的、然后放到水里,.一会儿就成了、现在的..叮叮糖的样子,每一次拿出来吃一小口,.吃完了.回家.第二天再去吧、因为我们太小、大人们不会有意见的.只要乖乖的坐着、看就可以了、那时候有五.六岁了.哎现在什么糖都有了.己没有、当初那样希望吃了.也不想吃了.没有那个清香的味


开心果1538675


小时候逢年过节送礼送礼用的“甜棍棍”



蜜三刀,吃过许多地方的蜜三刀,还是家乡的最好吃



馓子,记忆中奶奶最喜欢吃的美食,抓一把放碗里,用开水一泡!哎呀真香!



江米棍,小时候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打上一袋子!



桑葚,农村的孩子应该都爬过桑树,够过桑葚吧!甜甜的,酸酸的,小脸黑黑的!



地锅鸡,妈妈给家里改善生活时,通常都会做的一道菜!锅饼又焦又脆,就着南瓜鸡块,想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咕咕苗,还真不知道它的学名叫啥,只知道甜的像蜜!



酸梅粉,酸酸甜甜的味道永远留在记忆中最深处!



冰糕!夏天的最爱!不解释



麻叶,过年时母亲才会舍得用油给我们炸上一锅!香酥可口,一口难忘!


江小嘿


我是70后的,每当回忆小时候吃的美食都回味无穷,味道非常不错,可能是当时物质缺乏,吃什么都是有味道的。

小时侯的美食是烤番薯,下午放学回家,聚集三五几个在田野里掘个洞,烤番薯,香味十足,好吃得很。每逢节日做的粽子,香米卷,蒸馒头,蒸香竽,米糕等。暑假的时候,上山岗摘捻子,野果吃。秋天有咸花生吃。





大有可为888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而在童年记忆中,小吃无疑是最深刻的记忆。在我童年里,有几样小吃,伴随了我整个童年,他们分别是:

  1. 美国大脚板:这是一款雪糕,5毛钱一支。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家里有繁重的农活,辛苦一两天弄完之后,我爸都会给我和弟弟3块钱,去买几只美国大脚板雪糕,以此犒劳辛苦的一家人。说实话,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小吃,我会记住一辈子。

  2. 麻辣豆腐皮:那时候麻辣豆腐皮2毛钱一张,生活并不富裕的我们,只能买一张,几个小伙伴分来吃,把它撕成一条又一条的形状,就为了多吃几口。

  3. 小矮人雪糕:雪糕融入了童话故事,自然有些抢手,最主要的是一包里有7只冰棒,一包最多可以分给7个人吃,有伙伴在一起的时候,这是最好的选择,经济实惠。

其实,童年小吃不仅代表了吃货经历,而且也能反映儿时家庭的辛酸与甘甜。童年小吃承载了许多过去,希望未来还买得到这些小吃。

关注张小厨,长期为你分享美食的快乐,谢谢!


美食阿Q


我的家乡在海南儋州一个的小镇上,小时候过年过节最开心了,因为妈妈又做好吃的美食了。童年的味道最让人难忘,长大后,常常回忆起童年时吃过的美食,口水还是忍不住流了出来。

1.儋州米烂,儋州美食各种各样,但儋州米烂是最受当地人喜爱的美食之一,每逢佳节,很多家庭都会做一大盆米烂当主食,有了美味的米烂,其他海味佳肴都不入眼了。

2.凉拌地瓜粉,农家自制最好吃,炎热的天气干活热热回到家,吃上一碗透心凉的地瓜粉,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3.儋州锅边馍,一碗香香的热腾腾的锅边馍当早餐,是小时候天天盼望第二天快点天亮的理由,锅边馍是很多儋州人早餐的选择,简单,美味,营养,加点黄灯笼辣椒酱,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

4.儋州白馍,也叫盐馍。从磨粉到一层一层地蒸,蒸好后铺上一层虾米肉丁香葱,吃时刮下一片片,浇些蒜头油,香味扑鼻,入口即化,老少皆宜。

5.儋州粽子,小时候洛基粽子最正宗,但如今生活变好了,儋州各地的粽子都舍得放料,味道也不输洛基了,粽叶香味潜入了糯米里,中间裹着丰富的馅料,好吃的不得了啊!

6.碱水馍,碱水馍是儋州别有一番风味的甜品,小时候农忙时节老妈蒸一大盘放着,干工很饿很累回到家,吃上一碗,浑身又充满了力气。因为做法有点复杂,所以很多家庭都懒得做了,都是直接到市场买回碱水,磨糯米-兑水-蒸。

7.猪肠豆馍,类似猪肠,里面裹着豆角猪肉等馅料,浇上儋州特制酸醋,加少许朝天椒,超级无敌棒!中学时代同学带路,推荐了白马井老街拐角那家,做的确实好吃,酸甜醋就喝了人家半瓶,现在想起来口水还流了一地,哈哈

童年的美食小吃多种多样,还有小种鸡煮鸡屎藤馍,肠粉,炸番薯,糯米鸡,不老叟馍,发馍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